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末三国时期的酒局,“三雅之爵”和“避暑之饮”是什么仪式?

汉末三国时期的酒局,“三雅之爵”和“避暑之饮”是什么仪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233 更新时间:2024/2/15 20:48:00

导读:汉末三国时期的酒局,“三雅之爵”和“避暑之饮”是什么仪式?

汉末三国时期的饮品方面,我们不得不提到酒。话说现在我们出去和朋友喝酒,偶尔也会有劝酒现象。另外那时候,喝酒还有很多所谓的规矩和讲究。简单来说,在汉末三国时期,袁绍集团的喝酒仪式最好笑。对于喝酒仪式来说,在汉末有两种最有代表性的表现,分别称为“三雅之爵”和“避暑之饮”。

一:不要命的喝酒形式

我们先说刘表的“三雅之爵”。话说荆州牧的刘表割据“南土”,当地刘氏子弟和各大宗族非常骄贵,这些无所事事的大族们都很喜欢喝酒,于是就创立了三种“酒缸”。最大的酒缸叫伯雅,中间那么大的叫中雅,小的叫季雅。其中伯雅容积为七升,中雅六升,季雅五升。每次聚会,大家的目标就是一起“玩游戏”,最终所有人要把这三缸酒全都喝完,除非大家全都醉倒。

如果我怕喝多,能不能装醉?对不起,这种喝酒仪式为了防止你装醉,在每次游戏时都会真被一个大针,凡是有人醉倒在地,人们会用这个大针扎一下喝醉的人,这是为了确保你醉到极致。要是这个针生锈了,会不会有破伤风危险呢?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很搞笑的袁绍的“避暑之饮”。献帝来到许都后,为了与袁绍方面打好关系,曾经派遣一个叫刘松的人为使节前往袁绍处慰问。刘松来到冀州后,恰好是三伏天儿,面对袁绍集团的招待,他们从白天喝到夜里,所有人喝到“极醉”,如此不要命的喝酒形式被他们美其名曰“避暑”。咱们也不知道他们是为了喝凉酒避暑还是喝醉了就不知道热了,咱也不敢问。

这两种汉末的喝酒形式,被称为“三雅之爵”和“避暑之饮”。

二:曹操的禁酒令

酿酒费粮食,这是众所周知的。在面对汉末三国农业退步的大环境下,很多君主都采用禁酒令的形式维持粮食平衡。其中不乏曹操和刘备二人。

曹操曾经以制度形式禁酒,这在当时颇受抵触,其中孔融还因此嘲笑曹操。原本嗜酒成性的人,突然之间不让喝酒怎能立刻戒断?最终,嗜酒之人纷纷偷偷私自酿酒或从“黑市”买酒喝。当时的人为了逃避检查,给浊酒起名为“贤者”,给清酒起名为“圣人”,也算是一种“黑话”了。曹操面对这种情况,甚至派出校事顺便监察大臣们喝酒的情况。

根据《徐邈传》记载,魏国建立的时候,徐邈担任尚书郎,当时曹操要求禁酒,徐邈却熟视无睹,私自酿酒大醉后被校事发现。这个校事很够意思,还提点一下徐邈,并不想立刻告知曹操。但徐邈喝多了对校事表示自己是“中圣人”,也就是明目张胆地告诉校事自己就是喝醉了。

校事无奈下跟曹操打小报告后,曹操非常生气,最后还是在鲜于辅的劝谏下,徐邈才被特赦。

刘备入成都后曾经实行了非常严格的禁酒令,最终也被简雍智慧的让刘备解除禁酒令。

三:和孙权喝酒就是在玩命

孙权和他孙子孙皓都酷爱饮酒。尤其是孙权时期,很多大臣为反对和孙权一起喝的酩酊大醉而做的事情也总让人啼笑皆非。

孙权曾经在武昌时,在钓台这个地方宴会大臣。孙权喝的大醉并让人向各位重臣的身上洒水让大家清醒,孙权表示,今天大家不醉不归,喝醉的标准是要醉倒在这钓台上才算完事!

孙权嗜酒大家都知道,但孙权经常让大臣们和他一起不要命地喝,这就引起了大臣们的反抗。东吴重臣虞翻曾参加孙权称王的宴会。酒过三巡后,孙权起身来到虞翻面前想要和他一起喝,但虞翻突然装醉倒地不起,孙权无奈打算转移目标。孙权刚转身找别人,虞翻立刻就坐起来了。虞翻的意思很明确,就是无声的抵抗,孙权看到后火冒三丈抽出剑打算杀死虞翻。

不过还好,孙权最后终于知道自省并下令,自己酒后说杀人的话,全不算数。

孙皓完美地继承了他爷爷的嗜酒性。甚至有一段时间,孙皓每天都宴请群臣,无论大臣们能不能喝,一律要喝完七升酒。很多大臣最后被逼得没办法了,在宴会之时纷纷都不真喝入嘴中,想方设法偷偷浇在地上。

东吴著名“数学家”王蕃,曾在孙皓的酒席上饮酒辄醉,孙皓疑心王蕃不愿意跟自己喝就让人把王蕃拉出去醒酒。很快王蕃就请求归席,但还是没有完全醒酒。王蕃这人是一个有威严的人,虽然他没有醒酒,但行为举止即使在酒后也和正常人差不多。这进一步让孙皓误认为是王蕃不想和自己喝。于是在误会和疑心下,孙皓将王蕃杀害。

不过有学者指出,这些喝酒的奇怪规矩,和君主醉酒以后的残忍作为,都是群臣惯的。甚至是为了借机酒席讨君主欢心,或者是借酒席排除异己。正所谓“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标签: 避暑仪式三国时期

更多文章

  • 赤壁之战谁赢了?曹操三笑一哭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赢了,赤壁之战,曹操三笑一哭

    作为东汉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政治家与军事家,曹操值得我们学习的闪光点实在太多。在顺境中人的劣根性表现比较多,但在逆境中,更能展现人物性格中最可宝贵的东西。在赤壁一战,他被周瑜的一把大火烧得大败亏输。即便是在败退中,他都表现出一个军事家特有的军事素养,虽然他的这些军事素养给其招来更大的失败,但其冷静思考的

  • 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终要原因:多数士兵染上瘟疫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瘟疫,染上,士兵

    近日,因为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华民族不管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受到了重创。可见流行疫病的杀伤力之大。回顾历史,瘟疫自古以来就是社会的大敌,而在战乱纷繁的三国时期,瘟疫竟然比战乱更严重的摧残了我国人民的生命,甚至改变了历史发展的进程。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当时孙刘联军合力抵抗曹操八十万大军,后来周瑜一

  •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如何”借东风“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借东风,只欠东风,万事俱备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把诸葛亮的智谋塑造得很完美,这个故事至今也仍是广为流传,家喻户晓。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人对诸葛亮借东风表示出了怀疑,风真的可以“借”吗?诸葛亮是如何“借”东风的呢?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兵南征孙权,十月,曹操屯兵于长江北岸,接受庞统所献的连环计,曹操

  • 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真的这么神吗?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夕点歌要听悲情歌曲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赤壁之战,悲情,要听

    我们带着对千古英雄的憧憬,遥想当年诸葛先生运筹帷握,曹操雄霸天下,周郎翩翩风度,赴约。本报邀请的三位民间高手金益民、彭映和冯俊钺和专家们的智慧碰撞让现场观众大呼过瘾,而专家对三国文化的独特讲解也让所有人“大开耳界”。网络配图 赤壁之战只是场小战役诸葛亮没传说中那么神“吴宇森导演的《赤壁之战》你们都看

  • 程昱是什么人?赤壁之战后程昱起到什么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是什么人,起到,赤壁之战

    曹操一方面想做仁君,另一方面却又连小臣刘馥都容忍不了,在横槊赋诗时倚酒将他刺死。(仅因直言诗句不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如此类推,曹操还能听得进程昱、二荀的逆耳忠言吗?幸好三位谋士先知先觉,提前疏远了曹操,不然早已死无葬身之地。再类推,曹操一旦当了皇帝会怎么样呢?所以他的劝

  • 火烧赤壁是真是假?五千木船实际是谁烧的?火攻是谁提出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赤壁,火攻,木船

    赤壁之战大家都很熟悉了,典故就不在重复,今天我们来探讨赤壁之战里的万千木船,到底是谁烧的?真烧还是假烧?为什么要烧?烧了多久?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古代造船是木头做的,然而木头是易燃物品,现代科学技术鉴别下,木头可在200摄氏度燃烧,400摄氏度可自燃。图片来源于网络演义中赤壁之战把诸葛亮几乎神化了,

  • 赤壁之战有什么历史意义?看赤壁之战头功黄盖是如何火烧赤壁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赤壁,赤壁之战,有什么

    火烧赤壁是怎么回事?火烧赤壁的故事简介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 揭秘:到底谁才是赤壁之战取胜最关键的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才是,最关键,取胜

    赤壁大战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因为这是后期的三个国家都参加了的战役,所以,这场战争又显得比其它两次大战更加波澜壮阔。战争以孙权、刘备的胜利收场,三足鼎立的局面从此奠定了一个基调。这就是,曹操失败,再也没有跨过江南;孙权的东吴政权从此实现了江南的稳固,而最大的受益者则是刘备,他从此有了真正的立足之地,从

  • 真实的“赤壁之战”:原来是五万打七万,双方兵力悬殊不大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兵力,悬殊,赤壁之战

    双方兵力悬殊不大赤壁之战,曹操究竟有多少兵力?曹操自己说八十万,那是虚数。古今史学界无一认同此数。曹操南征荆州时,从十五六万北方军人中抽调出步兵八万人、骑兵一万余人,但调集来南征的军队没有全部都参战。旱路运输限制了出战的兵力。在一条线上,上限兵力只能是五六万,超过此数,不仅道路拥塞,后勤也无法保障

  • 曹操为什么会在赤壁之战失算 其实是曹操的本性决定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会在,失算,本性

    在三国时期有很多著名的战役流传了下来,其中将领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无数个奇迹,当我们在看《三国演义》的时候也会被这些人的智慧所折服。在三国中最强的国家是魏国,而当时的吴国和蜀国经常联合起来抵抗魏国的入侵,其中最著名的一场战役就是赤壁之战,5万联军击破20万曹军,为何曹操会失算呢?一、 曹操一意孤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