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晋阳起兵真的是李世民和刘文静策划的吗?

晋阳起兵真的是李世民和刘文静策划的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815 更新时间:2024/1/19 7:44:37

隋朝末年,因隋炀帝征伐高丽,开凿大运河,这些大动作都是吞金兽,所以很快,弄得国库空虚,民不聊生,最后导致天下大乱。

一开始烽烟四起之时,全国的义军队伍多如牛毛,但形成规模,具有相当实力的,主要有以下三支起义军队伍,他们分别是河南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军,江淮的杜伏威、辅公祏军。

公元617年,唐国公李渊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任晋阳(今太原)留守的。他的任务是和马邑太守王仁恭成掎角之势,共同防御北方的突厥。但是李渊身在太原,心怀天下。他看到目前这种纷乱的形势,以他的人生阅历,他知道,天要变了,自己还是做好各种应变准备为好。于是命令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尽力收罗各类有用之人,以扩充本集团的力量。

投奔而来的人才很多,他们各以自己的方式,积极地给李渊出谋划策。这时期结交的人当中,有两个人对他们李氏集团日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一是晋阳宫副监裴寂,一是晋阳县令刘文静。这两个人后来走的路也不一样。裴寂日后,成了李渊的心腹;刘文静则成了李世民的亲随。

公元617年(大业十三年)六月初五日,李渊决定起义,他在晋阳建大将军府,自封为大将军。以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率左军;以次子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统率右军;以四子李元吉为姑臧公,统率中军。

还有其他人,裴寂为大将军府长史,刘文静为司马,殷开山为掾,刘政会为属,长孙顺德、王长谐、刘弘基、窦琮为左右统军、副统军……总之,都有封赏。

然后下令开仓放粮、补充军队,并下令兵发长安。要说起来,李渊够幸运的了。当时的天下大乱,各路反王都拥有相当大的实力,但只有李渊带兵,用了刚刚五个月的时间,于617年(大业十三年)十一月初九日,就率军攻陷了长安。

当时隋炀帝并不在长安,他人还在扬州潇洒呢。李渊攻下长安后,立隋炀帝的孙子杨侑为帝,是为隋恭帝。此时天下已乱,也引起了众叛亲离,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所弑,天下真正的变成无主世界了。

隋恭帝是个年幼的小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爷爷隋炀帝都性命不保了,他还能坐稳皇帝?刚在龙椅上坐了半年,很明智的于第二年的五月份,禅位于李渊。

这时候的李渊也不客气了,马上即皇帝位于长安,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在《旧唐书·裴刘合传》里保存了一份功臣名单,记录了最初晋阳起兵时的功臣,一共有十七人:

尚书令秦王某、尚书左仆射裴寂和纳言刘文静、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右骁卫大将军刘弘基、右屯卫大将军窦琮、左翊卫大将军柴绍、内史侍郎唐俭、吏部侍郎殷开山、鸿胪卿刘世龙、卫尉少卿刘政会、都水监赵文恪、库部郎中武士彟、骠骑将军张平高、李思行、李高迁、左屯卫府长史许世绪。显然,以上这些人都是当时晋阳起兵的功臣。

按这个名单排序,晋阳起兵的主要功臣,应该依次为李世民、裴寂和刘文静了。

史书上也是这么记载的,由刘文静出主意,李世民和刘文静俩人,做了裴寂的工作,让他给李渊下套,最后逼迫李渊起兵造反。但我们细抠史书,功臣第一个记载的是“秦王某”,省掉了李世民的名讳,所以基本可以认定,这个史书,是李世民当上皇帝以后又修改的。

既然不是李渊当皇帝时的原始记载,那么我们就怀疑,历史是否被篡改了?由于史传李世民“问过”修史的情况,所以就让人产生了怀疑,这里头有没有特意拔高李世民,为李世民的“合理”继位进行修饰的成分呢?

是不是有意打压李渊的作用,从而在法理上来说明,李渊的这个皇帝,原本就是李世民“抬上龙椅”的呢?怀着这个疑问,我们再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这么一探究,真相就慢慢浮出水面了。

李渊作为隋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其实早就有叛隋起兵的念头。只是在正式起兵前几年里,一直处于隐蔽状态罢了:这段记载说明,早在晋阳起兵前四五年,李渊就与字文士及在涿郡曾经密谋过。

公元619

年(武德二年),字文士及降唐。但因其兄宇文化及之故,大家都持怀疑态度,此时李渊给大家宽心丸:也就是说,李渊再一次证实,在公元612-613年时,他和宇文士及就谈论过天下大事,并且“尝夜中密论时事。”(《旧唐书·字文士及传》)

那时的李世民有多大?不过就是个14、5岁的小孩子而已。所以历史的真相应该是这样子的。

615

年,李渊被任命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李渊走马上任后,跟随他的副使夏侯端,那时候就劝他早作反隋准备,李渊“深然其言”(《旧唐书·夏侯端传》)。

也就是说,他认可了夏侯端的说法,但是并没有付诸行动。没见行动是没见行动,但此时他教诲李世民道:古时候的陶唐氏帝的封国‘唐’这个地方是我的封地,因此太原是我们真正的祖籍。现在我来到这里,是上天给我的机会。如果上苍给了我这样的机会却不及时抓住,那么大祸就会临头降到我们身上的。

这无异于说杨隋的天下已送他的手里,若不取之,简直要引起天怒人怨,遭受惩罚。其审时度势之明晰,夺取天下之决心举事成功之自信,何等坚定而又明白!但是,眼前的形势和任务是需要清醒认识的,那就是要和突厥,破历山飞,其中以后者为当务之急。

这表明李渊的政治野心非常明显,他早就有并吞天下之心,但因他是一个富于权谋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行为方式总是谋定而后动的。但大家看史书,对李渊总是摆脱不了这种印象:没有多大能耐,做事瞻前顾后,有时候还很优柔寡。其实这都是李世民当政以后,开始淡化李渊,有意进行的打压所导致的结果。

李渊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经是一个孔武有力之人。从他娶亲的神勇表现上,就能看出端倪。

窦毅在北周是上柱国,母亲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他觉得自己的女儿窦猗房不是等闲之辈,在选佳婿时想了一个办法:让人在门屏上画了两只孔雀,凡是两箭各射中一只孔雀眼睛的,就招为女婿。当时前来应聘的人很多,前边有几十人都没有射中,到李渊这儿两箭都射中了。窦毅欢喜不已,便让女儿嫁给了李渊。

这里说明,李渊在年轻的时候,武功不错,箭术精准。其实后来李世民和李元吉的高超箭术,都是李渊手把手交出来的。这么一个武功高强之人,遇事怎么会优柔寡断,缩手缩脚呢?

从他的性格特征来说,也反证了李渊不是甘居人下之人。但是为何在李世民的逼迫下才做出如此的决定呢?

这说明李渊是胸有城府,不到关键时刻不会出手。当李世民把事情说破后,被李渊绑了,等待发落。此时在众人的力劝下才放掉李世民。

其实这更说明李渊有心机,因为他虽有青云之志,但是响应者有多少,他的心里还没有谱,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看李世民、刘文静等人的造反决心。因为这不是小事,那是要搭上身家性命的,所以不到关键时刻他不会过早的表露态度的。

一看大家都做好了把性命置之度外的准备,李渊拉起杆子造反起义,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那么,最后的结论就出来了。李渊其实早有成事的打算,但他摸不准当时每个人的想法,不敢贸然行事。李世民年轻,有年轻人的冲劲,他上蹿下跳的撺掇此事,把李渊隐秘的盖子一下子给揭开了。于是就有了李渊的实际行动。

所以说,晋阳起兵,根子还在李渊这里,他才是真正的背后推手。

标签: 历史唐朝李世民

更多文章

  • 杨广生有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李渊当上皇帝后是怎么处理他们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杨广,隋朝

    还不了解:杨广子女下场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杨广有四子二女,隋朝灭亡后,李渊是如何处置他们的?我国拥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并且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也经历了多个朝代。通常情况下,几乎每个朝代都有不止一位的帝王君主,就比如人们对历史上隋朝最后一代君主杨广有着褒贬不一的评价

  • 李元吉的妻子为什么进了李世民后宫?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李元吉的妻子为什么进了李世民后宫?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皇帝在中国古代一直是一份诱人的职业,在历史的进程中,无数人为了成为皇帝费尽心思。李渊建立唐朝之后,本来要继承他皇位的是他的嫡长子李建成,不过李渊的另一个儿子李世民也同样优秀,而且唐朝的江山大部分都李世民打下来的,所以李渊就给了李世

  • 唐玄宗为什么连杀三个亲生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唐玄宗为什么连杀三个亲生儿子?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新唐书》记载:帝意决,乃诏:“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同恶均罪,并废为庶人;锈赐死。”瑛、瑶、琚寻遇害,天下冤之,号“三庶人”。这里说的是唐玄宗把他的三个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废为庶人。没过多久,这三个皇子就“遇害”了。

  • 杨贵妃生气回娘家,唐玄宗怎么哄她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杨贵妃生气回娘家,唐玄宗怎么哄她的?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杨玉环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有“羞花”的美誉。杨玉环本是唐玄宗的儿媳,却被他强取豪夺入宫做了妃子。初入宫禁的时候,杨玉环心中不快,总是没有笑颜。为了纾解内心的阴郁,杨玉环经常在御花园中散步。有一次,她不小心碰到了一株植物,植物

  • 武则天对王皇后下毒手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武则天对王皇后下毒手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资治通鉴》一书记载:“公元655年,武后下令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各打100大板,然后砍掉她们的四肢,把她们做成‘人彘’。为了让她们受尽折磨而死,武后命人给二人止血,再把她们放进两口装满酒的酒翁中,让她们被酒浸醉而死。等她们死去后,又

  • 后世对萧詧的评价如何?他有哪些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萧詧,南朝梁

    梁宣帝萧詧(519年-562年),字理孙,西梁开国皇帝(555年―562年在位),梁武帝萧衍之孙,昭明太子萧统第三子。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兰陵萧氏齐梁房,自幼好学,精通佛法。初以皇孙,封曲江县公。中大通三年,加封岳阳王,拜东扬州刺史,迁雍州刺史等职。太清三年,河

  • 晏殊的晚年生活过得怎么样?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晏殊,宋朝

    晏殊的晚年生活过得怎么样?结局如何?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庆历二年(1042年),晏殊官拜宰相,以枢密使加平章事。第二年,以检校太尉刑部尚书同平章事,晋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学士,兼枢密使。庆历四年(1044年),因撰修李宸妃墓志等事

  • 历史上晏殊的文学成就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晏殊,宋朝

    历史上晏殊的文学成就有哪些?晏殊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词,大部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136首,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全宋诗》中收其诗160首、残句59句、存目3首。在《全宋文》中仅存散文53篇。《东都事略》说他有文集240卷,《中兴书目》作94卷,《文献通考》载《临川集》30卷,皆

  • 李白为何会拜服崔颢的《黄鹤楼》呢?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唐朝,李白

    大唐沃土培育出来的诗歌从来不会叫人失望,哪怕它写的是鸡零狗碎的小事,哪怕它引发了捕风捉影的流言,哪怕它是一首为人所不齿的美诗艳词。有时候,诗人们会将作品包装得很完美,使其看起来古色古香,闻起来馥香浓郁,可一旦吃起来,却是一嘴的酸爽,因为它背后的八卦故事,可能比诗文更有滋味。如果说大唐的诗人要想提高业

  • 民间一位前朝隐士,为何会拒绝朱元璋的邀请呢?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明朝,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之前的个人背景在历代开国皇帝中是独一无二的,他是真正来自于社会的最底层,没有任何的家庭背景,其父母以及祖父母都是赤贫的农家,还到处躲债。而朱元璋也从小学会了干活,给地主放过牛。这一时期的朱元璋虽然生活困苦,但至少还有父母兄长。但到了1344年,旱灾、蝗灾和瘟疫肆虐,朱元璋失去了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