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秦赋:嫪毐死得到底多惨?除商鞅之外,他的死法在秦国是独一份

大秦赋:嫪毐死得到底多惨?除商鞅之外,他的死法在秦国是独一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4545 更新时间:2024/2/6 18:16:36

[var1]

不过去年底到今年初,又有了一部《大秦赋》,不过观众看着看着觉得有点不对劲:说好的给我看嬴政,怎么搞得嫪毐(lào ǎi)戏份这么多?大家都等着看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大刀阔斧开创新时代,结果硬是给情情爱爱拦在了半途,一时之间该电视剧风评变差了不少,以至于嫪毐的饰演者叶项明表示:“他本来就是个戏多的人!”

确实嫪毐在真实的历史上都精彩得很,他的上位之路不可谓不辉煌,作死的时候能让秦始皇胸闷气短,还敢在他这么残酷爆裂的名声下妄图谋反,甚至秦始皇不立皇后都有他一份功劳,并且最终死状惨烈到,能跟商鞅这么一个人平分秋色。而且确确实实是除了商鞅之外,独一份的死状惨烈的人。下面会细细说来。

[var1]

嫪毐出生于公元前269年,他22岁之前的人生不值一提,因为背景上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就是一个芥子,组成时代的一个小小尘埃,不过幸运的是在他有生之年,还能参与到这么一段辉煌的宫闱密事之中,而这要从当时嬴政刚刚即位,吕不韦作为丞相却和王太后私通,他怕惹祸上身,因此决定将王太后“转手”开始说起。

要说王太后曾经是就是吕不韦的姬妾之一,只是后来被他送给了嬴子楚,因为能歌善舞貌美如花成为了他最宠爱的夫人,后来又生下了嬴政,在嬴子楚成为国君后,她自然而然荣宠加身,只是公元前247年嬴子楚逝世,她一下子就成了寂寞无聊的王太后,又因为吕不韦在朝中,于是两人旧情复燃,不过吕不韦怕东窗事发,想把她“转手”。

[var1]

为了很好地摆脱她,找到人代替自己,吕不韦看中了嫪毐,因为嫪毐别的本事没有,但是有一样特别之处,也就是某方面能力很突出,甚至可以用之转动桐木车轮,也就是“大阴人”。其实这也间接说明当时的嫪毐,虽然历史没有提及他的来历,但做的肯定不是什么好职业,不然吕不韦从哪里打听出来他有这功能?

嫪毐不知道自己被人盯上了,后来吕不韦随便找了个借口治了他的罪,然后才在他战战兢兢的时候,告诉他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其实是飞黄腾达的好事,嫪毐了解其中详情后,当然是欣然受之,在吕不韦的安排下诈腐入宫,成为了王太后身边的一个假太监,使出浑身解数侍奉王太后,以至于王太后“绝爱之”。

[var1]

有了王太后的宠爱,嫪毐一下子就从一个小人物,变成了宫中能横行霸道之人,他也丝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怂恿王太后以身体不好离开咸阳,居住在雍城离宫,远离秦始皇耳目的监视,然后在这里两人肆无忌惮,最终嫪毐还致使王太后怀孕,同时由于王太后的纵容,他成为了长信侯,享受封地,出入规格相当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不仅如此,因为是吕不韦一手促成该事的,他看不惯也不敢说,导致嫪毐的地位在宫中和他能平平起平坐,所以嫪毐常常得意,甚至在一次宴会中竟大言不惭说自己是秦始皇“假父”,而听到这句话的人因为被嫪毐针对过,所以嫉恨他,很快就去秦始皇面前告状了,秦始皇听到之后当然是怒不可遏。

[var1]

他没有在第一时间就治嫪毐的罪,因为他不是那种冲动杀人的人,但问题是这一次偷偷调查后,他更加生气了,因为不仅知道了嫪毐是个横行霸道的小人,还知道了他给自己死去的老爹戴了绿帽,无形之中顶在自己头上作威作福了好多年,同时还和自己的母亲生下了两个同母异父的儿子,更重要的是这一切还和吕不韦有关。

同时嫪毐也知道自己和王太后的事情被泄露了,但他竟然不打算束手就擒,可能勉强能获得一些垂怜,能逃过一命,反而是做下了就算是王太后以生命相挟也无法救助他的事情,那就是偷盗秦始皇玉玺,调动宫中的侍卫,包围和攻打秦始皇的蕲年宫,后和秦始皇的军队在咸阳交战,嫪毐这种蠢笨之人当然大败。

[var1]

抢了秦始皇的老娘,还打算抢秦始皇的江山,嫪毐的下场当然不会好过——他的两个儿子全都被套进麻袋,被侍卫直接摔死了,而他的党羽都被株连三族,他自己更是被“车裂”,秦国当时虽然说有很多酷刑,但有些其实也不怎么用,比如说这个车裂,在秦国到秦朝前面只有一个商鞅,后就是嫪毐了,所以除去前者,他的死法也是独一份了。

[var1]

所以真不怪《大秦赋》里面嫪毐的戏份多,因他确实也是影响秦始皇一生的一个重要存在,秦始皇拜嫪毐和王太后和吕不韦的三人混乱所赐,加上一心求长生不老,生活中很有点清心寡欲,所以关于他的妃嫔全都没有记载,若不是郑姬生了扶苏,胡姬生了胡亥,这两人都会没有名姓,而秦始皇也一生无后。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都是秦国功臣,为何商鞅被车裂,张仪却善终?原来结局早就定下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商鞅与张仪的历史地位,商鞅被车裂有人同情吗,在秦国历史上商鞅起了什么作用

    [var1]商鞅变法,在短短数年里,使得秦国的家家户户都能做到自给自足。男人们勇于参加国家的对外战争,对私斗却感到羞耻。秦国的百姓之间不再敢隐瞒触犯法律的亲朋好友的行踪,乡与县这样的地方行政机构都得到了很好地治理。张仪游说,以连横之术分化六国,使得秦国兵不血刃地得到了黔中郡,成功弱化了魏国和楚国的发

  • 古代士兵想怎么解决生理问题?勾践想出一招,后世军队一直沿用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var1]越王勾践剧照众所周知,国家为了强大自己的军事力量,通常会招募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去当兵,这样打仗的时候才更有士气。但就是因为这些年轻的士兵太过于精力旺盛,对生理上的需求也非常的旺盛,但是又长期看不到女人,于是他们就会做出过激的行为,去强抢民女,以此来解决自己的生理需求。[var1]卒妻制强抢

  • 夏朝在河南,中华五千年实证却在浙江?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夏朝起源在河南的铁证,以下谁是夏朝的建立者,老梁谈夏朝完整版

    背景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其存在时间跨度约为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大约持续了五百年左右。然而,夏朝的确切地理位置却一直存在争议,历史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在探讨夏朝的具体位置,其中最为广泛的观点认为夏朝存在于今天的河南地区。然而,梁启超却在其著名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提出了另一种观

  • 殷商发现的甲骨文中,都没提及轩辕黄帝,为何却在周朝之后出现?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换个思路。 为什么中国近代史中,没有"常凯申"这号人物?而他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人物。 因为,常凯申是蒋介石英译名,的中文再译名。 因此,才过去不到一百年,在部分文献中,就只有常凯申而无蒋介石了。 历史,往往就是这么魔幻。在最新发现破译的甲骨文中,大量出现了关于:盘古、王母、三皇(伏羲、神农、黄帝)

  • 史书记载,战国的战争动辄数十万甚至百万人,这个数字是否可信?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var1] 战国兵制:平时各司其职,战时举国为兵 战国时期,由于生产能力有限,各国根本无法负担数量庞大的职业化军队,因此当时各国的常备兵力其实并不多。而为了保证足够的战争动员能力,当时各国采用的基本都是以少量常备军队为主,并组织百姓在农闲时接受军事训练,从而保证他们可以随时参军作战。[var1]

  • 专灭文明古国的雅利安人横扫欧亚非,为何来到商朝却被送进殉葬坑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传闻雅利安人横扫欧亚非,灭了三大文明古国,却被商朝打得落花流水,送进殡葬坑,这是真的吗?雅利安人与三大文明古国的渊源公元前14世纪(另有说法是公元前18世纪),雅利安人还只是一支生活在乌拉尔山脉草原间的游牧民族,后来由于地球冰期的出现,雅利安人的居住地变得极其寒冷,食物和水源告急。为了生存,他们

  • 历史故事:屈原为什么要自沉汨罗江?屈原的投江不是自杀!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var1]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在楚国官至大夫,不仅是一名非常杰出的政治家,还是当时很著名的诗人。留下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一系列传世的佳句。在他做官的时候,他不畏强权,坚决和恶势力斗争,遭到小人们的迫害。在楚国被秦国快要灭国前,他投进汨罗江自杀了。对于他自尽的原因,后世有着不同的看

  • 历史解析:中国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夏朝?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一、关于夏朝的由来根据传说和相关历史记载,其中《史记》记载相关夏朝的文献比较多一些,相传大禹治水有功,收到人们的爱戴,威望在部落当中日益增高,于是在舜帝退位以后,将部落头领禅让给了禹,而禹退位以后,将帝位没有按照禅让制的制度进行禅让,而是将帝位直接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从此国天下转变为了家天下,禅让制

  • 三星堆的文物发掘,与《山海经》记载吻合,学者:真实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山海经名字大全,三星堆遗址的历年考古发现史,三星堆与山海经

    导读:华夏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流传悠久,有着上下五千年一说。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导致自周朝以前呢时代,慢慢都被人们给神话了,很少有人能说得清那些历史发生过什么。现代人们要了解历史,也只能从古人留下的书籍中,逐渐发掘。而流传了几千年的古书《山海经》中,内容大多都富有传奇色彩,导致人们一直以为它是一本神话小

  • 殷墟文化|梦回殷商!探寻青铜时代“中国制造”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殷墟博物苑供图)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于1939年3月在安阳武官村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即商王武丁之妻)所制,为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最初,经郭沫若等相关专家学者考证后,将其定名为“司母戊鼎”,后更名为“后母戊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