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孙权将都城迁到南京的目的是什么?

历史上孙权将都城迁到南京的目的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611 更新时间:2024/2/4 13:55:55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人,孙坚之子,孙策之弟,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历史上,当南北对峙时,定都金陵(建业、建康、南京)是常态,这是由于地理经济决定的。

孙权曾根据形势需要短暂地建都于武昌,是基于219-228年特殊的形势做出的务实调整。

不过,当形势回归常态后,孙权还是回到了历史的常态——迁都建业。

定都金陵是“南朝”常态

荆、扬二洲,户口半天下,江左以来,扬州根本,委荆以阃外···——《宋书.何尚之传》

从东吴到后来的东晋、南朝,南方政权多是定都于金陵(包含这种历史名称),这是由地理经济决定的。

南朝的重心有两个:荆州、扬州。

如能像刘表一样全据荆襄,则荆州经济比江东好。

正常情况下,唐代以前,荆州的经济比扬州要好。

但是,当南北对峙,尤其沿长江对峙时,情况就不同了。

荆州最为富庶的江汉平原,在长江以北。对于以长江天险自守的南朝来说,江陵以北,不论名义上归属于谁,都是很难有效控制的。

如此,南朝能稳固统治的荆州地区,其实只有南郡及荆南地区。

魏晋南北朝时期,荆南地区经济都不太发达,要以半个荆州为重心统治南方有些力不从心。

因此,以扬州财赋为本,治理南方是南朝的常态。

与此同时,沿江对峙时,一旦北兵耀兵于江北,武昌等地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相比之下,在大运河开通之前,金陵地区的水系则极为复杂,即使北兵渡江,在金陵附近连一块展开大军的地方都没有。

因此,晋灭吴时,即使吴已经奄奄一息,已经渡江的王浑仍然不敢攻建业,一定要等顺江而下的晋军前来解决问题。

孙权都武昌是特殊环境下的选

219年,吕蒙白衣渡江袭击南郡时,孙权即已抵达荆州。

在称帝前,孙权一直在公安。

无论出于进攻还是防守,或是维持稳定,这都是孙权必须作的。

1、维持稳定。

孙权所袭的南郡、武陵等地,久属刘备。刘备、关羽在此颇得人心。而自刘表时期开始,孙权即与当地多年争战。

因此,孙权必须亲自坐镇,稳定相关地区形势,消化战役结果。

2、防御:照顾两头。

吴蜀闹翻后,两国大战一触即发。

与此同时,孙权又必须防备北方曹丕南下。

孙权治于武昌,可以照顾荆、扬两个战场。

事实证明,这是非常得当的。

夷陵之战,孙吴击败了刘备;不久,孙权又挫败了曹丕三道伐吴。

连番大战,孙权应对得十分从容。

3、进攻:荆州是争夺焦点。

三国时期,吴魏争夺的焦点一直在淮南,唯孙权称帝前后例外。

这是因为:此时的荆州,魏、吴的统治都不稳固,是双方趁虚而下的焦点。

经过关羽北伐,荆州北部已经残破不堪。曹丕甚至一度放弃襄阳。吴魏在襄阳发生过易手。

吕蒙在白衣渡江前,策划的局面是:吕蒙自己坐镇襄阳,虎视北方。

因此,孙权坐镇荆州,可以说是继承了吕蒙时期的思想,以襄阳为发展目标,进行北伐。

可以说,在219年-228年,无论是维稳还是防守、进攻,孙权都必须坐镇武昌,以寻求机会。

迁回建业:形势改变

可是,形势很快就变了。

1、荆州方向国防压力顿减。

(1)、吴蜀和解

蜀国的军事威胁基本上解除;东吴基本上可专心对北作战。

(2)、曹魏无力威胁江陵。

曹丕三道伐吴时,江陵朱然能战之兵只有5000,而曹丕集结了曹真、张郃夏侯尚大军来攻。

可是,东吴在没有调动陆逊军的情况下(吴蜀尚未和解),即挫败了曹丕的攻势。

此后,曹丕两次伐吴,重心遂转到了东线。

可见:曹丕也认识到,在荆州方向很难形成突破。

而在吴蜀和解后,魏国要突破江陵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不再是魏国的主攻方向。

2、荆州方向攻势受挫。

226年,曹丕去世,孙权趁机北伐,重点放在了襄阳。

可是,孙权、诸葛瑾两路悉数败得毫无悬念。

相反,227年,在淮南方向,孙吴在石亭大败曹休,吴军将帅甚至提议趁机大举北伐(被陆逊劝阻)。

因此,此后,孙权调整攻略方向,仍以合肥为目标,组织攻势。

3、稳固根本。

孙权称帝前,完成了江东政权的本土化。

孙权以顾雍、陆逊等江东大族担任最高政治、军事长官,以换取大族的支持。

因此,如何处理好与江东大族微妙的合作关系。既能妥善利用,又能有效控制江东大族,成了孙家维持政治稳定的首要任务。

因此,迁回建业,是加强对江东大族的控制,稳固根本的必然选择。

总的来说,无论是长期建都江东,还是短暂地治于荆州, 都是孙权根据现实需要做出的务实选择。

孙吴能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划江而治”的南方政权,与孙权的务实是分不开的。

标签: 历史孙权三国

更多文章

  • 李世民的第三子李恪能力究竟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李世民的第三子李恪能力究竟如何?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李恪是李世民的三子,一个曾被提名为储君的一位皇子,但他的一生却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辉煌。相传,李恪更是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子,毕竟还曾被提名立储,最后因为是隋唐血脉而错失皇位,事实真的如此吗?曾经在《旧唐书》里这样提到过:李恪有文武才,太宗尝

  • 三国实力一流却没能入选二十四猛将榜的人都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文聘,三国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三国猛将辈出,在民间有“三国二十四猛将榜”,排名分别如下: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神枪张绣与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和姜维。这里面,能上榜的,武力基本都是非常厉害的,属于超一流和

  • 朱元璋去拜佛,方丈是怎么回答他的问题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朱元璋,明朝

    众所周知朱元璋曾经为了吃饱饭当过和尚,后来为了祭拜神明,再次回到了自己曾经待过的皇觉寺,面对着寺内众多的“仇人”,方丈是怎么机智的救下他们的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曾经的恩怨话说朱元璋经过鄱阳湖一战后彻底打败了陈友谅,也奠定了自己将来登基的基础,随后小明王之死彻底为朱元璋扫清了道路,于

  • 李世民的堂弟李道宗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李世民的堂弟李道宗是个怎样的人?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相信熟读历史的人都知道薛仁贵究竟是谁,在很多野史当中,都记载着薛仁贵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忠臣,并且非常的勇于向皇上进谏,而且曾经遭到小人的陷害,差一点儿被皇帝处死。而这么污蔑薛仁贵的小人,根据历史记载应该就是李道宗,很多人对于李道宗这个人并

  • 对于司马懿服务的三代君主来说 最害怕的人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司马懿,曹魏

    对司马懿和曹魏三代皇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司马懿长期服务曹魏,在曹操、曹丕和曹睿中,谁是他最害怕的人?从曹操时代起,司马懿就开始侍奉曹家。他勤勤恳恳地为曹家服务了四代人,三次成为曹家的顾命之臣。直到曹爽时期,司马懿才露出本来面目,篡夺了曹魏政权。可以说,在他的前半生中,

  • 神龙政变的参与者最后什么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神龙政变的参与者最后什么下场?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神龙政变是一场复辟唐朝的事件,唐朝初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兄长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谋得太子之位,得以登上皇帝宝座,却没想到自己找了个小老婆差点让大唐江山从此改易他姓,如果不是众多心怀唐朝的大臣发动一场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结局还

  • 李世民为何在李泰李治之间左右不定?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李世民为何在李泰李治之间左右不定?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李世民在废掉太子李承乾后,剩下两个嫡子,一个魏王李泰,一个晋王李治。立谁为太子呢?李世民茶饭不思、夜不能寐,脑袋都大了。可就在这时候李泰对李治说了一句话:“你历来和元昌友善,现在元昌被赐死了,你就不担心你的脑袋吗?” 就是这句话传到李

  • 曹睿生前一直压制司马懿 死后为何将司马懿任命为辅政大臣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曹睿,司马懿

    还不了解:曹睿和司马懿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曹睿一生都在压制司马懿,临死前为什么还仍命其为辅政大臣呢?魏明帝曹睿既然当得一个“明”字,自然对司马懿是有所警惕的。不过,尽管曹睿考虑过多种方案,却根本没有办法不把司马懿列入辅政大臣的序列。曹睿对司马懿的警惕曹睿与司马懿的关系

  • 宋仁宗的孩子那么多 皇位最后为何会到养子手里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宋仁宗,养子

    对宋仁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为何宋仁宗那么多孩子,最后皇位却交由养子的手中?太宗得天下之后,他的子孙自然而然地就布满天下了。但是到了“靖康之变”发生之时,太宗的子孙却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皇室宗亲大部分都被俘北上,后来又基本上丧命北国。而有幸存留在南宋疆域之内的宗室数量

  • 嫡长子李承乾为何如此冲动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嫡长子李承乾为何如此冲动造反?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李承乾是唐太宗的嫡长子,他聪慧仁孝深得帝后的喜爱,李世民登基后便将其立为太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承乾的性格却越来越偏激,最后居然敢做出谋反的举动,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按理来说,李承乾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只要时机一到,便可以顺利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