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孝庄太后都已经死了37时间了 康熙皇帝为何都没有下葬

孝庄太后都已经死了37时间了 康熙皇帝为何都没有下葬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1995 更新时间:2024/2/14 6:53:42

还不了解:清代太后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撑起清代的孝庄太后,死后停尸宫中37年,康熙为何不愿将其下葬?

在清代近300年的历史进程中,孝庄文皇后(俗称“孝庄太后”)作为顺治帝的生母、康熙帝的祖母,对于清代的一统、稳固和发展真可谓呕心沥血,其功勋如何强调都不为过。但让人匪夷所思的是,等到孝庄太后驾崩后,一向对祖母孝顺备至的康熙帝,为何没有将她与太宗皇太极合葬,而是停尸宫中37年时间呢?

孝庄太后画像

对于孝庄太后未与皇太极合葬的原因,民间广为流行着一种说法,称皇太极驾崩后,孝庄太后曾下嫁给小叔子多尔衮,以此来换取他放弃对皇位的觊觎,转而辅佐福临做皇帝。正因为没有做到从一而终,所以孝庄太后对皇太极深感有愧,自认为没有脸面跟他葬在一起。

其实,孝庄太后改嫁多尔衮的传言,即使在清代便开始流行,而最早引起史家关注的出处,是明代遗臣张煌言所做的十首《建夷宫词》。在这组词当中,其中有一首写道:“上寿觞为合而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日新仪注,太礼恭逢太后婚。”这首词直白无隐地告诉世人,孝庄太后的确下嫁过多尔衮,并且还曾举行过盛大的婚礼。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史料,也语义隐晦的提到太后下嫁之事。

多尔衮迎娶孝庄太后一事,明显属于谣言

但是按照清史大家孟森先生的考证,孝庄太后根本没有下嫁过多尔衮,张煌言之所以作诗诽谤,完全是因为他乃明代遗臣,对清代怀着刻骨铭心的痛恨情绪。孟森进一步指出,很多人拿多尔衮自称为“皇父摄政王”来说事,认为这是他迎娶孝庄太后的“铁证”,殊不知“皇父”跟“尚父”、“仲父”、“亚父”一样,只是帝王对股肱重臣的敬称,根本不足为据。

既然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一事纯属子虚乌有,那么她婉拒跟皇太极合葬便另有原因,其实按照史料记载,并结合常识推断,我们很容易总结出三点原因:

其一,不想惊扰亡夫的神灵。众所周知,皇太极在崇德八年(1643年)驾崩,而孝庄太后则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去世,中间相隔近半个世纪,如果她坚持要跟丈夫合葬的话,必然要重封闭多年的地宫。虽然从技术手段上讲这绝非难事,但在迷信色彩浓厚的古代,却往往被视为惊扰亡者神灵之举,一旦处置不当,极有可能会给世间带来诸多不详。正因如此,孝庄文皇后才会合葬一事深感犹豫。

清太宗皇太极

其二,不想与姑母哲哲、姐姐海兰珠在地下“争宠”。熟悉清史的人都了解,皇太极在世时最宠爱的女人,是孝庄太后的亲姐姐-宸妃海兰珠,而一直占据着中宫位置的,则是她的亲姑姑-孝端文皇后哲哲,而无论是地位还是受宠程度,孝庄太后都远不及姑姑和姐姐。正因如此,在海兰珠、哲哲都合葬昭陵的情况下,孝庄太后因为不想在地下继续跟她们“争宠”,便决定知难而退,不选择合葬。

其三,挂念儿孙,期望能守在他们身旁。孝庄太后既然无法从丈夫那里获得足够的关爱,便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儿子顺治帝、孙子康熙帝身上,为了帮助他们稳固皇位、治理帝国可谓是操碎了心。正是在孝庄太后的全力帮助下,顺治帝、康熙帝在位期间成就斐然,文治武功皆有可称者,堪称有为之君。

康熙帝玄烨

正因如此,孝庄太后将顺治帝、康熙帝父子视作自己的骄傲,不仅在生前关注他们成长,而且也期望能在死后继续守在他们身边。这个想法绝非笔者凭空杜撰,而恰恰是孝庄太后在临终前的遗言(“太后疾大渐,命上曰:‘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於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无憾。’”见《清史稿·卷二百十四》)。

孝庄太后薨逝后,康熙帝尊重祖母的遗愿,果然没有将她的灵柩运往盛京与皇太极合葬,而是暂安在顺治帝的孝陵附近。事后,康熙帝将祖母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除,然后在昌瑞山下重建,并将灵柩停放于此,称“暂安奉殿”。虽然这种安排适合祖母的遗愿,但毕竟有违祖制,所以康熙帝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都在思索妥善的处理办法,但直到他驾崩,都没能想出好主意。

雍正帝胤禛

孝庄太后的灵柩停放30多年迟迟无法下葬,虽然有康熙帝的一片苦衷在里面,但毕竟影响不好,很容易引起民间的风言风语。正因如此,等到雍正帝即位后,便趁着孝庄太后与皇太极“成亲”百周年的日子,才在暂安奉殿原处就地起建陵园,并将她的灵柩葬入地。时在雍正三年(1725年),此时距孝庄太后驾崩已经过去37年时间。

史料来源:《清史稿》

标签: 历史清朝太后

更多文章

  • 解缙身有经世之才,为何最后的下场却很惨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明朝,解缙

    野史载,有一位小官员去一富家收税,这富家小姐欲为难这收税之人,遂在门上贴一对联曰:“闲人免进,盗者休来”,谁知这收税的在对联后面各添了三个字,便昂首挺进。及看这对联变为:“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休来道者来”,不禁心中叫绝,只是这两人后面是否演绎出那香艳的奇葩故事,就不得而知了。这个收税的便是后来大名鼎

  • 法正带头违反法纪,为何诸葛亮却不追究呢?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三国,法正

    导读建安十九年,刘备在法正的帮助下,攻克成都,全据益州,实现了《隆中对》中“据有荆、益”的初步战略目标,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此后,踌躇满志的刘备自领益州牧,并对众将论功行赏,其中法正被任命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这样,法正就从刘璋手下一名没有实权的军议校尉,一跃成为刘备集团中“外统都畿,内为谋主”的

  • 诸葛亮北伐真的是为了兴复汉室吗?其实不然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三国,诸葛亮

    公元221年,刚刚称帝不久的刘备顾不得休息,就以为关羽报仇为借口,起兵伐吴,意图夺回荆州,以重建对魏、吴的战略优势,夷陵之战爆发。但失去法正的刘备,无法再现汉中之战时的神勇,被东吴无名后辈陆逊火烧连营,败退白帝城。公元223年,刘备自知大限将至,于是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并要求刘禅要对诸葛亮“事之如父

  • 黄庭坚有哪些经历?为何不受朝廷重用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宋朝,黄庭坚

    在中国文学史上,这黄庭坚亦可谓是大名鼎鼎之人了,他在诗歌方面了与苏东坡并称“苏黄”;在词作上与秦观并称“秦黄”;在书法上更是与苏轼、米芾和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但真真读过,读懂他作品之人怕是不多。黄庭坚似乎是个被边缘化的人物,如宋之朱敦儒,民国之黄侃一样,名头不小,但认知率很低,除了书法因拍卖创

  • 公孙瓒手下的三位大将,为何只有严纲下场不好呢?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三国,严纲

    汉末三国时期,曾出现过许多割据一方的诸侯群雄,其中就有著名的“白马将军”公孙瓒。今人谈到公孙瓒,对其大多只剩下“刘备故友”的印象,其实历史上的公孙瓒,威名一度远震北疆。在公孙瓒与袁绍争锋前期,他还曾一度占据上风。不仅如此,公孙瓒麾下也曾是猛将如云,其中三员大将堪称一时之杰,他们分别是严纲、赵云和田豫

  • 蜀汉灭亡后,为何东吴能坚持那么久呢?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三国,孙权

    东汉末年的时候,由于统治者的重用宦官以及幼主的无能。导致了天下变的纷争,诸侯群雄势力割据。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动荡社会时期,这就是三国主义。从广义上来说,三国时期指的是董卓入关之后。而在狭义上来讲,这是指的魏蜀吴三国成立之后形成的鼎足之势。在当时,曹魏是群雄割据势力中最为强大的一个政权,南方

  • 如果刘备换成赵云,三英战吕布结局会改变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三国,赵云

    我们都知道我们古代有四大名著,其中我感觉最经典的莫过于三国志了,该电视剧当中比较经典的战事莫过于三英战吕布了,当时刘备,关羽,张飞三个人大战吕布,但是最后还是打了一个平手,三个人最后都没有降服吕布那么我们大胆的试想一下,如果当时赵云在现场,不用刘备出站,张飞,关羽,赵云三个人去和吕布大战,能否击败吕

  • 关羽生平的第一战是哪场战役呢?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三国,关羽

    武圣人关羽,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流中,关于他一生的记载数不胜数。在他去世后的1800年里,各朝各代的帝王都会给关羽追封一些封号以此来纪念这位圣人。关羽由于出生在汉朝末期的三国时代,所以他的一生是在战争中度过的,而最后也是在战争中去世的。他的生平当中经历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战争,那么大家知道关羽生平的第一战

  • 东吴的潘璋为何被称为“名将”的克星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三国,潘璋

    三国演义中,有一人被称为是名将克星,这人就是东吴的潘璋。五虎上将中的关羽杀不了潘璋,反被潘璋擒获。黄忠杀不了潘璋,反而被潘璋部将所伤,最终不治身亡。那么潘璋到底有多厉害,关羽和黄忠都杀不了,并且两人都栽在潘璋的手上,最后又为何被关羽的儿子关兴给轻松斩杀了呢?关羽关羽是蜀汉五虎上将之首,战力强悍,巅峰

  • 关羽和马超谁更厉害?关羽为什么不服马超?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关羽,马超

    很多朋友都很好奇关羽和马超谁更厉害?关羽为什么不服马超?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的解读,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似乎这个问题并不难。因为在小说中关羽曾经亲口对曹操说过,张三爷的武功比自己强不少,显然是认为自己不如张飞的。而张飞又与马超大战一百回合不分胜负。这答案好像就有了。不过,小说中另外的一个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