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渑池之会,秦国君臣一心,赵国却是蔺相如一枝独秀,为啥?

渑池之会,秦国君臣一心,赵国却是蔺相如一枝独秀,为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052 更新时间:2024/1/19 9:48:16

[var1]

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var1]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在渑池之会上,秦王叫赵王鼓瑟,秦国的史官就记录了这件事儿,而且是用侮辱性的语言。秦国的大臣要求又提出要求,要赵王割十五座城池送给秦王。秦王、史官、大臣密切合作。十分默契。

反观赵国呢?秦王让赵王鼓瑟,赵王就老老实实地鼓瑟,丝毫没想过隐含的侮辱意味。蔺相如激烈反抗,用生命逼迫秦王击缶,总算打回个平局。可是,赵国的史官干什么去了?为什么要由蔺相如来命令史官记录这件事?秦国的大臣要十五座城池的时候,也是蔺相如挺身而出,据理力争。赵王、赵国大臣,就像木雕泥塑一样,一点儿作用也发挥不出来。

对比而言,感觉秦国人才济济,赵国却是一枝独秀,秦国上下紧密团结,赵国只有蔺相如这一个人才,这是怎么回事?

[var1]

当然,看了前后文,我们就知道赵国并非只有蔺相如这一个人才。比如镇守在边境上起威慑作用的廉颇,就是另一位重要人才。但即使如此,赵国仍存在人才缺乏的问题。当初蔺相如获得破格提拔,也是因为赵国朝廷中,居然选不出一个能够出使的使者。虽然赵国是小国,但是真的就连第三个人才都找不到吗?

当然不是这么简单,我们要看一下这这件事发生的背景。 渑池之会前后,赵国的国君是赵惠文王

赵惠文王不太有名,你跟他不熟也不奇怪。但他有个大名鼎鼎的老爹,只要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就一定知道。这个人就是“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

[var1]

赵武灵王的长子叫赵章,惠文王赵何是他的幼子,继后吴娃所生。因为太宠爱吴娃王后,赵武灵王决定废长立幼,并且早早退位,传位给尚在年幼的赵何。

可是,传位之后,赵武灵王又心疼起长子来,给他封地,培植他的政治势力,还想将赵国一分为二,让两个儿子都当国王。这样犹豫不决、前后矛盾,当然没有好结果。长子赵章发动叛乱,将赵武灵王困在沙丘,活活饿死;赵章自己也在叛乱中被杀。而赵国的宗室大臣,也折损了很大一批。

这时赵何还年幼。平叛实际是由李兑、公子成等人指挥的。所以叛乱平息之后,李兑、公子成长城把持朝政,赵何一定程度上就是个傀儡。

[var1]

直到多年以后,公子成逝世,李兑被罢相,国家权力才重新回到赵惠文王赵何手中。但是长期受制于人,他怯懦的性格已经养成;而多年内斗战乱,赵国人才又损失殆尽。

于是,面对强秦,赵国就呈现出怯懦、无人的局面,只能靠一个“宦者令舍人”出身的蔺相如来撑场面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三国中最具争议的谜团,关羽的水军究竟有没有参加过”赤壁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关羽参加过赤壁之战吗,关羽真正看不起的三国名将,陈建斌赤壁遇关羽

    最后的结果就是,在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混战之后,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而在这个过程中,又有三大战役最为关键,它们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其中,“官渡之战”成就了曹操,在以弱胜强击败了强大的袁绍以后,曹操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毫不夸张的说,这场战役是当时中国北部由

  • 三国中最神秘的女将,随曹操南征北战,传说与吕布关系不一般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这位女将名字叫做吕雯,从名字上面来看,就知道她肯定是和吕布有着亲属的关系。没错,她就是吕布的女儿。从书上来看,其实没有记载她的名字,大多数的女子古时候地位比较低下,如果没有名字的话也是很正常的。所以说,关于她名字的记载是在另外一本书上才知道的,但那只不过是民间传说罢了。当年吕布击溃刘备之后,又遭到了

  • 如果蒙恬没有死,秦国最终会不会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蒙恬想来很多人都知道,他是战国末期到秦朝时期,秦国的一员大将,秦始皇征战六国,蒙恬也在其中。然而最终,秦始皇驾崩之后,我们也都知道,赵高秘不发丧,改了秦始皇的遗诏,断送了大秦帝国数百年的基业。蒙恬也最终是被赵高害死,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蒙恬坚决反抗,没有被赵高得逞,秦国还会不会这么早就灭亡呢?[va

  • 三国此刺客一剑封喉,不亚荆轲刺秦王,改变三国历史走向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var1]可惜在关羽北伐失败之后,刘备失去了荆州三郡,失去了东面北伐的大基地,使得隆中对之中待机而起,以宛洛为主攻方向,以秦川为侧翼呼应,成为虚话,此后诸葛亮与姜维北伐最终落空。[var1]其实诸葛亮五次北伐之中并不是没有出现过帮手,诸葛亮在前三次北伐都是遇见魏国名将曹真,曹真力挫诸葛致诸葛亮前三

  • 商鞅不听朋友“必死”的警告,5个月后应验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var1]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王继位。秦惠王是秦孝公的庶子,他对商鞅的变法并不满意,认为他太过残酷和专制,损害了秦国的民风和礼仪。他想要废除商鞅的变法,恢复旧制,但又怕商鞅的权势和影响。于是,他暗中指使他的兄弟公子虔和公孙贾设计陷害商鞅。他们先是诬告商鞅谋反,又派人伪造秦惠王的诏书,命

  • 【积累运用】人民日报:春秋战国时期的30个典故,你知道几个?(转给孩子)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军营中的运筹帷幄,外交场合的谋略交锋,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人民日报总结了其中最经典的 30个历史典故,快来收藏学习。 [var1][var1][var1][var1][var1][var1][var1][var1][var1]▽知乎上有人问:“今人为何要读典故?”有

  • 正史中,三国8位勇士如何排名?吕布赵云未入列,关羽张飞排第几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要提到正史记载的的“三国八勇士”,我们必须得界定一个大前提——“三国时代”!从历史的角度看,“三国时代”是在赤壁之战后正式形成的。那么,在《三国演义》中出现的吕布、董卓、孙策等人严格来说都不是三国的将领,他们只能是东汉后期的将领。至于《三国演义》中正直勇敢的赵云,其事迹在《三国志》中记载并不多。如果

  • 让曹操成为一代霸主的三国谋士,却因太过自傲,最终找来杀身之祸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许攸作为三国时期的一位智囊,曾效忠于袁绍,后来投奔故有曹操最后让曹操在官渡之战大败袁绍,也让曹操至此得以翻身,成为一位霸主。官渡之战可以说了一场改变曹操命运的一场战争,当时的曹操凭借自己的七万军队硬生生的打败了袁绍几十万的大军。也正是因为这一场战争让曹操得以稳定自己的势力,在后人评价这场战役的时候,

  • “三家分晋”是怎么回事,曾经的霸主晋国为何会被公卿瓜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三家分晋后晋国现状,晋国公子夷吾简介,晋国演义

    [var1] 晋献公“骊姬之乱”,公室衰落、氏卿崛起 晋献公五年(前672)年,晋献公攻打骊戎后,虏获骊姬及其妹妹,从此对其姐妹二人极为宠爱。后来,骊姬想要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于是使计离间了晋献公与申生、重耳、夷吾三公子之间的感情,太子申生最终身死,重耳、夷吾逃往他国。[var1] 原本各诸侯都

  • 袁绍本是“盟主”之位,为何最后没有一统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袁绍本是“盟主”之位,为何最后没有一统天下?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在开始有一个大人物出现,他就是袁绍,从曹操发矫诏讨董贼时起,袁绍就被众诸侯推举为“讨董联盟”的“盟主”,其实力可见一斑,但为何最后袁绍却没有一统天下呢?袁绍是东汉末年的大军阀,家里世代高官,史上有“四世三公”一说,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