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白用一首送别诗,走进了盛唐;杜甫用一首漂泊诗,走出了盛唐

李白用一首送别诗,走进了盛唐;杜甫用一首漂泊诗,走出了盛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507 更新时间:2024/1/31 16:08:19

公元744年,也就是天宝三年,盛唐的两位诗人李白杜甫在洛阳相遇。

闻一多先生称赞,这是青天里的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

而戴建业教授则说,这是诗歌王国双日并耀的旷世奇观。

不管是哪一种,都足以表明这一场盛世相逢,就像他们的诗词,光耀千年。

从此,人们记住了“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的情同手足,还有“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亲密无间。

就这样他们一起游历梁宋之地、齐鲁之邦,在诗酒趁年华中挥洒才情与风流。

经历了三次相聚之后,李白在兖州写下“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此不相逢。

余生李白卷入永王叛乱,杜甫一直颠沛流离,彼此只能在诗词里寄托关心与思念。

尤其是比李白小了11岁的杜甫,见证了大唐的由盛转衰,尝尽人生悲苦。晚年出蜀的时候,下了一首《旅夜书怀》,道尽人世沧桑。

只是杜甫没有想到,这首诗颔联里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早年出蜀之作《渡荆门送别》颔联里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竟成为后世的瑜亮之争。

其实这两句诗,看似异曲同工,其实各有味道,体现了二人不同的诗风与个性、心境与命运。

1.风华正茂,逸兴思飞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这一直是李白青年时的江湖侠客梦,这首《渡荆门送别》就是写于25岁出蜀地入荆门之时。

这个时候的李白风华正茂,充满对未来的激情与希望,告别故乡的心情也就不见沉重。

题目说是送别,但字里行间不见送行之人和离别之悲。因为李白认为的送行,是故乡水在为他送行,何其浪漫与多情。正是,山水有情送君行,舟行万里乐悠悠。

故而当他看到巫峡两岸的崇山峻岭渐渐隐去,一望无际的原野浮现在眼前,江水就这样浩荡而去的时候,李白的内心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欣喜。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个“随”字化静为动,一个“尽”字韵味无穷,一个“入”字力透纸背,写出了三峡青山江流的壮阔与灵动,将李白内心的自由轻快展露无遗。

这种感觉,就像山重水复后的豁然开朗,从高山耸峙到江原辽阔,再到大江东去,开阔的不只是视野,更是心胸。

而到了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则流露了李白一以贯之的浪漫情怀与瑰丽想象。

就像“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大笔一挥,就是天上人间。

山间明月,倒影江中,就像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山水相映,宛如海市蜃楼。

这样的明月皎洁,江水清澈,写尽江景的平静清幽。如此的山水氤氲,彩云缭绕,道出江天的辽阔高远。

因此结合全诗来看,李白笔下的山、江、月、云,自由飘逸,浪漫灵动,甚至仙气飘飘。

这种意境开阔,可以说是独属于李白。

2.风烛残年,贫困潦倒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唐·杜甫《旅夜书怀》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辗转凤翔、华州、洛阳等地,漂泊到成都后,在故友高适和严武的帮助下,在浣花溪畔安定了下来,修建了杜甫草堂。

就这样,杜甫在蜀地呆了八年,在浣花草堂陆陆续续住了四年。

生活虽然依然艰苦,但已是动荡岁月里为数不多的岁月静好。只可惜,严武去世后,杜甫再次过上颠沛流离的艰难生活。

这首《旅夜书怀》,就是写于杜甫携全家老小离开蜀地,乘舟东下途中。

这个时候的杜甫,已经年过半百,却依旧漂泊无依。

所以他当他把孤舟停靠江岸,看到的是微风吹拂细草,想到的是年老多病就该退休,一生诗名也不过尔尔。

这样的心情,与李白截然不同。正是,星月低垂孤舟行,舟过江流欲断肠。

但值得注意的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本身并不存在悲喜,也并非乐景写哀情。

星汉低垂,平野辽阔;明月皎洁,江流奔涌。这是何等的山河壮阔,历经沧桑的杜甫看到此情此景,从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渺小与寂寥。

这种雄浑壮阔,像极了我们坐飞机时俯视天地万物时,感受到的人如微尘。也像极了杜甫年轻时登上泰山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只不过,人到暮年本就潦倒萧索的杜甫,看到了这样的壮阔景象,勾起了更多的人生孤寂之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种类似的感受,晚年的杜甫多有书写,它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也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样的杜甫,绕不开独、老、病、苦,成为他余生颠沛流离又贫困潦倒的生命写照。

但这所有的孤独与愁苦,其实都抵不过颈联的“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因为杜甫即使一生潦倒,也没有忘记过“致君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抱负。

因病退休并非所愿,因诗成名实非所求,他想要的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这种报国无门的悲愤,正如陆游被贬蜀地时所云,“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总之,杜甫笔下的孤舟危樯、细草微风,自带悲凉,但星垂平野、月涌江流,自有雄浑开阔。

这样的沉郁顿挫,也只有杜甫当之无愧。

3.李杜诗词,难分伯仲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云:“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可以说,两个人在各自的风格里,都做到了极致,不可取代,更难分伯仲。

而回归到“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之争,亦是如此。

相同之处:意境都极为雄浑开阔,都写了江流奔涌的豪迈,还有平野延伸的辽阔。

不同之处:李白行舟远视,他所看到的江流奔涌、原野出没,更加富有动感,传递出少年得志的自由与轻快。杜甫停舟凝视,他所看到的星汉低垂、江月奔涌,更加博大沉郁,流露了人到暮年历经沧桑的深沉与寂寥。

一个写昼景,属于青年的朝气蓬勃;一个写夜景,属于晚年的百感交集。

各有千秋:李白的诗体现了行云流水的自然美,杜甫的诗则传达了千锤百炼的雕琢美。

但这里的雕琢不是贬义,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千锤百炼,是豪华落尽见真淳的返璞归真,常人也无法企及。

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说,李白像个学神,天赋秉异,所有的诗情喷薄而出;杜甫像个学霸,孜孜不倦,所有的才情厚积薄发。

但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两个人都代表了盛唐气象。李白是盛世初始时期的蓬勃昂扬,杜甫是由盛转衰后的悲壮深沉,但他们的底蕴都离不开雄浑。

用康震老师的话,“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宣告了李白走进了盛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预示着杜甫走出了盛唐。

总之,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有了他们的存在,我们就再也忘不掉那个盛唐。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家世好成名早却为何结局潦草,三个转折点,走进杜甫的传奇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杜甫一生中有三个转折点,正是这三个转折点丰富了他的诗作同时也丰富了他的一生,24岁以前的杜甫过着富裕的生活,是个名副其实的富二代,世代为官,他的父亲是杜闲五品官职,母亲也是名门望族的清河崔氏,但是他年幼丧母。第一个转折点:母亲去世,但是姑姑心疼他将他接到身边照顾,姑姑心疼他更甚过疼自己的孩子,其中最

  • 如果项羽当年渡过了乌江,他是否能够东山再起,最后战胜刘邦?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项羽过了乌江刘邦还能杀了他吗,项羽是怎样败给刘邦的,刘邦自刎的乌江在哪儿

    奈何天意弄人,如此英勇的项羽最终败与刘邦之手,宁死不肯过江东可歌可泣。或许出于对项羽的怜悯吧,很多人会心生疑惑,如果项羽当年度过乌江,项羽能否东山再起战胜刘邦。当年如果项羽过乌江,项羽还是无法战胜刘邦,项羽败的原因有很多,项羽自身的兵力其实对项羽的成败并不大,主要原因是项羽失去了人心。自古以来得民心

  • 历史上真实的吕布:没在虎牢关战三英,唯一一次单挑对象竟是他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吕布非常精通骑射,号称飞将,后来又升任中郎将、都亭侯。董卓自知仇人很多,生怕有人谋害自己,所以饮食起居都由吕布保护。不过董卓这个人刚愎自用,曾经因为小事对吕布不满,就拔出小戟去扔吕布,当然被吕布躲过去了,然后吕布还不得不向董卓承认错误。虽然董卓的怒气下去了,但吕布却暗中积累了怨恨。后来董卓还派吕布守

  • 杜甫的诗《兵车行》揭露了唐王朝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兵车行(唐代)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

  • 作为三国时期的枭雄,曹操为什么没有办法驾驭吕布呢?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董卓进驻京师,要废掉汉少帝刘辫,立陈留王刘协为帝,遭到了荆州刺史丁原的反对,敢于反对董卓自然是有过硬的实力,丁原的义子是三国第一猛将吕布。丁原和董卓打了一仗,义子吕布一马当先,杀的董卓狼狈不堪,逃出三十里才扎住阵脚,董卓发愁了,这吕布这么勇猛,要是我的人多好啊!这时候董卓手下虎贲中郎将李肃说道:主公

  • 为什么说明亡于万历,从这里可以看出一点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亡于万历真实事件,明灭亡于万历还是嘉靖,万历为什么没有被推翻

    由其是风雨飘零的大明,在经过张居正的改造,还出现了短暂的中兴,这不管对朝廷还是对百姓,都是非常好的事情。可是万历这个脑残皇帝,在张居正死后,立马就将他老师,辛苦建立的改革系统,给全面否定。这种突然而来的毁灭打击,几乎将短暂中兴的明朝,给一下子打废了。而且凡是关于张居正的一切,全部给于废除,从此看就知

  • 历史书不会告诉你:明太祖朱元璋家族居然都绝后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太祖和朱元璋是什么关系,家族绝后,朱元璋家族族谱

    元至正二十七年,也是明朝建立的前一年,朱元璋称吴王,为先祖修葺陵墓,并撰写了《朱氏世德碑记》,从这篇文章里我们可以对朱元璋先祖谱系有个基本的描绘:祖父朱初一生朱五一/朱五四(朱元璋父亲)朱五一生朱重一/朱重二/朱重三/朱重五/曹国公主/太原公主朱五四生朱重四(朱文正之父)/朱重六/朱重七/朱重八(即

  • 端午节的哪个习俗,和朱元璋有关?门前的艾草!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端午节为什么要在门边放艾草,端午节在门口插艾草,端午节挂艾草

    明初的一些官吏,大部分出身军旅,对帝王的诏令,不敢有丝毫懈怠,但是方法欠妥,最后整个苏州鸡犬不宁,甚至出现了官兵镇压读书人,限令他们举家迁徙出苏州的情况。有一刘伯温的学生,在苏州为官,对此行为非常愤慨,写信给刘伯温,刘伯温又向朱元璋汇报了此事,朱元璋决定带着马皇后,一同去苏州微服私访。时值五月初,从

  • 宋代女性内衣装饰纹样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宋代的服饰纹样,宋朝服饰纹样以什么为主,宋代女子服饰参考图

    宋朝积极推行科举制度和文治盛世的施政方针,极大的推动了百姓读书的热情,培养出了大规模的士大夫阶层。宋代女性内衣装饰纹样的变化是受士大夫和文人墨客的风气的转变所影响:第一,士大夫和文人墨客的审美趋向对普通百姓有引领的作用,其美学思想及审美趋势的转变会引起女性内衣装饰纹样在审美上的变化。第二,文人士大夫

  • 明代中日两国贸易的两个阶段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代朝贡贸易的利与弊,中日明代海洋贸易,中日贸易主要商品

    勘合贸易建立之初,两国朝贡互市有着严格的规定,但是随着明朝国力的下降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之后,政府没有实力在组织两国的贸易,民间贸易成为了两国贸易发展的趋势。勘合贸易阶段明朝建立初期,日本的社会情况也十分混乱,浪人、武士以及牟求利益的商人组成海盗侵扰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明太祖时期派使臣入日本,希望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