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辽宁这个村庄,村民全是清朝皇室后裔,至今不和外族通婚

辽宁这个村庄,村民全是清朝皇室后裔,至今不和外族通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657 更新时间:2024/2/16 16:38:50

当时满清的皇族们,有一批人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口的奢靡生活,无法融入到百姓的生活里,一味地追求名义,最后成为了日本人的走狗。还有一部分人十指不沾阳春水,无法务农干体力活,有的饿死街头。但是大多数的满清贵族们他们虽然散落在全国各地,但是抱团取暖,传承了满清贵族的优秀传统,一代代仍然繁衍着后代。

中华民族是个极具包容的国家,能包容56个民族的化差异,各民族之间欣欣荣,全国人民也尊重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迄今为止,中国各地现存的许多皇室后裔仍然保留着满清的传统思想和生活习惯。

在我国辽宁省本溪市东部地区有这样一个村子,名叫腰站村,这村里的人都是满清的皇族,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皇族后裔”村长。他们保留着自己清朝贵族的思想和生活习惯,没有摆脱自己的血脉宗亲。

“皇族后裔”村

本溪市下属新宾满族自治县有一个山清水秀的村子叫做腰站村。在这个村子里的人,可不是普通的汉族百姓,他们大多都是满清贵族的后裔,依然保留着清朝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他们的宗亲血脉代代相传,十分注重礼仪文化宗室血脉。

说起腰站村就要讲讲他的祖先,他是爱新觉罗阿塔,爱新觉罗阿塔是阿塔索长阿的孙龙锡的二儿子,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茨的爷爷,属于女真右翼镶蓝旗,阿塔和顺治帝是一辈人,乾隆面见阿塔都要叫一声太祖爷爷,可见阿塔的身份和血脉有多高贵。

18世纪的时候康熙帝怕自己皇位有威胁,便指派他十分信任的阿塔前往永陵,永陵就是满清皇族的龙脉,去守护永陵。虽然清朝皇帝在位的几百年里,也不少派亲信去守陵,但是康熙帝最信赖阿塔,便任命他前去,还安排了众多的随从、侍卫和兵马,浩浩荡荡几百人的队伍。

当时的阿塔对皇位没有野心,得到这个差事,可以远离皇室的纷争,落得清闲自在,他也十分乐意。他一路上春风得意马蹄疾,路过马岭村时,被眼前山清水秀的景色所吸引,看着这里宜居,便下令在这里落脚。

腰站村的由来

阿塔一行人在驿马岭村附近落脚,后来康熙惦记着阿塔便协调更多的兵马来协助阿塔看护永陵,更多的队伍聚集在此,形成了更加庞大的人口。

由于此处风景秀美,原来世俗的纷争,阿塔他们就在此住下,繁衍后代。腰站的谐音是腰站,所以这个村子以后就叫做腰站村。

保留清朝传统

此村的村民们慢慢繁衍后代,人口逐渐庞大,但是阿塔为了保留着清朝皇室的传统,要保证皇室血脉的正统,他们把当地的原住居民赶出去,村中的男女只能和本村的人结合,不可以与外族通婚,而成年的男子更是只能娶本村的女子,拒绝外村的外族女子。

按照阿塔的这个规定一直延续下去,所以出现了“纯正血脉”的清朝后裔村落。直到上世纪50年代以后,才有其他民族的村民落户。到目前为止,全村共计一千多人,除了少出管理村落的汉族外,其他百分之九十多都是满族,这是由于严格的沿袭清朝宗室婚嫁制度产生的结果。

不与外族通婚

但是为什么清朝的皇族不能与外族通婚呢,这是因为康熙帝认为这样的血统难登大雅之堂,而且不能数典忘祖。其实他的核心所在,就是为了封建统治阶层能够维护住自己统治阶级的核心利益。

但是大家都知道长时期的近亲结婚,繁衍的子女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村里的男女都不想再继续近亲结婚,但是村里的老人会指责他们是不孝子孙。

虽然得不到老一辈人的认可,但是还有没有一直坚持老辈的传统,必然可想而知,近亲结婚的后果将在下一代的子孙身上显现出来,后果不堪设想。

沿袭满清传统文化

腰站村除了沿袭了清朝皇室婚丧嫁娶的礼制外,还沿袭了满清的很多传统文化。譬如骑射、祭祀、三跪九叩等等。他们的饮食习惯也沿袭了满清时期的传统,爱吃血肠、食物烹饪的手法也流传了下来。

传统的建筑物如四合院民居的建筑风格,更是彰显了满清皇族的传统文化。他们在饮食上还保留传统的满族特色,譬如喜欢吃血肠和沙琪玛。而且他们喜欢的食物被做成中国传统的美食,延续下去。

“红腰带”的习俗

除了这些风俗外,最具特色的还是要数满清皇室流传下来的“红腰带”了。红腰带是由蚕丝制作的,因为红腰带的文化丰富,手工的编制技术又巧夺人工,很多人不惜花重金去购买,但是红腰带是腰站村人时代流传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他们是不会去买卖的,因为红腰带代表着他们“高贵”的皇族血统。

根据满清贵族的传统,如果谁家生下一名男孩,便会派人送去一个红腰带,寓意男孩身份的贵重,而这名男孩也要随身系着“红腰带”,得到了“红腰带”的家庭在村里的地位也是十分高贵的,红腰带也是镶蓝旗阿塔后裔的标志。腰站村里的村民十分注重老幼辈分,逢年过节对老一辈人的祭祀也十分的注重。

据了解,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当时的建筑和文物有所损坏,不过当地的文化局对腰站村十分重视,不仅尊重他们的传统文化,更是在很多地方给与了极大的支持,文物局的人员组织和安排了大面积的修缮工作,使得传统的建筑物和房屋得以保留了下来。腰站村传统的手工艺也被保留下来,政府还鼓励传统手工艺的传承。

有的人认为,传统的文化不适宜当下的发展,应该废除或者不给与支持,让其自生死灭,但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岂是一脉相传,中国对于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包容兼并的,每个族人都有自己的权力去继承乃至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南宋时期皇城司的职责不少,还严格的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徽宗政和年间,又于勾当皇城司上设提举皇城司一职。至迟在宣和元年(1119)又于提举皇城司之下、干当皇城司之上,设提点皇城司,直至南宋末年,皇城司长官的称谓与构成就保持在提举皇城司、提点皇城司与勾当皇城司的基本框架上。而两宋皇城司的长官的编制,《宋会要》职官34之15转引《两朝国史志》的记载说:“勾当

  • 南宋时期灾害频发,皇帝能做些什么?大臣们又会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南宋建立后,随着政治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尤其是定都临安后,两浙成为南宋王朝统治中心所在,经济更是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绍兴五年知湖州的李光说:“朝廷经费之源,实本于此”,一语道破了两浙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事实。这一区域内出现了“钟鸣鼎食,邸第相望,舟车往来,烟水相接”的繁荣现象。两浙地区河流湖泊

  • 翁同龢当了光绪12年的老师,为何光绪帝后来却非常痛恨翁同蘇?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翁同龢通晓诗文,并且在清朝的诗坛上也算得上是响当当的人物了,他的很多诗篇流传至今,至今都是晚清诗坛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曾于1856年考中状元,其个人才华不言而喻。在艺术方面他更是精通音律,算得上是一个全才。于是翁同龢奉旨成为了光绪的老师,不仅要教光绪熟读中国古典文学,更是要引领光绪关心外面的世界,关心

  • 她是皇太极的长女,7岁许配给驸马,13岁出嫁,一生受尽宠爱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乌拉纳喇氏被休弃的事情并没有牵连到她的子女,她离开后,长子豪格依旧是皇太极看重的人,女儿敖汉公主更是皇太极的掌中宝,公主仿佛承袭了父亲的一些基因,自幼便是一个聪明又可爱的孩子,她和人们印象中那种单纯的不谙世事的公主不同,她有主见,是个在逆境中也能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人,是以皇太极很是喜爱她。后来公

  • 北宋时期,朝廷在水利上做了不少努力,但是没有成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为了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粮食产量,北宋朝廷在西北沿边地带大兴水利事业,开发和保护土地资源。水利是粮食生产的命脉,粮食生产高度依赖水资源。灌溉在这里具有特殊的意义,神宗说到:“灌溉之利,农事大本”。兴修水利不仅可以抵御水旱灾害的侵袭,还可以改善农田生产环境,提高农田的粮食产量。救灾的根本办法乃是发展

  • 清朝的三眼花翎有多厉害,296年来仅有8人拥有,和珅都没混上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花翎是什么?又有哪些特殊的含义,为什么如此难以获得?今天我们走进大清王朝的历史,了解清朝花翎的那些事。01什么是花翎女真族在入关以来,直接改写了汉人的统治格局,尤其在服饰等方面,直接被冠以了清朝自己的特色。 例如前期,要求汉人接受自己统治的重要标志就是留成“金钱鼠辫”,这种发型不同于今天电视广泛流传

  • 南宋的救灾措施有用吗?相对于前朝,要积极很多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南宋卫,宋朝的赈灾政策指哪一政策,北宋和南宋的区别

    这些灾害不仅破坏了社会生产并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还成为社会动荡、社会生产力暂时倒退的根源之一,严重地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基础,削弱了统治阶级的控制力量。因此,灾害与政z稳定、经济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国历代政权对此都极其关注灾害问题,绝大多数王朝都比较重视防灾、救灾工作,那些灾前的防御、灾时的赈恤和

  • 大清灭亡后,格格们嫁给了谁?这几位明星其实是皇室后裔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在古代,作为皇室的成员是无比光荣的事情。生于皇室的人,注定要接受严格的教育,承担起传承和维护文化的使命。而当反抗行动爆发,皇室的地位也逐渐式微,成员们开始感到茫然和无措。特别是那些王爷和格格们,他们曾经生活在皇室的富贵繁华之中,享受着无数人羡慕的待遇。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的身份也开始逐渐消失,从一

  • 朱祁镇无论在哪一点上,都根本没法和朱祁钰比较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祁镇对待朱祁钰,朱祁镇朱祁钰同人文晋江,穿越成朱祁钰刺死朱祁镇的小说

    抛去才干,一个凉薄冷血寡恩,一个纠结妇人之仁。论皇帝,朱祁钰还算中上;朱祁镇么,徽钦二帝宋高宗都可以骄傲地挺直脊梁。朱祁镇既不是个好皇帝,也不是个好人,宠幸奸臣宦官,导致土木堡之变,也就徽钦二帝的水平,天子叫国门,君王送社稷,冤杀忠臣良将,给也先立庙,比完颜构还要无耻。对内政治积弊,重用夺门奸佞,错

  • “戚继光斩子”的记载虽多但互相抵牾,其真实性有待商榷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这件事,史料记载颇多,稍微查询一下就能发现四种史籍有戚继光斩子的记录。首先是地方方志,如福建《仙游县志》的说法:“考之传记:继光至莆田,将出师,烟雾四塞,其子印为前锋,勒马回,求且驻师,继光怒其犯令,杀之。”除了地方县志之外,还有各种野史记载了这件事,而且说得一个比一个绘声绘色,像《万历野获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