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世民为什么非要推倒魏征的墓碑?

李世民为什么非要推倒魏征的墓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472 更新时间:2023/12/26 8:02:06

李世民为什么非要推倒魏征的墓碑?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一、怪梦和凌烟阁24功臣

公元643年,李世民堪称流年不利!过完正月没几天,这晚的李世民就做了一个怪梦:重病之中的魏征,竟然精神抖擞地来了。而且还跟演电影一样,把两人平生的那些交集,迅速重演一遍,李世民一下子惊醒,抬眼看,天已亮了。

李世民顿觉心神不宁,这个梦咋这么奇怪?正这时有人禀报:魏征昨晚去世!李世民瞬间明白了一切,顿时放声大哭……并亲自替魏征书写了碑文。(《旧唐书》载:太宗夜梦徵若平生,及旦而奏徵薨,时年六十四。太宗亲临恸哭……)

不必小编细谈,李世民跟魏征有过怎样的故事,总之有两个人之死,给了李世民沉重打击,一位是长孙皇后,另一位就是魏征!而且这两人都有一个相同点,能有效制约或约束李世民。

当年,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曾下令修建一位高台,他总是跑到上面,遥望长孙皇后的昭陵。有一次他曾带着魏征去了,哭着指着昭陵说:“老伙计,看见没?”

魏征伸着脖子瞪眼看了半天说:“皇上大哥,啥呀?”

李世民哭得更厉害了,道:“那是我老婆的陵墓,你咋看不见呀?”

魏征“哦”了一声道:“我还以为是让我看老皇上(李渊)的陵寝呢。”说完,魏征低下了头。

李世民却依然在哭,如个无助的孩子。但当他下了高台后,就指示身边人,拆掉吧,以后再也不来看了。潜台词就是:魏征提醒得对。做一个好皇上,就特么是这么难,都不允许流露个人情感。可谁让我,非要立志当一个好皇上呢?

如今魏征走了,李世民也随之意识到,自己身边的贞观旧臣们都老了,说不定哪天,就又有一位,如魏征一样。不行,我要留在他们!

就这样,本年三月,凌烟阁24功臣画像便都挂了起来。李世民没事时,就会来到凌烟阁看一看,遥思当年峥嵘岁月,不负如今大唐盛世——是啊,这才是一个好皇上该干的事,不能跟个老百姓一样,就知道天天念叨媳妇。

哪料才一个月,霹雳一声惊雷——太子李承乾谋反事发!李世民顿时“外焦里嫩”了。

二、推倒魏征墓

李承乾的谋反案,牵扯出了两个重量级人物。一位是太子师杜正伦,一位是被李世民寄予厚望的,其画像高挂凌烟阁的侯君集!李世民脸色铁青。

对这两人,李世民太熟悉了!当年早有大臣提议废除太子,因为李承乾实在不着调了,但我给压下了,认为只要找到好的太子师,严加管教就能改变这一切,故而我请魏征当这太子师。结果魏征说自己身体不好,向我推荐了这杜正伦。

而这侯君集,也是魏征欣赏的大将,总是推荐他,说他好,于是我也重用。可如今却恰是这两人,向我胸口捅刀子,魏征你若不死,是不是也会卷进去呢?

李世民有八百个理由,如此认为!毕竟再好的皇上,也有不可触碰的“逆鳞”。而谋反便是这块“逆鳞”,一旦碰了,那就意味着将血流成河,人头滚滚。

但李世民毕竟是少有明君,强压着猜忌和愤怒,板子高高举起,最终却轻轻落下,虽杀掉了侯君集等,却没牵扯到其家人。但事情却并没有完,又一个关于魏征的消息传来。

魏征生前竟然把他的许多劝谏书,都抄写两份,一份给李世民看,另一份则塞给了史官——这其实,就是为何关于李世民和魏征的事迹,会有那么多的原因!

不信去翻,无论《新(旧)唐书》,还是《资治通鉴》,都一大波一大波的,且还分外详细,甚至连李世民当时的脸部的细微变化,都清楚无疑!

如,开篇所谈的,李世民不哭老爸,却哭老婆这事。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言,这应属于两口子之间的隐私,结果却被抖落出来了。虽我们后世之人,一个个看着很带劲,可你若是皇上,你会高兴吗!就算是史笔如铁,但那也是史官的事,魏征是史官吗?

故而,李世民得到这个消息后,是暴怒不已——好呀魏征,你特么敢耍我,分明你是沽名钓誉!

于是,二罪归一!李世民下旨,推倒魏征墓碑(也就是收回碑文),顺便悔婚——魏征生前,李世民曾答应将衡山公主嫁给他的长子魏叔玉,如今想都别想了!

三、事后分析,李世民做得对

就这样魏征虽死,却等于被李世民一脚踢出“贞观群”。好在李世民虽暴怒,却还顾忌颜面,没有再毁掉魏征在凌烟阁的画像。这其实应该感谢谋反的侯君集,毕竟杀侯君集时,李世民都没这么做,还如何有理由,再针对凌烟阁内的魏征?

此事似乎就这么结束了,要留下一个悲剧的结尾。但哪料却又起了反转,两年后征讨高句丽“失利”后,李世民突然想起了魏征,怅然曰:“魏徵若在,吾有此行邪!”即召其家到行在,赐劳妻子,以少牢祠其墓,复立碑,恩礼加焉。

也就是说,李世民认为征讨高句丽之所以失败,是因没有魏征!潜台词就是,魏征若活着,他一定劝谏自己——那么问题来了,魏征会劝谏李世民什么内容?

恐怕就是劝阻李世民爱惜百姓财力,不要出兵等建议吧,因为对于军事上的事,魏征就没插过嘴。那么不打高句丽行吗?根本不行!从隋炀帝,到李世民,直至最后的李治,为何非一根筋地跟高句丽过不去?

就算再不懂军事的人,也能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高句丽的存在,严重威胁了中原王朝,必须要灭掉,对此魏征会不懂吗?

而且对于高句丽失利,李世民曾问过大唐战神李靖,结论是:李世民应该听从李道宗的建议,一面正面硬推,一面用精兵奇袭高句丽都城。李世民后悔道:“当时事太多,我咋就忘了这事?”

因此李靖所言,才是真正的高句丽失利的主因,跟魏征生死没啥关系!

明白了这次高句丽失利,其实也就懂了,李世民无非是找个借口,重新竖起魏征墓碑罢了。莫非他认为自己推倒魏征墓碑错了?根本不是!

从这一推一立中就能分析出,推倒魏征墓碑,是代表着李世民的态度,也就是说,李世民认为魏征举荐杜正伦、侯君集的确失察,且私自泄露君臣之间的交往,也照样有罪,这都是帝王不可碰触的“逆鳞”,他必须要做出反应。否则他还怎么带队伍,当这个皇上大哥?

而重新复立,则代表着他对魏征的最终结论:别管魏征怎样,都毫无疑问功大于过,必须要给予认可和尊重。

推倒和复立,两者根本没啥可矛盾的,都体现出了李世民难能可贵的清醒和客观,做得都对,不愧为史上难得的一代明君!

标签: 历史古代唐朝

更多文章

  • 李元婴一生做尽坏事,就做过这一件好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李元婴一生做尽坏事,就做过这一件好事,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唐高祖李渊有很多儿子,比较著名的有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四个嫡子。除了他们四人,李渊还有一个庶出的小儿子,知名度也比较高,他就是李元婴,也就是修建了滕王阁的“滕王”。李元婴一辈子干了不少坏事,但是就因为做了一件好事,流

  • 武则天的亲外甥,贺兰敏之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武则天的亲外甥,贺兰敏之是怎么死的?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贺兰敏之是谁?这位可是在史书中记载“年少貌美”的武则天亲外甥。武则天的父亲是武士彟,第一个妻子生下了武则天的两个哥哥武元庆和武元爽。之后娶了杨氏,也就是武则天的母亲,生了一个姐姐武顺,嫁给了贺兰安石,武则天排第二,还有一个妹妹是

  • 唐肃宗李亨究竟是明君还是昏君?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唐肃宗李亨究竟是明君还是昏君?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大唐王朝自唐太宗李世民起,便走向了以往朝代没有过的辉煌。此时大唐王朝在政治、经济上都领先于世界各国,成为世界上的大唐帝国。然而自从唐太宗以后,唐高宗李治还能够勉强维持大唐的强盛,到唐中宗、唐睿宗的时候,大唐王朝已经再也回不去昔日的辉煌

  • 范仲淹伏阁请对的具体经过是怎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范仲淹,宋朝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小编带您走进范仲淹伏阁请对的故事。明道二年(1033年)冬,郭皇后误伤仁宗(当初,皇帝宠爱张美人,想让后人,章献太后难的。后来立,而有些被疏远。他后来娶美人、杨美人都幸运,多次与后争吵。一天,尚氏在皇上面前有侵犯后语,皇

  • 传闻晏殊是个五岁就能作诗的神童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晏殊,宋朝

    传闻晏殊是个五岁就能作诗的神童是真的吗?这是真的,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能创作诗,有“神童”之称。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景德元年(1004),江南按抚张知白闻知,极力举荐进京。次年,14岁的晏殊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从容应试,援笔立成,受到真宗的嘉

  • 历史上晏殊的政治成就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晏殊,宋朝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小编带您走进宋朝晏殊的故事。真宗死,命章献明肃太后权掌国事,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都想单独见太后奏事,一时相持不下,晏殊挺身而出,建言太后垂帘听政,丁、曹二人皆不得见,议遂定,这一建议,对稳定当时的政局,起了重要作用。仁

  • 司马懿杀曹氏三族,为何他们不联合反抗呢?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三国,司马懿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司马懿乘大将军曹爽陪小皇帝曹芳去京城以南的高平陵祭祀魏明帝曹睿之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政变。他调集敢死劲卒三千人控制了洛京,亲自率部据守洛水浮桥,扼制住各条要道,同时逼迫太后发布诏书,声讨曹爽罪行。司马懿冒险成功了,无谋无勇、不敢绝地反击、背水一战的曹爽被迫交出了兵

  •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真的是无人可用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明朝,朱棣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手下能征善战的将军确实不多,善于打进攻战的将领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只能重用明朝开国将领李文忠之子李景隆,具体分析如下。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给太子朱标接班做准备,给建文帝的老爸朱标配置了实力强劲的武人班底集团,其中就有能征善战的明朝开国功臣蓝玉,被拜将封侯后的蓝玉飞扬跋扈,屡屡

  • 李旦为什么没有传位李成器?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李旦为什么没有传位李成器?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作为开元盛世的缔造者,唐玄宗李隆基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但鲜为人知的是,按照宗法传承制度,李隆基本来没有机会成为皇帝。自周朝以来,为了确保政权平稳交接,古代王朝从身份血统上制定了一套规则,就是所谓的“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嫡长子是帝位

  • 李宪为何心甘情愿把皇位让给李隆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李宪为何心甘情愿把皇位让给李隆基?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李宪不仅让了,还让了两次。之所以这么心甘情愿,一是因为李旦李宪李隆基父慈子孝,李宪李隆基兄友弟恭。二是因为武则天时代留下的名相众正盈朝。这一段权力交接,虽然也不乏刀光剑影,但总的来说清明有序,非常难得!事情的起因是李隆基的伯父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