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我国古代有一个国祚超过700年的政权,不是周朝

我国古代有一个国祚超过700年的政权,不是周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722 更新时间:2024/1/19 15:39:40

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普遍认为高句丽属于朝鲜历史,即使古代也一直将高句丽简称为“高丽”,并与朝鲜的王氏高丽相混淆。这一问题在古代并不重要,因为辽东也好、朝鲜也罢,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郡县或者藩属;然而在今天,高句丽的历史归属变得重要起来,也成了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原因在于,韩国认为高句丽属于韩国历史,这也正是韩国人将韩国古代的版图画的如此巨大的原因之一,也正是韩国人觊觎我国东北领土的历史依据之一。与韩国相反,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东北的历史,并认为高句丽属于我国东北的古代史。

1、东北,对今日中国的形成极为重要

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但今日中国的形成则源于华夏衣冠南渡和东北民族的不断入主中原。衣冠南渡,将长江以南变成了华夏文明的核心区;东北民族的不断南下,使我国从一个汉民族的小中国逐渐演变为一个多民族的大中国。

东北地区的民族,除了华夏族以外,由三大族群组成,即东胡、肃慎、秽貊。其中,鲜卑、契丹、蒙古均出自东胡;靺鞨(渤海国)、女真、满族均出自肃慎;而本文所说的高句丽便出自秽貊一系。

2、高句丽的民族构成

高句丽这一称呼的出现,是在西汉时期。《后汉书》中记载,汉武帝在元封三年,即公元前108年灭卫氏朝鲜,以高句丽为县。

也就是说,最迟在公元前108年,高句丽之名已经有了。高句丽县,在今辽宁省新宾县,在汉朝隶属于玄菟郡。

人类文明数千年,每个民族都有一个不断融合的过程,汉民族如此,高句丽也不例外。

高句丽族群主要源自秽貊,由秽貊解体之后的各支后裔,比如高夷、扶余、东秽、小水貊等组成,这一点在我国汉朝至南北朝时期均有记载,至公元5世纪后期,南朝齐还称高句丽为“东夷小貊”。

在秽貊的这几支后裔中,扶余人又构成了高句丽的主体,其中高句丽国的建立者朱蒙便是扶余人。之后随着高句丽的强大,秽貊的各支后裔也不断加入了高句丽。

高句丽族群中也有非秽貊系的成员,随着高句丽版图的扩张,汉人、鲜卑人、肃慎、百济等也逐渐加入了高句丽,他们有的是主动投奔,有的则是战俘。

因此,高句丽的族群可以分为两部分,秽貊系和非秽貊系,而秽貊一系中的高夷和扶余则是主体。

3、高句丽的国祚

高句丽本是汉朝的一个县,至公元前37年,扶余人朱蒙在此建立高句丽国。

高句丽的,是随着中原的内乱而发展壮大的,其曾在244年被曹魏的毋丘俭摧毁了国都,曹魏以为灭了高句丽,但不久高句丽又重建了国都丸都城。

至南北朝时期,高句丽攻占了辽东,逐渐成为中原王朝的一大威胁。隋唐两朝历四帝70余年一定要攻灭高句丽,便是因为它占据了汉民族的传统居住地辽东,不灭高句丽不足谓“一统天下”。

至公元668年,唐高宗时期,唐灭高句丽。从公元前37年至公元668年,高句丽政权有705年的历史。

4、高句丽简称高丽的时间

高句丽,在我国古代简称高丽,这是事实,但汉魏时期,我国中原王朝一直是称其为高句丽的,那么这一简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答案就是南北朝这一乱世,这一时期高句丽吞并了辽东,成为东北地区的一个大国,是高句丽的极盛时期。

《魏书》(即北魏)有高句丽的传记,文中都写作“高句丽”,不过而其中的《百济传》中涉及高句丽,则高句丽和高丽混用,说明当时已经开始将高句丽简称为高丽。

《北齐书》则直接称之为高丽,天宝元年(公元550年),

是年六月已卯,高丽遣使朝贡。九月癸丑,以散骑常侍、车骑将军、领东夷校尉、辽东郡开国公、高丽王成为使持节、侍中、骠骑大将军,领护东夷校尉。

与北朝相比,南朝从刘宋开始便简称其为“高丽”:

元嘉十年(公元438年),复为索虏所攻,弘败走,奔高丽。

因此,高句丽之名至迟在公元5世纪便开始简称为“高丽”,南北朝时期属于“高句丽”和“高丽”混用时期,而隋唐时期,则直接称之为“高丽”。

5、高句丽灭亡后,其族群的归属

公元668年,高句丽在李勣和薛仁贵的水陆两路大军的攻击下灭亡,从此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可是,一个政权的灭亡,并不意味着族群的消失,那么,高句丽人最后都去向了何方呢?

其一,迁入中原

高句丽的内迁中原,始于唐太宗时期,集中于唐高宗时期。原因在于李世民曾重创高句丽,而李治则灭了高句丽。

高仙芝

比如,《资治通鉴》记载:

贞观十九年,凡征高丽,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等十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即中原)者七万人。

这是李世民时期,在唐高宗总章二年,唐灭高丽之后

徙高丽户三万八千二百于江淮之南,及山南、京西诸州空旷之地,留其贫弱者,使守辽东。

按史书的记载,迁入高丽人的省份有河北、河南、山西、湖北、安徽、江苏、陕西、甘肃、四川等,遍布中原,约占高句丽总人数的一半,后来的唐朝名将高仙芝便是高丽人。

其二,迁入新罗

灭高句丽,是唐与新罗联手。所以,高句丽灭亡之后,许多高句丽人也被俘虏至新罗。

后来,唐朝在李隆基开元年间将大同江以南的原高句丽领土赐给了新罗,于是,这一部分高句丽人也就成为了新罗人。

关于这一部分,据统计大约占内迁中原的三分之一左右。

其三,并入渤海国

公元698年,粟末靺鞨的首领大祚荣在东北建立了渤海国,原高句丽的部分人口又成为渤海国的一部分。

其四,散入突厥

这部分很少,是在战争中的逃亡人口。

总之,高句丽灭亡之后,其族群一分为四,主要迁入地是中原和新罗,而中原又是最大的迁入地,此外渤海国和突厥也迁入了一部分高句丽人。

从高句丽的发展来看,其族群源自我国的秽貊一系,建国于辽宁省的新宾县(高句丽县),最终被大唐和新罗联手攻灭,其族群主要迁入了中原,所以无疑与我国的联系更为紧密一些。

但客观的说,朝鲜半岛也并非没有继承高句丽的理由,250年后,公元918年,王建在朝鲜半岛建立王氏高丽,灭新罗和百济,完成了朝鲜半岛的统一,便认为是继承了高句丽。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一次东征后的难题:三位亲信大臣给出三种解决方案,周武王该听谁?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第一次东征之后,商纣王的统治虽已被推翻,可商人却未能真心归顺周人。局势如此,周武王也深感无奈。没攻入朝歌之前,总想着能攻破商都就万事大吉;如今商都就在自己脚下,但这天下却依旧像个烫手的山芋,虽然近在眼前,却还是无从下手。周人灭商,就是典型的蛇吞大象。闹得不好,大象没被消化掉,自己肚皮反倒是被大象庞大

  • 周朝封建制度的形成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封建制度为周朝特创之政治制度。在周代之前的夏商两代,虽有“共主”之名,但是各地氏族分立,大多各自为政,随自然环境而生活。商代虽然有册封诸侯之事,但是数量较少,没有统一的制度,大概经过商朝共主册封之诸侯,则为中央势力,有统治地方之责;至于各个地方的氏族,则任其自然发展,如柳宗元《封建论》所说的“盖以诸

  • 中国历史上“接近神”的8大人物,诸葛亮不在前五,谁是首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在浩瀚的天空中,出现过无数的值得赞赏的人。他们有的被载入史册,有的则被我们遗忘,但是这些人却都对我们民族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中,有的人留下了千古名句,有的人则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精神财富。那么在我国历史上“最接近神”的8大人物到底是谁呢?谁才是第一位呢?今天我们就来

  • 三国最好色的四个男人:第4被女人掏空了身子,第1搭上儿子的性命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小编来和大家说一下第四位好色之人,他的名字就是吕布,在吕布的一生中,本来人生可以活得很出色,活得很有作为。但是吕布却遇到了貂蝉,与貂蝉纠缠一生,最后什么也没有得到。吕布掉进了貂蝉的温柔乡中,为了貂蝉不惜杀掉自己的义父,不知道吕布到底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还是一个只为美色之人。到最后吕布就死在了曹操

  • 封神中一个细思极恐的细节,纣王为什么要去女娲宫进香?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纣王让女娲娘娘怀孕的小说,女娲娘娘突然干呕瞪了纣王一眼,纣王侮辱女娲的诗原文

    封神中对此事是这样描写的,纣王即位七年后,北海反了七十二路诸侯,太师闻仲奉命反叛。闻仲离开朝歌后,有一天早上,商容突然向纣王报告,明天三月十五日是上古神女娲娘娘的诞辰,希望纣王能够亲自前往女娲宫进香本来这件事也合情合理。毕竟,我们是听女娲补天的故事长大的,知道女娲对人族有很大的功德,礼拜是有道理的。

  • 此人是三国顶级谋士,与诸葛亮齐名,不幸惨死,墓地名字非常恐怖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三国十大隐藏神秘高手,正史中最倒霉的三国名将,徐庶和诸葛亮谁是第一谋士

    自古以来,华夏儿孙都以宽容为本,讲究以德报怨,不过,有些过节是注定无法一笔勾消的,例如杀父之仇、夺妻之恨,而比这两件事,更令人难以接受的,便是挖人祖坟。可是,有一类人比较可恨,他们专门以挖人祖坟为生,而且从不忌讳什么,他们就是盗墓贼。例如,三国枭雄袁绍之墓,就多次被他们光顾。不过,同样是三国名人之墓

  • 纣王发明的“滴水之刑”,到底多残酷?一滴水就让宫女痛不欲生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要说中国古代奴隶制最鼎盛的时代。那无疑就是商朝了,提到商朝就不得不提到商朝的最后一位帝王商纣王了。“纣”字并不是他的名字,他的名字叫做帝王子辛,也称帝辛。据史料记载,帝辛身材高大威猛、记忆力超群、文思敏捷、且精通武艺,他还曾攻占东夷,但是作为一名亡国之君,他的荒淫残暴也同样流传于后世。“杀戮无辜,贼

  • 知事而不知心:周武王临终前的人事安排,埋下了后世兄弟反叛的祸根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周武王死于哪一年,武王与子鱼行踪,石族老祖和武王关系

    吴王阖闾死后,伍子胥全力扶持夫差,坐上了吴国王位。然而,夫差继位之后,听任谗臣太宰嚭摆布,为政多有失策。为此,伍子胥多次进行强谏,惹恼了夫差。在太宰嚭怂恿之下,夫差一时愤起,赐死伍子胥。越王勾践灭吴之后,以太宰嚭不忠于吴国,又把他给杀死了。有人评价:太宰嚭之死,是“知心而不知事”;伍子胥之死,是“知

  • 刘邦是在什么情况下分封异姓王?汉朝建立后又是怎么解决?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刘邦在实力弱小的情况下‚为打败项羽‚采取了广树项羽之敌的方法‚分封土地、立项羽之敌为王‚增强己方力量。分封土地立韩信为王以打败项羽、夺得天下是刘邦的既定策略。而求富贵封王是当时普遍存在的观念‚韩信也不例外。韩信在汉中答刘邦之问时说“今大王诚能反其项羽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

  • 古代名人智慧:张仪因贪设计灭蜀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时期,中原连年大战,而蜀川一带却和平无事。因为蜀川四面是山,“不与秦川通人烟”,外邦诸侯难以对其加兵。和平的环境,再加上蜀川地肥水足,所以农业十分发达,被称为“天府之国”。秦国早就对蜀川垂涎三尺,只因中原逐鹿腾不出手来,也主要因交通不开,大军难以进击,故而久怀灭蜀之志而无法行其事。秦惠王时,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