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自成攻打北京城时明朝还有百万军队 他们为何没有救崇祯

李自成攻打北京城时明朝还有百万军队 他们为何没有救崇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703 更新时间:2024/1/22 3:26:44

李自成和崇祯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李自成攻破北京时,明代大军还有百万,为何没有赶来救崇祯帝呢?

1644年正月,李自成从西安出发,开始向北京进军。

此刻,尽管大明的精兵强将已在农民军与清军的连番打击下损耗大半,但其名义上仍然拥有号称百万的大军,至少尚有一战之力。

可是,短短一个多月里,起义军就挺进一千多公里,攻下了坚固设防的北京!

其间,大明根本没有组织起大规模抵抗,号称百万的大军似乎不见踪影!

这是怎么回事呢?

拒绝集结大军的崇祯

早在李自成发起攻势之前,总督陕西军务的兵部右侍郎余应桂就提出了集结大军的建议。

余应桂上奏:李自成军号称百万,不是闹着玩的,“非天下全力剿之不可”!应该让左良玉吴三桂及高杰、唐通、周遇吉、刘泽清等各路大军集结到真(定)保(定)之间,由史可法或王永吉持尚方宝剑,并力对抗李自成。

比之当时朝堂群臣不痛不痒的上奏,这算是一个比较靠谱的建议了。

可是,余应桂得到的回复是一顿痛斥!

原来,当时,孙传庭战死,余应桂奉命前去接替孙传庭总督陕西。

可是,崇祯只给了余应桂1000人,所携带的钱财也只够这1000人的饷银。余应桂赶到山西时,发现陕西已经基本被李自成搞定了,他这千把人不够人家塞牙缝,便停留在山西不敢走。

因此,崇祯对余的回复是:你总督陕西,却既不敢入秦,又不积极部署河防(那么点钱,怎么部署呀),却空谈起这些事情来!庸怯可知!

崇祯之所以拒绝余的建议,倒不完全是因为余没去陕西。

事实上,当时的崇祯,有自己的考量。

崇祯的算盘

要调动大军,需要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

当时,吴三桂正在宁远,承担着抗清的任务;左良玉在当年一、二月时,仍与张献忠在湖南作战;其余各将也都有自己的任务。

集结大军,意味着直接放弃全国各地的若干战场,代价太大,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这么干。

而当时的崇祯,并不认为已经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

“京师之安危,常视山西之治乱”,山西是当时的关键。

如果李自成不能控制山西,专从河南进军,侧翼受山西明军的威胁,农民军的千里纵深将变成千里正面,十分被动。(当年安史之乱时安禄山犯过的错误)

因此,山西的得失是大明能否防御李自成的关键。

而当时,大同、宣府、居庸关等地本就是边塞要地,是重兵所在,雄关强兵,不怕李自成来。

明军最担心的是自太原出井陉,走保定攻北京,这是最近的路,也是明军防御相对薄弱的区域。

不过,依托太行阻隔,明军只要集结重兵于真定、保定,堵塞井陉口,就能防住李自成。

而且,“且谓真保不支,犹可调宣、大兵之半以援畿辅也”,即便井陉阻不住,从宣府、大同抽调一半兵力,也足以防住李自成。

看起来,依托太行山的阻隔、雄关坚城,明军即便不调动吴三桂、左良玉等部,也依然足以防御李自成。

事实上,当时大明尚可阻击大顺军,不单是大明如此看,就是大清也是这么看的。

当时,多尔衮以顺治的名义致书李自成,表示要“协谋努力并取中原”。可见:大清判断大明与大顺的战争形势仍不明朗,至少不可能短时间结束,否则,也就不必多此一举了。

然而,形势的发展,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出乎所有人预料的进展

首先出人预料的,是李自成的进军路线。

李自成除以刘芳亮率军自河南进军外,自率主力,直接进攻明军“天下重兵所在”的大同、宣府、居庸关方向!

很快,李自成就吃了个瘪。

在宁武,由于周遇吉拼死抵抗,李自成军苦战四日,伤亡万余人才破城。

李自成等人心灰意冷:宁武虽破,但农民军受床以深。前面大同兵十万、宣府兵十万,居庸兵二十万,阳和等镇兵合二十万(数据来自《明季北略》,应是“号称”数据),如果都像宁武这么打,我们还有什么什么机会?不如先回陕休息,以后再说。

可是,历史在这个时候,仿佛给李自成开了一个外挂。

此后,大同、宣府、居庸关、昌平等地文武纷纷不战而降!

原本被认为是“天下重兵所在”的各地,连打都没打,就瞬间投降了!

这个出乎所有人预料的变化,使历史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崇祯调兵

形势陡然变化,崇祯被迫开始不惜代价调兵了。

这个时候,左良玉等人是远水难解近渴了,不过吴三桂、唐通、刘泽清等人还可指望!

可是,这是一次仓促无果的调兵。

如果吴三桂只率精骑来援,应该是赶得及的。

可是,现在吴三桂是要放弃宁远!

明军在辽东实施的是“辽人守辽”的方略,宁远的将士多是辽东人。

他们在辽东与清军常年血战,将士们当然不放心将家属、居民留给清军!

因此,吴三桂带着宁远居民、家属50余万人缓慢迁徙,每天只能走数十里,到十六日才抵达山海关,此时李自成已逼近北京。

吴三桂是行动缓慢,刘泽清则是调头走了。他从彰德到临清,不敢北进,大掠一番后南逃了。

只有唐通带了8000兵抵达了彰义门,但很快就受不了宦官的鸟气,率部去了居庸关,并于不久后加入了“迎闯王”的队列。

调了半天兵,调了个寂寞,一个兵都没调过来!

迅速破城,崩盘

即便如此,北京毕竟是经营二百年的统治中心,城防工事坚固,依常理,守一阵子还是可以的。

只要守一阵子,崇祯依然可以指望调兵来救。

然而,一切再次出乎所有人预料。

李自成一抵达北京城,城外的三大营就投降了。

此时,李自成仍然没有破城把握,提出条件,只是要求分陕为王。

可是,很快,守城明军纷纷投降,守彰仪门的太监开门,京师陷落。

自17日抵达北京,到19日晨破城,不过1天多,就算人家想来救也来不及呀!

大明,亡了。

积弊总爆发

事实上,完全不必为“百万大军”没有赶去京师救援而遗憾。

因为:这“百万大军”,后来绝大多数都麻溜降清了。

号称“百万大军”,实际上几乎等于零。

大明已经失去了军心。

大顺军进攻宣府时,总兵投诚,巡抚朱之冯悬赏守城,“无一应者”。

大顺军进攻北京时,守城将士不用命,任凭鞭打也无济于事。

而一路之上,明军将领更是投诚的领头人。

一路之上,明军的总兵、副将,能躲则躲,躲不开的就麻溜“迎闯王”。

这一切,其实是大明积弊的总爆发。

大明的卫所兵不堪用后,自戚继光开始,大明逐渐依赖募兵。

募兵制,一度改善了明军的战斗力,但其弊端很快体现出来。

一方面,后来的将领不像戚继光一样严格招募,募后也不严格训练,因此,募兵的成分非常混乱,战斗力很差。大部分募兵其实就是破产农民,他们对大明谈不上什么忠诚,反而更加容易受到农民军政策的影响。

另一方面,兵为将有,大军成了将领们的私人财产。

因此,士兵动辄哗变,将领拥兵自重,是明末大军的常态。

而大明长期以来的以文制武,以太监干涉军事,以及崇祯滥杀大臣等问题,也使武将对大明毫无忠诚可言。

而先降的白广恩劝降大同姜穰时的信件,则说明了明军将领的态度:我辈为文官所抑,跟狗马差不多。现在闯王强大,朝中奸佞当道,我们即便立功,也会遭到奇祸!

如此将士,虽有百万,又有什么用呢?

崇祯有号称百万的大军,却根本指望不上。

后来的南明代廷,指望得上的只是大西、大顺等“贼军”余部,而正规明军,投降得都很麻溜。

如此大明,虽有百万大军,又有什么用呢?

标签: 历史李自成崇祯

更多文章

  • 岳家军如此神勇,除了岳飞,还有哪些人出了力?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岳家军,宋朝

    很多朋友都非常想知道岳家军如此神勇,除了岳飞,还有哪些人出了力?下面小编就来给各位盘点下岳家军军队幕僚,一起看看吧。军队幕僚孙革,原为岳家军将领,绍兴四年(1134)因岳飞奏请,以承信郎、神武后军准备差遣迁右承务郎、签书襄阳府判官厅公。事后换文资左朝散郎,任岳家军干办公事。绍兴十一年(1141)宣抚

  • 盘点:秦国历史上的五位虎将分别都有哪些人?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战国,白起

    其实在战国初期,秦国的国力应该算是比较弱的,远远比不上横行一时的魏国,也比不上疆域辽阔的楚国,更比不上富庶的齐国,估计和燕国差不多,属于难兄难弟吧。燕国属于一直被齐国欺负,而秦国属于一直被魏国欺负;但是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迅速增强,名将辈出一步步成为了第一强国,并最终一统华夏;现在就来盘

  • 龙汝言为何会因为怕老婆丢掉官职?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古代,清朝

    龙汝言为何会因为怕老婆丢掉官职?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龙汝言少时贫困,一度家徒四壁。幸好有位路姓富人看中龙汝言是位读书人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龙汝言做了老婆,他这才在岳父大人路员外的资助下,逐步过上了安稳富足的小日子。正因为这个原因,龙汝言一向气管炎 怕老婆。用文言文说就是 惧内,就是有季常之癖

  • 范仲淹为什么会干涉儿媳妇的陪嫁?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古代,宋朝

    范仲淹为什么会干涉儿媳妇的陪嫁?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范仲淹次子范纯仁结婚时,女方的陪嫁里有一顶丝萝帷帐,范仲淹知道后,把儿子叫过来斥责,说要把这帷帐带进家,他就一把火烧了它。儿子只好给岳家捎信,把丝萝帷帐从陪嫁里去掉了,婚事也办得十分朴素。连儿媳妇的陪嫁都要干涉,范仲淹为什么这么不近人情

  • 陈平为什么不是汉初三杰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古代,汉朝

    陈平为什么不是汉初三杰之一?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每一个开朝皇帝在打江山的过程中,身边肯定少不了许多能人志士的辅佐,刘邦在建立汉朝的时候,也正是有了张良、萧何、韩信、陈平等人的帮助,才成就了大业。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就是足智多谋的陈平,可为什么这样一号人物,却没有被刘邦列为“汉初三杰”呢?有人

  • 康熙皇帝为了节约银子一天只吃两顿饭?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古代,清朝

    康熙皇帝为了节约银子一天只吃两顿饭?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红楼梦》中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脂砚斋在书上写了许多评语,还给读者讲了一个笑话:“近闻一俗笑语云:一庄农人进京回家,众人问曰:你进京去可见些个世面否?庄人曰:连皇帝老爷都见了。众罕然问曰:皇帝如何景况?庄人曰:皇帝左手拿一金元宝,右

  • 贾南风为何会引发了“八王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古代,晋朝

    贾南风为何会引发了“八王之乱”?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公元290年,司马炎驾崩,太子司马衷即位,历史上被称为晋惠帝。司马炎的谥号是“武帝”,但他是历史上被称为“武帝”里边最差的一位。司马炎大概是历史上运气最好的皇帝。毫无追求、只懂得享受的他靠着爷爷、大爷和他爹多年的苦心经营开创的大好局面,

  • 清朝一皇帝为何亲自监考科举考试?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古代,清朝

    清朝一皇帝为何亲自监考科举考试?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科举制,是以前普通老百姓想出人头地最重要的渠道,这个起源于隋,一直沿袭到清朝的辉煌之路,被无数读书人,梦寐以求。有需求,就有捷径,科举舞弊层出不穷,比如明朝著名的唐伯虎科举舞弊案,把年少成名的唐伯虎彻底打回老家写诗去了,可谓朝廷失意,文

  • 陈叔宝和他的草包弟弟陈叔陵如何骨肉相残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古代,南北朝

    陈叔宝和他的草包弟弟陈叔陵如何骨肉相残的?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这场大戏,就发生在南北朝时期的南陈,也即后主陈叔宝继位之前的这个时期。这个后主陈叔宝,一生胸无大志,除了文艺,整天沉湎酒色,治国无能,最后直端端地将一个陈朝葬送。不过也好,他的自我毁灭,成全了中国历史上的隋朝大一统。这对兄弟,

  • 魏国在曹丕之后为什么开始迅速衰败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三国,曹操

    曹操是三国初代目中最任人唯亲的人,有什么好处曹操首先会考虑自己亲戚,同时也导致对人才培养的不够。五子良将,这已经是魏国外姓的最高峰,但不论何时,都能被曹操亲戚稳压一头。夏侯渊,西线总司令,论才能或许不够出色,但只要他活着,徐晃,张郃,郭淮就只能是他的小打手。反观蜀国,诸葛亮事必躬亲,累死五丈原后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