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代茶饮如何走向了边疆塞外?

唐代茶饮如何走向了边疆塞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628 更新时间:2024/1/19 0:34:02

本文约 3000 字

阅读需要 8 min

唐代边疆游牧民族日常饮食多为乳制品和肉制品,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很高,少食维生素含量高的蔬菜等食物。茶作为一种饮品,有降脂肪、促消化的功效。回鹘、吐蕃、南诏等边疆少数民族与中原文化接触过程中,各阶层饮茶的风习逐渐普及,越来越依赖中原输入的茶叶以满足迅速增长的消费需求,甚至到了“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程度。

01

茶入回鹘:喜大普奔用名马换茶而归

《洛阳伽蓝记》记载南朝大臣王肃奔仕北魏,带去了饮茶的习惯,却遭士子们嘲笑,这说明北魏之人已经了解茶,但在当时当地饮茶还是很罕见。随着南北朝的融合特别是隋唐的统一,南方的饮茶风俗在北方得到广泛传播,《封氏闻见记》便有记载,灵岩寺僧人在坐禅时不能睡觉、不能吃晚饭,但是可以饮茶,后来无论何地僧人都携带茶,煮茶喝,最后饮茶成为了一种风习。

唐朝北方饮茶风俗的兴盛,带动了西北边境饮茶风俗的兴起。据考古发现,新疆的唐墓出土文物中,有一幅绢画《对棋图》,上面画着一个手捧茶托端茶献茶的侍女,说明茶叶贸易和饮茶之风尚已深入到新疆地区。中唐时期,中原的饮茶风习已经在西北边疆得到进一步传播。

少数民族地区对丝、绢、茶等物品有强烈的需求,中原地区也想获得马匹,以物易物性质的开边互市在唐代发展起来。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有明确记载,西北边疆的回鹘已经与唐朝建立茶马互市,封演《封氏闻见记》说:“ 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亦足怪焉”说明当时人们对茶马互换这种交易之法,已经见怪不怪了。从“大驱”一词中,也可以推见,当时回鹘到内地一个急切的愿望,就是购得茶叶、满载而归,一旦完成这个使命,则有普大喜奔的感受了。

▲《封氏闻见记》。

02

茶入吐蕃:和亲与大量涌入的内地茶叶和茶具

唐贞观八年(634年)松赞干布派使入长安,对唐文化进行观摩,吐蕃大约此时方知有茶叶。李斌城认为西藏茶风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唐朝的和亲政策,即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景龙四年金城公主嫁给赞普尺带珠丹等,两位公主入藏将茶带入高原。1328年索南坚赞撰写的《西藏王统计》印证了文成公主对茶在藏地传播的贡献:“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土也。”这条记录出现得较早,很多学者都予以采信。

《汉藏史集》中记载了两则与茶有关的故事传说。一则讲述都松莽布支原先体弱多病,一日偶然尝了小鸟衔来的一种树叶,顿觉得神清气爽,便命心腹大臣四处寻找访,后来在中原找到,大臣带了一大捆回来,赞普将其煮饮,身体一天天好起来,于是将其作为上等保健之品,这便是茶。

另一则故事则是吐蕃大臣吞弥·桑布扎奉松赞干布之命创制藏文,苦思不得解,一夜,梦见一老妇人,问老妇人到何处去。老妇人曰:“我从萨贺尔来,到吐谷浑去。”又问:“路上带有什么口粮?”答:“有茶叶。”吞弥醒来时顿然醒悟,跟老妇人的梦中对话中有天竺字母里所没有的6个字母,遂创制藏文30个字母。吞弥生活在7世纪,曾是松赞干布的七贤臣之一。这两则故事证明茶在7世纪已经传入西藏,且在西藏文化中拥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7世纪末到8世纪,中原茶叶大量传入吐蕃。随着茶叶的传播,西藏的茶具制造业也发展起来。《汉藏史集》中便有记载,都松莽布支听说中原有叫“碗”的茶具,于是派出使臣前往中原求碗。唐朝皇帝派了工匠到西藏,工匠分别原料的好坏、清浊,制成兴寿等六种碗。

《汉藏史集》中还提到茶在内地僧侣中的传播:买茶叶的,卖茶叶的以及喝茶的人数目很多,但是对于饮茶最为精通的是汉地和尚,此后噶米王向和尚学会了烹茶,米扎贡布又向噶米王学会了,这以后便依次传了下来。噶米王就是赤松得赞(742—797年),汉地僧侣既然向赞普传授烹茶之法,在进行佛法交流时,那自然也会吐蕃僧侣传授。吐蕃最后一位赞普朗达玛在位时,大举灭佛,寺院被毁,僧人还俗,但烹茶之法和饮茶的习惯不可能舍弃,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加速了茶向民间的迅速传播。

▲《汉藏史集》。

从《汉藏史集》的记载可以看出,藏人对茶的认识已经比较深刻了,他们按照茶生长的环境、土质、施肥种类以及茶叶品种和制作工艺的不同,将茶分为16种,并对每一种茶从色、香、味、功能等角度详细辨识。

21世纪以来,与茶叶有关的考古取得了重大进展,突破了传统史籍的记载,将茶叶传入西藏的时间大为提前。阿里地区故如甲木寺遗址,发现了西藏迄今为止最早的茶叶遗物。通过碳14测定,证明故如甲木寺遗址出土茶叶距今约1800年左右。

▲故如甲木寺遗址出土的食物残渣。

▲阿里出土的内盛有茶叶残渣的木案。

这表明至少在1800年前,茶叶已经被输送到海拔4500m的西藏阿里地区,当时丝绸之路有一个分支可能穿越青藏高原。这也说明早在唐代以前,汉藏之间已经有着十分广泛而深入的经济文化往来,其深度和广度可能远超传世文献的记载。

03

茶入南诏:中土早期饮茶之风的“活化石”

茶向西南地区的传播,在唐代以前就有记载。东晋常璩《华阳国志》中提及西南地区茶叶的种植已经形成一定规模。陆羽《茶经》所记载的黔中道(贵州地区)产茶区主要分布在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并且茶的品质较为上乘。唐代对黔中道 (贵州地区)内的少数民族同样施行了羁縻政策,设置了五十个羁縻诸州。与这些州相互对照,我们发现这四个产茶区都不在羁縻之列,这客观上说明唐代黔中道(贵州地区)的茶叶种植主要分布在汉族聚集区,少数民族居住地则较为少见。

开元二十六年,唐朝派使者入云南,持节册封南诏皮逻阁为云南王,为西南之藩屏。南诏向大唐朝廷进献之物中并未见茶的影踪,但樊绰《蛮书》明确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蒙舍主要是指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银生城界诸山大体位于今天的云南思茅和西双版纳地区,他们已经在开发利用茶,但并未将之进献朝廷,这说明茶在南诏的地位并不高。

另一方面,采、造在《茶经》中是重点强调的,标志着唐代对茶开发利用的成熟,但《蛮书》称蒙舍并无“采造法”,这说明从饮用方法来看,当时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对茶的利用尚不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茶都是和佐料一起煮饮的。《蛮书》所记载云南饮茶之法与魏晋南北朝饮用方法极为类似,这又说明当时云南边疆少数民族饮茶受到汉文化的深刻影响。

但中唐之后,姜茶与其他调味品混合引用的方式得到革新,皮日休《茶中杂咏》认为陆羽引领了饮茶方式向煎茶法的转变。尽管汉文化饮茶方式不断更新,但由于地域阻隔以及生活习惯的适用性等原因,混饮法引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后,得到了保留,没有随着中原饮茶文化继续演进。不仅是唐时的蒙舍,边疆地区到现在为止一般都不泡清茶,都要在茶中加入佐料。如蒙古族人的奶茶、藏族人的酥油茶、土家人的擂茶等。这是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茶文化的第一个特点。

▲奶茶。

▲酥油茶。

▲擂茶。

唐代中原文化饮茶的第二个特点也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留存,他们所饮之茶多为砖茶(紧压茶)。《茶经》记述“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饼茶便是紧压茶,如唐代的蒸青团饼茶和宋代的龙团凤饼。这种茶经过蒸青、磨碎、压模成型而后烘干制成,有防潮性能好、便于运输和储藏、茶味醇厚、适合减肥等特点,很受边疆少数民族的欢迎。

当饮茶风俗向边疆塞外的少数民族聚集区进一步深入传播,他们对茶叶的需求迅速增加。但由于边地并不出产茶叶,这就促使他们汇入唐王朝的茶叶经济贸易网络之中获得茶。《茶谱》载:“又有火番饼,每饼重四十两,入西蕃、党项,重之。”毛文锡所记载是唐朝覆亡后五代时期的情形。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在当时饼茶已经大量向边疆地区贩运销售了。

(本文系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一带一路’视野下西南茶马古道文献资料整理与遗产保护”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宋时磊,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兼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茶文化史,在《历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学术核心期刊发表茶史及茶文化论文、译作70余篇。出版《唐代茶史研究》等学术专著2部,主编教材和论著3部,参编教材2部。

刘梦灵,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

监制 | 杨新华

统筹 | 刘佳 康坤全

编辑 | 郭晖 齐子通

制作 | 胡琪

RECOMMEND

觉得不错,就点在看哦~! ↓ ↓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古代名人智慧:信陵君矫借君命救赵难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时期,七国纷争。秦国为了称霸天下,出兵攻打赵国,围困了赵都邯郸。赵国向盟友魏国求救,魏王派大将晋鄙率兵十万去救授赵国。但秦王派人威胁魏王,魏军于是驻在邺地观望。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因他的姐姐嫁在赵国,所以他数次向魏王请求发兵救赵,百般劝说,但最终无济于事,他只好再想别的办法。信陵君有个

  • 不良人:降臣是怎么得到杨贵妃手臂的?她到底活了多久?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这句话的信息量可太大了,要知道杨贵妃在唐玄宗时期就已经挂了,唐朝也早就已经覆灭了,就连覆灭唐朝的大梁也都覆灭了,那降臣又是怎么得到杨贵妃手臂的?这实在有点匪夷所思,所以就有粉丝认为降臣是在忽悠李星云,但更多粉丝却认为这是真的,并且对此提出了更多怀疑。如果降臣佑胳膊是移植杨贵妃的,那他身上其他部件会不

  • 流传较广的秦始皇画像是照唐代画作《历代帝王图》摹本推演而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秦始皇画像知乎简画,秦始皇简介,老梁说秦始皇完整版

    不过在不少史料当中,还是能够找到一些这方面的记载的,比如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国大臣尉缭是这样描述的: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有虎狼心。著名学者郭沫若对此问题也有过研究,在他的著作《十批判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挚鸟膺”应该是现在医学上所说的“鸡胸”,是软骨症的一种典型的特征

  • 如何从商鞅变法让大秦崛起!规划中华民族崛起的蓝图!走向世界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var1]商鞅三次见秦孝公,前两次都在讲述天下之道。一次讲述圣人之道,一次讲述王道!都被秦孝公给否认,但是最后一次传授霸道被秦孝公视为自己,简单总结来说就是攻防战略的革新。[var1]商鞅变法在防御方面,实行土地私有制。鼓励耕种,重农抑商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来管控国家生存根基的建设,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从

  • 北大教授韩茂莉新著《大地中国》:开启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壮游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4月7日,韩茂莉教授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唐晓峰、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陈晓珊,共同做客北京PAGEONE书店,以“只有理解地理,才能理解历史”为主题,为读者朋友们开启了一次跨越历史时间与地理空间的壮游。[var1]新书分享会现场历史文化发展的每一阶段都离不开地理韩茂莉教授早年曾先后师从历史地理学者

  • 经典历史故事:一只白麋鹿,却差一点导致了楚国的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梦归秋辰:第595期)公元前529年,楚灵王在乾溪流连忘返,蔡国大夫观起的儿子观从为了报杀父之仇,于是进入郢都杀死太子禄并拥立比作为楚国的君王。由于楚灵王平日倒行逆施,因此他的部下纷纷离开了他,楚灵王众叛亲离。最终楚灵王在山中飘零,然后他在心灰意冷中自缢而死。楚灵王后来楚国的君主之位辗转落在了楚平

  • 战国瑰宝青铜戈晒宝赏析!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var1][var1][var1]青铜兵器是古代青铜器收藏中的一大门类。“国之大事,在戎与祀”,在青铜时代,战争频仍,为了获胜,当时的贵族毫不吝惜珍贵的青铜,铸造了大量的兵器。虽然经历了战争和时间的消耗,但仍然有遗存。青铜戈即是其中的一种。在中国古代,戈是车兵作战用的一种最常用的、最重要的格斗兵器

  • 被称为“弱宋”,但经济发达,那么宋朝的经济为何这么发达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从根本原因上来看,这得益于宋朝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现在很多学者都认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并不是开始于明朝,而是始于宋朝。当时的国家内部农业、手工业、商业相较于前朝来说都有着明显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国家经济发展繁荣。除此之外,宋朝在对外贸易中也举得了优秀的成绩。疆域狭小虽然限制了宋朝经济的横

  • 历史人物 十六国时期后赵君主,后赵武帝“石虎”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早年经历石虎的祖父石(“勹”里面一个“背”字)邪,父亲石寇觅。石勒的父亲石周曷朱将石虎视为己子抚养。石虎年七岁时,有善相者曰:“此人貌奇有壮骨,贵不可言。”永兴年间,与石勒相失。[var1]永嘉五年(311年)十月,刘琨送石勒母王氏及石虎于葛陂,时年十七岁。石虎性残忍,好驰猎,游荡无度,尤善弹,数弹

  • 胡惟庸称自家水井中全是酒,诱骗朱元璋伺机篡位,真相究竟是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元璋暗示胡惟庸,电视剧朱元璋中胡惟庸的扮演者,胡惟庸帮朱元璋征收船

    朱元璋是一个饱受争议的开国君主,他结束了自宋朝以来的纷乱,但同时也喜好杀戮,特别是对待功臣,朱元璋的手段极其残忍。胡惟庸一案就是典型的代表,关于胡惟庸一案,历史上也有不少野史记载,比如《明史纪事本末》。胡惟庸自称家里的水井十分神奇,不冒水而是冒酒,特地将这件事情告诉朱元璋,要他来院子里欣赏这番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