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欧阳修为什么诬告狄青?

欧阳修为什么诬告狄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064 更新时间:2024/2/19 15:04:00

狄青看到了欧阳修要行礼,要卑躬屈膝。

这就是宋代“重文抑武”造就出来的官场风气,武将先天就比读书人地位低,自北宋立国以来,一直如此。

要说狄青这个人在北宋是一种什么地位,只能说他是一个传奇,被低估了的传奇。

首先,北宋除了是一个重文抑武的政治环境,同时还是一个武将勋贵阶级固化的背景,虽然大量的文人都是通过科举制入朝为官,相对来说阶级的“壁垒”很薄,但对于武官来说,在高度压制武人的政策下,上层的武官已经如同一潭死水,难以流动。

简单来说,就是文人有晋升的渠道,而且前途广阔,而武人的晋升渠道本就狭隘了,前途还一片茫茫。

但也是在这种背景下,狄青崛起了。

狄青并不是什么世家子弟,他就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平民百姓,他在青年的时候还因为与人打架被抓进官府坐牢,并且被执了“黥刑”,所以脸上被刻了字,又刚好因为当时北宋和西夏的关系变得紧张,北宋朝廷需要大量征兵,于是便优先将牢里的犯人发配“充军”。

就是这样,狄青进入了军队,他却没想到,竟然“因祸得福”。

或者说“因祸得福”这个词并不恰当,因为狄青的成就是靠他自己一路打出来的,所以命运的阴差阳错将狄青送入了一个适合他的舞台,充军后,狄青成为了一名骑兵,常年驻扎在西北,面对西夏的挑衅行为,狄青屡屡给予西夏痛击。

狄青这个人有个很大的特色:打仗的时候像一只疯狗。

因为狄青自知出身普通,想要出头唯有搏命,何为搏命?

无非就是身先士卒,陷阵杀敌。

当然啦,这一切都需要高强的武艺作为支撑,狄青的功夫还有力气都是上佳之资,他没有显赫的家世,所以要想让手下的士兵服气,那就得拿出能够震慑人的战绩,比如当年的霸王项羽,他即便是出身高贵,可他真正征服其他诸侯王的乃是他那能够举鼎的王霸之力,还有他一人一剑屠杀百人的可怕经历。

在战斗时,狄青喜欢戴一个“青铜獠牙面具”,戴了面具之余,狄青还披头散发,状若魔鬼,以这幅形象直面、冲杀敌人,敌军心理本来就恐惧了,更别说狄青的武力值极高,久而久之,狄青也创造出了以一敌十,敌数十的可怕战绩,西夏兵每次看到狄青就转头跑,狄青成为了宋仁宗时期的一位边境“神人”。

公元1038年,三十岁的狄青被任命为“延州指挥使”,按照狄青的出身、年龄、职位三个维度来看,狄青已然是当时武将中的一个“奇迹”了,而在杀敌的过程中,狄青依然是身先士卒,四年的过程中,狄青亲自杀敌的大战就有二十多场,身上受的伤数都数不清,但这些伤痕都成为了他的荣耀。

在著名的“安远之战”中,狄青已经受了很严重的伤了,北宋军也同样疲惫不已,可他听说西夏援军又来了,于是不管身上的伤情,继续策马杀敌,狄青浑身淌血出现的那一刻,北宋的大军沸腾了,西夏的军队胆颤了,就靠着狄青的威信,双方的战争结果直接调转了过来。

此战一了,狄青的名声大作,朝廷以范仲淹韩琦为首的文官纷纷对狄青作出了高度的赞赏,就连宋仁宗都提出如果可以的话,他要见一见狄青这个人,而狄青因此走上了权势的快车道。

公元1040年,狄青被尹洙介绍给了范仲淹和韩琦,这两位北宋的“宰相”对狄青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范仲淹则是给了一本《左氏春秋》赠予狄青,他告诫狄青偶尔也需要“修身养性”,不能只靠打杀,言外之意,就是范仲淹在暗示狄青,一个彻底的武人在北宋一朝是很难爬到巅峰的,同样也需要一些文化。

狄青对范仲淹的提醒铭记在心,于是便开始大量学习,这是狄青的人生转折点。

二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

可即便狄青的成绩如此耀眼,范仲淹和韩琦对狄青的评价如此之高,大宋的政治环境依然没变。

公元1041年,西夏李元昊大肆入侵北宋,朝廷派出范仲淹、韩琦担任主帅领兵拒敌,其实这两个文人已经是朝廷文人中“帅才”的天花板了,可在好水川一战中,范仲淹和韩琦竟因为“出击”和“防守”的策略产生矛盾,被李元昊打得大败。

假如此战让狄青来打,那么结果肯定又是不一样,所以北宋的悲哀就在于,即便世人都知道文人打仗大概率不如武人,可为了重文抑武,依旧选择让文人来指挥战争,相反是有能力的武人被搁置、冷落,如此荒唐的格局,也是宋代独有。

后来宋仁宗如愿见到了狄青,这位威震西北的猛将让宋仁宗颇感新奇,他看到了狄青脸上的字后,便询问狄青,按照狄青如今的身份和地位,根本就没有必要把过去的刑罚一直留着,而狄青则表示这些伤疤是造就他如今一切的根本,所以不敢忘掉也不能忘掉,面对狄青的态度,宋仁宗非常满意。

不久后,狄青以武官的身份晋升为枢密副使,成为了北宋中前期最耀眼的武将,做到了很多人心中所认为的不可能。

但这,远远不是狄青的终点。

公元1052年,广西的壮族首领侬智高卷起叛乱,因为此前侬智高请求归附宋朝廷,以此来获得宋朝廷的援助对抗交趾的李朝,可这个请求遭到了宋朝廷的拒绝,于是侬智高便自立政权,号之为“南天国”,所以在他反叛前,宋朝廷和北宋广源州实际上已经“分离”开了。

当侬智高卷起叛乱后,北宋顿时内部大乱,在前线和侬智高作战的北宋将领不断被击败、被杀,在这种背景下,狄青决定挺身而出,毛遂自荐,让宋仁宗同意他带兵南下平叛,宋仁宗自然是答应,在给狄青送行前还亲自到场敬酒,可见宋仁宗对狄青的重视。

狄青南下后,迅速整顿混乱的军纪,在稳定了军队的内部纪律后,狄青开始进攻侬智高,在狄青和西夏作战多年的丰富经验下,侬智高被狄青击败,邕城被狄青收复,所以狄青缔造了北宋历史上为数不多平定内乱的大捷。

以此功绩,宋仁宗将狄青枢密副使的“副”字摘掉,正式任命为枢密使,狄青正式登上了军权的顶峰,本以为狄青成为枢密使,这是北宋武人的转折点,可谁能想到,狄青的“好日子”还没过几天,就有人看他不顺眼了。

或者说,不是看狄青不顺眼,而是狄青在枢密使这个位置上,很多人有意见。

这些人就以欧阳修为首,对狄青开始了“审视”。

因为宋太祖的祖训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而且枢密院就是特地创造出来“以文抑武”的,所以狄青一个武人爬到了权力的巅峰,甚至还是枢密使,面对宋太祖的意志,这完全就说不过去,最重要的是,大家很怕武官夺权的局面会再次上演,狄青的影响力太大了,没人可以安心。

于是乎欧阳修便趁着宋仁宗生病上书宋仁宗,上书的内容大致就是反对狄青担任枢密使如此高的职位,并且给宋仁宗陈述厉害,而宋仁宗迫于宋太祖的祖训和当时朝廷中文官的地位,不得不听从欧阳修等人的意见。

事实上,欧阳修并不觉得自己错了,在他的眼中,镇压武人的地位是他们这些文人的天职,正如范仲淹和韩琦都算是好官,但在打仗的问题上,他们宁愿输,都不让武将掌权指挥,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朝廷风气非常之荒唐。

而关于欧阳修如何“诬陷”狄青,最经典的一个说法就是“狗发亮”。

又言者以青家狗生角,且数有光怪,请出青于外以保全之,不报。

当时朝廷大量的言官“弹劾”狄青,理由不是什么公事,而是荒唐的神鬼之说,他们指出有人看到狄青家里的狗身上都在发光,言外之意就是:

有异象,有异心。

宋仁宗虽然很欣赏狄青,但宋仁宗一生都被文人拿捏在手里,在大事上依然要遵守文人的意志,所以宋仁宗虽然被誉为“仁”,可也有人说他是北宋最“窝囊”的皇帝。

而欧阳修看出了宋仁宗“动摇”了,便顺势提出让狄青外放做官,也就是贬狄青的意思,宋仁宗耳根子软,便让狄青到陈州当知州去了,这件事对狄青的打击很大,因为狄青深知自己的存在能够为大宋建功立业、收复江山,可惜还是难抵过重文抑武的轻视。

“狄青为枢密使,有威名,帝不豫,讹言籍籍,修请出之于外,以保其终,遂罢知陈州。”

无缘无故被贬官,并且卸掉兵权,狄青的遭遇可谓是大宋的“第一冤”,而为了安抚狄青,宋仁宗还是给狄青加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虚衔,在名义上,狄青也是大宋的宰相,只不过实权却少得可怜。

到了陈州后,宋仁宗竟还派出太监以探望狄青的名义“监视”他,面对宋仁宗转变的态度,从信任到猜忌,狄青知道这一切都是文官所造成的,他的内心郁闷不已,不久后狄青的嘴巴上竟长出了毒疮,一代名将最终因为感染身亡。

狄青去世后,朝廷还是给予他很体面的后事,只不过比起狄青后期的遭遇,任何的体面都无法弥补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南宋为报靖康之耻,手段有多狠?拼着灭国将百万金人拖到只剩10万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靖康之耻是南宋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当时辽金联军入侵南宋,俘虏了宋高宗及其皇后,将皇子拥立为帝,这场危机被称为靖康之变。南宋的国耻难忍,于是就展开了反扑。首先,南宋政府采取了残酷的刑法,对在靖康之变中叛变的人进行了极端的惩罚。这些人中,不管是文臣、武将、宦官,都被处以极刑,包括凌迟、斩首、腰斩、钉十

  • 宋高宗赵构,在位三十五年,为什么没有迎回徽、钦二帝?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知道金兵南下俘虏了徽、钦二帝,赵构侥幸逃生建立了南宋,南宋建立了几十年,也没有迎回被俘的徽、钦二帝,这到底又是为什么呢?首先,要了解赵构没有迎回徽钦二帝的原因,需要回到那个时期的背景。当时,金朝已经崛起,并且先后征服了辽朝和西夏,这使得宋朝感到威胁。为了应对这种威胁,宋朝先后和辽朝、西夏、金朝等

  • 朱元璋有一特殊怪癖,让他自己得到满足,后宫的妃子却难以忍受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小时候,家境贫寒,可以说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而他是家里的老四,是家族里的老八,所以小名就叫朱重八。幼年时期的朱元璋靠着帮助地主放牧帮家庭减轻负担,直到有一年发生了蝗灾,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随后的瘟疫有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朱元璋的父母也在这场大灾难中过世,当时的朱元璋已经是穷到饭都吃不起了,自

  • 如果当年朱棣没有起义,还是朱允炆做皇帝,那么大明会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棣死后朱允炆为什么没起兵,朱棣的母亲是谁,朱棣和朱允炆哪个最合适当皇帝

    朱元璋支持也没用朱元璋从起义初期开始就大力培养自己的长子朱标,后来朱标在朱元璋前面离去,这让老朱相当的伤心,一时间对于整个地方都失望了,当时还说要重新营造长安城,让地方重心回到关中,可是朱标都伤掉了,这一切工程自然也就停止了。朱标伤掉之后朱元璋面对最大的问题就是重新选择一个太子,一个地方没有太子就像

  • 马谡、韩信、赵括都是凭借着纸上的推演,为何只有韩信成了将军?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在韩信尚未发迹之前,没有人知道韩信究竟有多大本事和能量。但是只是凭借着韩信在纸上的推演,萧何最终决定招纳韩信,并且说服刘邦拜其为大将军。在韩信被封为大将军之后,韩信凭借着自己的本事令萧何庆幸自己没有选错。[var1]这时熟读中国历史的朋友便又会产生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同样是凭借着纸上的推演而被

  • 夜读《资治通鉴》:汉武帝是这种暴君,到底是谁在美化他?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汉武帝最有名的一件事,就是割了一个历史以来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司马迁的某个部位,一想到司马迁每天辛辛苦苦写完《史记》,临睡之前,都要蹲着嘘嘘,就一阵唏嘘。在我没看《资治通鉴》前,唯一草草读过的历史类书籍就是《史记》,很显然,《史记》最多能腹诽一下老板,司马迁估计还不想被多个几刀,很多事情是不能写那么清

  • 解放海南岛时,登陆名单上不见主官,韩先楚看后大怒:“我上”!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var1]国民党在海南搭建了一条严密的海陆空防线,企图以十余万之众抵挡我军前进的步伐。中央最初计划在1950年初解决海南问题,但是又将这一决定推迟到六月份。其实中央这样的决定是有道理的,当初的金门岛战役暴露了我军登陆战经验不足的问题,拿木船去对抗先进的军舰,这无异于以卵击石,所以中央才决定放缓解决

  • 陪朱元璋打江山的34个人,朱元璋杀了30个,却为何放过这4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当朱元璋掌握了整个江山时,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要想治理好这个国家,必须要处理好内部的政治事务,并且保证百姓们有饭吃、有衣穿。此外,他还必须要保卫国家的边境,防止异族入侵。然而,朱元璋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逐渐变得越来越刚愎自用。他不断地压制异见,甚至杀了陪自己打江山的34个人中的30个。在他的晚年时

  • 宋朝与明朝女装服饰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昨天去故宫附近吃饭,看到好多古装摄影店。其中有一家店的橱窗里展示着好几套古装礼服,非常华丽!忍不住拍了几张照片。这些美丽的礼服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它们是哪个朝代的呢?我就上网查了一下。这几套礼服属于宋代和明代。大体上相似,但又有不同之处。那么宋代的女装礼服和明代的女装礼服有什么区别呢?宋代女服分为三种

  • 在古代,人们染发是起源于埃及,在宋朝和明朝,染发也十分流行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古代人怎么染发的,宋朝时期染发,男人染发和女人染发哪个危害更大

    在古代,人们染发实际上是起源于埃及。早在4000多年前,埃及人就开始尝试在头发上使用天然染料染发,染发的原因是为了抵消太阳晒黑的效果。而在我们,古代人也有染发的历史。我们古代有染发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据《左传》记载,晋国国君智伯发现儿子司马穰苴的头发已混杂了五色,显得不雅观,于是就想方设法地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