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宋时期,洛阳牡丹文化形成,洛阳牡丹受到追捧

北宋时期,洛阳牡丹文化形成,洛阳牡丹受到追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733 更新时间:2024/3/9 8:35:47

洛阳牡丹的兴盛得益于士大夫们的推崇

北宋时期,洛阳牡丹文化逐渐形成

顶端创作者大宋趣史

牡丹为花中之王,提起牡丹人们一定会想起洛阳牡丹,洛阳牡丹文化形成于宋朝。据统计,《全宋诗》有两百多首描写洛阳牡丹的诗,“洛邑牡丹天下最”“洛阳牡丹为天下第一”,宋朝人诗词中,洛阳牡丹天下第一的说法屡屡出现,可见宋朝洛阳牡丹文化的兴盛。洛阳为十三朝古都,牡丹在唐朝中期已成上流社会风尚,唐庄宗洛阳皇宫内,曾经种植牡丹一千多棵。但此时洛阳牡丹地位尚未突出,直至北宋时期洛阳牡丹文化逐渐形成。

北宋诗人刘山老,腿脚不好外号“刘跛子”。他每年必定不远千里,从开封到洛阳看牡丹,腿脚不方便只能拄着拐杖走路,一直待到春天过去了才走。他曾写过《满庭芳》:“醺醺醉,不知明日,何处度朝晡。洛阳,花看了,归来帝里,一事全无。”

宋人说的花就是指的牡丹,“至牡丹则不名直曰花。其意谓天下真花独牡丹,其名之著,不假曰牡丹而可知也。其爱重之如此。”如今开封到洛阳,走路需要1天20小时约180.6公里,开车需要2小时38分钟200.9公里。一个残疾人行动不便,走路至少要多花4天时间,这么远也要来看洛阳牡丹。看完洛阳牡丹,刘山老说什么烦恼都忘记了。可见洛阳牡丹的魅力。

宋朝洛阳牡丹文化的深厚,得益于观赏的便利,既有平民百姓们可以观赏牡丹的寺院、公园,也有私家花园。欧阳修《洛阳牡丹记·风俗记》记载:牡丹最盛于月陂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至花落乃罢。

月陂堤是始建于隋朝的堤坝,后晋天福八年(943年),月陂堤上修建了福严院,寺院内种植了很多牡丹,培育出牡丹品种彤云红、玉板白。此处成了公园,可供平民观赏。张家园是宋太宗、宋真宗时期宰相张齐贤的园林。棠棣坊为唐朝时官府所在地,种植有牡丹。北宋赵匡胤时期官府迁走,此地成为牡丹公园。长寿寺始建于唐朝,与福严院一样种有很多牡丹。郭令宅是唐朝郭子仪家牡丹园,虽是私家花园,但不禁止外人观赏。

洛阳牡丹的兴盛还得益于士大夫们的推崇。洛阳是北宋退休官员的首选之地,如富弼文彦博、司马光、范镇等,每一个都是彪炳史册的风云人物。富弼是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宰相,获封郑国公,他在洛阳的园林叫富郑公园。著名的洛阳耆老会初次聚会,即在富郑公园举办。园内种植很多牡丹,有次牡丹花开放,富弼邀请文彦博、司马光等人前来观赏。他们留下了很多推崇洛阳牡丹的诗词。

洛阳牡丹文化得益于欧阳修的推广。天圣九年(1031)至景祐元年(1034),欧阳修任洛阳推官,从此他和洛阳牡丹结下不解之缘。“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洛

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欧阳修留下很多描写洛阳牡丹的诗句。此外他还写了《洛阳牡丹记》,这是已知最早的牡丹著作,介绍了洛阳牡丹的品种和洛阳赏花习俗,以及牡丹的养殖方法。其后周师厚写了《洛阳花木记》,张峋写了《洛阳花谱》,丘浚写了《牡丹荣辱志》。这都要归功于欧阳修开创先河。

另一位思想家邵雍(1011年~1077年)很喜欢洛阳牡丹,留下众多牡丹诗作,是牡丹的知己。有一次邵雍和章惇一起谈论洛阳牡丹,章惇口若悬河说了一通,邵雍却不以为然地说:“洛人以见根拨而知花之高下者,上也;见枝叶而知高下者,次也;见蓓蕾而知高下者,下也。如公所说,乃知花之下也。”“人不善赏花,只爱花之貌。人或善赏花,只爱花之妙。花貌在颜色,颜色人可效。花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

邵雍点出了洛阳牡丹文化的精髓,那就是在于精神,精神是别人模仿不来的。他把洛阳牡丹文化提升为更高境界,这一点对现代人仍很有发。宋朝人总结牡丹的精神是“劲骨刚心”有气节,有刚克柔之态。

洛阳牡丹花以姚黄、魏家花最为著名。姚黄一嫁接枝值五贯,此时京西路一斗米大约五十文,按照现代一斤米3元钱折算,大约是4020元,可谓天价。因此洛阳人极为珍视姚黄,不想外传。魏家花长于赵匡胤时期宰相魏仁浦家,有人想观赏牡丹需要付门票钱十多文钱,魏家一天就能收到十贯钱,相当于8040元,门票价格大约是8元,价格还算公道,每天至少有一千人来观看。魏家花初出时一嫁接枝值五贯,宋仁宗景祐元年时值一贯,相当于804元。

官方也组织赏花活动,叫“万花会”。举办宴会的地方,以花为屏帐,梁、栋、柱、栱,都用竹筒贮水里面放上牡丹。民间则在傍晚时分有牡丹花市场,人们拿着竹篮卖花,即使是穷人也戴牡丹花饮酒庆祝。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这里是岳飞辉煌战绩的起点,藏有佛门顶级圣物!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江苏因为地处平原,本就少有山川岭脉,像牛首山这般有着奇异造型,又绘卷着各种历史人文的山川,真是珍稀且罕见的。牛首山的名字,是在民间说法上改进的,因山顶有一对突出的双峰,很像牛头的两只角,所以被当地老百姓称为牛头山。牛头山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岳飞在此抗金的故事了。在有关岳飞的演义故事中,牛首山就被称为

  • 开封危急,崇祯皇帝释放狱中的孙传庭,率军救急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此时的孙传庭刚刚从狱中放出来。崇祯十二年五月,屡立大功的孙传庭受到大学士杨嗣昌的陷害,被崇祯皇帝投入监狱,一直关押到现在。孙传庭,字百雅,是山西代州振武卫人,生得“仪表颀硕,沈毅多筹略”。孙家是世代读书之家,孙传庭在万历四十七年考中进士,做过知县,后来调入吏部做官,以后在家隐居多年,到了崇祯八年又出

  • 张居正死后,明神宗朱翊钧为什么要清算他?其实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神宗为什么清算张居正,朱翊钧张居正同人文,张居正跟朱翊钧差多少岁

    张居正死时,明神宗朱翊钧已是近20岁的青年了。在痛哭流涕之余,朱翊钧隐隐约约也感到了些许的轻松。那位令人敬畏的张先生终于走了。不久,万历帝逐渐听到了不少他原先根本无法听到的言论。张居正的反对派开始试探性地放出风声,旁敲侧击地把张居正的所谓种种罪行揭露出来,丑化其形象。朱翊钧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原

  • 马家窑的陶罐子上,有个比甲骨文还古老的文字,专家破解了其含义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1923年的时候,在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附近,我国考古专家首次发现了一处古代文化遗址,因为其自身处于马家窑村位置,故名“马家窑文化遗址”。经过考古专家们夜以继日的考古研究,他们最终确定,马家

  • 封神:是什么让地痞刘乾拜服。他从姜子牙的小黑粉到真爱粉的转变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那天是上梁吉日,三更时分,宋异人在前厅招待工人。宋异人的妻子孙氏和姜子牙的妻子马氏共同商量,她们要去后花园看看姜子牙干啥呢。当他们到达后花园的时候,听到了子牙自言自语的声音。马氏对孙氏说:“大娘,你听听子牙自己跟自己说话呢,这样的人一生不会有所进步,说鬼话的人怎么可能有升腾的机会?”马氏感到愤怒,走

  • 宋代闺秀们的日常生活,真和电视剧里一样享受吗?看完就明白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宋代闺秀,宋朝穿衣打扮,宋朝的裙子怎么穿视频

    从世界范围来看,人类社会的分工主要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分离,但最重要的人类分工是男女两性的分工。从很大程度上说,男女两性的生理特征直接决定了男女在社会分工中从事不同种类的生产劳动。马克思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因此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异直接决定了男女两性在社会生产中的角色地位和社会功能

  • 博弈论玩家召公奭:周公旦真说服他了吗?|史记周次元027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他们的存在保证了周王朝建立初年从动荡走向安定,这是否意味着,从周成王到周康王,一直都是他们把持之下的老人政治呢?召公又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027在《周本纪》里,召公奭的存在感是比较弱的,这并不意味着他不重要。大概他的光辉被自己的哥哥周公旦掩盖了。在周王朝的历史中,周公旦太耀眼了。召公奭在周武王时代,

  • 徐辉祖忠于建文帝,徐增寿支持朱棣,最后这两兄弟的结局怎样呢?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但就是这样一个战功赫赫的将军,却有两个不省心的儿子,这是因为他的长子徐辉祖看好建文帝,也忠心与他,但是他的四子徐增寿却是朱棣一派的,面对这样的两个极端,也是很让人头疼。作为旁观者去看徐达这两个孩子的时候,会觉得长子比较正直,因为不管建文帝的才华如何,他是被认可的继位者,而朱棣就有一点名不正言不顺了。

  • 夏朝是不存在的传说,深度剖析王位世袭制,消失的历史让人震惊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 )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由公天下变为家天下。考古学家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也被定义为那些文物属于夏朝。但是,考古学家也有发现,按照惯例,每一种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文字解析器具的用途,但是那些所谓夏朝出土的文物却没有文字依据,所以,夏朝出土的

  • 朱元璋的余荫,明朝宗室律法特权的由来及其变迁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由于“诸王分封”是朱元璋为明朝设定的基础性制度,所以《皇明祖训》中有大量涉及宗室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宗室不同于平民、臣属、勋贵的特殊法律地位,也是由此而来。 皇亲国戚有犯,在嗣君自决。除谋逆不赦外,其余所犯,轻者与在京诸亲会议,重者与在外诸王及在京诸亲会议,皆取自上裁。其所犯之家,止许法司举奏,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