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想要的是什么,决定了集团最终能走多远。刘备想清楚了要做汉中王,曹操想清楚了要霸天下。孙权呢?刘备要联孙抗曹引赤壁之战,孙权拍手:好啊!周瑜要二分天下,孙权拍手:好啊!鲁肃榻上策三分天下,孙权拍手:好啊!吕蒙偷荆州背刺关羽,孙权拍手:好啊!一个你摸不准他到底想要什么的领导,怎么谋?一个你思路一直在变自己都没想好的领导,怎么带领手下前进?
诸葛恪第五次合肥大战动员了20万大军,这国力要是给他叔叔,做梦都要笑死,然而合肥新城还是没打下来。家底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真的是丞相的政治制度有问题,将领的统帅能力也有问题。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一个来源是魏国的九品中正制,另一个就是吴国的豪强门阀,特别是东晋南渡的北方中原政权和原本吴国的门阀豪强结盟才有了南朝五百年政权更迭频繁却社会整体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
门阀豪强有个特点,是根植于大地主土地所有制之上的,也就是说,门阀士族总体来说是趋于守成的,因为土地不会随着人口迁徙而迁徙,豪强世族必须依托已有的土地才能凝聚成团。这也就决定了整个东吴政权其实是一个守成政权,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在整个三国历史中,魏蜀两国是一直有着统一天下的政治抱负,而唯独吴国从一开始就抱定了偏安东南,割据一方的政治方针。这也注定了吴国基本就属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即便是围绕着荆州徐州展开的北伐争夺,也不过是为了给自己的守成大局建立纵深而已。
孙权也很难,一直在协调豪族阶级,鲁肃规划过,孙权刚18岁,天天要烦心那帮老臣,不容易。孙策活着,不但不意味着东吴失去一统天下的机会,还意味着江东孙氏将失去割据一方的可能性。理由很简单,孙策太过刚愎自用,不如孙权懂得收揽人心。一个轻而无备的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成为争衡天下的人物。同样孙策也不如孙权那样懂得隐忍(所谓勾践之奇),懂得决机于两阵之间算什么,真正的胜负从来都是从庙堂之上就决定出来的。孙策显然在庙堂之算上差得不是一星半点,指望谋士妙计能安天下的是老百姓喜闻乐道的做法。实际上综合国力才是决定因素,三国末期吴国230万人口,魏国500万人口,魏国在凉州战场处于守势,在寿春战场布置主力,而东吴近23万军队需要镇压山越,荆州和濡须口。
这些军队进攻能力很差,诸葛恪围攻合肥不利,淮南二叛和三叛,淮南军和东吴一起作战都守不住更别提东吴军自己攻取合肥进攻青徐了。士族门阀是历史大势,孙权以结亲士族把自己和士族紧紧绑在一起,因此三国中吴国存在最久,但也导致这些士族如陆顾朱个个是皇亲国戚,打仗谁也不服命令,稍有挫折就撤退,不能死战,而吴国政治后期很乱,二宫之争是为了打击吴郡士族,先是诸葛恪打了败仗还不认错乱杀人,被一个喜欢孙大虎宗室取代了,然后他死前告诫他弟弟警惕魏国被司马懿等士族造反。所以他弟弟倒行逆施把吕岱等功臣朱据等士族都杀了,后来被孙亮和丁奉给杀了,然后濮阳兴把暴君扶上位。他迁都杀人国无宁日,这么乱的政局也不利于进取。还有地型因素,攻占的青徐平原你水军守不住,魏国骑兵断你粮道你也打不过,后面南北朝北伐有小成都是在北方内乱的时机,大多都是打不过的,南方人越打越冷受不了,北方人越打越热更激情。
别看吴国那么大,但实际上华南地区大部分地方哪怕在唐朝都没有多大的改观,这是最要命的,就像蜀国,益州往南边走不远就是南蛮区,根本没法开发,吴国也是类似,不服王道,蛮荒之地,跟曹魏比,开发差太多,人口也不够,怎么能赢?东吴孙策的死,已经标志着东吴失去一统天下的机会。刘备确实不存在这个机会,曹操有,曹丕也有,但是这两曹都错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