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var1]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在渑池之会上,秦王叫赵王鼓瑟,秦国的史官就记录了这件事儿,而且是用侮辱性的语言。秦国的大臣要求又提出要求,要赵王割十五座城池送给秦王。秦王、史官、大臣密切合作。十分默契。
反观赵国呢?秦王让赵王鼓瑟,赵王就老老实实地鼓瑟,丝毫没想过隐含的侮辱意味。蔺相如激烈反抗,用生命逼迫秦王击缶,总算打回个平局。可是,赵国的史官干什么去了?为什么要由蔺相如来命令史官记录这件事?秦国的大臣要十五座城池的时候,也是蔺相如挺身而出,据理力争。赵王、赵国大臣,就像木雕泥塑一样,一点儿作用也发挥不出来。
对比而言,感觉秦国人才济济,赵国却是一枝独秀,秦国上下紧密团结,赵国只有蔺相如这一个人才,这是怎么回事?
[var1]
当然,看了前后文,我们就知道赵国并非只有蔺相如这一个人才。比如镇守在边境上起威慑作用的廉颇,就是另一位重要人才。但即使如此,赵国仍存在人才缺乏的问题。当初蔺相如获得破格提拔,也是因为赵国朝廷中,居然选不出一个能够出使的使者。虽然赵国是小国,但是真的就连第三个人才都找不到吗?
当然不是这么简单,我们要看一下这这件事发生的背景。 渑池之会前后,赵国的国君是赵惠文王。
赵惠文王不太有名,你跟他不熟也不奇怪。但他有个大名鼎鼎的老爹,只要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就一定知道。这个人就是“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
[var1]
赵武灵王的长子叫赵章,惠文王赵何是他的幼子,继后吴娃所生。因为太宠爱吴娃王后,赵武灵王决定废长立幼,并且早早退位,传位给尚在年幼的赵何。
可是,传位之后,赵武灵王又心疼起长子来,给他封地,培植他的政治势力,还想将赵国一分为二,让两个儿子都当国王。这样犹豫不决、前后矛盾,当然没有好结果。长子赵章发动叛乱,将赵武灵王困在沙丘,活活饿死;赵章自己也在叛乱中被杀。而赵国的宗室大臣,也折损了很大一批。
这时赵何还年幼。平叛实际是由李兑、公子成等人指挥的。所以叛乱平息之后,李兑、公子成长城把持朝政,赵何一定程度上就是个傀儡。
[var1]
直到多年以后,公子成逝世,李兑被罢相,国家权力才重新回到赵惠文王赵何手中。但是长期受制于人,他怯懦的性格已经养成;而多年内斗战乱,赵国人才又损失殆尽。
于是,面对强秦,赵国就呈现出怯懦、无人的局面,只能靠一个“宦者令舍人”出身的蔺相如来撑场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