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积极推行科举制度和文治盛世的施政方针,极大的推动了百姓读书的热情,培养出了大规模的士大夫阶层。宋代女性内衣装饰纹样的变化是受士大夫和文人墨客的风气的转变所影响:第一,士大夫和文人墨客的审美趋向对普通百姓有引领的作用,其美学思想及审美趋势的转变会引起女性内衣装饰纹样在审美上的变化。第二,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作品也会被借鉴于女性内衣装饰纹样的创作中。北宋实施的“重文轻武”的政策,虽然加强和巩固了宋朝的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权力。但也因此造成地方权宪过小、军队战斗力削弱、外患深重等消极后果,使宋代的综合国力日渐衰弱。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宋朝廷因没能打退游牧民族的入侵而被迫放弃北方。1127年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
在南北分裂对峙、外敌环伺、社会政局动荡不安的时代中,文人士大夫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趋向透露出一种忧郁、伤感和孤独的韵味,脱离了以往奢华、富贵、桀骜的风气。文人士大夫欣赏平淡自然的生活韵味,寄情于山川河流之间,折射文人内心的志向与审美理念不断涌现。在唐朝风靡一时的对兽、对鸟、宝相花等纹样逐渐消亡,涌现出写实的缠枝花、折枝花和大量自然风景为题材的纹样。
宋代是一个经济生产力高度发达,崇尚文人气节,文化蓬勃发展的朝代。宋朝推行“轻摇赋税”等经济政策,广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的活跃,促使坊与市分离,纺织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并最终脱离农业独立存在。我国北宋著名的丝绸产地集中于华北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宋由于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生产日益扩展,对外贸易日趋繁盛,大大促进了纺织手工业的发展。东南沿海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常青,有利于栽桑养蚕和纺织业的发展,兼以海外交通便利,于是经济得到飞跃发展。作为手工业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丝织业生产,也出现了异常繁盛的局面。
宋代女性内衣的织造技术水平较高,它对传统制造技法进行了传承和创新,从而研制出了一批新产品,例如二经绞花罗、三经绞花罗、以及缎、皱纱的织造成功,象征着宋代新技术的工艺造诣;纺织品质地轻薄,织造技术别具一格,纹样设计趋于写实奔放,纹样繁多,百花齐放,呈现出秀丽的画面。
在印花、彩绘、刺绣等方面更显出宋代纺织手工业的技法精湛,别有风格。运用彩绘、印金、贴金与填彩相结合、刺绣等多种不同工艺技巧制作出来的纹样图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印金与填彩相结合而制作出来的纹样也是宋代所独创的新工艺。南宋的刺绣工艺,继承了唐代以来的平绣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根据花卉纹、动物纹的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绣法,使纹样更加真实、鲜明,从而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宋代儒学复兴与新儒学即理学的产生,宋太祖主张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自然思想、佛家的无为思想,三家思想融合为一家,号召群众“以儒治世,以道养生,以佛修心”。新儒学就是儒、佛、道三教经过批判到吸收最终走向相互吸收、融合互补、相互运用的成果,影响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思想,也支配着女性艺术创造的方向,女性内衣装饰纹样在宋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下也显露出崭新的风貌。
奠基于程颢、程颐而由朱熹集其大成的理学,又叫新儒学。号称继承孔孟道统,它强调封建的伦理纲常,提出所谓“存天理”而“去人欲”。在南宋时期,理学被统治阶层所重视。在理学思想的统治下,百姓的审美理念也随之改变。在审美上更趋向含蓄婉约,在艺术形式上追求简洁、淡雅、规范。整个社会舆论主张:服饰不应过分华丽,而应崇尚简朴。各朝皇帝也曾三申五令,多次强调服装“不得奢僭”、“务从简朴”。服装等级十分严苛,上下尊卑,不得逾越。只有宗室皇族的命妇闺秀才能穿着高级华丽的绫罗缎绮,并缀饰以印金、泥金、贴金以及五彩斑斓的彩绘刺绣。
新儒学在宋代诞生并盛行,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境界、价值观念和处世态度在根本上发生了改变,他们把对人生理想的追寻由外转为内,淡薄了对功名利禄的追求,转为注重修身养性。在审美风格上,他们喜好严谨写实、简约端庄、含蓄委婉的风格。宋代女性一直处于深闺之中,在家从父,出家从夫。所受的礼教思想都来自于男性,这导致了男性审美思想很大程度影响着女性审美思想,从而宋代女性内衣纹样的审美特征呈现出按照男性的审美标准来塑造。纹样趋于写实和自然的造型,尤其是花卉纹样的写实化,印证了这种审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