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霸的起家,源于黄巾之乱
根据《三国志》记载,臧霸救了父亲之后,于是和父亲一起亡命东海躲避,他少年救父的壮举已经为他赢得了“勇壮”之名。恰好黄巾起义天下大乱,臧霸追随时任徐州刺史的陶谦,并且官拜骑都尉,拥兵打击黄巾军,后来他又和孙观、吴敦、尹礼等人聚集兵马屯聚在开阳(今山东临沂),自成一股力量,并且成为这股力量的统帅,开始作为在徐州的一支地方割据力量。
得到曹操青睐,从此发迹
曹操攻打吕布时,臧霸起兵协助吕布攻打曹操,结果吕布失败被擒,臧霸只好又一次藏匿起来以躲避曹操的追拿,结果最后还是曹操给抓到了。
谁知道,可能是曹操和臧霸一见如故,反正曹操从此就非常重视臧霸,还让臧霸去招降臧霸原来的手下孙观、吴敦、尹礼等人,臧霸也不辱使命,全部带了回来投降了曹操。“太祖之讨吕布也,霸等将兵助布。既禽布,霸自匿。太祖募索得霸,见而悦之,使霸招吴敦、尹礼、孙观、观兄康等,皆诣太祖。太祖以霸为琅邪相,敦利城、礼东莞、观北海、康城阳太守,割青、徐二州,委之于霸。”
曹操非常信任臧霸,还把青、徐两州交给臧霸负责,而且在曹操征讨袁绍的时候,臧霸以精兵投入到青州,为曹操守护着东边的战线,使得曹操得以放心征讨袁绍并取得最终胜利,而这也使得臧霸又再为曹操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臧霸
还有一件事情,使得曹操对于臧霸的为人非常敬佩,当时曹操征讨徐州的时候,兖州叛乱,其中曹操信任的徐翕、毛晖二将也相继叛乱,后来曹操终究把兖州之乱彻底平定,而徐翕、毛晖二将则兵败逃亡,跑去投奔了臧霸。建安四年(199年),曹操命刘备起行往见臧霸,并命臧霸奉上二人首级。臧霸便向刘备说:“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霸受公生全之恩,不敢违命。然王霸之君可以义告,愿将军为之辞。”
臧霸这番肺腑之言,既保证了自己的义气之名,又做到了为臣之责,于是曹操不仅没有追究臧霸、徐翕、毛晖的事情,还称赞臧霸为人非常仁德,并继续对徐翕、毛晖进行任用。
为了表达自己对曹操的忠心,臧霸还让自己的亲属子侄迁往邺城,这又再次得到了曹操的称赞,并且加封臧霸为都亭侯、威虏将军,迁徐州刺史。
曹魏建立之后,臧霸继续得到重用
臧霸后来一直在曹操阵营当中征讨东吴, 可谓是战功赫赫,名镇江左。到了曹操儿子曹丕建立曹魏之后,臧霸被升为镇东将军,进爵武安乡侯,都督青州诸军事,其后又徙封为良成侯,并且得到了执金吾、位特进的殊荣。到了魏明帝曹叡的时候,臧霸食邑三千五百户,死后上谥号威侯。其子臧艾嗣任。《魏书》称臧艾“少以才理称,为黄门郎,历位郡守。”臧艾官至青州刺史、少府。死后谥恭侯。其子臧权嗣任。臧霸前后有功,封其子三人为列侯,赐一人爵关内侯。臧霸其中一子臧舜,字太伯,为晋朝散骑常侍。《武帝百官名》称臧舜“才颖条畅,识赞时宜”。正始四年(243年)七月,臧霸得享从祀于曹操庙庭。
臧霸这个人,少年时期就有“勇壮”的威名,他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想成为“贼寇”,要不是为了营救父亲,以他的性格也许他早就是一方豪强了。黄巾之乱后,天下大乱,他最开始是追随陶谦讨贼,后来才自立门户,虽然后来又投奔了吕布,不过最终还是遇到了明主曹操,从此开启了著名的人生,成为曹魏的重臣。
他最开始沦为“贼寇”是迫不得已,后来拥兵讨贼这才有机会成为一方豪强,他的转型不过就是识时务,并且最终遇到了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