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自成当初和崇祯提出三个条件 崇祯为什么死都没有答应

李自成当初和崇祯提出三个条件 崇祯为什么死都没有答应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1269 更新时间:2024/2/14 6:54:38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李自成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李自成进攻北京前,曾提出三个条件,崇祯为何宁愿亡国也不答应?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明代是亡在满清铁骑手中。但事实上,明代是亡于内忧,而并非外患。如果不是李自成推翻明代的统治,满清也无法捡个大便宜。所以在满清刚入关时,打得旗号就是替崇祯皇帝复仇。那李自成与崇祯,是否就一定是不死不休的结局呢?

李自成

其实并非如此。在李自成攻打北京城之前,曾提出三个条件。如果崇祯皇帝答应,他不仅会俯首称臣,而且还会助明军剿灭东北的清军。但崇祯皇帝思虑再三,却拒绝了李自成的请求,最终致使明代灭亡。那李自成究竟提了哪些要求呢?咱们接着往下看。

李自成起义原因

李自成的经历,其实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还挺像。他出生在陕西米脂一个贫寒的家庭,小时候为了活命,曾被舍入寺庙为僧,还给地主放过羊。十几岁时,父母双亡。简直就像复制了朱元璋的身世。不过在成年后,他就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李自成二十多岁时,原本在银川驿站当个普通的驿卒,没事送送公文,跑跑快递。

但因他在送货途中丢了件,又恰巧赶上崇祯精简驿站,倒霉的他就被裁了。人们常说:“祸不单行”,对于李自成来说也是如此,在丢了工作后,他很快便因还不起地主的债被告到官府,官府的县老爷和地主沆瀣一气,打算偷偷弄死李自成。好在有亲友帮忙,李自成才被救了出来,他也杀了地主复仇。后来,因发现妻子与同村的盖虎通奸,李自成怒杀二人。

李自成

身上背了好几条人命,李自成便带着侄子李过去甘肃从军。李自成原本想在军中吃顿饱饭,没想到参将却克扣他们的粮饷。在去北京的路上,大军发生哗变,参将和当地县令被杀,李自成也参加了左挂的农民军。但王左挂和张存孟相继降明,李自成只好去山西投奔他的舅舅闯王高迎祥,成为高迎祥麾下的闯将。

李自成的三个条件

高迎祥死后,李自成继承了他的位置,成为新一任的“闯王”。由于李自成吸收了很多能人异士,所以队伍愈发壮大。崇祯十七年一月,李自成正式在西安称帝,建国号“大顺”,改元“永昌”。虽然李自成已经称帝,但崇祯皇帝还好端端地在北京城坐着,如果不把他赶下台,老百姓是不会承认他们这“草台班子”的。所以李自成又率军北上攻打京师。

李自成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监杜勋入城与崇祯秘密谈判。如果答应他的三个条件,他便立刻退兵,还可助明军剿灭满清。这三个条件分别是:一、割让西北一带给李自成,并封他为国王。二、给李自成百万军饷犒军。三、李自成受封后,可以替朝廷出兵镇压其他叛军,剿灭辽藩。但不奉诏,也不觐见崇祯。

崇祯的态度

对于这三个条件,崇祯皇帝看完后便拒绝了。首先,朱元璋给子孙留下的祖训是:不割地、不赔款、不称臣、不纳贡。而李自成三个条件中的前两个,便是割地和赔款。其次,如果答应了李自成的请求,国家便会陷入分裂状态,也会激起其他反贼的野心。然后,如果将百万军饷给了李自成,他反悔怎么办?这么一大笔钱,岂不是资敌?最后,李自成受封,却不奉诏,也不觐见。二郎神也只是“听调不听宣”,你李自成比二郎神还牛气?这简直就是赤裸裸卡地在打崇祯的脸。所以崇祯二话没说就拒绝了。宁愿死也不肯答应。

崇祯

李自成和谈的原因李自成都已经打到北京城门口了,又为何派人与崇祯帝密谈呢?他也有几方面顾虑。首先,心中底气不足。李自成虽然已经称帝,但老朱家已经坐了几百年江山。在这几百年中,造过老朱家反的,不只他一人。但成功的却没有一个。他这草台班子,谁了解能存在多久?与老朱家相比,他缺少太多的底蕴。

李自成

其次,担心其他勤王兵马赶到。对于攻克北京城,李自成心里也没底。万一战争陷入胶着状态,自己远道而来,而明代的勤王兵马又陆续赶到,那自己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状态。不如趁现在狮子大开口,多勒索一点东西。最后,李自成目光狭隘,没有远大目标。尽管李自成在起义时说得好听,免赋税,闯王来了不纳粮。但他毕竟还是农民军出身,没有远大的志向。他之所以起义,完全是被官府逼得活不下去。如果能够给他高官厚禄,他立刻便会和明代的统治阶级变成“自己人”。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个诸侯王,根本没有图谋天下的胆子。

崇祯

只是没想到北京城已经到了如此弱不禁风的地步,他还没怎么攻打,人们就主动开城投降。但因为军纪不严,残酷对待百姓,所以他失去民心。最后一败涂地,又被满清给赶出了北京城。而性格执拗的崇祯帝,也自挂东南枝,吊死在了煤山上。参考资料:《明史》、《小腆纪年附考》

标签: 历史李自成崇祯

更多文章

  • 朱棣当初为什么要迁都北京 仅仅是为了守国门那么简单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朱棣,明朝

    对朱棣迁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朱棣迁都北京,原因只有一个,不为守门。明代灭亡的直接原因是李自成造反和满清的持续压力,从整个明代的发展过程中来看,定都北京毫无疑问给明代造成了极大的困扰。燕王朱棣为什么要定都北京,难道就因为这里是他的封地?许多人讲出了理由,主要分为三个:1

  • 历史上张居正生活奢侈 张居正为什么还能称为一代名相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张居正,明朝

    还不了解:张居正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历史上,明代的张居正生活奢侈,但为什么却仍被称为一代名相?导语:当年明月是这样评价张居正的:“他是一个天才,生于纷繁复杂之乱世,身负绝学,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他独断专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里不一,

  • 孝庄太后都已经死了37时间了 康熙皇帝为何都没有下葬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清朝,太后

    还不了解:清代太后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撑起清代的孝庄太后,死后停尸宫中37年,康熙为何不愿将其下葬?在清代近300年的历史进程中,孝庄文皇后(俗称“孝庄太后”)作为顺治帝的生母、康熙帝的祖母,对于清代的一统、稳固和发展真可谓呕心沥血,其功勋如何强调都不为过。但让人匪夷

  • 解缙身有经世之才,为何最后的下场却很惨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明朝,解缙

    野史载,有一位小官员去一富家收税,这富家小姐欲为难这收税之人,遂在门上贴一对联曰:“闲人免进,盗者休来”,谁知这收税的在对联后面各添了三个字,便昂首挺进。及看这对联变为:“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休来道者来”,不禁心中叫绝,只是这两人后面是否演绎出那香艳的奇葩故事,就不得而知了。这个收税的便是后来大名鼎

  • 法正带头违反法纪,为何诸葛亮却不追究呢?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三国,法正

    导读建安十九年,刘备在法正的帮助下,攻克成都,全据益州,实现了《隆中对》中“据有荆、益”的初步战略目标,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此后,踌躇满志的刘备自领益州牧,并对众将论功行赏,其中法正被任命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这样,法正就从刘璋手下一名没有实权的军议校尉,一跃成为刘备集团中“外统都畿,内为谋主”的

  • 诸葛亮北伐真的是为了兴复汉室吗?其实不然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三国,诸葛亮

    公元221年,刚刚称帝不久的刘备顾不得休息,就以为关羽报仇为借口,起兵伐吴,意图夺回荆州,以重建对魏、吴的战略优势,夷陵之战爆发。但失去法正的刘备,无法再现汉中之战时的神勇,被东吴无名后辈陆逊火烧连营,败退白帝城。公元223年,刘备自知大限将至,于是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并要求刘禅要对诸葛亮“事之如父

  • 黄庭坚有哪些经历?为何不受朝廷重用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宋朝,黄庭坚

    在中国文学史上,这黄庭坚亦可谓是大名鼎鼎之人了,他在诗歌方面了与苏东坡并称“苏黄”;在词作上与秦观并称“秦黄”;在书法上更是与苏轼、米芾和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但真真读过,读懂他作品之人怕是不多。黄庭坚似乎是个被边缘化的人物,如宋之朱敦儒,民国之黄侃一样,名头不小,但认知率很低,除了书法因拍卖创

  • 公孙瓒手下的三位大将,为何只有严纲下场不好呢?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三国,严纲

    汉末三国时期,曾出现过许多割据一方的诸侯群雄,其中就有著名的“白马将军”公孙瓒。今人谈到公孙瓒,对其大多只剩下“刘备故友”的印象,其实历史上的公孙瓒,威名一度远震北疆。在公孙瓒与袁绍争锋前期,他还曾一度占据上风。不仅如此,公孙瓒麾下也曾是猛将如云,其中三员大将堪称一时之杰,他们分别是严纲、赵云和田豫

  • 蜀汉灭亡后,为何东吴能坚持那么久呢?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三国,孙权

    东汉末年的时候,由于统治者的重用宦官以及幼主的无能。导致了天下变的纷争,诸侯群雄势力割据。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动荡社会时期,这就是三国主义。从广义上来说,三国时期指的是董卓入关之后。而在狭义上来讲,这是指的魏蜀吴三国成立之后形成的鼎足之势。在当时,曹魏是群雄割据势力中最为强大的一个政权,南方

  • 如果刘备换成赵云,三英战吕布结局会改变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三国,赵云

    我们都知道我们古代有四大名著,其中我感觉最经典的莫过于三国志了,该电视剧当中比较经典的战事莫过于三英战吕布了,当时刘备,关羽,张飞三个人大战吕布,但是最后还是打了一个平手,三个人最后都没有降服吕布那么我们大胆的试想一下,如果当时赵云在现场,不用刘备出站,张飞,关羽,赵云三个人去和吕布大战,能否击败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