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范仲淹为什么会干涉儿媳妇的陪嫁?

范仲淹为什么会干涉儿媳妇的陪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546 更新时间:2024/1/25 8:19:27

范仲淹为什么会干涉儿媳妇的陪嫁?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范仲淹次子范纯仁结婚时,女方的陪嫁里有一顶丝萝帷帐,范仲淹知道后,把儿子叫过来斥责,说要把这帷帐带进家,他就一把火烧了它。儿子只好给岳家捎信,把丝萝帷帐从陪嫁里去掉了,婚事也办得十分朴素。

连儿媳妇的陪嫁都要干涉,范仲淹为什么这么不近人情?

原来,节俭清廉是范家的家风,表面上的不近人情,彰显的是范仲淹方正节俭的本色。

范仲淹为官清廉,勤政爱民,乐善好施,他还注重教育,兴办义学,现在苏州中学的前身就是当年范仲淹主持兴办的。

也正是因为范氏子孙对这些家风的传承,范家得以800年盛传不衰,范纯仁后来也官至宰相,到清朝,范家出了近百位高官,现在苏州的范家后人,也发展得很好。

家风家教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生活在特定的家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必然会不知不觉地受到家风的影响和熏陶,其思想、品行、性格、气质,必定要带有这个家庭家风的特征或痕迹。所以,有远见的父母都非常重视平日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

大凡成功人士,他们的家风家教都有独到之处。

董卿在央视舞台上气质优雅、妙语连珠,倾倒了无数人。但她令人折服的才华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这个漫长积累的过程,就不得不说到她的父亲。

董卿的父亲农村出身、家境贫寒,通过不懈努力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后来成为上海某报社副总编辑。经历让他坚信,一定要靠自己的百倍奋斗才有可能成功,这就成了他对董卿的教育理念。

“不许照镜子;不许买新衣服;每天早上跑一千;每年寒暑假必须勤工俭学;学习成绩必须要好;每天抄书上的成语;钉在墙壁上、每天检查;抄诗、抄古文,必须背下来;什么家务活都得干”董卿爸爸对她这样要求。

董卿说,现在回想起来,觉得父亲对她做的每件事都对,是他塑造了自己坚韧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董卿说:“如果我几天不读书,会感觉像几天不洗澡那样难受。”

看似严苛的家训为她的青少年时代塑型,读书成为她的必需,坚持融入她的性格,这才成就了现在的董卿。中国诗词大会的现场编导说:“十期下来董卿老师没有任何提词器,所有和点评嘉宾、选手、百人团的诗词互动全部都是张口即来。”腹有诗书气自华,舞台上的自信与从容来自不懈的努力与坚持。

郭晶晶教育孩子的方法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她嫁入豪门后,依旧保持简朴本色,还和霍刚一起带孩子下田劳动,这些事情被人们交口称赞,正是对他们家风家教的肯定。郭晶晶平日生活简朴,还带着孩子亲近自然,让孩子们自己去看去做,了解普通百姓的生活,体验劳动的艰辛,得知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他们才更加懂得生活的真相。

良好的家教、家风,不仅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也是子孙后代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教子有方的还有李嘉诚。他注重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让孩子们凭借自身努力立足社会,而不是靠父母的支持。

他在两个儿子八九岁时,就和他们旁听董事会,并就讨论的问题发表见解。这样的锻炼,培养了孩子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让他们学到生意经。

两个儿子以优异的成绩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后,想去他的公司上班,他断然拒绝,让孩子们自己去闯荡,说当他们的才能匹配时,才能来他的公司。于是,两个孩子去了加拿大,一个在地产业,一个在银行业,凭借跟父亲学到的经验和自身不懈的努力,事业都干得风生水起。

良好的家风家教对个人的成长、家庭的兴旺,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风家教。历史上见诸典籍的家训并非鲜见,为后人称颂的也有很多。“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对儿子的告诫可谓苦口婆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对孩子也是谆谆教诲,凡此种种,都表现着前辈对后辈的希望,这是他们的人生经验,也是他们希望下一代能恪守的信条。

苏轼说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意思是为人应当忠厚,饱读诗书、不断学习,这样的家族定会繁荣兴旺,长久不衰。

如上种种,能够凝聚人心,让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有生活的目标和动力,积极向上,不断进取都是良好的家风,能让家族兴旺,反之亦然。俗话说,慈母多败儿,纨绔少伟男,说的就是不好的家风家教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

因为个人是家庭的组成部分,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教、家风靠家庭来形成和传承,家庭是家风家训延续的载体。好的家风家教对于家庭的发展和延续、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古人要求先修身,齐家,再谈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一定要先把自己做好,把自己的家庭治理好,进而形成良好的家风。家风正,则世风正;家庭努力向上,则世风积极进取;家庭和谐,社会才会和谐;家庭昌盛,社会才更加昌盛。

标签: 历史古代宋朝

更多文章

  • 陈平为什么不是汉初三杰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古代,汉朝

    陈平为什么不是汉初三杰之一?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每一个开朝皇帝在打江山的过程中,身边肯定少不了许多能人志士的辅佐,刘邦在建立汉朝的时候,也正是有了张良、萧何、韩信、陈平等人的帮助,才成就了大业。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就是足智多谋的陈平,可为什么这样一号人物,却没有被刘邦列为“汉初三杰”呢?有人

  • 康熙皇帝为了节约银子一天只吃两顿饭?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古代,清朝

    康熙皇帝为了节约银子一天只吃两顿饭?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红楼梦》中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脂砚斋在书上写了许多评语,还给读者讲了一个笑话:“近闻一俗笑语云:一庄农人进京回家,众人问曰:你进京去可见些个世面否?庄人曰:连皇帝老爷都见了。众罕然问曰:皇帝如何景况?庄人曰:皇帝左手拿一金元宝,右

  • 贾南风为何会引发了“八王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古代,晋朝

    贾南风为何会引发了“八王之乱”?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公元290年,司马炎驾崩,太子司马衷即位,历史上被称为晋惠帝。司马炎的谥号是“武帝”,但他是历史上被称为“武帝”里边最差的一位。司马炎大概是历史上运气最好的皇帝。毫无追求、只懂得享受的他靠着爷爷、大爷和他爹多年的苦心经营开创的大好局面,

  • 清朝一皇帝为何亲自监考科举考试?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古代,清朝

    清朝一皇帝为何亲自监考科举考试?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科举制,是以前普通老百姓想出人头地最重要的渠道,这个起源于隋,一直沿袭到清朝的辉煌之路,被无数读书人,梦寐以求。有需求,就有捷径,科举舞弊层出不穷,比如明朝著名的唐伯虎科举舞弊案,把年少成名的唐伯虎彻底打回老家写诗去了,可谓朝廷失意,文

  • 陈叔宝和他的草包弟弟陈叔陵如何骨肉相残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古代,南北朝

    陈叔宝和他的草包弟弟陈叔陵如何骨肉相残的?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这场大戏,就发生在南北朝时期的南陈,也即后主陈叔宝继位之前的这个时期。这个后主陈叔宝,一生胸无大志,除了文艺,整天沉湎酒色,治国无能,最后直端端地将一个陈朝葬送。不过也好,他的自我毁灭,成全了中国历史上的隋朝大一统。这对兄弟,

  • 魏国在曹丕之后为什么开始迅速衰败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三国,曹操

    曹操是三国初代目中最任人唯亲的人,有什么好处曹操首先会考虑自己亲戚,同时也导致对人才培养的不够。五子良将,这已经是魏国外姓的最高峰,但不论何时,都能被曹操亲戚稳压一头。夏侯渊,西线总司令,论才能或许不够出色,但只要他活着,徐晃,张郃,郭淮就只能是他的小打手。反观蜀国,诸葛亮事必躬亲,累死五丈原后蜀国

  • 诸葛亮并没有斗过司马懿,为何后世评价却完全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三国,诸葛亮

    诸葛亮外号卧龙,司马懿外号冢虎,两人在三国时期可谓是一生之敌,然而后世对两人的评价却天壤之别。其实两人的结局迥异,从他们的人生志向就能看出。看看他们各自的座右铭,就能得知为何会走向这样的结局。诸葛亮出山后,让颠沛流离的刘备成为三分天下的一代枭雄。在刘备死后,尽心辅佐刘禅,呕心沥血兢兢业业,为了蜀汉的

  • 长平之战后赵国衰弱,为何白起没有趁机灭了赵国?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战国,白起

    长平之战后,赵国确实是元气大伤了。若是白起在打了长平之战后,立刻带领秦国骁勇善战的士兵,杀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去,肯定是可以一举拿下赵国,直接灭掉赵国的。而且当时的白起就是这样想,这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机会。但是,当白起把这个情况汇报给秦昭襄王之后,被秦昭襄王给否决了。不得已白起只好心不甘,情不愿的班师回

  • 赵云一生不被重用的真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古代,三国

    赵云一生不被重用的真相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一代白衣神将,威震华夏大地。可以说,赵云符合男性对英雄所有的崇拜,至今他的形象也还为广大男性所模仿。不仅如此,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赵云在历代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更是被塑造成举世无双的武将形象。然而历史上真实的赵云并不是这样,他“七进七出”的

  • 贾诩换六位主公安然无恙,是因为他情商高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古代,三国

    贾诩换六位主公安然无恙,是因为他情商高吗?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三国牛人辈出,文有道德圣者荀彧丶算无遗策的郭嘉丶奇谋百变的庞统丶雅量高致的周瑜,武有睥睨天下的关羽丶探囊取物的张飞丶六破重围的张辽丶一身是胆的周泰。牛人中的牛人是文弱书生贾诩,六换主公,却能遇难呈祥。贾诩雕像易中天这样评价贾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