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永乐迁都是怎么回事?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永乐迁都是怎么回事?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604 更新时间:2023/12/14 15:14:32

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后,将明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往北平,史称永乐迁都。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建立一个新朝,有时并不需要有太多的顾虑,朱元璋在参加元末的起义时,也许并没有规划自己成为一个帝王,最终荣登宝座一事,更多的是在拼打厮杀中半推半就实现的。

但是,在选定继承人的问题上,对于向来有些纠结的朱元璋而言,就头疼了许多。要说值得高兴的,是朱元璋儿孙满堂,他不仅有好几个儿子,在他尚未离世时,隔代的孙子们也都已经长大成人,朱氏江山并不愁无继承人的问题。而让他头疼的,同样是来自于儿子太多、孙子成年这样的现实。

按照嫡系传承的理念,朱元章把自己的皇位传给长子朱标并不存在争议,也不存在藩王造反的口实,但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在他尚未将大统传下去时,朱标就撒手人寰,留下十五岁的儿子朱允姣以及空缺的太子之位。

朱元璋其他的儿子正值壮年,风华正茂,正是继承大统的绝佳人选,但他们却不符合立长不立幼的观念;孙子虽是皇位最为正统的继承人,但年纪尚幼、资历尚浅,如何镇得住四海之内的权臣和蠢蠢欲动的各色人等。

这样的苦恼一直困扰着晚年的朱元璋,直到生命即将谢幕的最后-刻,朱元璋才做出了决定,将皇位传给身份最为毋庸置疑的皇孙朱允效。这个决定对于才华横溢的皇子们,尤其是镇守北平的四子燕王朱棣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不过,此时的朱棣纵有千般不愿、万般不肯,面对先皇留下的遗训,他也没有反抗的权力和资格。而面对继承大统的朱允坟时,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朱棣都必须双膝跪地,尊称他一声“陛下”,否则,他可能连眼前的藩王之位都无法坐得安稳。

然而,朱氏这对叔侄的较量并没有就此停歇,随着朱允效即位之后极力削弱藩王势力开始,朱棣就明白了自己不能这样坐以待毙,于是一场声势浩大、听上去名正言顺的起义正在北平府悄然酝酿。

朱允姣这只初生牛犊对自己权力的“进犯”,最终促使朱棣做出出兵南下的决定。在明眼人看来,朱棣其实就是为了争夺皇室权利而出兵,但朱棣还是聪明地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无可挑剔的理由。

当初,朱元璋在位时,为了保持朝政的有序进行,曾用一纸诏书赋予藩王一项特权。按照诏书所写,藩王如果遇到奸臣扰乱国家秩序,出于维稳的目的,可以带兵入京,以此协助皇帝铲除当道之奸臣、稳固皇室的权威、振摄朝野。朱棣恰恰就是利用了这一点,以“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挥师而下,以此来获得自己一路南下的畅通无阻。

面对朱棣浩浩荡荡的大军,朱允效一时慌了神,辅佐在他身边的老臣为其出谋划策,却反倒落下了一个奸臣扰乱朝纲的口实。加上朱允效少不更事,作战经验及临阵资历浅显,因此,在与朱棣的几次大战中都被逼陷入了主力被歼、兵败如山倒的境地。

四年以后,朱棣以压倒性的优势战胜了建文帝朱允蚊,“风风光光"地完成了这场“锄奸护园”的剧目。只是,对于朱元璋关于藩王特权的规定,朱棣只引用并执行了前半部分,也就是出兵护国这一折,对于后半部分所要求的、在除去奸臣之后五日内离京的规矩,朱棣却置若罔闻。随后,朱棣乘胜而上,经过一系列诛杀老臣、大封功臣的举动,为自已登上皇位彻底扫清了障碍。1402年朱棣正式登基,并在改国号为永乐。

永乐皇帝登基以后,大臣李至刚上奏,燕京北平是朱棣的“龙兴之地”,建议提升燕京的地位,将其视为陪都。这个建议获得了朱棣的认可,他随即将北平府更名为“顺天府”,将北平城称呼为北京,并以屡下政令的形式将人流引向北京,使其从成边之地开始演变为人口众多、政治经济日益兴盛的陪都。

永乐四年,朱棣开始下诏,抽调大批能工巧匠前往全国各地采集建造宫殿的好材料,并要求他们以南京故宫为蓝本,将这些由劳工辛苦收集来的稀有楠木、丹陛石等天然材质以及质量上乘的金砖等建筑用材运抵北京,并在北京的中心地带,圈定了一个面积可观的占地,建造皇帝的行官。

永乐七年,朱棣决定,遣派数万名工匠前往北京郊外建造自己的陵墓,这一举动从实际行动上告诉了人们,皇帝迁都北京已是势在必行。然而,对于迁都北京一事,并非所有朝臣都能赞同,他们中有不少人在皇帝诏集的群臣商议中提出了反对的意见,怎料,明成祖迁都的心意已决,几乎所有反对他迁都的人都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于是,经过几次商议,再没有人敢反对明成祖迁都北京的决定。

随着北京紫禁城的建成,明成祖也适时地颁布了迁都的诏书,明成祖在永乐十八年住进了他费尽心机建造的紫禁城里,北京也因此成了名副其实的京师,而原来的都城南京则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留都。

紫禁城分为前三殿、后三殿,其中,乾清宫的地位和功能为最尊贵,它不仅仅是皇帝的主要寝宫,同时还是皇帝主要的政治活动场所,明朝一共有十四位皇帝居住于此。据说,当初建筑师在为皇帝设计这一座宏伟雄浑的宫殿时,特意将紫禁城房间的数量设计成了9999间,取天下至大之数的概念,以匹配皇帝九五之尊的身份。

故宫的每一处设计,几乎都是围绕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展开的,比如整个宫殿群的排列秩序、东西六宫的主次和融合、南北取直左右对称的设计等等,都是如此。无论从规模还是精巧程度上看,紫禁城都无愧是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精彩一笔。

而这座宏伟的建筑群在取名的时候,也是遵照着中国古代星象学中提到的紫微星也就是北极星位于中天,被认为天帝的居住之地,故而将人间皇帝的住所称之为紫禁城。

朱棣的迁都,促使整个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心由南至北进行了转移,到今天,人们依旧可以看到这一举措带来的影响,而整个明朝也在明成祖迁都之后,进入了属于自己的、全新的发展时期。

标签: 永乐迁都明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史部《后汉书》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传原文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孝章皇帝八子:宋贵人生清河孝王庆,梁贵人生和帝,申贵人生济北惠王寿、河间孝王开,四王不载母氏。千乘贞王伉,建初四年封。和帝即位,以伉长兄,甚见尊礼立十五年薨。子宠嗣,一名伏胡。永元七年,改国名乐安。立二十八年薨,是为夷王。父子薨于京师,皆葬洛阳。子鸿嗣,安帝崩,始就国。鸿生质帝,质帝立,梁太后下诏,

  • 契丹族: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契丹族,辽国,历史解密

    契丹族(英语:Khitay)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采取半农半牧生活。早期分契丹八部,唐初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唐太宗以后,唐置松漠都督府,赐姓李。大贺氏联盟瓦解后,契丹人又建立了遥辇氏部落联盟,依附于后突厥汗国。天宝四年(745年),后突厥为回纥所灭,此后百年间,契丹人一直为回纥

  • 古代皇帝为何不担心自己被贴身侍卫杀害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的时候,从秦始皇开始,我国古代就进入了封建王朝时期。同时秦始皇也是历史上第一个称皇帝的人,取自三皇五帝一词。在古代皇帝是最高统治者,通常人们称之为天子。也就是说,皇帝都是“上天”的儿子,是天任命的。不过这些在现如今看来,都是无稽之谈。每一位皇帝都不是等闲之辈,这里面除去那些昏君。即使是昏君,有些

  • 王建为何被称为“十国第一人”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了解了五代十国中统一朝鲜半岛后的第一位君主-王建,今天一起来看一看有着“十国第一人”之誉的南吴太祖杨行密。大家肯定很好奇,杨行密究竟为何被称为“十国第一人”,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杨行密今安徽合肥人,他的父亲是一介农夫,在杨行密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过世了,小时候生活很艰苦,于是杨行密身体

  • 西瓜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原产地是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一直以来,对于西瓜的起源,国际普遍观点是:西瓜原产非洲,4000年前,古埃及人种植西瓜,此后传到欧洲,然后再传到中东、印度等地,西瓜从西域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中国,此后中国才有了吃瓜群众,因由西域传来,所以又称之为“西瓜”。中国史书的部分记载,也佐证了这一点,区别在于究竟何时传入中国,有着不小的争议。明

  • 司马衷非常愚笨,他是如何当上太子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三国,司马炎,历史解密

    有句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似乎也可以这样推理,做太子容易,守太子之位难。其实这两句话,都需辩证理解。如果打江山真那么容易,很多人都可以做皇帝了;如果做太子容易,那么皇帝老子的许多儿子,岂不都能成为太子了?我认为,话应该这么说:把江山守好,比打江山还要难;而把太子之位守好,比当上太子还要难,感

  • 萧何早年力荐韩信,为何最后又亲手将他除掉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韩信能为刘邦效力,成为初汉三杰是拜萧何所赐。但韩信最后被杀,也是萧何出谋划策,才得以诱杀成功。感觉韩信的一生都是被萧何所掌控,为什么萧何早年力荐韩信,最后又要亲手将他除掉呢?实际上,这和萧何当时的处境变化有很大的关系,韩信的死只是时间问题,刘邦眼里一容不下他,如果萧何不这样做可能自己也会成怀疑对象。

  • 刘邦去世后,吕雉对刘邦第六子刘友做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友,西汉,历史解密

    刘友,汉高祖刘邦第六子,他在刘邦去世后,经历了什么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刘友身为刘邦之子,所以后来他被封为淮阳王,后汉惠帝刘盈登基为帝,吕后掌权临朝听政,当时的赵王是刘如意,吕后因为刘如意之母戚夫人和刘如意曾经对她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所以吕后掌权后,就对戚夫人进行了迫害,同

  • 汉代帝王下葬都穿着金缕玉衣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汉代帝王下葬都穿着金缕玉衣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根据《西京杂志》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诸如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所谓诸如玉匣,就是金缕玉衣。因为身份地位的不同,金缕玉衣连缀玉片所用缕丝的材质也有不同,有金缕、银缕、铜缕和丝缕。按照两千多年前的生产力水平,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

  • 魏延和杨仪是如何交恶的?他的死和杨仪有什么关联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三国,魏延,历史解密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肯定对其中魏延的名台词“谁敢杀我?”印象深刻。魏延的结局不好,但是他的人气却一直很高,作为蜀汉后期重用的将领,魏延不仅武艺非凡、善于征战,更加还会出谋划策、调兵谴将,算得上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才。他最后的悲惨结局虽然与他的所作所为脱不开干系,但其实这里还涉及了他和杨仪的矛盾,感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