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南宋时期皇城司的职责不少,还严格的制度

南宋时期皇城司的职责不少,还严格的制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213 更新时间:2024/2/16 16:38:37

徽宗政和年间,又于勾当皇城司上设提举皇城司一职。至迟在宣和元年(1119)又于提举皇城司之下、干当皇城司之上,设提点皇城司,直至南宋末年,皇城司长官的称谓与构成就保持在提举皇城司、提点皇城司与勾当皇城司的基本框架上。

而两宋皇城司的长官的编制,《宋会要》职官34之15转引《两朝国史志》的记载说:“勾当官三人”。《中兴会要》则为“提举官一,提点二,干办五”。自《两朝国史志》记载勾当皇城司员数为三员始,至《中兴会要》载干办皇城司为五员,并增置提举官一员,提点官二员止,其前后实际上经历了许多变化。

宋初,皇城司长官以四员为额。到仁宗时,如上《两朝国史志》所述,又改为“勾当官三员”。其实,仁宗朝是勾当皇城司数目急剧变化的时期。

首先是三员,至景祐二年(1035)八月时勾当皇城司长官就上升至五员,到了仁宗庆历八年(1048)闰正月前,勾当皇城司员额则发展到六员,后又由于“员数倍多,并不选擢”定为四员,直至仁宗嘉祐三年(1058)九月时,皇城司官却又迅速发展到九员。

神宗朝时也发生过两次大的变化。熙宁元年(1068)十二月一日,“诏皇城司今后以七员为额,差两人前班诸司使以上,永为定式。”元丰六年(1083),实际人数很快超过十员,为此宋神宗不得不再次下诏裁减。

四月十七日,“上批干当皇城司官数多,可除两省都知押班外,取年深者减罢,止留十员,自今勿员外置。”可见,在此之前,皇城司长官员数曾达十数员之多,并存在“员外置”的情况。

到了徽宗朝,为了加强皇权统治,以亲王提举皇城司。下设勾当官二员。而宣和元年(1119)八月,从福建莆田《神霄玉清万寿宫碑碑文》观之,又有了提点皇城司的设置,并且至少二员。可见,北宋末,皇城司长官实际上是由“提举官”一员、提点官至少两员、“勾当官二员”构成。

南宋初年,增为八员,“提举官一,提点二,干办五”;而绍兴十三年(1143),值“钱愐除太尉、提举皇城司、引见司”时,其员额设置为“提点一员、干办三员,以閤门官充”。

《宋会要》与《宋史》俱载皇城司长官一般由武臣和宦官充任。其中宦官充任者,要求以入内押班、都知充任,但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四月,下诏“内中职官不欲更在他局”,此后一段时期,勾当皇城司长官不再以入内押班、都知充任。

仁宗景祐二年(1035)十二月三日有了更为明确的规定,“入内都知、押班,今后经落职,只得前殿都知、押班,今后前后殿都知押班,不勾当皇城司,见勾当者,年满差替”。而神宗熙宁元年(1068)十二月一日,诏皇城司,“差两人前班诸司使以上,永为定式”。

另外,南宋人吴自牧在追述北宋皇城司的有关情况时提及皇城司长官“系知閤、御带、环卫官兼领干办之职”。南宋时则又作出了具体限定,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八月,诏“以閤门官充”,而到了宁宗嘉定二年(1209)十一月二十六日,臣僚又请专以“知閤、御带兼领”。

这其中,武臣一般为诸司使副或武功大夫以上充,而宦官则由入内押班、都知充。前者为从七品或正七品,后者为正六品。这就限定了皇城司长官的品阶不得低于从七品。宋朝立国之初,逐步剥夺了藩镇的权力,全国内外官员都由中央统一任命。

宋代大体上继承了唐朝由皇帝册授高级官员,即特旨除授制度;宰相府除授朝廷次要官员,即堂除制度;吏部差注全国基层官员的制度。此外,又在有限的范围内沿用了长官奏辟属员之法,在广南等地实行了地区性的定差法。

各种制度综合运用,在高度集权中存在着一定范围的灵活性。南宋时皇城司干办官的任用仍有特旨除授的痕迹。比如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六月诏閤门宣赞舍人刘伉与换右武郎、干办皇城司;宁宗嘉定二年(1209)十一月八日,给事中邹应龙乞将“贾浚明差兼干办皇城司,候有阙日差填,供职指挥追寝”等等。

提举皇城司自设立始便具浓厚特旨除授的色彩。政和六年(1116),徽宗赵佶在勾当皇城司的基础上特设提举皇城司一职,并打破“宗室不领职事”的惯例,让皇三子赵楷担任此职,欲以之代东宫而继任新君。

特旨除授在这里更加显示了强大威力,成为皇帝们将自己的感情因素转化为现实的有效途径。此后提举皇城司便一直采取特旨除授的方式。另外,皇城司长官任满再任,一般也需要特旨除授。只不过是对在任的对象作出一定的限制。

元祐六年(1091)规定只有充任入内都知、押班的宦官才能够取旨再任。以后更是屡有增损。从历史的纵向发展来看,堂除这一制度的产生,是在吏部差注全国内外官员出现弊端后产生的。但到了南宋,堂除制度则又严重侵害了吏部铨选。

可见南宋时,宰相的权限极度扩张,堂除势力得以急剧膨胀。那么何谓堂除?所谓堂除,“都堂奏差者也。武臣即经密院专差员阙,则曰枢密院札子,或枢密院奏云云。”北宋前期,堂除文官由中书门下主持,武官由枢密院主持,但事关两方面者则须两府互相关报。

元丰改制后,堂除之阙,“有中书进拟者,有枢密院者,有三省者,有三省枢密院同进者”。其中,三省、枢密院共同注拟的主要是“帅臣、边镇大吏、内臣近上差遣”等。那么皇城司长官的遴选就无疑属于三省枢密院差除范畴了。

根据史料,约在仁宗庆历八年(1048)闰正月前,勾当皇城司长官的任用方式一般为特旨除授。皇城使或勾当皇城司最初是作为皇城司的最高长官而存在的。作为统治者的私密机构,其长官的任用当然是慎之又慎。

为了使这一机构能够严格按照自己的意图行事,统治者便采取特旨除授的方式来任免其长官。但到了北宋末,随着提点皇城司与提举皇城司的相继建立,勾当皇城司不得不让位于提举皇城司与提点皇城司,实权掌握在了提举皇城司手中。

对统治者而言,只要将最高长官提举皇城司的任免权牢牢掌握在手中,这一机构便永远都是天子的私密机构。就这样,提举皇城司的选任就理所当然的取代原先的勾当皇城司而为特旨除授,这之后的提点皇城司与勾当皇城司则几乎同沦为堂除了。

我国自古就有“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的考核理论。唐宋时期,一般官员的任期都有了明确界定。皇城司长官的任用期限一般为三年,特殊情况下允许再任或连任。如赵楷自政和六年(1116)十一月提举皇城司至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一任就是十年。

同样,如遇特殊情况,任期将会缩短甚至终止。若皇城司长官违法犯罪,则可提前终止其任期。庆历八年(1048)闰正月的宿卫变乱,导致六位勾当皇城司长官中的五位被提前终止了职务,处以在外差遣,而杨怀敏随后亦被黜职。

同样可以想像,赵楷若不是由于靖康内讧、金兵入侵,任期也许会更长。皇城司长官的任用不许“指射陈乞”原则,即是指凡皇城司长官有阙,不允许官员自陈担任此种职务。宋仁宗朝以前,文武官员该磨勘时,都须“自投文状”。即自我申请,或称“自陈”。

此后,常调京朝官、武臣,合磨勘时,由审官院或三班院、枢密院根据官员的除授月日、历任家状等,依法磨勘。这条原则虽只涉及官阶的升迁,但和官员的差遣任职也并不是毫无关联。尽管两宋官多阙少,但官阶的升迁乃是差遣任职的必要积蓄,无疑也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美差而已。

皇城司长官的任用也不许“指射陈乞”。真宗时,内侍雷允恭因干请丞相丁谓,欲为勾当皇城司一职,遭臣僚抨击,成为雷允恭“亦下狱”的一个重要原因。仁宗庆历八年(1048)闰正月,臣僚上言建请“乞今后(皇城使)只差四员,选经历有心力、况应为沈。

据《长编》改厚之人勾当,各更不许人指射陈乞,如违,并以违制论”,这表明远在庆历八年(1048)之前皇城司长官的选拔已不允许指射陈乞了。其后更是三令五申,皇祐二年(1050)正月,仁宗再次下诏令“枢密院自今勾当皇城司并选差人,仍不许陈乞”。

自此,这种惯例几乎延续到南宋灭亡。嘉定二年(1209)十一月臣僚上言“今隶籍于中者类多市井乌合,训斋不素,全籍统摄得人,岂可轻授?自今乞专以知閤御带兼领,不以畀资望轻浅者,傥更有躁进之徒侥踰干请,虽已颁成命,亦可收回”,规则甚是严备。

宋代官员有一套任满无过即可升转官阶、有功劳绩效者则予以奖赏的升迁制度,称作“磨勘”。磨勘对象主要是没有退休的中下级文武官,尤以选人改官、使臣迁转为重点。高级官员即文臣诸卿监以上、武臣横行以上不在磨勘之列,年满七十而未退休者也不再磨勘。

徽宗政和间,改革武阶官制,“武功大夫率径迁横行”,导致人员大增。南宋初年,诏令即规定:不因军功,不许转横行。高级官员不行磨勘法,他们的升迁主要取决于皇帝特旨,这是最高统治者集中人事权的需要。

皇城司官员的磨勘,主要是指以诸司使副的寄禄官阶充任皇城司差遣的勾当皇城司与提点皇城司。他们正常任满后,一般上转一资。由于皇城使升转有止法,不能按资磨勘转行遥郡刺史,所以当勾当皇城司长官中的武臣、内侍或外戚官在皇城使、遥郡刺史之上并需迁转时,便回授与其子或有服亲之有官者。

对皇城司长官失职和渎职的处罚,轻则罚铜戒励,重则贬官出外。据前引真宗天禧元年(1017)十二月,皇城亲从官魏美、何斌夜盗天书法物珠金事,“其本部将校并降黜,皇城司官罚铜释之”。

神宗熙宁九年(1076),因开封府百姓孙真制造妖言并越皇城宫城殿垣,皇城司官兵没有觉察,勾当皇城司内侍押班王中正亦受到罚铜三十斤的处置。对皇城司长官与士大夫交游甚至贪污受贿的行为则以贬官处置。

真宗景德年间,南作坊使勾当皇城司张耆坐与赵谏交游,受其金,为人求荐于吏部,责授供备库使。而对于严重影响皇室安全的失职或渎职行为更是严惩不贷。庆历八年(1048)闰正月,宿卫“谋为变”,皇城司官未觉察,事后立即毁灭证据,六位勾当皇城司长官皆遭贬官出外的惩罚。

作为皇城司人员的构成部分,皇城司胥吏也有自己的一套选任与管理体制。宋代吏职的充补最初是由官府从熟谙吏道的“等第户”中拣选出来的,以后又允许自己报名,并有产业上的保证,而出职为官。

然而,部分胥吏主要是中央官府与诸州、监司吏胥,虽有机会出职注官,却有一定限制,“吏职补官至从政郎止”。吏人出职有《年劳补官法》,凡在京百司吏人,经考试律法三道及格者,得补正名,补正名后方理年劳;补正名吏人有限制,“岁以二十人为额”。

补正名后,依不同机构之吏,三、四年授勒留官,遇恩泽可缩短为一年便授勒留官;授勒留官后或七年、八年、或五年、六年,则许出官。又有年劳满“积勤累日”,“大率须及二十余年”出官,则不经授勒留直接出职补外任官。

而凡吏人出职,免铨试,径注差遣。其寄禄阶,初授将仕郎,循至修职郎,官升至从政郎止。皇城司吏的磨勘亦符合这种大原则,程序大致与此一致。但推赏时,则可减年,徽宗政和七年正月皇城司推恩时,“内人吏减年候出职日收使,愿支赐者,特许将一年比换”,“勾押官等共二十七人,各减三年磨勘。

由于高官日益为科举出身的人把持,官与吏在身份地位上的差距便进一步拉大了。但胥吏毕竟还有借以维生的刀笔,如果再不顾廉耻地舞弊弄权,或与贪官狼狈为奸,勒索欺压百姓,照样有发财机会。

随着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宋代出现了严重的冗官冗吏问题,各级衙门的官员在皇权淫威的笼罩下多满足于尸位素餐,他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也为胥吏夤缘为奸提供了可乘之机。皇城司兵的的职能还在于实际履行各种日常事务。亲从官职掌宫殿门管钥契勘,皇宫内巡察、宿卫及洒扫诸殿等事。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南宋时期灾害频发,皇帝能做些什么?大臣们又会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南宋建立后,随着政治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尤其是定都临安后,两浙成为南宋王朝统治中心所在,经济更是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绍兴五年知湖州的李光说:“朝廷经费之源,实本于此”,一语道破了两浙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事实。这一区域内出现了“钟鸣鼎食,邸第相望,舟车往来,烟水相接”的繁荣现象。两浙地区河流湖泊

  • 翁同龢当了光绪12年的老师,为何光绪帝后来却非常痛恨翁同蘇?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翁同龢通晓诗文,并且在清朝的诗坛上也算得上是响当当的人物了,他的很多诗篇流传至今,至今都是晚清诗坛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曾于1856年考中状元,其个人才华不言而喻。在艺术方面他更是精通音律,算得上是一个全才。于是翁同龢奉旨成为了光绪的老师,不仅要教光绪熟读中国古典文学,更是要引领光绪关心外面的世界,关心

  • 她是皇太极的长女,7岁许配给驸马,13岁出嫁,一生受尽宠爱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乌拉纳喇氏被休弃的事情并没有牵连到她的子女,她离开后,长子豪格依旧是皇太极看重的人,女儿敖汉公主更是皇太极的掌中宝,公主仿佛承袭了父亲的一些基因,自幼便是一个聪明又可爱的孩子,她和人们印象中那种单纯的不谙世事的公主不同,她有主见,是个在逆境中也能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人,是以皇太极很是喜爱她。后来公

  • 北宋时期,朝廷在水利上做了不少努力,但是没有成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为了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粮食产量,北宋朝廷在西北沿边地带大兴水利事业,开发和保护土地资源。水利是粮食生产的命脉,粮食生产高度依赖水资源。灌溉在这里具有特殊的意义,神宗说到:“灌溉之利,农事大本”。兴修水利不仅可以抵御水旱灾害的侵袭,还可以改善农田生产环境,提高农田的粮食产量。救灾的根本办法乃是发展

  • 清朝的三眼花翎有多厉害,296年来仅有8人拥有,和珅都没混上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花翎是什么?又有哪些特殊的含义,为什么如此难以获得?今天我们走进大清王朝的历史,了解清朝花翎的那些事。01什么是花翎女真族在入关以来,直接改写了汉人的统治格局,尤其在服饰等方面,直接被冠以了清朝自己的特色。 例如前期,要求汉人接受自己统治的重要标志就是留成“金钱鼠辫”,这种发型不同于今天电视广泛流传

  • 南宋的救灾措施有用吗?相对于前朝,要积极很多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南宋卫,宋朝的赈灾政策指哪一政策,北宋和南宋的区别

    这些灾害不仅破坏了社会生产并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还成为社会动荡、社会生产力暂时倒退的根源之一,严重地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基础,削弱了统治阶级的控制力量。因此,灾害与政z稳定、经济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国历代政权对此都极其关注灾害问题,绝大多数王朝都比较重视防灾、救灾工作,那些灾前的防御、灾时的赈恤和

  • 大清灭亡后,格格们嫁给了谁?这几位明星其实是皇室后裔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在古代,作为皇室的成员是无比光荣的事情。生于皇室的人,注定要接受严格的教育,承担起传承和维护文化的使命。而当反抗行动爆发,皇室的地位也逐渐式微,成员们开始感到茫然和无措。特别是那些王爷和格格们,他们曾经生活在皇室的富贵繁华之中,享受着无数人羡慕的待遇。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的身份也开始逐渐消失,从一

  • 朱祁镇无论在哪一点上,都根本没法和朱祁钰比较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祁镇对待朱祁钰,朱祁镇朱祁钰同人文晋江,穿越成朱祁钰刺死朱祁镇的小说

    抛去才干,一个凉薄冷血寡恩,一个纠结妇人之仁。论皇帝,朱祁钰还算中上;朱祁镇么,徽钦二帝宋高宗都可以骄傲地挺直脊梁。朱祁镇既不是个好皇帝,也不是个好人,宠幸奸臣宦官,导致土木堡之变,也就徽钦二帝的水平,天子叫国门,君王送社稷,冤杀忠臣良将,给也先立庙,比完颜构还要无耻。对内政治积弊,重用夺门奸佞,错

  • “戚继光斩子”的记载虽多但互相抵牾,其真实性有待商榷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这件事,史料记载颇多,稍微查询一下就能发现四种史籍有戚继光斩子的记录。首先是地方方志,如福建《仙游县志》的说法:“考之传记:继光至莆田,将出师,烟雾四塞,其子印为前锋,勒马回,求且驻师,继光怒其犯令,杀之。”除了地方县志之外,还有各种野史记载了这件事,而且说得一个比一个绘声绘色,像《万历野获编》

  • “民间的这个组织,在古代是什么级别?”明朝锦衣卫?哈哈哈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猫:想吃老鼠自己去捉,不要抢我的!据说婚后的女人,都是这样上街的!小哥,是不是走错场了?朕的愿望,就是愿天下安稳!准备好,拍照了!咦,怎么滑下去了别挤了,我请你吃还不行吗?狗:你眼睛有问题吗?看不见我的哈喇子吗?一般妹子和网红之间,只差了一套化妆品!兄弟,最后那个“自动回复”忘记加句号了!小狗的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