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从什么时候开始写的

《春秋》从什么时候开始写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621 更新时间:2024/3/12 19:28:06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在史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严格地讲,《春秋》仅是鲁国国史的一部分,因为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的史事,而隐公之前和哀公十四年后的历史都付之阙如。

奇怪的是,鲁隐公并不是鲁国的开国君主,也没有什么过人业绩,孔子为什么对他特别青睐,将鲁隐公作为《春秋》第一君呢?

一种意见是,鲁隐公即位,正逢周平王之时。平王东迁,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孔子选择平王东迁的时期开始《春秋》的记载,是为了“纪中兴也”。对此,顾额刚的意见是:平王东迁的时候,鲁国的国君是鲁孝公,孝公后面还有惠公,惠公之后才是鲁隐公,鲁隐公元年已是周平王四十九年了。因此,如果说为了“纪中兴”,那也应该是从鲁孝公开始。

第二种意见是,孔子因为敬重隐公的仁义,又感伤他的死于非命,所以选择隐公作为《春秋》之始。但是,顾颜刚认为,鲁国开国以来,有比鲁隐公更有作为的统治者,如果以可敬为标准,或许还轮不上鲁隐公。

第三种说法出自清江永《群经补义》:“疑当时《鲁春秋》惠公以上鲁史不存,夫子因其存者修之,未必有所取义也。”江永说《春秋》起始未必有所取义,其实不然。据《左传•昭公二年》记载,当时的《鲁春秋》是始于周公的,而孔子编定以鲁国为中心的编年史《春秋》却不始于周公,也不始于鲁国始封国君伯禽,不始于与周平王东迁同时的鲁孝公,也不始于虽幼却贵为嫡子的鲁桓公,却单单始自虽长却贱为庶子的鲁隐公,这些可惊异的问题恐怕都不是偶然存在的。

数十年来,很少有学者对此问题发表异说。但是,由于《春秋》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我们如果对它的起始之故茫然不知,就很难对《春秋》以及孔子修史的意义作出正确的评价,然而,孔子著史采用的是著名的“春秋笔法”,即“寓褒贬,别善恶”,并且要做到“微而显”,“志如晦”,“婉而成章”。因此,《春秋》字字暗寓褒贬,后世学者不得不从他的字里行间寻找微言大义。《春秋》为何自鲁隐公始,恐怕也需要从“春秋笔法”中寻找原因。

让我们先来看看鲁隐公其人其事。鲁隐公是鲁惠公的长庶子,惠公卒,他摄政行君王之事,立幼弟允(即鲁桓公)为太子,率国人奉之。及允年长,公子羽父劝隐公杀了允,但是鲁隐公却表示:我暂时居君位是因为允年幼的缘故,早晚我将把君位交给他,我自己在还政后将到菟裘(今山东新泰楼德镇)去居住,准备终老于那里。公子羽父害怕了,反向允进谗言。最后趁着鲁隐公出外祭祀,借居于大夫寫氏家里的时候,派人剌杀了他。这样一个鲁隐公,有什么地方值得孔子青睐呢?

杨普罗、王三北认为,孔子最重视“正名”。所谓正名,就是要依礼摆正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下的政治秩序。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最核心的要求就是要严格遵守嫡子继承的原则。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正是天下大乱之际,“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而大乱的根源,从政治的立场看,就在于维护贵族整体利益的宗法制遭到了严重破坏,从天子到诸侯到大夫的政治等级关系层层失控,以下犯上、以强凌弱、陪臣执政现象时有出现。这不仅使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也使贵族整体的长远利益受到损害、整体力量受到削弱。孔子对此感到触目惊心,不能安枕。因此,他必须苦思冥想治世良方以安定天下,以恢复秩序。

孔子最敬仰的人是周公。“(周)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宁而崩”,此时武王嫡子成王尚幼,无法承担安定天下的大任。这对刚刚灭掉大邦殷的小邦周来说,局势非常严峻。于是,作为武王弟成王叔父的周公顶着内部流言的压力,以天下为己任,毅然摄政称王。

不仅团结内部,平息了大规模叛乱,同时还制礼作乐,定下了一系列巩固周王朝长治久安的典章制度。最终却功成不居、还政成王,以自身的行动维护了宗法等级秩序、尤其是嫡子继承的根本原则。但是周公毕竟远矣,孔子面对的是东周乱世,他必须选择另一个维护宗法制原则的人来作为榜样,寄托其“正名”的政治理想,于是,他选择了鲁隐公这个合适人选。

虽然成了鲁国君主,但隐公并不想将君位垄断以便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在积极安定内部、交好邻国的同时,一心一意培养桓公,准备等桓公成人还君位于他。隐公立为国君之时,并不行继位大礼;当自己母亲去世时,也不以先君夫人之礼安葬,而对桓公之母却敬以国君夫人之礼;当臣下提出杀桓公以固君位时,他丝毫不为之心动,同时也丝毫不防备桓公会对自己下毒手。

这些足以说明隐公是诚心在维护宗法等级秩序的。孔子特别将隐公放在《春秋》第一公的位置来写,就是因为他维护了立嫡不立庶这个宗法等级制中最核心的原则。

从某种意义上说,隐公和周公的行为是一致的,只是周公是成功的典范,而隐公却成为悲剧的代表,但这不能影响孔子以《春秋》“正名”的取义。这或许就是孔子写《春秋》自鲁隐公始的深刻寓意吧?

更多未解之谜推荐阅读

先秦时期未解之谜

中国古代帝王未解之谜

中国古代权臣未解之谜

中国古代嫔妃未解之谜

中国古代美女未解之谜

中国古代战争未解之谜

中国古代宫廷未解之谜

古代王侯将相未解之谜

古代文人名人未解之谜

民俗风情信仰未解之谜

中国古代作品未解之谜

历史名胜的未解之谜

古代科学的未解之谜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孔子删过诗经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诗经》最早称《诗》,相传原有三千多篇,经孔子删定以后,剩下三百零五篇,举其整数而言之,因此也叫《诗三百》。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被捧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诗》也就被称为《诗经》了。孔子有没有删过诗?这是个两千多年来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最早提出这个说法的是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

  • 诗经是诗歌的总集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诗经》是我国先秦著名典籍之一,共三百零五篇,分成“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是当时十五个国家或地区的民间音乐;“雅”是宫廷和京城一带演唱的歌曲;而&ldqu

  • 诗经是谁写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大类,共三百零五篇,各篇创作年代大致从西周初到春秋末。这部诗歌集,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成为儒家经典,才被称为《诗经》。初传《诗》者,有鲁、齐、韩、毛四家。鲁、齐、韩三家为今文诗学,西汉时立有博士,魏晋以后逐渐衰亡。《毛诗》为古文诗

  • 越绝书是谁写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越绝书》是研究先秦吴越文化的重要文献。那么,《越绝书》究竟出自谁手呢?说法约有下述几种。《越绝书》作者其一,为会稽吴君高所作东汉王充《论衡•案书》首先把《越绝书》与《越纽录》视为同一本书,然后认定会稽文雅英雄吴君高为此书的作者。这一说法得到明代杨慎、胡侍、田艺蘅等人的首肯。田艺蘅《留青日

  • 战国策是谁编写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重要的地位,然而,《战国策》的作者却说法各异。《隋书•经籍志》称“刘向录”,《旧唐书•经籍志》称“刘向撰”,《新唐书•艺文志》

  • 左丘明的姓名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左丘明,一般认为是先秦时期著名编年史《左传》的作者。之所 以说“一般认为”,是因为《左传》究竟是谁写的,一直是史学史上的 一个迷。其实,有关左丘明的疑迷还不少呢!如关于左丘明的姓和名, 几千年来就一直没有弄明白过。左丘明姓左,名丘明有人说,左丘明姓左,名丘明。唐朝孔颖达在《春

  • 《国语》的作者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研究春秋时代的历史,总离不开《左传》和《国语》。《左传》重在记事,《国语》重在记言;《左传》分年编写,《国语》按国叙述。两 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两书的作者,旧题均为左丘明。如果说《左传》确系左氐之作,那么《国语》的作者是否也是左丘明呢?对此,历来疑莫能明。一、左丘明说。持这种说法的人认为,《国语》

  • 《孙子兵法》的未解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极为重要的军事理论著作,历来被称作 “兵经”,被誉为“百代谈兵之祖”。虽然,长期以来人们只能看到其中的十三篇,但也足以令全世界震惊。人们不仅将它运用于军事领域, 还将其精邃的思想、深刻的哲理应用于商业竞争、体育竞赛、外交谈 判等多

  • 西施的下落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垸纱女西施,是众所周知的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相传,西施在春秋晚期吴越相争的过程中,曾帮助越国消灭吴国。越王勾践与美女西施联袂演出的美人计,在中国已是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然而,历史上究竟有无西施其人?退一步说,即使确有其人,那么西施的身世下落又怎样?对西施,长期有不同说法。关于有无西施其人的问题,存

  • 诅楚文是什么时候的文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诅楚文》相传为秦石刻文字。战国后期秦楚争霸激烈,秦王祈求天神保佑秦国获胜,诅咒楚国败亡,因称《诅楚文》。《诅楚文》刻在石块上,北宋时发现三块,根据所祈神名分别命名为“巫咸”“大沈厥 漱”“亚驼”。《诅楚文》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