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伯温:注意南昌!朱元璋:啥意思?刘:注意朱文正!恍然大悟

刘伯温:注意南昌!朱元璋:啥意思?刘:注意朱文正!恍然大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992 更新时间:2024/1/28 16:23:31

一年前,1363年时,陈友谅朱元璋大战鄱阳湖兵败后,于泾江口突围时,被一箭爆头,当场毙命。陈友谅死后,张定边舍命护着陈友谅的尸首,和陈理返回武昌后,立陈理为帝,改元德寿。

1364年二月,朱元璋亲率大军,派廖永忠做先锋,兵临武昌城下,陈理势单力孤,而且年幼胆小,投降了朱元璋,至此陈友谅的汉亡。紧接着,朱元璋占据了陈友谅的地盘,吞并了陈友谅的部属,实力大增,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

然而,正当朱元璋得意的时刻,刘伯温突然对朱元璋说:“主公,注意南昌!”

朱元璋听后一愣,他不以为然,随口说道:“怎么了?我侄子朱文正在南昌啊!”

朱元璋之所以不以为然是有道理的,因为当时守卫洪都(南昌)的是他的亲侄子朱文正。朱文正是朱元璋大哥朱兴隆的儿子,朱兴隆早年饿死,妻子王氏带着儿子朱文正四处流浪,朱元璋投靠郭子兴后,很快升为镇守,母子俩就依附了朱元璋。

当时朱文正16岁,而朱元璋还没有儿子,就把朱文正当亲儿子一样对待,朝着继承人的方向去培养。朱文正也的确勇猛,因屡立战功,被升为枢密院同佥。攻占南京时,又立下头功,朱元璋问他:“想当什么官?”

朱文正对说:“叔父成了大业,何患不富贵。先给亲戚封官赏赐,何以服众!”

朱元璋听了很是高兴,后来朱元璋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任命枢密院同佥朱文正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派去守卫洪都。而朱文正又在洪都干出了一番大名堂。

当初,朱元璋不听刘伯温的劝告,执意亲率大军,去安丰救小明王,结果和张士诚的部队纠缠在一起,难以脱身。朱元璋出兵安丰之前,刘伯温就一再劝阻朱元璋,不要去安丰,因为朱元璋真正的敌人是陈友谅,张士诚打安丰只是想捡个便宜,捞点地盘。但陈友谅野心勃勃,他的目的是吞并诸侯,一统天下。

朱元璋不听刘伯温之言,结果在安丰陷入苦战,和张士诚争执不下,就在此时,陈友谅趁虚而入,率60万大军围攻洪都,意欲一举定乾坤。朱元璋听到这个消息,一下慌了,火速撤军,收拢部队,救援洪都。因为洪都一旦失守,陈友谅可顺江直下,直逼南京,到那时,朱元璋就真的危在旦夕了。

然而,在洪都整日花天酒地,吃喝嫖赌的朱文正超乎众人所料。陈友谅率60万大军围攻洪都(南昌),本想在百日之内,一举拿下洪都和南京。不料守将朱文正听到陈友谅率大军围城,瞬间像变了个人似的,他立马披挂上阵,周密部署,精神抖擞,仅用2万人,打退陈友谅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守卫洪都整整85天,不仅为朱元璋收拢部队,争取了充足的时间,还挫败了汉军的锐气,消耗了汉军的粮草。

陈友谅60万打2万,损兵折将,一点好处没捞到,气的他杀了好几个将领。正在此时,朱元璋亲率20万大军,开赴鄱阳湖,对阵陈友谅。陈友谅撤围洪都后,朱文正马上出城,又断了汉军的粮草,如此一来,汉军人心惶惶,最后朱元璋听从刘伯温的计谋,一把火把汉军烧了个惨败,陈友谅在突围时,中箭身亡。

所以说,朱元璋战胜陈友谅,朱文正功不可没,应该设为首功。然而,朱元璋接收了陈友谅的地盘,返回南京论功时大大地赏赐常遇春、廖永忠等诸将,对战功卓著的朱文正毫无表示,还让他继续镇守洪都。

朱文正心中气恼,便让部将在城内掠夺别人妻女、财物,他则继续花天酒地,吃喝嫖赌。不仅如此,朱文正心中不平,在部属的怂恿下,还有了投靠张士诚的想法。

就在此时,刘伯温提醒朱元璋注意南昌,朱元璋却不以为意,说:“怎么了?我侄子朱文正在南昌啊!”刘伯温又紧接着说:“那就注意朱文正。”此话一出,猛然间,朱元璋好像想到了什么。

朱元璋二话不说,立即坐船火速赶往洪都城下,召朱文正前来。朱元璋的突然到来,朱文正始料未及,仓卒出迎。朱元璋见到朱文正,厉声问道:“你打算干什么?”,一连问了好几次,朱文正都不敢回答。

朱元璋见状,确定了朱文正的确有了异心,就将他押回南京,准备杀掉。马皇后得知后,忙劝解说:“此儿只是个性刚强,无其他。”朱元璋这才免了他的死罪,软禁于桐城,但蹊跷的是,不久后,年仅29岁的朱文正就一命呜呼了。

事后,朱元璋见到刘伯温,说道:“先生果然神机妙算,朱文正的确有了异心!”刘伯温一听,故作惊讶,说道:“原来是这样呀,微臣实在不知,我只是看朱文正整日里花天酒地,怕他耽误工作而已!”

朱元璋一听,暗想,原来刘伯温也没有看出朱文正的反心,看来自己想多了。其实,这正是刘伯温的聪明之处,他既提醒了朱元璋,又装糊涂,免遭朱元璋的猜忌。

伴君如伴虎,和朱元璋这样的老板对话、处事,需要大智慧,一句话说错,一件事做错,都可能脑袋搬家。所以,身在帝王边,一定要收敛锋芒,免遭猜忌。刘伯温熟读历史,深知兔死狗烹的道理,朱元璋称帝后,就屡屡辞官归隐,想全身而退,但他终究还是太聪明了,聪明的让朱元璋放心不下,最终引来朱元璋的杀心。

更多文章

  • 刘伯温话中有话,委婉提醒朱元璋侄子朱文正有异心,成功保身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朱文正简介,刘伯温跟朱元璋谈话被画师听见,朱文正治胃病怎么样

    朱元璋一愣,心想刘伯温这是啥意思?难不成朱文正有问题?朱元璋一脸严肃地朝着刘伯温看了一眼,牛人之间的交流,往往不需要太多的语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朱元璋好似想到了什么。朱元璋速速命人前去南昌(当时叫洪都)做调查,恰在此时,按察使李饮冰上奏朱文正有异心。得到消息后,朱元璋连招呼都不打,立即坐船到了南

  • 刘伯温临死前,让儿子送给朱元璋一筐鱼和一本书,成功保全子孙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平天下,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在中国民间,也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但刘伯温晚年过得并不得意,朱元璋没称帝前对刘伯温很尊敬,以“老先生”称呼他,但自从称帝后,就对刘伯温淡漠了,而且对刘伯温既利用,又打

  • 被称为明朝第一奸臣的他,也曾有过一颗赤子之心(二)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接上篇。当严嵩掌握在官场上的秘诀之后,他的事业由此进入黄金期。嘉靖七年(1528),他被升为右侍郎,嘉靖十年(1531),又被升为南京吏部尚书。这样的晋升程度,使得严嵩更加相信曾经的赤子之心事多么愚蠢,他彻底成为了左右逢缘的人。他清楚的知道对于嘉靖来说,需要的只是听话的人,作为手里的剑,指哪就刺向哪

  • 宋朝女子首饰对现代陶瓷首饰设计的启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宋朝时,经济发展繁荣,文化艺术呈现出繁盛的景象,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之一的陶瓷首饰,其艺术表现也十分突出。现代陶瓷首饰与宋朝女子首饰一样,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审美性

  • 明末自然灾害,敲响明朝灭亡的丧钟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天启辛酉(元年),延安、庆阳、平凉旱岁大饥。东事孔棘,有司惟顾军兴,征督如故,民不能供,道獾相望。或群取富者粟,惧捕诛,始聚为“盗”。“盗”起,饥益甚,连年赤地,斗米千钱不能得,人相食,从乱如归。饥民为“贼”由此而始。——《怀陵流寇始终录》(熹宗天启二年)五月,滑南大风拔木,冰雹伤禾……(四年)八月

  • 二年级孩子适合看《资治通鉴》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1.内容有点可怕她看到这套书插图很少、字很多,一开始兴趣乏乏,翻了几下,看了几个与插图相关的故事就不想看了。于是我给她讲了几个故事,《资治通鉴》一开篇就是兵戎相见、硝烟四起。她听完说:“这些故事好可怕,你自己看吧。”后来就不再翻了。图片与内容无关2.同侪的影响力有一次跟她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顺带提了

  • 元朝古墓打开后,女尸的舌头自己吐出来,墓中找到一张古老广告牌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元朝民间古墓现状图片,1000千年前的古墓女尸,大山里发现元朝古墓

    辛追夫人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关注,不管是中国的媒体还是国外的专家,都对她充满了兴趣。人们很想知道多年前的秘密,为什么这具尸体会保存得如此完好,时间的流逝对她来说似乎只是个数字,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现代,又有专家根据女尸的形象,利用高科技的技术手段恢复了辛追夫人的画像,从少年时期的明

  • 道光皇帝不是以节约出名吗 道光为何花费巨资修建陵墓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出名,节约,皇帝

    还不知道:道光修陵墓的读者,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说起清朝的道光帝,人们想到的除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外,大概就是他的已经接近吝啬的节俭了。自己每顿只吃四道菜,皇后生日的时候,只请百官吃一碗打卤面,道光帝似乎在每天的生活中,都在践行着自己节俭的作风。然而,在修建陵寝这

  • 胡昭:汉末三国时期又一位"孔明",曾救过司马懿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三国时期,孔明

    说到“孔明”,我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诸葛亮,但其实在汉末三国时期,还有一位孔明,他就是隐士胡昭。胡昭,字孔明,与诸葛亮相比,行事更为低调,虽然曾受邀出山,但拒绝入仕,始终过着隐居乡野、潜心书法的日子。史书上关羽胡昭的记载很少,但从零星的记载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他的谋略不输诸葛亮。胡昭是颍川人,颍川郡在

  • 被称为王佐之才的荀彧为何要辅佐曹操呢?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辅佐,曹操

    被称为王佐之才的荀彧为何要辅佐曹操呢?王佐之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选择改变人生。其实,用这句形容三国时期的荀彧,再恰当不过了。早在荀彧少年时期,三国名士何颙就曾惊叹道:“王佐才也!”何颙为何这么肯定?没人能知道。但历史却印证了何颙的这句话,是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