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是一篇《滕王阁序》,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便在中国诗歌史上名留千史、妇孺皆知。王勃今存诗80多首,存文(赋和序、表、碑、颂等)90多篇,为“初唐四杰”之首,并同其他“三杰”一起,共同为声律和风骨兼备的唐诗揭开了大幕,也在唐诗发展的进程中竖起了一块里程碑。历史上的王勃才高八斗而又英年早逝,留下许多历史谜题,《博览群书》 2023年3月号推出专辑,解密王勃。
王勃出身文化世家,祖父王通,即一代大儒“文中子”;其叔祖王绩,乃隋末唐初著名诗人。王勃天赋出众,才华横溢,是“六岁解属文”的“神童”,年未及冠即登科入仕。随后却迎来命运转折点,一路遭受贬责,甚至牵累家人,最后渡南海时坠水而亡,生年27岁。对王勃大起大落的际遇,南通大学文学院王志清教授在专辑“主持人语”中归结为与其“恃才傲物”的性格有关。王勃具有很高的政治热情,非常渴望建功立业,王勃的诗写得意气风发,壮怀激烈而又神采飞扬,充分表现出他不甘人下的进取精神。但这一诗人风骨,在“伴君如伴虎”的年代也是弱点,最终“因刚而折”。
虽说王勃的生命如流星一般短暂,但其文学成就不可磨灭。他擅长五律和五绝,反对绮靡文风,提倡表现浓郁的情感与壮大的气势。一些常见的题材,也在他手下常有新的写法,显得意境开阔,不落俗套。李朝杰《王勃为何能超越“老成诗境”》、杨晓彩《年轻的王勃为何在“繁华易逝”上出众》二文,分别从“破”与“立”的角度,揭示了王勃的诗歌风格及其由来。
所谓“破”,即是破除“老成诗境”。文章写道,初唐时,诗歌的创作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出不同主题、不同场景的作品,如送别、思友、怀归、羁旅、隐逸等,且各自形成了经典化以至程序化的写作套路,在诗歌主旨的沿袭、意象和典故的择取上,都形成了一定之规。其弊端也日益显露,许多诗人在创作时陷入固定的设定之中,这就是“老成诗境”,导致作品总有似曾相识之感。要对“老成诗境”有所突破和超越,需要诗人有极高的创作力和诗性精神。文章将王勃的诗放在唐诗发展史的语境中去考察,勾勒出其诗既传承又开拓的轨迹。
所谓“立”,即解析王勃最为出彩、最有创造性的诗歌,也就是他的“繁华易逝”主题诗,如《临高台》《滕王阁》《铜雀妓二首》等,常有“兴亡无常”“人生易老”的感慨。这类作品虽然不多,却很有思想性,包含着对人生沧桑、历史兴衰的沉重感叹和深沉思索,作者认为这和王勃对天下之理,尤其是社会兴衰、历史存亡、人生成败的高度关注有关。
《解密王勃》一文来源于贵阳日报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编辑:董容语
编审:肖 燕
签发:田 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