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说的是谁(诸葛亮真的是布衣吗)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说的是谁(诸葛亮真的是布衣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365 更新时间:2023/12/6 7:15:21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自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古代“布衣”常常用来借指平民百姓,但实际上诸葛亮不仅出身极不简单,而且姻亲好友极为庞杂,与荆襄豪门名士多有来往。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自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众所周知,“布衣”常常用来借指平民百姓,那么诸葛亮真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只是平民百姓出身吗?还是说这只是他的一种自谦呢?

实际上,诸葛亮不仅出身极不简单,而且姻亲好友极为庞杂,与荆襄豪门名士多有来往。

出身徐州琅琊诸葛氏,随叔父从徐州至荆州

诸葛亮出身的琅琊诸葛氏,虽然不如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那么显赫,也不如颍川荀氏那样的一方豪强,但也算是琅琊阳都一带的名门望族。

琅琊诸葛氏的奠基者是西汉元帝年间的司隶校尉诸葛丰,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也曾任泰山郡丞。

诸葛亮八岁时,其父诸葛珪病逝,时为刘表属吏的诸葛玄(诸葛亮叔父)得知消息后,遂前往泰山料理诸葛珪后事,并至徐州照顾诸葛亮兄妹几人。

不久,曹操出兵征讨徐州陶谦,为避战乱,诸葛玄便带着诸葛亮、诸葛均和两个侄女辗转逃至庐江一带,但却与前往江东的诸葛瑾失散。

后来,豫章太守周术病逝,诸葛玄被袁术表为豫章太守(裴松之在《三国志注》引《献帝春秋》称是刘表上表推荐)。

然而东汉朝廷却派朱皓接任,诸葛玄便又于兴平二年(195年)带着诸葛亮兄妹几人前往荆州投奔了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正月,在朱皓和扬州刺史刘繇的联手攻击下,诸葛玄兵败被杀。在失去了叔父的庇护之后,诸葛亮这才带着兄弟姐妹在隆中隐居,潜心耕读。

姻亲好友关系极为庞杂,诸葛亮影响力并不小

虽说在失去了父亲和叔父的庇护后,诸葛亮的身份已经基本相当于一个布衣,但由于与其他地方豪族的联姻,再加上与诸葛亮来往的朋友,使得他的亲友圈极为庞杂,实际上在荆州已经具备了一定影响力。

首先是姻亲方面。在刘表的治理下,不少豪族为了躲避战乱迁入荆州,当时仅拥有两千石以上官员的便多达数十家,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蔡、蒯、庞、黄、马、习、杨七家。

而诸葛亮的长姐便嫁给了蒯祺,蒯祺出身襄阳蒯氏,乃是蒯良、蒯越的侄子,而蒯越乃是荆州刺史刘表的左膀右臂;次姐则嫁给了庞山民,庞山民出身襄阳庞氏,乃荆襄名士庞德公之子。

此外,诸葛亮则迎娶了沔南名士黄承彦的女儿黄氏,黄承彦虽然没有入仕,但却与荆襄名士和上层圈子多有来往,其本人不仅与庞统、庞德公、司马徽、徐庶等人交好。

而且其本身便是南郡大士蔡讽的女婿,而蔡讽也是荆州刺史刘表的岳父。如此一来,诸葛亮实际上与荆州刺史刘表也有些亲戚关系。

也就是说,通过士族联姻,诸葛亮实际上与荆州七大豪门中的蔡氏、蒯氏、庞氏、黄氏、习氏都拥有了亲戚关系

其次是好友方面。虽说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但其也不仅仅只是耕读,实际上与荆襄地区的士族名士也多有来往。

例如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出身襄阳马氏出身的马良,在给诸葛亮写信时便称其为“尊兄”,可见两人之间的关系的紧密。

又如《襄阳耆旧记》有载,“孔明每至其家,独拜床下,德公初不令止”,再加上庞德公乃是诸葛亮二姐的公公,可知诸葛亮与庞德公关系应当也极为紧密

此外,由于诸葛亮颇有学识,因此与当时在荆襄地区的士子名士也多有来往。

例如《三国志》中有“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的记载,可见诸葛亮与崔州平、徐庶、石广元和孟公威等多有来往,而此四人也被称为“诸葛四友”。

最后是间接熟人。还有一些人虽然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与诸葛亮相熟,但从关系网来看,应该也是与诸葛亮相熟。

一是襄阳庞统,庞统是诸葛亮姐夫庞山民的堂兄,再加上两人并称“卧龙凤雏”,因而两人应当是相熟的。

二是襄阳马谡,马谡是马良的亲弟弟,深得诸葛亮器重,两人应当是早就相熟了。

三是襄阳向朗,向朗是司马徽的学生,且与徐庶、庞统极为交好,因此应该与诸葛亮也是认识的。

四是襄阳杨颙,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来看,从杨颙深受诸葛亮信任的情况来看,他应当与诸葛亮是旧识,而杨仪能够受到重用,应该也与其有关。

综上所述,出身琅琊诸葛氏的诸葛亮,虽然不像那些影响力巨大的地方豪强,但也算是名门之后了。

虽然由于父亲和叔父的去世,诸葛亮失去了依靠,但凭借出身和学识,还是得以与荆襄豪族得以联姻,与荆襄名士得以交好,而这与所谓的布衣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

实际上,正是由于这种庞杂的关系网,才能使得诸葛亮不曾出仕,却得以知晓天下事。而刘备之所以能够在荆襄地区笼络那么多人才,且在“赤壁之战”后夺取荆州大部,同样与诸葛亮庞大的亲友圈不无关系。

标签: 历史

更多文章

  • 三家分晋时间是春秋还是战国(三家分晋历时多长时间)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

    春秋末年重大历史事件三家分晋发生时间是公元前376年,直到27年后才完全将晋国分离为赵、魏、韩三个国家。《史记·晋世家》最后有言:“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约不祀。”《史记·晋世家》最后有言:“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

  • 明朝建文帝最终下落(历史上的朱允炆失踪后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

    大家知道,朱允炆21岁登基,只当了四年皇帝,就被叔叔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推翻,从此下落不明,朱棣也就成为了大明朝第三任皇帝。明成祖朱棣虽然功绩显著,但他的一生,一直被一个谜团所困扰。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明朝最大的历史谜团——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明朝第二位皇帝,如果不是因为他的父亲

  • 赵匡胤为什么不杀柴氏子孙(赵匡胤上位后杀柴荣妻儿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

    后周世宗柴荣励精图治,致力于统一大业,立下了“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壮志。在位期间,对内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修订礼乐、制度、刑法,使得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后周世宗柴荣励精图治,致力于统一大业,立下了“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壮志。在位期间

  • 光纤之父是谁获得了什么奖(我国光纤之父高馄的故事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

    高锟,被叫做“光纤之父”、“宽带教父”。相比起其他“高高在上”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的科研成果真正走进了千家万户,触手可及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早年间,他还是个被嘲笑“异想天开”的“傻小子”。诺贝尔奖自从建立以来,在普遍意义上看来,每年的获奖者都代表着各个领域中、各个时代中最顶尖的一批精英。在诺

  • 泾原兵变发生的背景是什么(泾原兵变是哪些原因引起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

    泾原兵变发生的背景位于唐朝中晚期,在位的皇帝是唐德宗。唐德宗是一位颇有作为,也很有抱负的皇帝。自此爆发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皇帝的权威就一天不如一天,靠着藩镇平定了叛军,终究只能养出更强大的藩镇。唐玄宗末年,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发动了“安史之乱”。这次兵乱将正处于盛世的唐朝打进深渊,唐朝皇帝自此饱受

  • 祖逖和刘琨闻鸡起舞的故事(祖逖和刘琨是如何认识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

    刘琨一身豪阔贵公子打扮,身着紫貂皮裘,骑匹四蹄雪白的黑马;祖逖只穿普通的棉服,骑一匹粗壮的枣红马,衣服看上去有些单薄,但精神特别好。他身材和刘琨差不多,紫膛脸,面目棱角分明,鼻直口阔,二眸子精光射人。齐王司马冏被腰斩后,晋廷大赦天下,改元“太安”(太安元年,公元302年。这一年,也是永宁二年。齐王被

  • 潘安是什么人物真实长相如何(历史上的潘安长什么样子)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

    但若说起中国历史上最帅的美男子,那就非潘安莫属了。因为有个词叫“貌比潘安”,可见潘安已经成为了评判帅哥的标准。那这位帅哥最后又是何下场呢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貌比潘安”这个词,相信大家一定都十分熟悉。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年间,形容某一位男子长相帅气,这便是最常用到的一个词语。就像在当代社会之中,众

  • 破釜沉舟出自哪个战役(破釜沉舟的意思与寓意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

    在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四大战役是巨鹿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赤壁之战。破釜沉舟的故事就发生在巨鹿之战,这一战让一个年轻的将领一战成名,从此高歌猛进,让人莫敢仰视。在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四大战役是巨鹿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赤壁之战。破釜沉舟的故事就发生在巨鹿之战,这一战让一个年轻的将领一战成名,

  • 秦始皇陵有多可怕(从秦始皇陵活着走出来也活不过两年)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

    第1个原因是因为秦始皇陵规模巨大,第2个原因则是因为太危险。曾有专家说,如果人进入这座秦始皇陵,即使能活着走出来,说剩余寿命也不过两年之久。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秦始皇陵的规模之大,在世界上寻找与之媲美规模的,也就只有埃及金字塔了。我们都知道秦始皇信仰长生,曾经建造数支船队去海外,造访仙山。后来秦始皇也

  • 隆庆开关指的是什么事件(隆庆开关的意义以及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

    “隆庆开关”是指的1567年刚即位不久的隆庆帝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参与海外贸易。从此民间的私人外贸获得了合法的地位,这与后来满清搞的“广州十三行”有本质的区别,因为明朝的官方贸易一直存在,此次开放的乃是私人贸易。现在一提到明清,很多人就大谈特谈“闭关锁国”从明朝开始,然而这些人根本就没有深究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