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秦王朝的短命,是因为六国起义,还是因为始皇帝大开郡县制?

大秦王朝的短命,是因为六国起义,还是因为始皇帝大开郡县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52 更新时间:2024/2/27 20:15:35

一、秦的灭亡

秦始皇嬴政凭借着几代秦君攒下的家底,以及他个人强大的控场能力,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超级大帝国。但是很可惜,这个帝国仅仅存在了15年,便被灭亡了,更重要的是,它在面对起义军时显得是那样的无力,连函谷关、武关这样的之前抵抗过无数六国军队的重要关隘都无法成为秦的屏障了。

[var1]

经常有朋友聊起秦的灭亡到底是因为什么?

1、是因为秦的制度么?

显然并不是,“汉承秦制”的概念本身已经说明了后来西汉初期几乎全盘采纳了秦朝的制度,汉朝人用秦朝的制度都能搞好,没道理秦朝人自己用反而不行吧?

2、是因为秦朝的名将都不在了,军队不能打了?

其实也不能这么说,章邯出兵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除了输过项梁一场之外,几乎是战无不胜的,而且后来还亲手击败斩杀了项梁,之前被派到北方抗击匈奴的军队也被调回了大半,秦军力量也并非不够看,更何况老家咸阳还有五万精锐守着呢。

也许是因为这两个原因不够充分,所以有人开始把郡县制的问题拉了出来,说正是因为这个新鲜事物的出现导致了秦的灭亡。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呢?

二、关于郡县制

所谓郡县制呢,主要就是讲国家的两级行政区划,即郡和县,郡呢,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省,县呢,差不多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市。不过,这个倒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代替了分封制。

大周朝当初立国的时候可是没少分封,不但一票姬姓(国姓)子弟得到了土地,不少大臣也因为立功而分到了地盘。按照当时的分封等级,分成为公、侯、伯、子、南五种,后来的秦秋五霸、战国七雄最初的时候也都是周天子分封的爵位,只不过后来实力强了,才开始纷纷称王了。

[var1]

那么,用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有什么问题呢?

按说,郡县制属于先进的管理制度,代替旧事物也没什么大问题。秦当初商鞅改革就几乎用全盘的“县制”代替了分封,这套管理体系也用了一百多年了,不但没出问题,还帮助他们统一了六国,绝对算得上是成功经验,统一之后的秦始皇在此基础上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其实也是顺理成章的一件事。

可问题就在于秦朝的郡县制没能帮他们守住国家,反而是后来采用“郡国一体制”的西汉取得了成功。

什么叫“郡国一体制”呢?

通俗来讲就是,在一个国家的统治下,既有分封的国,也有统一管理的郡。

当然,这也不算是什么开拓,当初战国七雄也有不少采用类似政策的,关键还是在于控制比例。分封的侯国强了,中央的实力自然就弱了,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态势。所以,后来西汉也开始不断地削弱封国的力量,直到后来掀不起风浪才算舒服了。

可见,郡县制本身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问题还是出在了时机和推广范围上面了。

三、秦亡和郡县制的关系

秦朝虽然只存在了十五年,但是成就还是非常辉煌的,很多东西都被西汉所用,沿袭到了后世,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

不过,我们细读秦史,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秦朝真是搞了太多的”基础建设“。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长城和骊山陵墓,当然,还有闻名于世的9条驰道,以及大量的亭台楼阁与宫殿。虽然说长城与驰道都是在原六国的基础上再统一规划和连接的,但是这个工程量也是非常巨大的。

这么大的工程量,自然绝大部分都是由原属六国的子民来完成的,所以造成的结果就是,这些六国子民被征发徭役之后,就经常一去不复返了。反而,秦始皇、秦二世却踏着六国子民鲜血铸成的驰道,巡游天下,这个怒气值自然也就越憋越满了。

[var1]

怒气值满了自然就有爆发的一天,后来关东六国的反抗也源于此。

陈胜吴广喊出反秦口号的时候,几乎一瞬间,响应的声音便传遍了四方,整个关东六国全都响应起来了。

可是,秦人的镇压力量在哪里呢?

一直到陈胜的手下周文打到函谷关内、戏水边上,才迎来章邯的大军。那些郡守、县令呢?要么被义军所杀,要么弃郡而逃,还有一部分也扯起了反秦大旗,真正能组织起军队镇守一方的却寥寥无几。所以,即便是章邯打仗很厉害,但也只能是”按住葫芦瓢又起“,完全起不到稳定全局的作用。

这也就是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所在。

分封的国家在面对反抗力量的时候,可以更加迅速地派出军队镇压,而郡县制却无法做到,这也是某些人夸大”秦朝大力推广郡县制所造成危害”的基础。不过,很显然,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秦亡的根本在于“过度征发使用徭役”,而不是郡县制。

后来西汉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刘邦刚开始建国的时候,有几个很强的异姓诸侯国,后来刘邦把他们一一灭掉,换成了刘姓王,目的自然是消除诸侯国对自身的威胁。与此同时,刘邦还有一个非常顺应时代的决定,即各诸侯国可以采纳更适合于本国环境的治国方针,并不一定要等同于西汉中央政府,这个“因地制宜”对于汉初稳定民生帮助还是相当大的,再加上一系列降低税赋、鼓励生育的政策,可以说西汉很快便成秦末汉初的萧条中走了出来。

所以说,还是刚才说的,秦朝大力推广郡县制问题还是出在了时机和推广范围上了,如果能够“分期分批”来,效果应该会好很多。

鲜花说

先进事物代替旧事物,这句话本身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还是不能操之过急。手机现在是我们的最佳伙伴,但是没有网络发展为基础,扔到20年前,又能掀起多大风浪呢?

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超越时代一点点才是最最适合的。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后生下二子,曹操将其赎回,为救丈夫默写古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说着,曹操令人把蔡文姬请了进来,正当大家满怀期待的眼光,想一睹一代才女的芳容时,只见一名披着散发、光着脚丫、满脸愁容的乡间妇人走了进来,没错,这就是蔡文姬。蔡文姬博学多才,擅长音乐、文学、书法等,在当时,也是一名非常有名气的文学家,这一天,她为什么要以“蓬头垢面”的形象,甚至,还不惜光着脚丫,来参加

  • 董卓所作所为严重影响民生,而曹操在一定程度上对东汉有功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不平等的条约签到手软,赔款分期本息额太高,清廷丧失了收入的支配权,最终才导致灭亡的。明朝之所以灭亡,主要是因为负担不起庞大的军费,以至于不断剥削底层老百姓。崇祯时期的三饷(辽饷、剿饷、练饷)是导致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元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他们压根就不懂怎么搞经济。强行让适合种庄

  • 吴王阖闾赏赐了半条鱼,为什么15岁的胜玉公主就直接自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var1]事情还得从吴王阖闾说起,春秋时期吴王阖闾晚年喜得一位如花似玉的女儿,可把吴王阖闾高兴坏了。从小就对这位小千金公主百依百顺,宠爱有加,慢慢的让这位胜玉公主养成了任性的性格。吴王阖闾好歹也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也是一国之主自然拥有很大的权利,其一日三餐绝对是丰盛至极,当时吴王阖闾一般把吃不完

  • 荀彧虽为曹操心腹但并不认同其代汉之举,故最终送命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面对信仰与现实的冲突,当时的士大夫作出了不同的选择。以曹营为例,这里的文官集团也因此分为了两派:以董昭为代表的群体死心塌地追随曹操,并且真心拥护曹氏取代刘氏、推动新的王朝代替日暮西山的汉朝;而以荀彧为代表的群体则与其完全相反,他们主张维持君臣之礼、为东汉政权续命。这些人之所以为曹操效力,主要原因有二

  • 荀彧为安身立命、施展抱负而辅佐曹操,但忠君思维使其反对曹操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时期的文臣武将阵容灿若星辰,许多人都上演了足以影响历史走向的精彩瞬间。但人们往往过于被个人表现所吸引、却忽视了“平台”在其中的关键作用。在历史的车轮面前,如果没有对应平台的助力,个人的命运就如同蝼蚁般脆弱。有例为证。在东汉崩盘前,皇甫嵩、卢植、朱儁等人是多么的威风?即使由朝廷宦官从中作梗,他们也

  • 臧霸为救父亲进行劫狱,被曹操赏识后为曹魏立下赫赫战功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臧霸的起家,源于黄巾之乱根据《三国志》记载,臧霸救了父亲之后,于是和父亲一起亡命东海躲避,他少年救父的壮举已经为他赢得了“勇壮”之名。恰好黄巾起义天下大乱,臧霸追随时任徐州刺史的陶谦,并且官拜骑都尉,拥兵打击黄巾军,后来他又和孙观、吴敦、尹礼等人聚集兵马屯聚在开阳(今山东临沂),自成一股力量,并且成

  • “袁术攻吕布之战”中,吕布是如何用三千人击败袁术数万大军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四代司空倚世劳,可嗟不肖事奸豪。妄云名字与谶合,直欲起应当涂高。吕布和袁术之间的关系一直暧昧不清,时战时和。其中有一次规模比较大的战役,袁术派遣几万大军进攻吕布,反而被吕布用三千兵力击败,被称为“袁术攻吕布之战”。这次战役的影响有限,知名度也不算太高,不过当时的背景和具体的过程还是很有意思的。这次战

  • “削藩策”成功削了诸侯的封地,晁错为何被汉景帝赐死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晁错,今河南禹州人,汉高祖七年出生。年少时,他曾跟随张恢学习法家思想。到了汉文帝时期,因他善文被任命为太常掌故。朝廷征召研究《尚书》的人时,晁错被选中,前去济南跟随伏生学习《尚书》,接受儒家思想。晁错学成归来后,汉文帝任命他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在刘启宫里当差。后来,他被升任为博士。期间,晁错上书了一

  • ?秦始皇麾下战神王翦,要钱、要地、要房子比谁都贪,为何能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尤其开国武将,历朝历代活到寿终正寝的没几个。原因很简单,狡兔已死,皇帝还留着走狗干嘛?越凶的狗,越要打死,免得反噬主人。“劳苦功高”有时候不是保障,而是催命符。和众多名将同行比起来,王翦无疑是幸运的。不但活着时没受猜忌,死后也没有被清算,秦始皇嬴政始终对他怀有尊重,他的子孙后代也被委以重任。神奇的是

  • “说曹操,曹操到”,谁知下半句是什么?为何没人敢提起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这句话是说曹操的耳目非常多,动作迅速,随时可能出现在面前,需要谨慎提防。现在也指对方总是出其不意地出现在面前。但是,大家可知道,“说曹操,曹操到”的下半句是什么?这下半句说来也不是什么隐秘,但在当时却没人敢提起。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啊,这一整句话就是曹操的黑历史,曹操听见了脸上无光,说的人肯定就得遭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