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朝统一六国之后 感受到了匈奴的危害性 于是发动了驱逐匈奴之战 为何秦朝很容易战胜匈奴 而汉朝却历经四代才完成?

秦朝统一六国之后 感受到了匈奴的危害性 于是发动了驱逐匈奴之战 为何秦朝很容易战胜匈奴 而汉朝却历经四代才完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724 更新时间:2024/1/20 13:48:28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军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蒙恬的大军攻占了河南地、占据阳山,设九原郡,并将秦、燕、赵三国原筑的长城加以增修,建立起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使之成为了中原汉民族二千年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要塞。

秦统一六国,据有了燕、赵北部地区的全部疆域,这样秦、燕、赵北部就连为一体并与东胡和匈奴接壤。在秦统六国作战时,无力北顾,燕、赵两国也倾全力与秦交战,对北方的防御力量大为减弱,匈奴此时即乘虚南下,其兵锋已达阴山、九原、云中。秦之上郡、陇西等地边境也常遭匈奴袭掠,严重威胁关中和都城咸阳的安全。秦既已灭亡六国对北部边疆的安全自然引起了充分的重视。

生活于中国北方与秦王朝接壤的少数民族,至秦统一六国前后,已逐渐融合为东胡、匈奴、月氏三大民族,并以匈奴最为强大。匈奴部族主要居住于蒙古高原地区。匈奴单于头曼为一世之雄主,他雄心勃勃,常以武力征服周围弱小部族,多年来,与赵、燕、秦交兵于三国北部长城内外,成为国之大患。

它已占有了现今之辽宁西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宁夏等一带地区。匈奴已将东胡部族全部逐赶于燕山以东,将月氏部族逐赶至祁连山以西地区,并进占河套水草丰茂地区,人强马壮,经济繁荣,且男女老少长于乘骑,勇猛凶悍,具有相当强的野战机动作战能力,成为北方各国最难对付的敌手。

秦在统一六国之前,秦、赵、燕三国北部地区长期受到匈奴等部族的袭掠,边境地区烽火连绵不断,人民生命财产经常处于朝不保夕的状态之中。当时除原赵将李牧防守代郡期间堪与匹敌之外,各国既无征战匈奴的精兵勇将,也无对匈奴作战长期有效的战略,多以筑长城单纯防御为主,战略上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局面。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为消除来自匈奴的侵袭,寻求对匈奴作战的策略,于公元前215年亲自沿边境地带巡视,进而确定了对匈奴作战的战略:一、从内地移民充实边境地区,开发边境地区的经济,以增加战争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二、修筑从内地通往边境的道路,为调兵运粮提供可靠的保障;三、连接秦、赵、燕之长城,使之成为绵亘不断的防护屏障;四、加紧战争准备,收复失地,彻底战胜匈奴,永保边疆巩固。

按以上战争策划,在完成战争准备的基础上,确定了以下具体作战计划:先将侵占陇西河套之匈奴赶到贺兰山脉与狼山山脉以西,将侵占赵边境地区之匈奴驱赶至赵筑长城以北。秦以大部兵力进击河套北部,兵力由北地郡,进击河套南部,收复河套地区后,主力由河套北部地区渡过黄河,向高阙、狼山山脉进军,一部兵力由河套西南地区渡河,向贺兰山方向进军。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命将军蒙恬率领30万大军开始了对匈奴的作战。蒙恬自率主力,经过现在的陕西榆林向河套北部地区进发,一部兵力出萧蒹关直趋河套南部地区。秦军由于进攻突然,来势迅猛,加之匈奴在河套地区兵力有限,匈奴难以形成有组织的抵抗,秦军遂将河套地区的匈奴部落扫除,顺利进占河套地区黄河南岸尽为秦收复。

公元前214年春,秦军主力由五原渡过黄河后,迅速进至狼山山脉,一部兵力渡河后攻占贺兰山地区。秦军兵威势猛,匈奴在秦军的打击下,深为恐惧,向北方逃走。至此,秦、赵原边境地区全被秦收复。秦驱逐匈奴之战胜利结束。

蒙恬收复原被匈奴所占地区后,设立九原郡,郡治在今内蒙古之五原。该郡共辖44个县。为巩固后方领土,秦始皇命蒙恬率军加修由高阙沿阴山山脉至云中原赵国之长城,并新修由高阙沿狼山至榆中之长城,同时责令云中、代上谷、渔阳、右北平等郡组织人力加修与连接燕赵原长城,经过多年修筑,长城逐渐连接成为秦北方一道绵延巍峨的防御屏障。

为什么秦朝很容易就吊打匈奴,而汉朝却不行?

一,秦初之兵优于汉初之兵。秦统一中国的战争,真正的恶战并不是很多,也就是楚国和赵国消耗他一定实力,统一后,秦号称百万雄兵,这其中包含两支统一战争中留下的,非常精锐的部队,第一便是秦国自己的十万“赳赳老秦”,这是百万秦军的主心骨部队,紧接着便是原属于齐国的十五万精锐,伴随着齐国主动投降,这些人毫发未损地成为了秦军。

事实上,秦朝建立的十几年中,未经战火祸乱的齐国,为它贡献了第一多的人力,无论是民夫,还是战士。蒙恬领命进击匈奴时,有三十万部队,其中就有来自上述两军中的五万精兵,这五万精兵的战斗力是惊人的,收复河套与决战头曼单于的两次战役中,其战力都远远出乎匈奴估测,再加上其他二十余万响应,匈奴无法再扛,只好后撤七百里,脱离接触完事。

而纵观汉朝初年,情况大为不同,灭秦战争和楚汉相争中,消耗掉的恰恰是中原的精锐部队,至刘邦白登被围,全国找不到四匹一色的战马,精锐勇敢的齐人、赵人和楚人死伤严重,精锐军队的实际战斗力与秦初相比,只算二流。自身军队的实力,是作战的最好保障。这是古书所言的“不败在于己”。

二,匈奴方面。秦朝打击的头曼单于与刘邦打击的冒顿单于不可同日而语。冒顿单于是头曼单于之子,他杀父自立,征服周围诸多小部族,个人领导力优秀于他的父亲。冒顿直接从山西出击中原,而不是纠缠于河套陇西一带,后世证明,从河套和陇西进攻中原,连诸葛亮都做不到,何况头曼单于,由此可见冒顿的战略眼光也优秀于头曼单于。汉初匈奴的国力和军力也要强于秦初,此消彼长,汉初败于匈奴,不难接受。这算是“取胜在于敌”。

三,除去上述两个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偶然因素,汉初击匈奴,完全“发挥失常”。即使是汉初国力弱于秦初,即使是匈奴的冒顿时代优于头曼时代,汉军也不应该惨败到要靠给单于老婆送礼来保全性命。之所以惨败,偶然因素也不可忽视。对冒顿单于的战争一开始,刘邦包括其征战多年的那些“老油子”手下,都和菜鸟一样可笑,被冒顿非常笨手笨脚的表演,顺顺当当引入陷阱。刘邦领衔的这群曾逼死西楚霸王的“战狼”们,数犯兵家常识性大忌,此时表现得比赵括还要纸上谈兵,这一点是后世许多史学家所难以理解的。

总之,秦朝时的匈奴和汉朝的匈奴不可同日而语,秦朝时的匈奴还是个野蛮的游牧部落,基本处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阶段,所以秦国可以一战大涪鸡帝课郜酒佃旬顶莫破匈奴使其不敢南顾。 而汉武帝时候的匈奴在中行悦的帮助下,匈奴已经有了相当严密的组织结构,而且建立了以大单于为首的君主独裁制,而且其生产力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汉朝无法想秦朝那样靠一次大战就解决匈奴问题。

标签: 历史

更多文章

  • 被嘲笑了几千年的宋襄公是不是个仁义的人?宋襄公为何要尊礼义之兵?如果宋襄公不举仁义大旗会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

    宋襄公是春秋时期宋国第二十任国君,宋襄公是历史上颇富争议的一个人物,赞美者认为他仁义有信,具有贵族精神;批评者认为他虚伪残暴,是假道学的典型。泓水惨败让后人对宋襄公贻笑千年,但是他的仁义,道德还是值得赞颂的。宋国的襄公志存高远,一心想接手齐桓公留下的霸权。毕竟商汤是宋国人的祖先,再说当时诸侯爵位也分

  • 马陵之战使得魏国失去霸主地位 为何说马陵之战后齐国开始由盛转衰?马陵之战真正的赢家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

    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战例,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马陵之战也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战例。在众多军事战斗中伏击战可以说是最好打的一种,通过对地形、敌方运动规律的掌握设置好伏击圈后通常能够将快速将敌方部

  • 裴炎将武媚娘推向皇位 却一心惦记李唐 最后被武后所杀 裴炎是高宗李治的托孤大臣 他为何废除中宗倒向武则天?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

    裴炎是受高宗遗命辅佐中宗的宰相,他为了维护李唐江山,和武则天合谋废黜中宗,另立睿宗为帝。但当武则天大权独揽,睿宗形如傀儡时,裴炎又挺身而出,进行谏阻。他要求武则天还政天子。最终被诬以谋反罪杀害。裴炎,字子隆,出身于河东裴氏,绛州闻喜人,性格宽厚,不苟言笑,从小就是个刻苦钻研学问的好学生。青年时期裴炎

  • 邹忌在齐国实行改革 使齐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盛的国家 邹忌在齐国的改革为何不能称为变法?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

    邹忌是战国时期齐国人,曾劝说齐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革新政治,修订法律,选拔人才,奖励贤臣,处罚奸吏,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从此齐国渐强。公元前356年,齐威王刚刚继承王位,就沉醉于声色犬马,不理国事。九年之间,韩、魏、鲁、赵等国先后起兵侵伐,内忧外患严重,将有亡国危险。大臣们纷纷上书劝谏,但

  • 刘备白帝城托孤是出自真心还是假意? 刘备托孤时为何把军队给李严而不给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

    夷陵之战失败后,刘备在白帝城病重去世。在此之前,刘备进行了著名的白帝城托孤,刘备那句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真的是刘备真心实意的有意将江山让给诸葛亮吗?作为一代枭雄,无论什么时候,刘备都堪称是识人的明主。即便到了白帝城托孤的最后时刻,其精明之处仍

  • 秦穆公俘虏晋惠公后为何没有杀掉晋惠公?如果不杀晋惠公,该怎么处置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

    晋惠公是春秋时期晋国君主。公元前651年,在秦国的帮助下继位。晋惠公继位后,背信弃义,诛杀大臣,国人都很不顺服他。公元前645年,秦穆公率军攻打晋国,俘虏晋惠公。为何秦穆公没有杀掉晋惠公,反而放掉了他?晋惠公登基晋献公死后,晋国大夫里克和邳郑想立重耳为国君,发起了内乱,杀掉了还没有登基的太子奚齐。一

  • 周勃早年随刘邦反秦 后来诛吕安刘 挽救了西汉王室 刘邦为何会认为周勃是能安定汉室的人呢?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

    周勃是西汉时期开国重臣,随刘邦起兵反秦,屡立战功。刘邦死前预言“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吕后死后,联合陈平夺取吕禄军权,诛杀吕氏诸王,拥立汉文帝即位,两度成为丞相,最终罢职归国。周勃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辈都生活在河南原阳西南一个叫卷的地方,在周勃很小的时候,全家就离开了河南,搬到了江南水乡江苏

  • 大唐名将高仙芝为何能够威震西域?号称外战无敌的高仙芝为何打不过安史叛军?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

    高仙芝是唐朝中期名将,姿容俊美,善于骑射,骁勇果敢。幼时随父入唐。20岁时被授予将军。安史之乱爆发,高仙芝以副统帅之职出征讨叛逆,前线失利,退守潼关,为监军宦官边令诚诬陷杀害。高仙芝何许人也?仅从名字来看,这位大神应该是汉人无疑,实际上,他不但不是汉人,还来自中原王朝的死敌:高丽。《旧唐书·高仙芝传

  • 一代雄主晋献公 晋国百年霸业的开启者 为何却无法撼动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

    晋献公是春秋时期的晋国君主,即位后用士蒍之计,尽灭富氏子弟及桓庄之族,巩固君位。晋献公是春秋时期雄才霸略的一代英主,“假道伐虢”这个成语,就是出自他连灭虢、虞两国的高超战略。在他的在位时期,晋国版图扩张到此前的三倍,成为当世首屈一指的强国。史称其“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晋国,在春秋的中前期创造了百

  • 秦献公改革弊政扭转了秦国衰败局势 秦献公在秦国崛起中有什么贡献?秦献公在秦国崛起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

    秦献公是战国时期秦国国君,早年流亡魏国,回国继位后在秦国国内进行改革,其中包括废止人殉、迁都、扩大商业活动、编制户籍和推广县制,并且数次发动收复河西失地的战争。秦献公的时期的改革虽然不彻底,但为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秦献公,又叫公子连,《史记索引》中记载名为赢师隰,他的一生可谓是充满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