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科举考试中的趣事儿:考生借案板,油板当书桌,考完衣服锃亮~

清朝科举考试中的趣事儿:考生借案板,油板当书桌,考完衣服锃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558 更新时间:2024/1/4 14:28:24

科举考试是封建社会中广大士子改变自身命运的考试,分会试、乡试、县内小考,无论是哪一种试,都趣闻多,让人忍俊不禁。

清末民初大才子齐如山有幸参加过县内小考,翔实地记录了其亲身所 历点滴,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这方面的宝贵研究资料。

县内小考是上述三类考试中最低级的,只要参加过考试,就可以称为 童生,而通过考试,便成为秀才。

成为了秀才,地位就高了。虽然还不能得到朝廷授官,但见官不用跪, 自称生员,行禀见礼,得赐座,不会被打屁股,最主要的,可能免出几亩地的官租,这个最实惠。

而且,成为了秀才,就可以参加乡试,像《儒林外史》里面的范进一样,考取举人,甚至参加会试,考取进士,做高官、授美职,封荫妻子, 过上高人许多等的生活。

不管怎么样,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都不容易,尤其是进士,那是万中选一,难上加难。

但要成为童生,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事—因为不论考试成绩怎么样, 就算交了白卷,也是童生。

可不要小看了童生的社会地位,童生虽然算不上什么功名,但成为了童生,就可以和普通的平民、商人区别开来了。普通平民、商人打官司递呈子,只能称“民”或“民人”,见官没有座,只能站。而童生的呈子写的是“童”或“童生”,见了知县官可以有座,而且,惹了官司也轻易不会被打屁股。

所以,只要读过书的人,都会参加考试,毕竟,考坏考好,都改变了身份了嘛。

齐如山先生是直隶省人,在直隶,流传着两首吟咏科考的民歌,其一云:

三年一考久曾经,永远缨冠借不成。 到时仍将毡帽替,糊层红纸替红缨。这首诗是啥意思呢? 原来,清朝有规定,凡是科考,考生必须穿官衣、官帽。可是,想成为童生的人实在太多了,哪有那么多官衣官帽呀?所以,官衣就免了, 但官帽非戴不可。大家都没有官帽,那怎么办呢?就用旧式宽边毡帽,顶上糊一层红纸,作为帽缨子,意思意思就行了。

上面的民歌,说的就是考试前大家用红纸糊制官帽的笑话。 另外一首是这样的:国家考试太堂皇,多少书生坐大堂。 油板压车为试案,考终衣服亮光。

这又是啥意思呢?

原来,这小考的考场大多设在县衙大堂,这大堂就是知县坐堂问案的场所,里面宽敞明亮,但除了县官的案桌和椅子,再没有第二书桌和椅子。那么,设置成试场,考试需要的书桌和椅子去哪里弄呢?解决的方法 让人啼笑皆非:考生自备。

考生自备,县官倒是轻松了,考生就苦了。

要知道,古代交通不便利,而很多考生来自乡下,可能一辈子也没上过几趟县城,现在来参加考试,要从离县城家里几百里的地方搬运来书桌和椅子,累不累呀?

所以,离县城远的考生,都得在县城里面租借。因为参加考试的人太多,城里的书桌供不应求,于是乎,小饭铺的油桌、厨房的案板、压棉花的架子等,都被租借一空。“油板压车为试案,考终衣服亮光光”,就是取笑考生借不到干净的书桌,用油板代替,结果,衣服沾满了油,光亮可鉴。

参加考试的,如果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才学有限,只是带着“玩票”的心理来考一票,博取个童生身份就收手,一般也没有什么恶果。但偏就有诸如范进、蒲松龄一类撞破南墙也不肯回头的固执考生,屡败屡考、屡考屡败,反反复复几十年,顶多考个秀才,这个现象,就颇为尴尬了。

所以,在直隶,针对这一怪现象,也流行有这样一副对联: 行年七十由称童生可云寿考,到老五经犹未熟不愧书生。

标签: 锃亮案板科举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比范进倒霉一千倍的清朝湖南考生介绍,只好泪别科举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科举,湖南,清朝

    想必,大家对清朝著名作家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里的重要角色范进的印象很深刻了吧,几乎人人都把他当成了科举[古代的高考]受害者的主要代表人物:此人20岁开始参加科举,考了漫长的34年,直到54岁才成为秀才;而后不顾岳父胡屠户的冷嘲热讽,瞒着家人参加了乡试,竟运来废铁成金,得到主考官的同情,终于让他高

  • “学霸”康熙大帝曾经参加科考,并且高中探花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科考,探花,大帝

    今天是一年一度高考的日子。二百年前,据说,康熙皇帝曾经以“龙儿”为名,参加科考,并且高中探花。作为“千古一帝”的康熙大帝,是个著名的全才人物,他通晓经史子集,天文地理,他一生好学,在位六十一年,几乎年年如一日的早起学习,最后,死都是死在书屋中,绝对算得上皇帝中的学霸。那么历史上的康熙到底有没有参加过

  • 清朝人”高考“时,考官如何防止考生作弊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高考,考官,清朝

    清朝“高考”时,清朝朝廷如何防止考生作弊?现代人看完哭笑不得中国科举制度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其影响也是极为复杂深远的。不过,不管怎样,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是巨大的吸引力,因为通过科举考试能够做官,当老爷,能够改变一个人,甚至一个家族的命运。好处这么大,自然就有人打起来歪主意。但是朝廷还是希望科举考试公

  • 清朝”高考“有多难,看看科举考试的大纲,你能考上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高考,你能,科举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如何选取天下人才为己用,是每个君王都要考虑的事。先秦时期,主要采用“世卿世禄”以及分封天下的诸侯、卿、士等等。也就是说,当官的基本上都是些贵族子弟,世代延续,平民唯一上升的渠道就是上战场杀敌立功。到了汉代,选拔人才的方式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由各级地方官吏推荐德才兼备

  • 因为士兵没有吃西瓜,年羹尧才被杀害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被杀,西瓜,士兵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一件事情,那就是这个年羹尧其实挺有意思的,有意思的地方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的,那就是话说他有一次和雍正在一起看这个士兵操练的情况,结果你猜怎么着,年羹尧让这些士兵吃瓜,结果这个年羹尧就被杀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哦,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其实说这个

  • 反复无常经常举起反清大旗的王辅臣,康熙为何不杀他?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反复无常,大旗,杀他

    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始,满洲军一直就对中原虎视眈眈,到了皇太极,也一直没有入关,直到皇太极死后,多尔衮率领满洲军入关,扶持年幼的福临继位为帝,也就是我们口中所说的顺治帝,大清这次得以步入中原。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其中不乏一些能征善战的勇将,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一位,就是在顺治帝死后,留给了康熙帝,可惜却险

  • 清朝的公爵是怎么样的?什么样的人才会被封为公爵?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公爵,的人,才会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历史资料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清朝公爵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公爵,是清朝异姓功臣爵位中级别最高的,当然在清朝历史上也有异姓功臣被封为王的,比如清朝康熙年间的“三藩”(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乾隆年间的傅恒、福康安父子(两人都在去世后被追封为郡王),但是这些毕竟只

  •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是哪朝人?为什么说蒲松龄妻子是他最大的幸运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聊斋志异,蒲松龄,是他

    很多人都把《聊斋志异》当做简单的神鬼怪谈书籍阅读,实际上蒲松龄在创作这部短篇小说时,是为了揭露当时封建制度的黑暗以及科举制的腐朽,希望能够有更多人站出来反抗这种束缚。如果有机会能读读原著的话,相信会有更多收获。蒲松龄能够完成《聊斋志异》离不开一个人的支持,就是他的妻子刘氏,可能蒲松龄一生最大的幸运就

  • 清朝内阁首府张居正睡太后是不是真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首府,内阁,太后

    说到张居正不知道大家怎么理解这个人的,还是非常的厉害的哈,而且在历史上的地位也非常的高,关于他的故事太多太多了,他的历史成绩也多,但是今天我们讨论这个,我们来讨论这个张居正的一些比较私密的事情,比如这个有的人说张居正睡了李太后了,那么这个说法到底是不是真的呢?这个也还是比较八卦了,但是又不得不让人产

  • 张居正和李太后之间发生了爱情吗?张居正和李太后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太后,张居正

    最近小编有关注到一件事情,那就是这个张居正和李太后被很多人说起,说他们什么呢?就是说他们有一腿,哈哈,这个言论是真的太太有意思了,虽然大家都知道是假的,但是奈何这个网传太多了啊,所以还是要拿出来说说的,看看具体的情况到底是怎么样的吧,有感兴趣的网友可以看看哟!张居正与李太后张居正与李太后有没有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