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七雄是如何靠更少人口,维持庞大军队?我来给你揭秘其中原因

战国七雄是如何靠更少人口,维持庞大军队?我来给你揭秘其中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655 更新时间:2024/3/8 21:36:18

[var1]

在农业经济和军事科技远远领先的明清两朝,即便是拥有上亿人口,在历次大战中投入的兵力一般也就几万到十几万。

汉末三国时期拥有整个河北的袁绍只动员十万军队,当时曹操才几万人,蜀国兵力不满十万,魏国也才二三十万,打起仗来有十万就算是大军。

相比之下,战国七雄随便单独挑出一个都有几十万军队,根据《战国策》记载,秦楚两国各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就连最弱的韩国也有精兵20万,战国时期的战争到底是令人热血沸腾的大规模会战,还是普通规模战?

请让我给你说一说战国七雄是如何靠更少人口,维持庞大军队的原因。

[var1]

首先,打仗涉及到大量武器装备采购和生产。在战国时期,随着战争艺术的发展,兵种多样性决定了士兵使用武器的多样性,有弓弩、短剑、戈、矛、盾等武器,有皮甲、铠甲、军袍等军服,还有常常被人忽略的各种军事物资和工具,比如营帐、马具等。

很多这些军事物资是民间百姓用不到,也不能在战场就地取材,要想满足战时急需军用物资需求,只能以占用大量人力资源方式增加产量。

在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大规模自动化生产设备,生产效率低下,会因大量百姓专注于生产军用物资被迫停止农业生产,这样一来,粮食供应必定会受到很大影响。

[var1]

以秦国为例,战国时期,秦国虽然土地面积大,又引入铁器、农具、耕牛,但土地质量普遍处于中下水平,粮食产量不高:

一方面,是因为秦国地处内陆,降雨量远不如江南充沛。

另一方面,秦国旱地较多,不适合耕种土地比例高,而郑国渠又是直到战国快结束时才修完,大部分时间灌溉条件并不理想。

还有一方面,如果在这种土地长期耕种,就会出现严重水土流失,土壤养分也会逐年降低,最终导致亩产减少,成为产量极低平田,必须通过轮耕方式解决土地退化问题,这又会进一步限制粮食产量,而粮食产量则直接限制一个国家军队数量上限。

最后一个方面,制约出征兵力数量的因素是一个国家后勤运输能力,即便一个国家拥有几十万军队,也不代表他就有投送同等数量军队作战能力,因为外出打仗需要大规模后勤运输系统支持,更何况军队超过一定规模,例如几万、十几万,光是军营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城市,哪怕不打仗,也需要消耗大量粮草,再加上物资还需要长途运输,还得需要人来运输。

[var1]

尽管偶尔会像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时,秦国泛舟之役,运粮救援这样大规模水路运输,但这极大受到地理因素制约,并不是任何地方都用得上。

北宋名臣沈括在宋夏战争永乐城惨败后,在书中总结道:“两个民夫为一个士兵运送军粮,单程可以支撑26天,往返只能前进13天,若是三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单程可以支撑31天,往返16天。”

不难看出,随着行进线部队数量巨大,又陷入长期僵持局面,后勤补给问题将严重影响军队士气。

一旦粮草不足,军队很快会陷入极度混乱状态,比如1812年拿破仑东征俄罗斯,本想速战速决,以战养战,但在对俄军发起强势进攻时,俄军却采用焦土战略,俄军将法军必经之路上的农场、草场等烧得一干二净,将法军补给线拉长到了上千公里,成功在冬季来临时将法军困在了俄罗斯腹地。

[var1]

当冬天来临,极寒的气候让法军后勤补给更加艰难,占领了莫斯科的拿破仑,只能撤退回国。随后,俄军对撤退的法军围追堵截不断骚扰,这让本来就缺少武器、粮食、衣物,又饱受疾病折磨的法军一泻千里。

话说回来,在军需生产、粮食供应、后勤运输共同制约下,战国时期一个诸侯国到底能养得起多少兵呢?

根据《孙子兵法·用间篇》记载,战国时期战争动员率大约在5%,超过5%属于动员率红线。如三国时期,公元253年,东吴诸葛恪动员20万军队大举伐魏,却引得百姓骚动,人心丧失。当时东吴人口大约在240多万,动员率刚超过8%百姓就受不了。

由此可见,《孙子兵法·用间篇》还是比较可信。按孙武的话来说,动员10万军队要影响70万户家庭,如果按每户4~5口人计算,至少需要300万人停止一切农业生产,转而为军需生产和后勤运输工作。

然而,这300多万人也需要吃饭,按照以上算法,战时出征一年,1个士兵加20个提供后勤民夫,一共21人,所需要的粮食大约300石,也就是5户人家在战时需要上交的税收。

[var1]

再根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战国初期,魏国宰相李悝算法,一个五口之家一年能耕种100亩地,年收成150石,除去自身必须消耗,1年能剩下45石。

以此类推,在长平之战中,若秦国派出40万军队出师亿年,据统计,战国时期总人口约为2,000万—4,000万,即使是按4,000万人计算,40万军队出师一年所消耗的粮食,相当于和平时期战国诸国所有劳动力一年粮食产出。

对秦国而言,长平之战时,秦国还没有修建郑国渠,耕地以旱地为主,粮食产量没有多大提高。

为了满足40万大军所需的粮食供应,全国人口按照500万人计算,也需要在和平时期生产粮食8年,长平之战打了3年,则需要存够24年粮食,想想也不大可能。

[var1]

哪怕是秦国举全国之力,理论上最多也只能在东线战场提供不到10万兵力,若硬是要合理解释长平之战,秦国是如何派40万大军,只能说这40万军队中只有不到10万人是正规士兵,另外30万人则是随军参与后勤运输保障的民夫。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战国时期常见的各种奇葩斩首数字,比如斩首8万,斩首24万都属于秦国,其他国几乎没有,就连六国相互间的战争也几乎没有斩首数字。以秦魏雕阴之战为例,《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军斩首8万,而《史记·魏世家》中记载,魏军损失45,000人。

《三国志·国渊传》中说,报捷文书至少是以1为10,把斩首数字夸大10倍以上,都是为了给老百姓展示,而军律上的数字是不对外宣传,自然没必要夸大。

[var1]

不难推测,像白起那些动不动斩首几十万,很有可能是司马迁采用秦军官方对外宣传虚假数字。

通过以上分析,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先秦时代所说的几十万人大会战,实际上很可能只是几万、十几万军队普通规模战役。

二,所谓的几十万大军主体,其实是大量从事后勤运输和保障的民夫,他们的数量至少在实际作战士兵人数2~3倍。

三,也不能排除夸大成分,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战国时期全民皆兵,如果把全国15~60岁所有男子都召集起来,战国七雄拿出几十万规模大军是完全有可能。

[var1]

另外,战国时期各国面积相对三国而言较小,补给线也更短,更容易集结大规模军队,这些当然都有一定道理。

当几千年后的我们在了解过去历史时发现,早在先秦时代仅一个诸侯国军队就有几十万甚至百万时,的确有种傲视古代世界所有国家的感觉,毕竟同一时期,横跨欧亚非国土面积远超战国七雄总和的波斯帝国也有500万大军。

冷静下来仔细想一想,几十万大军和后勤人员吃饭怎么办,大量军事物资生产和运输怎么办,以先秦人口和经济规模支撑后世都难以承担庞大军队真的可行吗?

或许和那段时期资料匮乏有关,再加上先秦官方有意无意扩大统计口径,给后人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难免会幻想出一副气势磅礴,史诗般战争画面。

[var1]

本文结束,谢谢观看

文章参考:《汉书·食货志》《孙子兵法·用间篇》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她,战国三夫人,出嫁时父亲送短刀,让其斩杀丈夫,她的回答惊人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战国三夫人活了多久,中国传统短刀,世界名刀短刀

    当年斋藤归蝶的父亲斋藤道三原本就是一个卖油的商人,但此商人相当有抱负,雄心不可估量。其在侍奉美浓的守护土岐家后,凭借自己的权谋获得了重要。但谁也知道这简直是养虎为患,就在1542年,羽翼丰满的斋藤道三居然把自己的主公土岐赖艺赶出领地并取而代之,成为美浓一国的国主。这就是以下克上,在当时是被鄙视的,所

  • 原创《狂飙》高启强人生路上的三大贵人,最后一位看似不起眼,却最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高启强一心想攀上安欣这个高大上的朋友,而安欣只是把高启强当作一个面熟的街坊吧?从某个角度上说,后期的孟德海、杨健、老黄、张彪、王秘书等人,都是高启强的贵人吧?有一句话说“一时有贵人,那可能是运气,一直有贵人,那一定是实力。”孟德海挑中高启强助他拆迁,是高启强的强盛集团的实力摆在那里。强盛集团通

  • 原创商朝如何“有典有册”:甲骨文破解谜团,难怪找不到夏朝文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又有史书记载,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记录上古之事的书籍,谓之《尚书》,其中有尧舜禹等事迹;夏朝占筮方法为《连山》,周朝的为《周易》,商朝的《归藏》.......以此来看,不仅商朝已经“有典有册”,甚至夏朝、更早的五帝时期,中国都可能已有典籍。然而问题在于:史书记载秦朝蒙恬首造毛笔,传统

  • 长平之战秦军是如何活埋40万赵军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并非活埋,且人数无40万之众1、活埋之说不能成立。《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白起“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这里的“阬杀”虽然有活埋的意思,但也有坑害的意思,因此并不一定指的就是活埋。[var1]此外,根据长平之战遗址的发觉情况来看,活埋之说显然也不能成立。其

  • 原创周朝为何备受尊崇?因为其做出了四个贡献,让中国受益3000年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第一个贡献,创立礼乐制、宗法制等重要制度,保障了中国社会的稳定完善的制度,是国家稳固的重要保障。周朝成立后,先后创建和完善了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国野制等制度。这些制度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构成了(自然经济时代)中国社会体系的基础。此后的各个朝代,或多或少都使用了周朝创建的制度体系。其中,宗

  • 原创最伟大的角斗士斯巴达克斯缩短了罗马共和国的奴隶制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斯巴达克斯因反抗罗马将军而报仇雪恨,他的女子被掳走,而他本人则作为奴隶被带回罗马等待她的处决。决斗赛场上,斯巴达克斯以超乎想象的意志力和斗志击杀了对手,一举成名,引起了赛场指挥官的注意。老板花重金将他买回训练场,希望他能赢得更多的角斗比赛,为家族争光,但斯巴达克斯只顾着女子的安危。他没有战斗的意思,

  • 长平之战赵国打败秦国,赵国能统一天下吗?任重而道远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var1]长平之战的战果长平之战即使赵国击败秦国,但至少会存在三种战果:赵国大胜、赵国惨胜、秦国退兵。我们分别来探讨一下:1、赵国大胜。在双方都是以举国之力出征的情况下,如果赵国取得大胜,秦国损失惨重,那么即使秦国恢复力再强,短时间内也不可能再对六国形成进攻态势,而必须进行战略收缩休养生息。这种情

  • 《知否》原著盛家的女婿们:梁晗最英气,孙秀才让人吃惊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袁文绍盛家长女华兰女婿,忠勤伯爵府次子,是盛家第一个贵婿。他有伯爵府的加成,但也有一般官宦世家女子不愿嫁的弊端。给华兰议亲时,盛纮仔细挑选了人家,打听了袁家底细:那次子我瞧着倒好,沉稳识礼,威风凛凛,年纪轻轻就在五城兵马指挥司里谋了个差事,我又特特向窦指挥使打听他的人品才具,他把那袁文绍结结实实夸了

  • 明代的瓷器为何每年成交都会创新高,价值过亿级别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目前市场上面遇到的比较多就是我们明代和清代的瓷器,我们比较珍贵的瓷器就是五大窑口的瓷器,钧窑 、汝窑 、官窑、 定窑、 哥窑。这种瓷器就是我们很多人都收藏不到这种藏品。我们清代时期比较常见就是清三代的瓷器比较多一些,我们为何很多人都喜欢瓷器,就是因为它们的艺术价值非常的,特别是一些稀少的瓷器来说

  • 文博日历丨从大晟编钟里听见北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晕染开北宋的繁华点点笔墨绘出汴京的人间烟火让我们看见了北宋今天 我们从大晟(shèng)编钟里聆听北宋三个看点 带你认识大晟编钟01“身世”浮沉336枚大晟编钟“出生地”开封仅存1枚距今900多年前宋太祖赵匡胤的起家之地(今河南商丘)出土了六枚春秋时期的古钟钟上刻着“宋公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