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近代中国三次民间觉醒分别是什么时候?

近代中国三次民间觉醒分别是什么时候?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352 更新时间:2024/3/14 9:02:46

自甲午一战,日本即成为中国的最大克星。晚清越打越乖,再不敢以“天朝大国”自居,对近邻这个蕞尔小国也以“友邦”代“倭”。中日关系没有越大越僵,反而越打越密,垂死羸弱的清廷再不敢举枪叫板,而是代之以橄榄枝,频送秋波。

到了北洋军政府时代,日本主宰皖系段祺瑞部,俨然以太上皇自居。亚洲大哥易主,昔日大哥,如今跟着小弟混,远东外交,“日主中从”的局面形成。在“日主中从”半个世纪里,在日本的刺激下,近代中国发生了起于民间精英的三度觉醒。

第一次为戊戌变法,乃康梁等书生发动,“公车上书”是晚清读书人“以日为师”的愿望与发端,虽因保守势力强大仅维新百日而未果,但毕竟唤起“天敌靠拢”的猛醒。

第二次觉醒,是辛亥革命。革命的大本营就设在日本东京。苟延残喘的清廷令中国民间精英看到了和平手段的无望,转而奋起暴力革命。黄兴、孙中山等组建革命党同盟会,在国内无法立足,均远渡日本蓄势待发。其间革命党人,大多为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这些青年近卫军无一不受到日本“铁血”的武士精神影响。据有非凡果敢的行动力。

他们一方面汲取了日本尚武精神,另一方面接触到卢梭、孟德斯鸠等近代思想家的思想,使他们树立起武力推翻专制的封建朝,建立民主共和的信念。历尽磨难与牺牲,最后他们用一场辛亥革命让皇帝在中国成为历史,其壮举不仅彪炳千秋,也令天敌日本刮目相看。

其间,日本著名思想家北一辉,极为推崇中国的辛亥革命。北一辉认为辛亥革命之所以成功,是因为那些留日的中国学生,他们把日本明治维新的精神散播到中国。因此,辛亥革命是以日本明治维新为典范而形成的革命运动。他们作为革命团体的骨干,行事风格都受到日本的深厚影响,对中国革命团体的形成有莫大的功劳。所以他强调日本因素对于中国革命成功的重要性,并认为日本是“中国革命的助产士”。

北一辉的言论虽然是从日本的角度出发,对中国政治革命的阐述,但客观来看,辛亥革命的日本元素是不能排除的。它既是“以日为师”的继续,也是“以日为据”的胜利。

正如当时的革命党青年精英汪精卫所说——

中国革命的时候,很多人用日本君主立宪成功的事例来反对革命。但日本明治维新,是西乡隆盛用武力从幕府手中夺来的政权,绝不是幕府微笑着把政权交出来的。

这段见识,或许就是“日本是中国革命的助产士”的旁注所在吧。然而,即便近邻助产,也并不会使久病的老大帝国迅速崛起,辛亥革命之后,日本仍是压在中国心头的一块巨石。超越天敌短期内不仅不可能,而且摄于天敌之威还愈演愈烈。自《二十一条》,日本堂而皇之成为北洋的太上皇。“日主中从”的局面呈“可持续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将这种尴尬而屈辱的局面推向极致。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后期,日本见风使舵,趁火打劫,对德宣战。然而日德交战的主战场,却中国本土——胶州半岛。家门口的敌人,要靠“友邦”来清除。这是中国的屈辱,但却是日本在巴黎和会显耀的资本。这种摆在桌面上的硬实力,不是靠中国外交人员能够改变的。

尽管中国谈判代表有的表现很出色,但他们背后的政府却指令:一切跟日本人协商后行事。段祺瑞的政府没有日本人扶持更支撑不下去,岂敢对日说个“不”字?“日主中从”成为既定的外交国策。

从实力与国际地位而论,日本是有资格藐视中国的。在巴黎和会上,日本与英、法、美、意并列“五大国”,席位5个,是拥有“普遍利益的交战国”,而中国的地位连二等国塞尔维亚都不如,在“个别利益的交战国”中,席位最少,仅有2个。所以,尽管陆徵祥、顾维钧等中国代表费尽口舌,但远东甚至中国的事情还是日本主导,在日本的一再坚持下,中国希望得到5个席位的“大国”请求终归是奢求。

巴黎“分赃会”上,中国外交受辱,引发举国觉醒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蒙运动的发端,也是日本刺激下的第三度觉醒。天敌可以令你自断尾翼,也可令你长出翅膀,虽然中国民间从日本那里得到三度觉醒,但可叹,从政府层面上,近代中国政府五十年间,得过且过,有舍无得。

标签: 民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中国近代三所著名军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云南陆军讲武堂、黄埔军校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民国历史

    1、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最初负责人是冯国璋,当时称总办(即校长),1906年,改由段祺瑞接任。其后,军事专家蒋百里、第二次直皖战争中任皖军总指挥的曲同丰等都先后担任过校长。若从民国元年(1912年)算起,保定军校办过9期,毕业生达6000余人。若从北洋武备学堂算起,保定军校训练了近1万

  • 倒戈将军冯玉祥的八次倒戈都是反对谁?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民国历史

    冯玉祥(1882年11月6日-1948年9月1日),字焕章,原名基善,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北军阀首领、爱国民主人士。但是有“倒戈将军”之称,这是为啥呢?原来冯玉祥将军擅长见风使舵,临阵倒戈。不过这一招数被他的手下也学去不少,以致后来屡屡吃亏。1、第一次滦州起义倒清政府1911年10月10日

  • 林徽因一生的三段感情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民国历史

    1、林徽因与徐志摩1921年,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而徐志摩也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对她评价甚高,为林徽因写过很多情诗。在后来的《猛虎集序》(1931年)

  • 蒋介石后人:扶不起的蒋三世, 蒋家王朝后继无人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民国历史

    扶不起的蒋三世:李敖揭蒋家王朝为何后继无人蒋介石实际上只有一个儿子经国,毛福梅所出,蒋纬国是抱来的。经国的俄国太太蒋方良替他生了一女三子。女儿蒋孝章嫁给俞大维的长子,中德混血儿俞世扬,蒋经国起初很不高兴,嫌俞世扬年纪太大又结过婚,但结果倒蛮好,安分守己,这个中、德、俄三国混血家庭,住在美国,完全脱离

  • 辛亥革命简介:结束了中国古代两千年的君主专制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民国历史

    1、辛亥革命简介: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该年以干支计为辛亥年,故名。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领导这次革命的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政党同盟会及其

  • 民国时期四大家族是哪四个家族?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民国历史

    四大家族,一般是指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指20世纪上半叶控制中国政治,经济命脉的四个家族,即蒋中正家族、宋子文家族、孔祥熙家族和陈果夫、陈立夫家族。有道是:蒋家的天下陈家的党,宋家的姐妹孔家的财。 蒋介石是“四大家族”毋庸置疑的领军人物,有了蒋中正的才能和野心才有了曾经煊赫无比的“四大家族”——“蒋宋孔

  • 外蒙古到底是怎么从中国划分出去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民国历史

    翻开中国的历史地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现在的蒙古国(外蒙古),从西汉时候起就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在中华民族历史中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西汉时期的匈奴部落建立“汗国”(首领和政府迁移不定,即首都("王庭")没有固定地点的“行国”)开始,其创始者冒顿就宣称他们是中国夏王朝的后裔,是中国的一部分。《

  • 投降保留佩剑是惯例:日本投降时为何被解除佩剑?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民国历史

    69年前,日本的裕仁天皇向全国广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惨无人道的侵略战争持续了15年,念完诏书不过5分钟,日本欠世界的道歉,69年了,却越发遥遥无期。 在600余字的《终战诏书》中,并没有“投降”二字。正是战败时留下的这个“心眼”,使得今天的日本政府仍有理由称呼这一天为“终战日

  • 谁最先尊称孙中山为国父?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民国历史

    尊孙中山为“国父”,是蒋介石1925年3月30日在东征途中兴宁城提出的。当时,他在兴宁城北门外召开了追悼孙中山及东征阵亡将士大会。尊孙中山为“国父”,是蒋介石1925年3月30日在东征途中兴宁城提出的。当时,他在兴宁城北门外召开了追悼孙中山及东征阵亡将士大会。会上,蒋发表演说,尊孙中山为“国父”。他

  • 蒋介石的军统别动队:集合军政宪警特的万用部队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民国历史

    后来声震民国的别动队,兼有军、政、警、宪、特五大职能,被康泽称为是一贴“万应如意膏”。它首先是一个军事组织,在其鼎盛时期,它下属5个纵队,管辖着2万4千名队员和3个师的正规军。它装备精良,战斗力极强,曾有过以一个中队(连)击退方志敏部队一个师的战例。但它又是大半个江西、鄂东不折不扣的“军政府”。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