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英宗夺门争皇位时于谦为什么没有阻止?是默许吗?

明英宗夺门争皇位时于谦为什么没有阻止?是默许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701 更新时间:2024/2/17 15:43:53

导读:明英宗复辟皇位争夺之战时于谦为什么没有阻止?是默许吗?

他公正廉洁时刻为百姓的利益着想,所以也深受百姓们的爱戴。因此最后京师任兵部左侍郎之后,也又为国家作出了不少的贡献。作为一个百姓爱戴,众人佩服,皇帝信任的忠臣,为什么在明英宗复辟之时无动于衷没有去阻止这场皇位争夺之战,最终还被诬陷杀头呢?

听信谗言险遭灭国

明朝时期发生的夺门之变是明英宗和明代宗之间发生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事件,最终结果,明英宗夺回了原本属于自己的皇位,而明代宗被软禁之后最后因病去世,朝中的局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于谦作为兵部侍郎,他的权利也不小并且也深受明代宗的信任,如果他当时出面做点什么的话,这场皇位之争或许就不会发生。但是事情发生之时,于谦却不见了踪影,什么也没做,像是一个与这场事件无关的人。明英宗和明代宗是兄弟关系,并且还都当过皇帝。虽然于谦也为明代宗效劳过,但是他效劳的第一位皇帝是明英宗,明英宗还在位的时候,他重用的一个叫振的太监,在太监的蛊惑之下搞的朝廷里是乌烟瘴气。在于谦刚任兵部尚书的第二年,蒙古族侵犯明朝国土,太监王振一直劝说明英宗亲自率军出战,皇帝听信了太监王振的言辞,一腔热血的带领着军队前去迎战。结果指挥失当导致没有取得胜利,并且明英宗还被掠到土木堡当了人质。

视死如归保家卫国

皇帝被俘虏,明朝开始陷入了一个即将要灭国的局面,这时候出来力挽狂澜的便是于谦。当时所有人听到皇帝被俘虏了以后,都计划如何逃命。于谦便下令逃跑的人都会被斩首,成功的制止了那些想要逃跑的人。

这时候因为太子还太小,并且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在于谦的劝说下,不得不让明代宗来稳住江山。在土木堡一战过去以后,明朝当时的国库已经所剩无几了,那些优良的士兵也在战争中牺牲,只剩下了一些没有什么用的老弱残兵,那时候大家都认为已经不可能在抵抗蒙古军的再次袭击了。这时于谦又站了出来,他让全国可以上战场的兵都马上来到京城支援,并带上充足的干粮。蒙古大军想着明英宗已经在手了,攻打京城一定是手到擒来,于是又带着明英宗和骑兵再次攻打京城,这场是在于谦的指挥下进行的保卫战,这也就是著名的京师保卫战。

这一战自然也是重要的一战,关系着国家的存亡问题,他下令如果有士兵临阵脱逃就直接杀了,所有的士兵知道这个命令以后,知道自己终究是无路可退,于是便誓死跟敌人斗争到最后,果不其然最后取得了胜利,终于保住了京城。

于谦自然是这场战争中当之无愧的第一功臣。在与蒙古大军的这次战争后,也依然有过不少战争,但是在于谦的带领下,每场战争都取得了胜利。蒙古军也被消耗了大量的作战资源,国家也受到了重创,最后没办法不得不放了明英宗。这时候的于谦不仅拥立新君,而且每次打仗都是一等功臣,很容易的获得了明代宗的信任。而在这时明英宗回到京城,既没有了皇位,也被明代宗软禁了起来。虽然这时候的于谦很受重任,但是对于这他也没有任何办法。明代宗很器重于谦是必然的,于谦也拥立明代宗。可是之后在明英宗发起皇位争夺之战的时候,于谦为什么没有阻止明英宗,并且对于这件事情无动于衷,这又是怎么回事?

遭人诬陷引灭顶之灾

史料记载的是,当时的朝廷其实是处于一个很微妙的状态之中,发动夺门之变的时候明代宗已经重病在身,

并且没有子嗣。在这种情况下,要么是明英宗要么是他的儿子来继承皇位,所以无论如何都是这种结果。反而于谦出来阻止的话,明英宗的和他的后代都会受牵连被杀头,最后国家将会陷入后继无人的情况,必定会国家大乱。所以在明英宗发动这场战争的时候,于谦自然为了天下太平,在这场战争中,选择了无动于衷,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场战争的到来,。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大势已定,于谦其实再怎么干预,结果也都是如此。

但是在明英宗成功之后,于谦被人诬陷扣上谋逆的罪名被杀死,这也是他最后的结局。他为了国家稳定,拥有着一腔热血,就算最后被杀头他依旧是国家的功臣。于谦的死是被冤枉的,在明英宗去世之后,明宪宗也为此进行了翻案并且官复原职。

夺门之变本来就是一个被辛苦谋划了八年的阴谋,在这谋划的八年里,明英宗早已做好了万全准备。这场皇位之争的胜利还要归功于锦衣卫的帮助,因为锦衣卫是当时皇帝最信任的皇宫警卫,没有锦衣卫这场阴谋也很难实现。但是这件事情的成功从头到尾都离不开于谦,当时于谦为了整顿锦衣卫,于是让自己的婿当了锦衣卫的卫都指挥使,而他的女婿任用了明英宗的旧部做了副手,所以在此基础上锦衣卫又倒了明英宗。

结语:回顾于谦的一生让人肃然起敬,为了祖国大义尽职尽责,为国为民贡献出了自己的一生,但最终落得被人诬陷,斩首抄家的下场。虽然最终被平反,但还是值得我们深思,为何一个如此爱国的大将,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最终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

标签: 皇位默许阻止

更多文章

  • 为明朝续命200年的于谦为什么没有岳飞出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明朝,出名,岳飞

    于谦和岳飞历史上都被定义成是杰出的爱国将领,各自孝忠自己的朝廷,为国家和百姓尽心尽责,那么如果非要找出两个人之所以名气不一样的原因,我想大概就是以下几点:一,因为岳飞结局相比于谦要惨?更容易得到后人同情岳飞北伐功亏一篑毁于一旦,在打赢朱仙镇之战、光复洛阳之后,就被“十二道金牌”强行拉回去,北伐半途而

  • 明英宗朱祁镇为什么要杀于谦?于谦哪里得罪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于谦,要杀,得罪

    导读:明英宗朱祁镇杀于谦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不来的话,明朝就会理亏,从礼法上讲也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卖国贼更为人所痛恨,实在不是没有来由的。一道难题摆在了于谦面前,他会怎么应对呢?这个在我们看来很难的问题,在于谦那里却十分简单,他立刻派出了两个人去办这件事。这两个人一个叫赵荣,另一个叫王复。值得注意的是

  • 张居正是如何坐上内阁首辅这个职位的?为什么说明末出了张居正是万幸?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张居正,出了,明末

    导读:张居正是如何坐上内阁首辅这个职位的?为什么说明末出了张居正是万幸?嘉靖四年五月初五日,湖广荆州府江陵县的张家喜气洋洋地迎来了一名男婴的降生,恰好不久前张家老太爷梦到了白龟(祥瑞之兆)浮出水面,于是,这名被家族寄托了光宗耀祖希望的男婴就得名“张白圭”。小白圭确实不负众望,孩提之期即展现出了机敏伶

  • 张居正死后为什么会被万历皇帝抄家?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抄家,死后,万历

    导读:张居正死后为什么会被万历皇帝抄家?张居正对明朝得贡献可谓是不可埋没,明末得此人是明朝幸运,而万历皇帝一直受张居正的庇护,张居正最后却是为大明基业活活累死的,这样的一位功臣为何死会惨遭抄家的待遇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下事情的缘由。大明王朝到了万历皇帝时期已经在走下坡路了,国力日渐衰落,贪污腐败成性

  • 太监冯保是个什么样的人?最后为什么被抄家赶去种菜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的人,抄家,种菜

    导读:太监冯保是个什么样的人?最后为什么被抄家赶去种菜了?明朝重用太监,几乎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过去太监不准读书,不准参政,不准当官。可是明朝的太监,不仅可以参与朝政,而且特别有读书的学校教他们读书写字。因为他们不仅需要照顾皇帝的起居,还要帮皇帝批阅奏折,甚至特地形成了一个权力机构叫司礼监。冯保就很

  • 李自成做了皇帝后都做了哪些荒唐事?最后为什么是逃跑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都做,逃跑,皇帝

    导读:李自成做了皇帝后都做了哪些荒唐事?最后为什么是逃跑的?说到李自成,大家对这个名字挺熟悉的,知道他是明末起义军的头领,而且差点就取代了明朝,所以说到李自成,很多人会觉得挺可惜的。而且实际上当时李自成是匆匆当了皇帝的,当然这个皇帝还是有所区别的。这位闯王大人起于微末,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手段成为了起义

  • 李自成为什么被称为“闯王”?闯王一词最早来源于谁?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闯王,被称为,一词

    李自成为什么被称为“闯王”?闯王一词最早来源于谁?说起”闯王“一词那非高迎祥莫属了,高迎祥就是最开始称做闯王的人。高迎祥是什么人?什么来头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高迎祥(?~1636)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又名如岳。延安安塞县人。崇祯元年(1628)在安塞聚众起义。初转战延庆府,入据黄龙山,后又与王嘉

  • 为什么说李自成是”千古罪恶人“?李自成与洪秀全比较哪个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千古,罪恶,厉害

    导读:李自成与洪秀全比较哪个厉害?为什么说李自成是”千古罪恶人“?李自成在民众的心中不仅仅只是一个领袖人物,在有些人看来,李自成也可以称为千古罪人,那么李自成千古罪人之名是否“名不副实”呢?说李自成是千古罪人的有以下几个理由:第一,作为农民起义,他所代表的就是农民阶级的利益。农民作为生产阶级,他的根

  • 李自成能做一个好皇帝吗?腐败蔓延,糟蹋妇女竟然成了时尚?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成了,能做,糟蹋

    导读:李自成能做一个好皇帝吗?腐败蔓延,糟蹋妇女竟然成了时尚?崇祯十七年,也就是顺治帝元年的三月十九日那天上午,天空晴朗,万里无云,天地之间似乎充满了吉祥。有个京城的百姓主动打开了朝阳门,让农民军进城。北京城像过节一样,家家户户在门上贴出黄贴,上面写着“永昌元年顺天王万万岁”,“新皇帝万万岁”,人们

  • 海瑞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张居正不重用他?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的人,用他,不重

    导读:海瑞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张居正不重用他?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谕,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