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高祖刘邦48岁起兵反秦,为什么他到48岁才开始有出息呢?

汉高祖刘邦48岁起兵反秦,为什么他到48岁才开始有出息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448 更新时间:2024/2/10 20:50:41

按照《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48岁起兵反秦,仅仅用了七年实现了大一统,成为大汉朝的开国君主,换句话说就是,他前面的48年几乎是默默无闻的。即便是按照《汉书》的记载,刘邦起兵时也已经37岁“高龄”了,按照咱们现在很多招工标准,很多工作都已经干不成了,毕竟35岁以上往往不那么受待见。

刘邦为什么这么大了才开始有“出息”呢?

答案很简单,并不是刘邦有什么远大的理想,而仅仅是因为“生活所迫”这四个字。

刘邦的老爸被称为刘太公、老妈被称为刘媪[ǎo],大哥是刘伯,二哥是刘仲,这在中国古代来说都不算是什么正规名字,只是下层社会的一种俗称而已,太公就相当于现在的老大爷,媪则用来指代年老的妇女,刘伯、刘仲也就是刘老大、刘老二的意思,所以在刘邦早年间也有一个“名字”——刘季,即刘老三。

刘太公这一家人虽然家境没那么优渥,但却都很努力,生活条件也是越来越好,所以刘邦的早年才能体现出更多任性的一面。他在马公书院读过书,跟后来的燕王卢绾是同学,也听说了很多当时的知名人物,其中最为吸引他的就是魏公子信陵君无忌。咱们现在课本里也有《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想必当初刘老三听得更多、更细致,所以很早就成了信陵君的小迷弟。

或许是读书读多了,听得多了、见得多了,刘邦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他想去追求信陵君,成为他手下的一个门客,过那种他向往的游侠生活。从这点上来看,刘邦比现在的很多“饭圈”粉丝还要狂热,他不但疯狂为信陵君打CALL,还亲自跑到魏国的都城大梁去找寻自己的偶像,像极了《德云斗笑社》里面郭老师的众多弟子,因为听郭先生的相声迷上相声,报考德云社,成为知名的相声演员。

不过,当初的刘邦可没那么幸福,等他跑到大梁的时候,信陵君已经死了好多年了,只是因为消息闭塞,让他扑了个空。当然,他此行也是有收获的,他听到了张耳的大名,一个曾经信陵君府上的重要门客,此时正在外黄当县令,他的手下也养了不少门客。于是,刘邦转道去了外黄,见到了张耳,与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张耳后来也成为了刘邦成就大业路上的好帮手。

尽管后来秦灭六国,张耳逃亡,刘邦回到了老家,刘邦不能再继续过他向往的游侠生活,但是他的这段经历还是塑造了他“重气节、行侠义”的性格,也正是因为刘邦会做人,善交际,让他在丰沛一带也小有名气,当地的头号“大哥”王陵也会给刘邦几分薄面,刘邦也“以兄事之”。

后来,刘邦又参加秦政府的考试,成为秦朝的一个“公务员”——亭长,负责起了维护治安的工作,这让他与沛县的上上下下官员都有了结识,他在当地的关系网也是越织越大了。

当然,假如说没有后来的变故,刘邦最多也就是在丰沛等地混得很开,并不会把他的影响力扩得太大,再加上秦朝政府对游侠的打压,刘邦、王陵等人自然也是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的。所以,一直到秦始皇死的时候,刘邦还是稳稳当当做他的亭长,既没有升迁,也没有贬职。

可是,人生总是很难“一帆风顺”的。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即位,他为了表达对自己父亲的孝心,下诏各地方征集劳工,加大修筑秦始皇陵(骊山陵墓)的进度,而在沛县,负责押送劳工们上路的恰恰就是刘邦。

刘邦倒也不是没去过咸阳,当年秦始皇还在的时候,刘邦就曾押解徒役去过一次了,当时还见到了秦始皇的车马,他还大发感慨说道:“嗟呼,大丈夫当如此也!”那种羡慕的心情溢于言表,如果当时有人告诉他,几年之后,他也能过上这样的生活,他会不会大骂对方“有毛病”!

不过,秦二世的这次征召跟上一次就完全不同了。

由于被征召的劳工们甚至上都是有去无回,沛县政府征召起这一批劳工已经非常吃力了,这其间动用的武力自然也是不少的。尽管刘邦带着他们上路了,但是这中间还是有很多人不甘有去无回,于是便开始陆续发生了逃亡事件。还没走出泗水郡,刘邦命手下这一盘点,心里一合计,按照现阶段的人数,去了骊山也是个死,还不如找个地方安顿下来,也许还能有一条活路。

所以,刘邦带着十几个愿意追随自己的人就近藏进了芒砀山中,过起了落草为寇的生活。

如果后来大秦朝没有发生变故,想必刘邦等人也很难有好果子吃,迟早也是被剿灭的结果。

不过,秦二世的统治不但没有缓解秦始皇后期社会出现的种种矛盾,反而加速了对民众的刺激,终于导致了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爆发。

随着反秦号角的吹响,关东六国故地也都重新活跃了起来,各地都有郡守、县令被杀的消息传出,沛令自然也越来越坐不住了。这时,一向与刘邦交好的萧何、曹参向沛令提出召刘邦回沛县协助控制局势的建议,沛令起初是答应的,可就在刘邦即将赶到的时候,他又反悔了,急命人将城门紧闭,捉拿萧何、曹参等人。

只是,他已经忘了,作为秦朝政府的外派官员,他沛令此时的支持者已经所剩无几了,他的生命也已经到了尽头。

沛令死后,在萧何、曹参等人的支持下,刘邦这个“亡命徒”成为了沛公。

原因也很简单,刘邦既是当地游侠社会的重要人物,也与沛县政府官员有着非常良好的关系,还有自己的一支五百人的队伍(在芒砀山期间发展起来的)。

刘邦也正是从此起步,凭借着个人超高的魅力以及无以伦比的识人用人本领,一步步实现了大一统,成为了汉朝皇帝。

水言水语

毫无疑问,刘邦的成功离不开“乱世出英雄”,甚至萧何、韩信、张良等人后来的成功也离不开当时的“乱世”,如果大秦帝国一直平稳地发展,他们的人生是很难被记录在史册之中的,刘邦可能会成为囚徒,韩信可能会饿死,张良则浪迹天涯,再次寻找行刺秦朝皇帝的机会,萧何相对好一点,至少还有升官发财的机会。

但是,不得不说的一点是,每个人的人生际遇都不尽相同,是否能利用自己所处的平台,最大化自己的能力,这也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

刘邦虽然人生几经变故,但实际上他每个阶段都发展得很好。

年轻时,他想当游侠,所以他去找信陵君,他去找张耳,他跟张耳成为了至交好友;

秦朝大一统,游侠当不成了,刘邦又去考秦朝的公务员,在亭长的位置上一样很滋润;

出公差碰上意外,流落到芒砀山的刘邦又在半年时间里将队伍从十几人发展到五百人之多。

看得出来,刘邦的每一步发展都为他最后的成功起到了助力作用,这也许才是刘邦的一生给我们的示。

更多文章

  • 李白用一首送别诗,走进了盛唐;杜甫用一首漂泊诗,走出了盛唐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744年,也就是天宝三年,盛唐的两位诗人李白与杜甫在洛阳相遇。闻一多先生称赞,这是青天里的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而戴建业教授则说,这是诗歌王国双日并耀的旷世奇观。不管是哪一种,都足以表明这一场盛世相逢,就像他们的诗词,光耀千年。从此,人们记住了“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的情同手足,还有“醉眠秋共被

  • 家世好成名早却为何结局潦草,三个转折点,走进杜甫的传奇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杜甫一生中有三个转折点,正是这三个转折点丰富了他的诗作同时也丰富了他的一生,24岁以前的杜甫过着富裕的生活,是个名副其实的富二代,世代为官,他的父亲是杜闲五品官职,母亲也是名门望族的清河崔氏,但是他年幼丧母。第一个转折点:母亲去世,但是姑姑心疼他将他接到身边照顾,姑姑心疼他更甚过疼自己的孩子,其中最

  • 如果项羽当年渡过了乌江,他是否能够东山再起,最后战胜刘邦?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项羽过了乌江刘邦还能杀了他吗,项羽是怎样败给刘邦的,刘邦自刎的乌江在哪儿

    奈何天意弄人,如此英勇的项羽最终败与刘邦之手,宁死不肯过江东可歌可泣。或许出于对项羽的怜悯吧,很多人会心生疑惑,如果项羽当年度过乌江,项羽能否东山再起战胜刘邦。当年如果项羽过乌江,项羽还是无法战胜刘邦,项羽败的原因有很多,项羽自身的兵力其实对项羽的成败并不大,主要原因是项羽失去了人心。自古以来得民心

  • 历史上真实的吕布:没在虎牢关战三英,唯一一次单挑对象竟是他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吕布非常精通骑射,号称飞将,后来又升任中郎将、都亭侯。董卓自知仇人很多,生怕有人谋害自己,所以饮食起居都由吕布保护。不过董卓这个人刚愎自用,曾经因为小事对吕布不满,就拔出小戟去扔吕布,当然被吕布躲过去了,然后吕布还不得不向董卓承认错误。虽然董卓的怒气下去了,但吕布却暗中积累了怨恨。后来董卓还派吕布守

  • 杜甫的诗《兵车行》揭露了唐王朝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兵车行(唐代)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

  • 作为三国时期的枭雄,曹操为什么没有办法驾驭吕布呢?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董卓进驻京师,要废掉汉少帝刘辫,立陈留王刘协为帝,遭到了荆州刺史丁原的反对,敢于反对董卓自然是有过硬的实力,丁原的义子是三国第一猛将吕布。丁原和董卓打了一仗,义子吕布一马当先,杀的董卓狼狈不堪,逃出三十里才扎住阵脚,董卓发愁了,这吕布这么勇猛,要是我的人多好啊!这时候董卓手下虎贲中郎将李肃说道:主公

  • 为什么说明亡于万历,从这里可以看出一点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亡于万历真实事件,明灭亡于万历还是嘉靖,万历为什么没有被推翻

    由其是风雨飘零的大明,在经过张居正的改造,还出现了短暂的中兴,这不管对朝廷还是对百姓,都是非常好的事情。可是万历这个脑残皇帝,在张居正死后,立马就将他老师,辛苦建立的改革系统,给全面否定。这种突然而来的毁灭打击,几乎将短暂中兴的明朝,给一下子打废了。而且凡是关于张居正的一切,全部给于废除,从此看就知

  • 历史书不会告诉你:明太祖朱元璋家族居然都绝后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太祖和朱元璋是什么关系,家族绝后,朱元璋家族族谱

    元至正二十七年,也是明朝建立的前一年,朱元璋称吴王,为先祖修葺陵墓,并撰写了《朱氏世德碑记》,从这篇文章里我们可以对朱元璋先祖谱系有个基本的描绘:祖父朱初一生朱五一/朱五四(朱元璋父亲)朱五一生朱重一/朱重二/朱重三/朱重五/曹国公主/太原公主朱五四生朱重四(朱文正之父)/朱重六/朱重七/朱重八(即

  • 端午节的哪个习俗,和朱元璋有关?门前的艾草!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端午节为什么要在门边放艾草,端午节在门口插艾草,端午节挂艾草

    明初的一些官吏,大部分出身军旅,对帝王的诏令,不敢有丝毫懈怠,但是方法欠妥,最后整个苏州鸡犬不宁,甚至出现了官兵镇压读书人,限令他们举家迁徙出苏州的情况。有一刘伯温的学生,在苏州为官,对此行为非常愤慨,写信给刘伯温,刘伯温又向朱元璋汇报了此事,朱元璋决定带着马皇后,一同去苏州微服私访。时值五月初,从

  • 宋代女性内衣装饰纹样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宋代的服饰纹样,宋朝服饰纹样以什么为主,宋代女子服饰参考图

    宋朝积极推行科举制度和文治盛世的施政方针,极大的推动了百姓读书的热情,培养出了大规模的士大夫阶层。宋代女性内衣装饰纹样的变化是受士大夫和文人墨客的风气的转变所影响:第一,士大夫和文人墨客的审美趋向对普通百姓有引领的作用,其美学思想及审美趋势的转变会引起女性内衣装饰纹样在审美上的变化。第二,文人士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