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永乐大典》里的兰州印记

《永乐大典》里的兰州印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160 更新时间:2024/1/16 6:32:21

(来源:甘肃省文物局)

《永乐大典》资料图

展览共分为“大典犹看永乐传”“合古今而集大成”“久阅沧桑惜弗全”“搜罗颇见费心坚”“遂使已湮得再显”五个单元,讲述了《永乐大典》的成书经历、价值与利用、聚散流变,展现了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海内外人士艰苦卓绝的努力下,明珠还于合浦,在历史变迁中遭受重重厄运的《永乐大典》入藏国家典籍博物馆的历程。

大典犹看永乐传

在“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之《永乐大典》中,曾有这样的描绘:“中华文化典籍是先贤智慧的结晶,绝不是象牙塔中泛黄的辞章,也不是沉睡的故纸堆,而是我们这个民族血液中永远保持鲜活生命力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长河永远奔腾不息的文化密码……”

作为我国重要古籍之一的《永乐大典》,不仅是国家图书馆的四大专藏之一,也是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命太子少师姚广孝和翰林学士解缙主持修成的大型类书,它成书于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重抄于嘉靖前后,共11,095册,22,877卷,三亿七千万余字。

其中汇集了上至先秦,下讫明永乐年间的图书七八千种,其《凡例》有云:“是书之作,上自古初,下及近代,经史子集,与凡道释、医卜、杂家之书,靡不收采……凡天文、地理、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以至奇闻异见,谀词逸事,悉皆随字收载。”可见其搜辑资料之宏富。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所纳典籍基本保持了书籍的原始内容,极具版本价值,且多后世佚文秘典,对保存佚书有独一无二之功,因此又有“佚书渊薮”之称。

《永乐大典》开本宏大,版式精美。单册高50.3厘米、宽30厘米,每册约50叶,大多二卷一册,也有一卷一册或三卷一册的。版框高约35.5厘米、宽23.5厘米,四周双边,大红口,红鱼尾,朱丝栏,皆系手绘。

这部“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的旷世宏编,“合古今而集大成”,规模远超前代所有类书,实为典册渊薮、佚书宝库。诸多佚文秘笈、典章制度赖其得以流传后世,造福学人。“大典犹看永乐传,搜罗颇见费心坚。兼及释道欠精核,久阅沧桑惜弗全。”遗憾的是这部成书于明永乐之初的大典正本至今仍然是下落不明,而重录于嘉靖之末的副本也是星散飘零,百存一二。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国运昌则文运盛。在几代国图人孜孜不倦的求索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明珠还于合浦,国家图书馆现已成为《永乐大典》在海内外的最大藏家,并给予大典前所未有的重视和保护。

如今这部“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的旷世宏编来到金城兰州,让我们有幸能够一睹芳容。

从编纂到成书非同一般

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意图以文治笼络人心,消弭“靖难之役”后朝野上下的不平之气,下诏解缙等悉采“各书所载事物类聚之,而统之以韵”,集合“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编成一书。解缙奉谕召集百余人组成编修班,次年进呈。成祖览后,赐名《文献大成》,但认为“尚多未备”。

《永乐大典》内页

永乐三年,成祖复令姚广孝等重修,延揽四方文儒宿学达两千余人。广集天下图书六七千种,按韵编排,汇为一书。永乐五年,姚广孝进呈《永乐大典表》,成祖审阅后甚为满意,并亲自撰序,正式定名《永乐大典》。永乐六年冬,全书告成,计22877卷,目录与凡例60卷,分装11095册,共约3.7亿字。

此次展览中的明抄本《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即为上述事件之佐证,此书由(明)张辅杨士奇纂修。此书记载,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丁巳,解缙等人进呈修成韵书,成祖为书赐名,赐钞参与人员47人,并在礼部赐宴。随后再命姚广孝、刘季箎及解缙充当统领,在文渊阁开馆重修。

《永乐大典》与一般类书不同,它以韵为纲,以字隶事,每一单字下分类汇集与该字有关的各种资料,把以韵排序与按类部次相结合,并在一些事项下面附有总论,每一事目有一个标题。

《永乐大典》在检索字的下面首先注明该字在《洪武正韵》中的音韵和最早的出处、训释,还要标明篆、隶、行、草、楷等各种书体和异体字,内容十分丰富。裁选的典籍或文章一般列在辞目下面。但根据具体情况,有些也列在标目字的下面。它根据文献中的语词来确定条目,把各种典籍中凡出现过这个条目的记载,甚至整部书籍全都抄录下来,并点明是何人撰写的,采自什么文章或书目,让人明晰出处,可以查考。

《永乐大典》的编纂是一个繁琐的过程,当时的编纂者们不仅要精心收集文献,还要修订和校勘,以确保文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编纂者们还将永乐大典中的文献分类整理,只有这样,永乐大典才能收录如此多的文献。因此,永乐大典被视为古代文献的百科全书,收录了中国古代五千余种文献,在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而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古籍里记述的兰州

“永乐大典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为(明)解缙等辑,卷19423“勘”字册

该册收录元代《天下站名》与《经世大典》中的驿站,是我国古代驿站交通制度建立以来,现存最早能反映一代驿站交通网络结构全貌的珍贵历史文献。兰州地区的驿站有金城站、兰州站等,兰州站在今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据《永乐大典》所载,该驿站在当时是马站,站内有马48匹。

“永乐大典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为(明)解缙等辑,卷14461“御”字册

该册有关于两汉时期兰州地区行政区划变动的记载。兰州古称金城,始元元年(公元前86 年),西汉在今兰州始置金城县,后改置金城郡。东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金城郡并入陇西郡,第二年复郡。隋开皇三年(583年)改金城郡为兰州,兰州之名始闻于世。

卷9763“覃”字册

该册辑录《临洮府志》中所载有关兰州名胜夜雨岩(今后五泉)的内容。夜雨岩是在雨水冲刷下形成的幽谷巨壑,由明代肃靖王朱真淤命名。《重修皋兰县志》记载:夜雨岩在县南十里皋兰山后麓深谷内,岩如覆屋水滴滴不绝,听之如雨明肃藩以夜雨岩名之,嘉庆中,兰州道岩烺道雨有应,易名灵雨,其地水木清华,佛寺幽僻,与五泉相埒故有称为后五泉。明肃靖王诗《夜雨岩》描述:淡淡龙轻霭,沈沈映落霞,雨馀声愈急。风动滴还斜。楸树浮残叶,春山泛落花。翻疑最深处,犹似隐仙家。民国时期张维撰写的《兰州古今注》记载:夜雨岩在五泉山后,人称之曰后五泉。山水清幽,庙宇寂古。泉水出其东岩,滴沥如雨,故曰夜雨。民国七八年,有徽人蒯寿枢者,以士敏土(水泥)造大佛像岩下,庄严妙丽,与山水相承。自后五泉北逾山可至前五泉,车马往来,则须取道阿干沟中。

卷22182“陌”字册

此册中有关于明初统一全国期间在兰州取得大捷的记载,并与当年的祥瑞景象联系在一起。

《永乐大典》中保存了兰州地区从汉代至明代的宝贵资料,包含历史、地理、风俗、医学等丰富的内容,例如书中收录的元代兰州地区的驿站,就反映了古代兰州及其周边区域交通网络结构。这些珍贵的史料因《永乐大典》而得以流传后世。

本次展览展品的选取和呈现也更为“接地气和本土化”,展出的多件与兰州相关的永乐仿真本中记载的鲜活、生动的内容,不仅让人们更加深入了解兰州的历史,而且也使人们在古籍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永乐大典》内页插图

【相关链接】

关于《永乐大典》的知识点

关于《永乐大典》,许多人可能听过,却未必了解。本期编辑整理了“《永乐大典》的知识点”,来看看这部三亿七千万字的旷世奇书是怎么诞生的。

1.《永乐大典》小传

《永乐大典》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类书,编撰于明代永乐年间,这部旷世宏编“合古今而集大成”,保存了我国上至先秦、下讫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达七八千种,所收录内容包括文学、哲学、历史、地理、宗教及各种技术等。

《永乐大典》全书共两万两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并目录六十卷,分装成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全书约三亿七千万字。堪称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被称为“典籍渊薮”。

2.《永乐大典》的编修原则

《永乐大典》编撰之初,明成祖朱棣就定下规则:“毋厌浩繁。”一句话,不怕书多,只要有书都收进来。这才有了这部卷帙浩繁的旷世奇书。

3.《永乐大典》的书本装帧

《永乐大典》皆用明黄色丝绢包面,开本阔大,极具皇家富贵气象。纸张采用以桑树皮和楮树皮为主要原料的皮纸,“茧素灿如雪”,是书写的极佳用纸。全书正文用明代官用楷书“台阁体”抄写,书法秀丽工整,还配有大量插图,形象逼真。

今天,如果你走进国家典籍博物馆,会经过一扇“凌花双龟背”纹样的铜制大门,大门上的纹样便出自《永乐大典》“真”字部“门”字册。

4.《永乐大典》的修撰过程

《永乐大典》的修撰前后历时五年,第一次修书时,朱棣让解缙担任监修,解缙用了一年多时间修成,朱棣看过之后不满意,下令重修。重修的时候,他任命姚广孝、刘季篪、解缙等人监修,整合众人,可谓“天下文艺之英,济济乎咸集于京师”。全天下的英才都聚在一起干这一件事,可见对这部书的重视。

5.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

说到《永乐大典》的修撰,有个人不得不提,就是陈济。陈济虽然只是一介布衣,但“读书过目成诵”,被称为“两脚书橱”。朱棣听说了这么个人才,就把他请进京师,“以布衣召为都总裁”,成为制定《永乐大典》凡例的重要人物之一。

根据历史记载,在修撰过程中,“执笔者有所疑,辄就济质问”,大家碰到什么问题都问他,而陈济也随时随地都能“应口辨析无滞”。

6.《永乐大典》的“忠粉”

虽然《永乐大典》为明成祖朱棣下令所修,但完成后一直深藏于禁中秘府,他自己也并未直接利用过此书,倒是嘉靖皇帝十分喜爱,将其作为自己的案头之书,常备一二帙随时翻阅。

7.《永乐大典》的重录

明嘉靖三十六(1557)年,紫禁城大火,奉天门和三大殿被烧毁。当时《永乐大典》只有一套正本,因怕大火殃及大典,嘉靖皇帝曾一夜之间传谕三四次下令搬迁。为防止不测,嘉靖于1562年下令开了这部旷世宏编的重录工作。

自此,大典有了“永乐正本”和“嘉靖副本”之分,如今存世的均为“嘉靖副本”。

8.被锦衣卫保护的“修书人”

由于重录工作对书写水平有较高要求,吏部和礼部为此特主持“糊名考试”,最终招收109位善书人负责抄写誊录。朝廷为这些人员提供了优厚的待遇,还由锦衣卫拨送巡禁,保障安全。将主要负责皇帝侍卫亲军和仪仗队的锦衣卫调去保护《永乐大典》的重录人员,由此可见朝廷对此项工作的重视。

9.《永乐大典》正本之谜

令人痛心的是,《永乐大典》副本录毕之后,文献中几乎再难寻到有关大典正本的记述。经历了五六百年的岁月风雨,正本至今下落不明,副本更是星散飘零,百存一二。截至2017年底,《永乐大典》副本仅发现有418册,即便是这400余册,也散落在世界各地。

目前,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世界上《永乐大典》馆藏最多的地方,现存224册,堪称“镇馆之宝”,只字片纸都弥足珍贵。

10.珠还合浦,历劫重光

《永乐大典》历经劫难、几经散佚,又不断回归的故事,被称为“珠还合浦,历劫重光”。

乾隆五十九(1794)年,曾对大典所存册数做过一次详细统计,那个时候还剩九千多册,丢失一千多册;

光绪十八(1892)年,翰林院所藏大典册数就只剩下了八百七十多册,短短百年时间,《永乐大典》从九千多册只剩下八百多册;

清朝末年,中国积贫积弱,列强巧取豪夺,大典屡遭散佚。

到了1912年,在鲁迅先生的努力下,第一批《永乐大典》64册入藏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的前身)。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永乐大典》的回归。一代代读书人、藏书人、护书人继续书写着《永乐大典》珠还合浦,历劫重光的故事:

1951年,在张元济先生的倡议下,商务印书馆将历经了抗日战争烽火幸存下来的21册《永乐大典》,捐献给了国家。

郑振铎先生一贯重视《永乐大典》的收集,自从他担任新中国第一任文物局局长以来,更是竭心尽力为国家征集大典、保存大典。

1951年,周叔弢先生以个人名义,将珍藏已久的《永乐大典》捐献了出来……大典珠还合浦的故事,仍在继续。我们也期待着更多《永乐大典》遗册的面世。

(作者: 郑炜)

(来源: 甘肃日报)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无才无德”的胤禟,却成为雍正的心腹大患,甚至将其秘密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雍正(《步步惊心》剧照)以政治身份来说,八王一党的势力虽然大不如前,但仍有很多官员乡绅的支持,俗话说“罚不责众”,如果全部进行问罪清理的话,还不知要肃清到何时。因此,在重重因素的制约之下,雍正只能将那些政敌终身圈禁,待风声过去以后再行处置。至于改名字、除宗籍这些手段,充其量只是形式上的侮辱,并不会伤

  • 明朝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但君主的权威还在,这是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明朝不上朝的万历皇帝,小万历上朝,万历皇帝为啥30年不上朝

    首先,从明朝仁帝宣帝开始,政权的运行方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票拟,批红,封驳,执行等模式都在逐渐成熟,朝会的意义渐渐变成了偏重礼仪性质,万历不上朝并不影响他实际处理政务,他管控政务的同时,又用张鲸,张诚等太监加强对官员的管控,监督。同时万历加收矿税作为內帑,将财政权抓在手中,军事上依靠体制垂直管理,

  • “戊戌变法”的康有为,后面做了这些事,历史教科书上没有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做的事,康有为的戊戌变法,戊戌政变前康有为向谁求助

    康有为在去了日本之后,他对别人谎称说他身上有光绪帝的衣带诏,他想要成立一个有效的保护皇家的门派,也就是保皇派。后来康有为的女儿也被派遣到了香港去筹集他所需要的物资。康有为的这一举动,体现了他浓厚的爱国情怀。可是如果知道康有为底细的人都清楚康有为其实是一个很虚伪的人,他做的事情都只是表面,他嘴上功夫非

  • ?从审判到处刑,嘉庆杀和珅只用10天,问起原因,嘉庆说了一句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和珅是大清朝最大的贪官,但是和珅虽然贪财,但是他也是非常有才华的,不过在和珅最大的靠山去世后,嘉庆皇帝就容不下他了,在乾隆一死,嘉庆皇帝就花了10天的时间杀死了和珅,然后用了将近四个月的时间去清点和珅的财产,当文武百官在看到和珅家里的财产后虽然感叹和珅确实该杀,但同时也疑惑嘉庆皇帝处决和珅的时间是不

  • 备受康熙宠爱的宜妃,死后下场有多惨?被雍正停棺四年不准下葬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除了旧臣之外,先帝崩逝后,还有一群人会受到牵连,而她们却很难再上位。她们就是先帝的遗妃,就拿这备受康熙宠爱的宜妃来说吧,在雍正即位称帝后,她可是受尽了欺辱! 得遇君恩,飞上枝头 宜妃郭络罗氏,是满洲镶黄旗出身,这镶黄旗可是由皇帝亲自统帅的一支队伍,可见这宜妃的家世显赫。在家族的疏通打点下,郭络罗氏在

  • 宋初为何不北伐拿下燕云十六州?且看赵匡胤的统一策略演变。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赵匡胤不死能收回燕云16州吗,燕云北伐,燕云16州指的是哪

    955年西伐后蜀,956年南攻南唐,并于958年攻占南唐江北州郡,次年又挥师北上,剑指燕云十六州之地,连克莫州、瀛洲。而正在这一片大好形势之下,正直壮年的周世宗在商讨攻打幽州时因病去世,饮恨北境。周世宗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退出了历史舞台,接替其位的是他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即周恭帝。由于周恭帝年幼,不

  • 九子夺嫡后,雍正为什么没有动十阿哥?不是不想动,是不敢动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与雍正帝一同夺嫡的皇子都被明里暗里的打压报复,偏偏其中一个人不仅雍正帝拿他没有办法,甚至乾隆帝登基后也对他毕恭毕敬,让其在荣华富贵中安然离世。此人就是十阿哥胤䄉。 清朝皇储制度 “最是无情帝王家”为了皇位不顾手足亲情的大有人在,其中往往是占据大义名分的皇子获胜的概率更大,团结世家大族、制衡朝堂、平衡

  • 朱棣为何要倾尽全国财力迁都北京?这之中朱棣到底在做什么打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棣是怎么进入北京的,朱棣悔婚朱标第一次打朱棣,朱棣和和尚对话和尚叫朱棣四叔

    在那科学不发达,又极其迷信的封建时代,皇宫的大殿被雷击而毁,这在当时人们的眼里就是上天在告诫王朝的统治者,就是不满现如今的当朝皇帝。如此,当时的大明皇帝朱棣顿时就升起一股不详的预感,他认为自己的执政已经出现了问题,以至于“天怒人怨”,所以为了赶紧找到自己所存在的问题,他向全国颁布诏书,希望能告诉他上

  • 《马关条约》赔款两亿两白银,现值多少?日本拿这些钱干什么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当时的日本饱受贫困和资源匮乏的困境。赔款对日本经济带来了很大的提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日本用这笔资金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例如:改善铁路系统、建立电报网、改造邮政、银行系统等。日本政府用这笔赔款大力发展近代工业基础设施。例如:在钢铁、造船、煤炭等关键部门进行投资。赔款提升了日本的军事力量。日

  • 宋朝殉节的士大夫真的比明朝多吗?答案是否定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宋朝你别只看到崖山海战中投海自杀的那些人啊,宋朝投靠元朝的并不比明朝少,当年伯颜克阳逻堡,渡江后鄂州守臣就直接投降了。后面投降的宋臣更是成千上万。重点列举几个行为非常无耻的吧。泸州守臣梅应春。这货是典型的宋朝无耻士大夫的代表人物。元军攻到泸州时,这货想投降,却又怕部下反对,于是他摆下鸿门宴,将几个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