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宋士大夫孝与仕的相爱相杀

北宋士大夫孝与仕的相爱相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467 更新时间:2024/1/20 22:35:15

◎易扬

“孝文化”自古有之,但论及“孝”和“仕”的“相爱相杀”,在历朝历代中,若赵宋自谦第二,大概也就没谁敢称第一了。且先撇开那些受制于人的士大夫不谈,就连贵为天子的南宋孝宗赵昚都深受其扰——为了给养父赵构服丧三年,孝子赵昚连皇位都可舍弃,结果人到晚年,却落得个被亲生儿子活活气死的结局。这,多少有点世事弄人。张聪所著的《家庭·乡里·朝堂:北宋士人与孝道》(以下简称《家庭·乡里·朝堂》),把“为官”和“尽孝”的纠结追溯到了北宋前中期,把勾勒的对象聚焦在了一群普通士人之上,或是重构了他们“仕孝相煎何太急”的两难处境,又或是展现了他们致力于打破“仕孝不可兼得”魔咒的艰难抉择,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范仲淹王安石韩琦这些北宋著名士大夫孝子。

孝名是可塑的

看过电视剧《清平乐》的人,多少都会对片头范仲淹辞官守丧的剧情有些印象。剧中的宋仁宗不仅高度肯定了范仲淹的孝道,还借着一通“我朝以仁孝治天下”的说辞,把垂帘听政的刘太后戳得脊梁骨生疼。

和《清平乐》中的剧情所差无几,正史中的范仲淹于1026年8月回籍守丧,直到1028年12月再次出仕,其间整整28个月,相比儒家宣扬的三年(25或27个月)守丧期,显然有过之而无不及。除此之外,在《宋史》里还记载了范仲淹“迎其母归养”的细节,在《全宋文》里也收录了范仲淹多次上书为母亲赢得封赠、将所获官爵回赠给养父的奏请。这些白纸黑字的留存,铁板钉钉地塑造了范仲淹千年来的孝子形象。而在《家庭·乡里·朝堂》里,张聪从未以他笔下的任何一个“孝子”为主角演绎催泪大戏,相反是以学人的严谨,带着些抽丝剥茧的思辨和深究。比如,他质疑有些士人丧亲时的伤心欲绝是“一场供公众消费的表演”;又比如,他多次提到墓志铭作者的谀墓倾向,原本只是“按礼服丧”的墓主人,却因为墓志铭上的“循例称赞”,而被当作孝子流芳百世。

《家庭·乡里·朝堂》列举了历代被认为不孝的六大行为,其中包括服丧期间参加娱乐活动、居父母丧求仕等等。吴钩的《宋仁宗:共治时代》一书,就记载了太宗之孙赵允迪因为服丧期间赴伎乐宴会而接受处分的经历。虽然“丧期求仕”被认为是评判孝子的关键标准,但事实上,权衡“孝”和“仕”的关系,从来都不是个简单的命题。北宋中前期,如同富弼那样面对天子一次次起复之令却“卒不从命”,最终顺利丁完母忧的宰相可谓少之又少。相反,大多数服丧的官员“(都)期待着被迅速召回,一些丁忧的人也申请过快速复职”。还是以范仲淹为例,虽说服丧期间的他已经幸运结识了身居高位的晏殊,但在丁忧快要结束的前几个月,他又“借智”林逋,向宋仁宗上了多达万言的《上执政书》。这篇奏折也成为此后不久宋仁宗接受晏殊推荐、重用范仲淹的关键原因。

不管范仲淹自己对三年丁忧意下如何,至少在北宋中前期,像他那样既承担着修筑海堰这样的朝廷重任,又能圆满完成丁忧的官员,并不多见。《家庭·乡里·朝堂》就列举了张咏因为任职蜀地、聂震因为参编《册府元龟》被剥夺丁忧权利的例子。根据张聪的考证,虽然《宋刑统》对守丧义务有明确规定,但“直到北宋中后期,三年丁忧才首次成为中国历史上普遍实行的政策”。其原因至少有三:一是北宋向来宣扬以孝治国的政治方略;二是受益于檀渊之盟等边境盟约,北宋迎来了一段没有金革之的承平时代;除此之外,当朝官员饱和也不失为重要因素——比如范仲淹虽然回乡守孝,但仍有张纶接过担子,并如期完成了筑堤任务。

孝子是难当的

王安石生前就被称为“王临川”,文集又被命名为《临川集》。但事实上,王安石与家乡临川的联系可谓少之又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王安石似乎更应该被称为“王江宁”。一方面,王安石的人生前十年和后十年都定居江宁,其他时间则大多身居庙堂;另一方面,从王安石的父亲王益起,王家数代归葬江宁,王安石丁母忧也在江宁——江宁更多地承载和见证着王安石的家族绵延。

“落叶归根”是儒家孝道的重要内涵,王安石兄弟决意让父亲远离祖茔归葬江宁,显然不是一时兴起。《家庭·乡里·朝堂》以同样身居高位的苏颂为例,分析了苏家“营造新墓地”的种种原因:比如父母卒于异地,运送遗体回乡颇为坎坷;又比如子女频繁宦游,定期祭拜坟墓难成现实。这些也和王安石兄弟的“艰难抉择”不谋而合。据考证,王安石成年后仅回过家乡临川两次,每次都是顺路而往并且只作短暂逗留。试想当年,如果王益归葬临川,王安石如此之低的回乡率,显然会被视为不孝,甚至还会吃上几个弹劾——张聪总结了北宋年间与丧葬有关的三大不孝行为,“疏于照看家茔”就被列在首位。同样身居宰职的欧阳修就是前车之鉴,欧阳修在二十余年间屡呈奏请回乡祭母,但直至辞世都未能如愿,活生生地被仕途熬成了“不孝子”。

《临川集》收集了王安石撰写的百余篇墓志铭。《家庭·乡里·朝堂》在“人子长途跋涉为父母求铭”的章节中,也提到了王安石受人之托的相关事例。面对耗费数月时间专程求铭的胡舜元,王安石从抵触转为感动,最后欣然接受邀约。不得不说,王安石真是位热情坦率的“射手男”,在为胡舜元父亲撰写的墓志铭中,他甚至“忘记”了受邀歌颂的“主角”是胡父,也“忘记”了胡父还有其他六个儿子,只是专一地称赞胡舜元为“善士”,褒扬他感天动地的孝道。上述赞美当然是王安石的主动为之,但面对钱公辅等求铭者要求把诗作植入母亲墓志铭的“蹭热度”行为,王安石也会大为恼火,不仅连叹其诗文“何足道哉”,甚至翻脸让其“求能者为之”。这也反映了王安石对儒家孝道自有其遵从的信条和坚守的底线。

尽孝是不易的

在周星驰主演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唐伯虎在华府门前卖身葬父的桥段,可谓经典中的经典了。事实上,“贫不克葬”并不只是穷人的“专利”,即便像韩琦这样响当当的“三朝宰相”,也会因为支付不了高昂的丧葬费用,不得不采取举行集中葬礼的方式节省成本。据史料记载,韩琦家四代三十四位逝者,几乎都没有得到及时安葬——他们在三十多年间分三次入土,其中有些逝者已经权厝十余年。如此情形在北宋年间并不鲜见,《家庭·乡里·朝堂》中也提到,“准备各种丧葬所需材料、卜筮合适的墓址、确定安葬的地点和日期、建造坟墓、安排墓志铭写作等等需要数月甚至几年时间。”比如前文讲到的王安石父亲王益,就在逝世十年之后才被安葬,更有甚者,长达六十多年才得以入土为安。

论及韩琦的“孝道”,有一张标签不得不提,韩琦还是北宋历史上第一位丁妾母忧的士人。旧时妾母身份低微,通常不作为人子尽孝的对象。但到了北宋中前期,这层封建的窗户纸也开始慢慢被捅破,正如韩琦自己所说:“礼非天降地出,本于情而已矣。”但礼仪的革新不可能一蹴而就,孝子韩琦虽然为妾母守孝一年有余,却没有在行状和墓志铭中为自己留下任何记录,好在他因妾母去世“哀毁过礼”的孝道、三次为妾母请求追封的孝行、将妾母和生父同葬的孝心,都随着历史典籍而永久地留存了下来。《家庭·乡里·朝堂》的首章就阐述了宋人养亲的几种典型方式,比如传统的孝养,又比如到了北宋朝才渐趋流行的禄养。“禄养”概念的出现,无疑是北宋士人为平衡“仕”“孝”绞尽脑汁想出的新招,主要包括登科、赢得封赠、近郡便郡养亲、官舍奉亲四种实践路径。对于普通士人来讲,“四选一”已经殊为不易。而韩琦可谓打了“通关”,在为妾母献上最大孝心的同时,也因此成为后世敬仰的道德模范。

北宋的“仕孝之困”自然有其成因,而《家庭·乡里·朝堂》对孝行的辩证看待,则让我们透过礼仪、道德、制度、文化,看到了更多主观意义上的内心情感和纠结处境。在历史演进的长河中,它们渺小到或许只能代表唐突的、另类的个体情感,但折射出的却不失为改变后世社会和文化的关键力量。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中国风原创音乐制作古风音乐《文成公主》全国全网全球已经发行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唐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李世民封李氏为“文成公主”。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成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王后。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两百年间,凡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文成公主》讲述了1300多年前,松赞干布建立了统一的吐蕃王朝,遣大相禄东赞至长安,向唐朝请婚,唐太宗同

  • 李清照回青州了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18岁时,与长她三岁的太学生赵明诚结婚。1107年移居青州,1127年金兵攻陷青州,李清照与丈夫南渡江宁。此地一别千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跨域山与海的距离, 素有“东方古州”“三齐重镇”“海岱

  • 白居易为爱人写的诗:为初恋写的是肉麻凄美,为妻子写的耐人寻味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最让世人津津乐道的,还是诗王的爱情世界。他的爱情之路其实并不顺遂,虽然有善解人意的妻子伴随左右,有樊素、小蛮这样美丽动人的婢女排忧。但是他的内心深处,一直惦记着小时候隔壁的那个叫做湘灵的初恋。白居易一生为女人写的诗不少,其中写得最多的就是这个湘灵,而写给发妻的数量排在第二。一个是初恋,一个是发妻

  • 沐英不是朱元璋亲子,为何能获得其信任,并且世代镇守云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在晚年时期,为了给孙子朱允炆铺路,他不惜开始清算功臣,可是对沐家的恩宠却一点都没少。既然沐英不是朱元璋亲子,为何却能获得其如此信任,并且拥有世代镇守云南的资格呢?一、沐英知恩图报沐英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独自抚养他,生活过得十分艰辛。后来红巾军起义爆发,战争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沐英和母亲

  • 疟疾流行!唐朝长安到夏天为何臭气熏天?排污手法竟如此简单粗暴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当年隋文帝(杨坚)修建长安城的时候,开凿了永安渠、清明渠和龙首渠,让这三条大渠入城,目的就是为了长安城的军民生活用水。当时的长安城号称“八水绕长安”,水资源特别丰富,而那时的气候相比起现在干燥的西安来说,应该更湿润一些。但在隋唐时期,仅靠渠道饮水还是难以满足整个长安全体军民的用水需求,毕竟也不可能把

  • 明朝永乐大帝朱棣的争议行为以及其给后人的启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朱棣通过强行抢夺侄子的皇位成为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然而,他并没有表现出一位仁慈的君主该有的品质。相反,他常常表现出残忍和暴虐的一面。历史上流传着这样一件事情:在1420年,朱棣将3000名宫女活剐。行刑现场,他亲自到场观赏全过程,目睹了宫女被活活剐死的惨状。一位宫女在临死前,痛斥朱棣:“我们何罪之有

  • 明代后宫轶事:明宣宗原配胡善祥仅因无子而被废黜皇后之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明宣宗朱瞻基(公元1398年~公元1435年),是大明王朝的第五位皇帝、明仁宗长子。朱瞻基幼年时,就深受其祖父明成祖朱棣与父亲明仁宗朱高炽的喜爱与赏识。明成祖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14岁时,朱瞻基被祖父朱棣立为皇太孙,他曾数次随祖父征讨蒙古。明仁宗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朱瞻基即位,宣德十

  • 武则天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巅峰的,她真的害死了自己的女儿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贞观遗风”。她美貌倾城又谋略过人,一生敢作敢当,死后又为自己立了一块没有任何文字的无字碑,是非功过皆留于后人评说。但武则天终究是女儿身,她是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宫闱斗争当中一步步取胜,并在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就传奇一生的呢?地位不高的武则天,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巅峰的呢?武则天出生于官宦世家

  • 宋徽宗宣和水灾及其背后的权力之争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宣和水灾奏议,李纲初试啼声,开始登上政治和历史舞台。建炎之初,高宗即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担心根基未稳,便任命李纲为南宋第一任宰相,就源于李纲在靖康围城中积累起来的人望。 (熊克:《宋朝中兴纪事本末》,凤凰出版社,2022年9月第1版,卷1上,第12页)由于李纲在宣和、靖康、建炎之初的表现和作为,

  • 宋朝有位名将,比岳飞还冤,建了无数功业,却被老百姓骂了上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被戏曲中称为"潘仁美"的北宋名将,潘美。潘美曾是一个天分极高的人,后来追随柴荣,为柴荣打下江山做出很大贡献,柴荣也很信任他,对他委以重任。然而,在陈桥兵变的过程中,他跟随了赵匡胤,单枪匹马的劝降敌后周将领。其能力出众,让赵匡胤十分的信任他。在统一中原的过程中,潘仁美为赵匡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