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服务过五任主公的贾诩为何还能安享富贵?

服务过五任主公的贾诩为何还能安享富贵?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448 更新时间:2024/1/2 5:37:13

服务过五任主公的贾诩为何还能安享富贵?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在三国的谋士群里,贾诩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他毫无忠诚度可言,先后为牛辅、李傕段煨、张绣、曹氏效力,但不仅没被人骂作“五姓家奴”,还到处受欢迎;他一生中献上多条毒计,甚至还被视为东汉大乱的罪魁之一,但他却能位至三公,最终在荣耀等身中寿终正寝。

贾诩是一个现象级的谋士,在他的身上,呈现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人格,而这正是他“成功”的秘诀。

第一,纯粹的理性、绝对的利己

如今有一种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可以不受任何正义、道德、规则、忠诚等感性概念的羁绊。这类人,我们称之为“精致利己主义”。

贾诩就是这样的人,只不过他的目的是在乱世中安身立命。以这种人生态度为指导,他面临任何复杂的局面都能保持绝对的冷静与理性,从而发现常人看来匪夷所思的路子,如同拥有上帝视角。

比如在早年间,贾诩因病从郎官之位离任、返回家乡凉州。当时,西北常年发生氐、羌叛乱,他们杀人越货、谋财害命,寻常人落在他们手上休想活着离开。巧的是,贾诩就碰上了这种事,只见他不慌不忙,告诉这些叛军:“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放我一马,我家定会以重金相谢。”

段公是谁?大名鼎鼎的段颎,字纪明,东汉后期的“凉州三明”之一(另外两位是皇甫规、字威明,张奂、字然明)。他曾在西北统军十年之久,与羌人作战累积达180次,斩杀近4万人,是平定羌乱的头号功臣。因此,听到这位大神的名号后,那些叛军几乎吓出一身冷汗,当即就放了贾诩。

乍一看贾诩只是灵机一动而已,但仔细一想就会发现不太对劲:两汉经学盛行,儒家士大夫奉行人伦与孝道,一般人哪会想到这种“装孙子”的方法为自己脱困?就算有,情急之间,表现也不大可能正常。而贾诩能在电光火石之间,让一群凶恶的叛军深信不疑,可以想象他当时的神情、姿态一定十足地以假乱真。“装孙子”都能如此理直气壮,试问几人能做到?

随着凉州军进入洛阳,贾诩在董卓的女婿牛辅麾下服务。随着董卓、牛辅陆续被杀,贾诩提出了他人生中最恶毒的计策(没有之一):鼓动李傕、郭汜、张济等将领,纠集人心惶惶、乱成一盘散沙的凉州兵反攻长安,让当时自觉胜券在握的王允、吕布猝不及防,一举扭转了局面。

贾诩提出这一主意,自然是出于自身的安危考虑。当时的王允摆出了一幅对凉州兵马穷追猛打的架势,作为董卓旧部,贾诩怎能独善其身?

但他的这一计谋,客观上却改变了历史的发展。董卓专权、关东兵起,当时的东汉帝国乱象初露端倪;但这只是苗头,王朝的整体架构还未摧毁。随着董卓被诛,士大夫掌握权力,天下理论上存在拨乱反正、悬崖勒马的机会。

但随着李傕、郭汜起兵,汉献帝与囚徒毫无二致,朝纲彻底崩坏,关中、关东彻底进入了军阀混战的时代。因此,裴松之在给《三国志》做注时感叹:“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唯有如此之甚。”

在接下来的大混战中,无数人才沦为了军阀斗争的炮灰,但贾诩却游刃有余地在各个诸侯间横跳,而且到哪儿都吃香。

首先,看到李、郭惹得天怒人怨后,贾诩果断地投靠了自己的老乡段煨,避免被拖下水;

随后,当察觉段煨对自己表面热情、内心戒备时,贾诩经过精挑细选,转投同出自凉州、迫切需要谋士的张绣(张济之侄);

在新的阵营,贾诩果然找到了最称心如意的平台,张绣对自己几乎言听计从、由里至外的尊敬,生平所学都得到了施展的机会,得主如此、夫复何求?

但接下来,在断定天下各股势力的发展前景、算计各方的诉求后,在官渡之战前夕,贾诩推动张绣拒绝强大的袁绍,选择了相对弱小且与张氏有血仇的曹操,成功实现了张绣集团的和平“上岸”;

在曹氏阵营期间,贾诩再次献上毒计,帮助曹操以离间计成功击溃韩遂、马超,让自己老家的凉州武装彻底退出三国舞台;

随后,面对着接班人之争,贾诩一句轻巧的:“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既客观上帮助了曹丕,却又让自己毫无提前站队、干涉立储之嫌,让曹操、曹丕两代领导人都对自己十足地满意。

曹丕继位后,封其为太尉、与其联姻。后来,贾诩于77岁高龄去世,终魏之世,侯爵一直被子孙承袭。

由上可见,如果把曹氏父子分开算,贾诩先后为六位主公服务,提出的计策大多极尽阴狠毒辣。但除了害怕他的段煨,其他人都对他高度认可。他之所以能如此受欢迎,除了自己确实“有用”外,还得益于人格的另一面。

第二,在利己的基础上,却有向善、忠诚的一面

我们如今所指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一切活动都以利己主义为核心,而且还能把自己损人利己的手段解释成一种合理的存在。这类人,丝毫没有体谅、照顾他人的“共情能力”。

但贾诩却不一样,他的利己,基本源于迫切的生存需要。在此基础上,他不损人、不居功、知进退,甚至还尽量行善。

比如,在鼓动李傕、郭汜大闹关中后,面对二人的真诚感谢,贾诩坚决推辞了侯爵、尚书仆射之职,体现自己并非为了荣华富贵而起事;

随后出任尚书期间,他用了一些出色的人才;身处混乱中心,也尽量扶危济困,并且尽力匡正李、郭的举止;

后来李、郭等人在长安混战,还是贾诩出面调解安抚,并且促成了汉献帝以及众多大臣被成功释放。

李、郭之乱,贾诩虽出于自保的目的,属实罪无可赦。不过,他能在众人各逞其欲的大环境下保持高度自律、尽自己所能弥补过失,你可以说这是虚伪,但不能否认亡羊补牢的价值。

在曹魏期间,虽然自己屡建奇功,且帮助曹丕成功夺储,但贾诩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一来不是曹氏嫡系,二来总是提出阴狠的计策,两者叠加,极容易招人嫉妒、猜忌。于是他从不居功自傲,也不与其他人私相结交,确保远离残酷的权利博弈场。

此外,在不涉及自身利益时,贾诩的建议也不失于客观、高明,体现出了自己真诚为主分忧的初衷。

比如,在收服荆州后,当曹操作势发兵江东,贾诩曾进行阻止,理由是:相对于大动干戈,挟征服刘琮之威、收江南人心,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事实证明,动武确实是最糟糕的选择。

未能阻止曹操掉坑,贾诩后来又试图劝阻曹丕重蹈覆辙。当曹丕问他该对东吴还是蜀汉开战时,贾诩的建议是谁都不打,理由是“吴、蜀虽小国,但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逊见兵势”,随后进一步指出:当时的曹魏,没有人是孙、刘二人的对手,当下应当先文后武、以待时变。曹丕没有听从这种“泼冷水”似的清醒论断,发动了江陵之战,果然师出无功、让自己灰头土脸。

综上,纵观贾诩的一生,虽然机关算尽、毒计频出,先后历经五位主公,竟能不招人嫉恨,反而享尽富贵、寿终正寝,原因无他:跳槽、献计的目的是生存,但在必要的“利己”之后,他总能体现出“共情”能力,以超高情商关注身边人的诉求,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替人分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标签: 历史古代三国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的秦始皇是怎样的人?和影视中有何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秦朝,秦始皇

    谈到秦始皇很多人对他的做法褒贬不一。有的人觉得他是一个残暴的人,不仅坑杀了那么多的儒士,还烧毁了很多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如果这些都能够得存的话,肯定会填补历史上很多人们所不知道的空白。其实历史上真正对秦始皇了解的人少之又少。多数的人被一些野史甚至影视剧所影响,于是慢慢的秦始皇才变成了,现在人们心目中那

  •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诸葛亮真的怕郭嘉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三国,曹操

    喜欢三国故事的人,应该都听说过“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说法因为西元207年,年仅28岁的郭嘉因病死于北征乌桓的归途中,巧合的是,同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27岁的顾葛亮。郭嘉死之前,诸葛亮一直在乡下种田,活得可以说是相当的低调,,虽然说他常自比管仲,心系天下,但是诸葛亮始终不出世,最后,偏偏选择在郭

  • 三国名将邓艾之死的背后蕴含了什么道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古代,三国

    三国名将邓艾之死的背后蕴含了什么道理?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邓艾之死,与其说是一个历史问题,不如说是个职场课题:面对猜忌心严重的上级,如果只想着把事情做好,而不惜违背基本的权力规则,大概率会被整得很惨。为了便于理解,先讲个身边的例子。多年前,笔者有个朋友,是一个国企的部门经理,上面的直接

  • 刘邦临死前派人杀樊哙 刘邦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刘邦,汉朝

    刘邦在临终之前为什么会派陈平去杀樊哙?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论最早跟着刘邦一块儿起兵的人非樊哙莫属了,而且樊哙和刘邦都是沛县人,不仅仅是老乡的关系,更是非常好的朋友。樊哙在起兵之前虽然是个杀狗的,人是粗鲁了一些,但是他非常重情义,一直对刘邦忠心耿

  • 高阳公主的一生存在哪些争议?如何评价高阳公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高阳公主,唐朝

    高阳公主(?―653年),本姓李氏,名字不详,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时期公主,唐太宗李世民爱女,生母不详。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公主深得太宗钟心,出嫁中书令房玄龄之子房遗爱,恃宠娇纵。行为不检,与《大唐西域记》执笔人辩机私通。唐太宗大怒,腰斩辩机,废杀奴婢数十人。

  • 战国初期的人才到底有多重视功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古代,战国

    战国初期的人才到底有多重视功名?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为了灭掉自己的祖国,名将乐羊坐视自己的亲生儿子被烹杀,甚至还当众吃掉了一碗肉羹。《史记》、《韩非子》里,都记载了这一令人难以置信、汗毛倒竖的事件。战国初期,魏文侯魏斯率先开展了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系统性变革。其中,最具颠

  • 李世民最信任的大臣是谁?是不是杜如晦?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唐朝,李世民

    “有一天,李世民正在吃瓜,感觉瓜的品质不错,就把剩下的瓜,拿去祭奠已经过世的大臣杜如晦了”。骆驼看到这,心里有了一个小小的疑问,这是是李世民对杜如晦感情深,还是杜如晦本人生前爱吃瓜呢?又接着往下看,“有一天,李世民赏赐给了房玄龄一条金银带(唐代三品以上官员紫袍金带是标配),然后突然哭了起来,然后鼻涕

  • 揭秘:曹操为什么会冷落张松?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古代,三国

    曹操为什么会冷落张松?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历史上没有张松送地图的桥段,但曹操瞧不上张松是真的。而这种态度,不过是人性的真实一面的体现而已。首先,对于“以貌取人”,咱们不能简单粗暴地认为这就是贬义词。在特定时代特征下,这种态度其实没啥毛病。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隋以前),不存在考试和学

  • 关羽到底死在了哪里?马超为何见死不救?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三国,关羽

    公元219年8月,关羽水淹七军,擒拿于禁、斩首庞德,威震华夏。但是,攻守之势瞬间转变,先是吕蒙夺取了关羽大本营荆州,然后徐晃驰援樊城,杀的关羽人仰马翻。大本营是回不去了,进无法攻下襄樊,退也不能夺回荆州。关羽的结局大家众所周知,“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大家注意这句话中的一个地点,临沮,就

  • 郭嘉是如何认识曹操的?他出过哪些计策?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三国,曹操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著名谋士。郭嘉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谥曰贞侯。有人说郭嘉不死便无三国,他到底多恐怖?这是否属实?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吧!郭嘉少年时已有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