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西汉定都长安,东汉定都洛阳,汉朝为什么要这样折腾

西汉定都长安,东汉定都洛阳,汉朝为什么要这样折腾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591 更新时间:2024/2/11 18:28:13

历代王朝定都何处,需要考虑统治基础、战略态势等多重因素,两汉的定都就是鲜明的对比,并且对日后很有发。

总的来说,在南宋之前,定都关中较有利于秦制强化,定都关东则有利于秦制松动,这一点,大司马在《宿命三国》中也曾详论,可以将本文与相关章节对照阅读。

《三国演义》写到董卓迁都长安时,借李儒之口说出:“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

”《后汉书》也记载了董卓的原话:“高祖都关中十有一世,光武宫洛阳,于今亦十世矣。”这形象描述了西汉定都长安,东汉定都洛阳的格局。

关中与秦制的渊源

刘邦称帝以后,一度打算定都洛阳,其中有着历史和现实方面的原因。汉初人普遍认为,周朝的首都一直都是洛邑,而司马迁经过自己的研究,指出周武王营建洛邑之后,又返回丰镐,后来周平王东迁才定都洛邑。目前的中学教科书也采用了这种说法,但近年来的考古发掘,越来越支持汉初人的观点,即周朝实行多都邑制(三周五邑),洛邑地位最为重要,是周朝真正的首都。娄敬看出了刘邦的小心思,明知故问:“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

在得到刘邦肯定的回答后,他敏锐地指出汉取天下与周取天下大不同。在这里插一句嘴,古人的言论要辩证地看待。古人并不傻,能够看出问题所在,只是缺少合适的概念和理论来表达,有些时候则是用文法掩盖真实想法。所以在政治辩论中,往往诉诸于道德和天命,需要读者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其真正含义。娄敬引经据典,说了一大堆周以德服人,汉以力服人的话。意思是人家周朝有祖宗十几代人的积累,用宗法制分封制拱卫王室,所以定都洛邑,在德不在险,您行吗?然后话头一转: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

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这就回到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西汉的统一与后世王朝不同,是在千年未有的变局之时,关东诸侯联合颠覆秦朝的结果。那些异姓诸侯王名义上是刘邦的臣子,其实不过是战国秩序的余声。刘邦分封他们,不过是虚与委蛇,早晚是要兵戎相见的。

刘邦又问群臣的意见,群臣都是关东人,说周绵延八百,秦二世而亡,不如定都洛阳;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山,背大河面伊洛,足以固守。刘邦一时无法决断。还是张良一锤定音: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

一向秉承实用主义的刘邦,毫不犹豫地定都关中,其实也是毫不犹豫地拥抱秦制。当时,由秦制主导的自耕农社会刚刚兴起,耕战体系组织起来的关中地区,对松散的关东地区形成了巨大的优势。西汉从一开始就是挂羊头卖狗肉,表面上奉周朝为正统,实际上继承秦朝的遗产。之所以从汉武帝才开始折腾,只是因为汉初国力凋敝,没有折腾的资本罢了。

西汉长安城另一个刘邦能顺利迁都的原因,则是群臣在感情上虽眷恋故土,但在关东并没有不可动摇的政治经济利益。如果有的话,他们一定会想尽办法阻止刘邦。

王莽和刘玄的选择

定都洛阳,并不是刘秀的创举,王莽和刘玄也做过这方面的尝试。耕战体系是以土地利益作为交换,获取社会资源的一种方式。所以土地兼并原本就是这种体系释放出来的恶魔,并最终反噬自身,皇帝们要是真反兼并,自身的统治基础也就不存在了。

土地兼并不可遏制,随着时代的发展,朝廷和豪强的实力此消彼长,关东凭借传统的经济文化优势后来居上。王莽也许是意识到这一点,才要托古改制,以周制代秦制。他下诏以洛阳为东都,为了顺利实施计划,他使出了拿手好戏——符命,声称得到了一块玄龙石,上面写着“定帝德、国雒阳”;天凤元年起,派遣大司空王邑等,在旧洛阳城的基础上,勘测风水,再次进行扩建。只是他还没来得及驾临洛阳,天下大乱已起,但洛阳作为军事中心的作用仍然凸显。大司徒王寻拥兵十万坐镇洛阳,防范山东的赤眉军,进攻南阳的更始军。

新莽经营洛阳昆阳之战后,更始定国上公王匡攻克新莽太师王匡驻守的洛阳,随后刘玄决定定都于此。原因其实与刘邦相似,一是长安损毁严重,二是其部下的绿林和南阳诸人都是关东人。但刘玄最终被迫迁都长安。更始政权没有战略大后方,洛阳是四战之地,而刘玄也没能处理好与赤眉军的关系,导致双方决裂。面对兵力数倍于己的赤眉军,刘玄自知无力招架,在丞相司直李松的建议下,准备迁都长安。

群臣自然又是反对,这时长史郑兴站出来说:陛下起自荆楚,权政未施,一朝建号,而山西雄争诛王莽,开关郊迎者,何也?此天下同苦王氏虐政,而思高祖之旧德也。今久不抚之,臣恐百姓离心,盗贼复起矣。今议者欲先定赤眉而后入关,是不识其本而争其末,恐国家之守转在函谷,虽卧洛阳,庸得安枕乎?郑兴的观点并无新意,是效娄敬之故智,然而在急迫的生存问题面前,一切其它问题都要往后靠。刘玄下定决心迁往长安,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此时天下形势不比汉初,绿林诸将无牵无挂,到了长安无非是换个地方做官。但南阳豪强有地有房有人脉,他们是不愿意抛家舍业,跟着刘玄去长安的,这更加剧了两者的离心离德。更要紧的是,更始政权对关东控制薄弱,难以获得豪族们的支持,既无力抵御铺天盖地的赤眉军,也无法压制依靠河北崛起的刘秀。

刘秀定都水到渠成

刘秀和洛阳的第一次缘分,是刘玄定都洛阳之前,派刘秀以代理司隶校尉的身份先赴洛阳,整修宫室。刘秀设置官属,发布公文,一切恢复汉朝旧制。刘玄移驾时,百姓们在洛阳城中夹道欢迎,这不仅是一场入城式,更是一场时装发布会。不拘小节的绿林好汉们,衣冠不整,甚至穿着女人的衣服招摇过市,这种农村非主流的风格,把大伙都看呆了,没见过世面的甚至吓得调头就跑。

再看司隶校尉刘秀的部下,文玄武绯,整齐划一,心里舒服多了。怀旧的老人们不禁潸然泪下:“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虽然不能以貌取人,但是仪容仪表却最能直观地表现出人的精神状态,谁优谁劣一目了然。刘秀在洛阳有一定的民意基础。而在刘秀平定河北,并将其作为战略大后方以后,洛阳背靠河北,从四战之地变成进可攻退可守的支点。

具体来讲,河内是刘秀的后勤基地。邓禹举荐寇恂时说:昔高祖任萧何于关中,无复西顾之忧,所以得专精山东,终成大业。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河内,即今天的河南省济源、焦作一带,与洛阳隔河相望,有转运之便,就更没有定都关中的道理。建武元年七月,刘秀携吴汉、王梁、万修、贾复、刘植坚镡、冯异、朱祜、岑彭、祭遵、王霸的超强阵容,大军渡河围攻洛阳。坚镡一度攻入城中,但洛阳守将朱鲔防守严密,刘秀派岑彭说降朱鲔,洛阳得以和平交接。而此时的长安城,经过连番动乱,早已化作一堆瓦砾。

这些还都是表面或次要的原因。比如刘邦的时代,咸阳烧了可以再建长安,只是一个附加条件而已。若刘秀因为军事战略的原因,不得不选择洛阳,那么天下平定以后,大可以再迁都长安嘛。什么才是东汉定都洛阳的真正原因呢?《后汉书》语焉不详,但还是留下了蛛丝马迹。线索在《文苑列传》收录的杜笃所写《论都赋》中。杜笃的本意是劝刘秀定都长安,事实上起到了反作用。建武十八年,刘秀巡幸长安,修整宫室祭祀陵园。第二年,刘秀再次西巡,恢复函谷关都尉,观察关中地理形势。此举隐隐然有迁都之意,“是时山东翕然狐疑,意圣朝之西都,惧关门之反拒也。”

刘秀依靠关东豪族起家,如果迁都长安,似有压制他们的意图,只有定都洛阳,才能最大限度满足他们政治经济利益。巧合地是,我们打开地图,可以清楚地看到:洛阳正好处于河北、颍川、南阳的结合部。这正好是三大功臣集团的发源地,定都于此,居中控制和协调各方势力。因此,东汉定都洛阳完全是水到渠成,几乎没有任何争议。

刘秀最终定都洛阳

西汉定都长安,东汉定都洛阳,不仅是两座城市的选择,更是两种政治格局的选择。即西汉实行关中本位,东汉实行关东本位。关东本位对东汉历史有深远影响。

标签: 刘邦诸侯

更多文章

  • 刘秀:智慧与将兵之道,与秦皇汉武比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皇帝,智慧

    刘秀,字文叔,生于公元前五年,卒于公元57年,为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是东汉开国皇帝。出生之时恰逢王莽篡权欲立新朝,国家大乱。刘秀随兄起兵并与新朝决裂,定都洛阳,光复汉朝统治,史称“光武中兴”。后经过长时间平定叛乱,消灭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全中国。政权稳固后,刘秀政治上以“柔”治国,整顿官吏,精简机

  • 司马迁:《史记》写作背景及思想内核,闪光点藏在何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孔子,儒家

    《史记》被称作《太史公书》或者《太史记》,是二十四史之一,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撰写,共记载起自黄帝年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记传体史料。在《史记》中,我们很容易读到儒家思想先知先觉及其关于他们的观点,司马迁依据自己对社会、历史的理解,选择性吸收和发展了儒家若干方面并将它们运用到历史撰写中

  • 名相萧何:明哲保身的思想策略,为何屡试不爽?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刘邦,思想

    萧何,生于公元前257年,沛郡封邑人,对于楚汉之争中刘邦的胜利起过重要作用,是西汉开国功臣及名相。《史记》就言道:“萧何当时只是沛县县府中一位平凡小吏,却对未来能够有精准的预测,刘邦只是一个地痞只是经萧何的提携才成为沛县一处小亭长,并且以后进入县令家。”后刘邦起势首先率军攻进咸阳后,萧何就与民约法三

  • 楚汉争霸:项羽失败原因,性格是其死穴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项羽,刘邦

    楚汉争霸又称楚汉之争、楚汉战争等,时间段位公元前205年至公元前202年,是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为了争夺国家政权而进行的殊死战争。秦末陈胜、吴广大起义之后,项羽领导的楚国武装逐渐成为反秦主力,并在巨鹿大战中以决死之心以一敌十大败章邯秦军,后项羽组成诸侯联军进驻新丰鸿门被封为上将军,刘邦则还军霸上,为了表

  • 西汉才子:贾谊的思想政治主张,为何不受汉文帝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思想,仁义

    贾谊,生于公元前200年,卒于公元前168年,汉族人,是河南人士,汉初有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少即有才名,善于作文章。公元前178 年被举荐给汉文帝,深得汉文帝赏识,但未受重用。他针对当时时弊提出了合乎实际的政治主张触犯了朝廷重臣的利益,因此,遭排挤,汉文帝在强大政治压力下被迫将其贬职。后多次上书汉文

  • 汉初三杰之一:张良反秦助刘邦封汉王贡献,张良成功之道在何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邦,项羽

    张良,出生年月不详,字子房,颍川城父人,是秦末汉初杰出功臣,西汉开国有名的政治家,与“韩信”、“萧何”被称作“汉初三杰”。陈胜、吴广起义后,张良组织上百人前去投靠楚假王,路上巧遇刘邦,见刘邦能虚心听从自己建议,以后便随刘邦反秦定天下,是刘邦的得力智囊。随着楚汉之争的到来,天下形成了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

  • 王莽:个性及其改制成败影响分析,为何新政会很快夭折?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个性,目的

    王莽所在王家势力与西汉末期达至巅峰,其父很早就归去,因此,王莽家里贫穷没有什么可以炫耀的,就将主要经力花在精读儒家经典上去了,后来与执掌朝中大权的王凤关系甚好,王凤犯病时,天天去伺候他,王凤死前将王莽托付给太后与皇帝,不久封官加爵,官做得越来越大。汉哀帝死后,王莽执掌朝中大权,并且培养一批党羽势力,

  • 西汉昙花一现的女子傅皇后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皇后,皇帝

    这世界她曾来过,可以说名噪一时、一路花开,但她走时却有些悲凉。她的一生荣耀过,但却如昙花一现,让人艳羡也让人叹息。在那个十足的男权时代,一个女子再深谋远虑也总是软弱可欺的。或许她就是那朵红罂粟,她美丽也被反对她的人视为毒物。野史管她叫傅黛君,她就是西汉第十三位皇帝汉哀帝刘欣的发妻孝哀傅皇后。隔着两千

  • 为何曹操拥护本不是正统的汉献帝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宦官,诸侯

    公元189年,汉灵帝病重,他下遗诏将刘协托付给宦官上军校尉蹇硕,不久后,灵帝去世,他立刘辩为帝,何皇后也因此改称为何太后,开始临朝处理政务,但朝廷大权实际上已被外戚何进掌握。此时刘协被封为渤海王,后被改封为陈留王。由于外戚与宦官之间都想争夺朝堂的权力,因此,在灵帝去世后,两大势力开始就权势展开争夺,

  • 汉武帝刘彻一生有多少女人?最爱的女人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汉武帝,皇后

    说到这个刘彻不知道大家第一印象是什么,小编的感觉就是这个人非常的有意思,而且比较的感情丰富,为何这么说,大家仔细的分析他喜欢的几个女人就知道了,什么金屋藏娇,什么娶妻当娶卫子夫都是这个刘彻搞出来的,所以还是挺有意思的,那么这个刘彻既然这么多的爱人,那这个刘彻最爱的女人会是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