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孙子兵法》的未解之谜

《孙子兵法》的未解之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941 更新时间:2024/3/11 1:11:10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极为重要的军事理论著作,历来被称作 “兵经”,被誉为“百代谈兵之祖”。虽然,长期以来人们只能看到其中的十三篇,但也足以令全世界震惊。人们不仅将它运用于军事领域, 还将其精邃的思想、深刻的哲理应用于商业竞争、体育竞赛、外交谈 判等多种场合,其学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孙子兵法》又有许多未解之谜。首先,《孙子兵法》的作 者,就是令史学家长期困惑的问题。春秋战国时期有两个孙子,一是 春秋后期吴国的将军孙武,一是战国中期齐国的军师孙膑。《汉书•艺 文志》著录有《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和《齐孙子》八十九篇,而唐 颜师古对前者的注释是“孙武也,臣于阖闾”,对后者则注曰“孙膑”, 可见两个孙子各有其人,又各有兵法传世。

但是,后世能见的《孙子 兵法》只有一部,于是,自宋代开始,就有许多人产生怀疑和猜测。 有人认为《孙子兵法》源出于孙武,完成于孙膑,因为书中有不少关 于战国的内容。有人认为孙武的事迹如吴宫训练女兵等“奇险不足信”,因此吴未必有此人,其事其书都是纵横家作伪。还有人认为孙武 与孙膑本是同一人,武是其名,而膑是他的绰号。包括现代学者钱穆也认为,孙子在吴国和齐国都逗留过,司马迁不能辨,而把一人分为二人。

纷纭离奇的争论直到1972年才见分晓,当时,山东临折银雀山发掘西汉墓葬,出土的大批竹简中包括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一发现,不仅使失传了一千七百多年的《孙膜兵法》重见天日,也证实了《汉书•艺文志》关于两个孙子及两部兵法的记载是正确的。

尽管如此,仍有学者对《孙子兵法》保留怀疑态度,因为兵法阐述的大多是战国时期的情况,如出现了战国时期常用的“形名”“霸王”等词语;所谈的大多是运动战,这正是战国时惯用的打法;文中好用“五”数,而这是战国时“五行”流行后的习俗;又称国君为 “主”,但这是三家分晋后的事情。其他如言兵动辄十万、言战争往往旷日持久、“将”可独当一面、出征时要求“智者务食于敌”等,都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情况和策略。于是,要断言《孙子兵法》是孙武所作,似乎还留有尾巴。

即便人们承认《孙子兵法》就是《孙武兵法》,也还有疑问存在:《汉书•艺文志》明确记载《孙子兵法》是八十二篇,为什么只有十三篇传世?历史上是否有过《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如果有,它是否还保存在人间?它与现存《孙子兵法》十三篇又是什么关系?这些,正是史学家和军事学家苦苦探索的千古之链。

1996年,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在各种新闻媒体广为传播,记者杨才玉声称,他在西安亲眼看到了完整的《孙武兵法》八十二篇,包括一卷汉简和根据汉简手抄的兵书全文。据说,在光绪三十二年 ( 1906 ),号称“清末良吏第一”的山西籍进士张瑞玑被调任陕西韩城知县。

上任途中,他慧眼识宝,以重金购下《孙武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古兵书竹简。辛亥革命以后,张瑞玑出任过山西省财政司司长和陕西省军政府顾问等职,因不满于军阀混战,辞职归里,不问政治, 与其子张联甲共同整理《孙武兵法》。张瑞巩病逝后,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参加过北伐的张联甲继续深入研究,将《孙武兵法》一篇篇书于宣纸上。

经数十年不懈的努力,终于初步完成了这一艰巨的任务。 “文革”时期,张联甲恐汉简兵书“惹祸”,不得不采取毁简保兵法的策略,将古兵书竹简公开烧掉了。乘着“红卫兵”不注意的时候,他在火中抽出一捆即将点燃的竹简(即八十二篇中的第三十一篇),从而幸运地保存了一件汉竹简和全部兵书的墨迹手稿。如今,这些珍贵的文物保存在张家第三代手中,被称作是“中华民族灿烂的古文化宝库中崭新的华章”。

杨才玉分析兵法的创作:孙武有感于战乱不绝,生灵涂炭,“禁争夺”是当世之急。但要禁争夺,必须“以戛去戛(古兵器),以杀去杀,以暴去暴,以战去战,方可国泰民安”。于是他呕心沥血,苦修兵法,修成之后,没有立即定简,而是深入研究,字斟句酌。

在为吴王辅政的七年间,也没有将兵法和盘托出,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它。功成身退之后,隐居数年,继续修订兵书,直到周敬王十六年 (前504)才最后定简。原文八十一篇,卷末有本人写的《终语一预示》,详细叙述他研究兵法的缘由和写作经过及主要军事观点,西汉楚王韩信研读后,将《终语》定而入为《孙武兵法》第八十二篇。

那么,《孙子兵法》十三篇从何而来?杨才玉认为,孙武在完成兵法巨著后,认为这部集大成的兵书只能传给贤明之君和智贤之臣,若为昏庸之君和奸诈小人利用,必将危害国家和人民。于是孙武采纳了儿子的建议,并让儿子帮助他完成了缩写工作,终成《孙子兵法》。

如孙武在《终语预示》中所写的:“吾子恸褅, 天机阴杀,去步图,而留大则,缩立成简,一日计,二日谋,三日形, 四曰势,五日争,六日战,七日变,八日实虚,九日行军,十日地形, 十一曰玖地,十二曰火攻,十三曰用间,此为十有三篇矣,定名孙子兵法。”这就是《孙子兵法》十三篇的来历。

《孙武兵法》八十二篇被发现的消息轰动一时,但很快就有人提出质疑,认为这一发现漏洞百出。首先,简文内容违背史事处颇多,如 《拾中》篇多次提到骑兵,大谈骑兵作战,而中原各国直到公元4世纪末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后,才开始发展骑兵这一重要兵种,孙武怎能在兵书中侈言骑兵作战?#p#分页标题#e#

再如《预示》中云:“纵观天下,盘古开国传于姬周,五千余年。”这也与史实相悖:盘古开天地之说起源很晚,直到宋修《太平御览》引三国徐整《三五历记》中有关盘古的传说,才逐渐流传开来,作于春秋时期的《孙武兵法》怎么会称道盘古呢?

其次,所谓“发现”的过程逻辑混乱,不能自圆其说。如既然孙武将兵书定简秘不示人,那么,韩信怎么会看到简文?稍晚于韩信的司马迁却又只看到“孙子十三篇” ?到了东汉班固时,又成了八十二篇?班固凭什么机缘能睹秘不示人的竹简的风采?临沂汉简出土后,国家组织众多史学家考释,仍有不少文字无法辨读,可见汉简的识读并不简单。而作为收藏家的张氏父子就可将洋洋 十四余万言的兵书整理识读,这本身也令人怀疑。

其三,先秦著作往往不止出自一人之手,大多为同学派累世辗转而成,即便是 《孙子兵法》十三篇,也可以看出后人增益的成分。而孙武不仅独力完成了八十二篇巨著,还自己命其著为 《孙武兵法》,这岂不是太不符合一般规律了吗?

总之,所谓的“重见天日”的《孙武兵法》八十二篇,来历蹊跷,疑点太多,其可信度是让人持保留态度的。人们希望尽快看到被张氏收藏的一卷汉竹简和八十二篇手抄本全文,唯有这样,才能尽快地揭开史实的真相,给《孙子兵法》这一千古之谜一个确切的解答。

中国古代帝王未解之谜

中国古代权臣未解之谜

中国古代嫔妃未解之谜

中国古代美女未解之谜

中国古代战争未解之谜

中国古代宫廷未解之谜

古代王侯将相未解之谜

古代文人名人未解之谜

民俗风情信仰未解之谜

中国古代作品未解之谜

历史名胜的未解之谜

古代科学的未解之谜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西施的下落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垸纱女西施,是众所周知的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相传,西施在春秋晚期吴越相争的过程中,曾帮助越国消灭吴国。越王勾践与美女西施联袂演出的美人计,在中国已是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然而,历史上究竟有无西施其人?退一步说,即使确有其人,那么西施的身世下落又怎样?对西施,长期有不同说法。关于有无西施其人的问题,存

  • 诅楚文是什么时候的文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诅楚文》相传为秦石刻文字。战国后期秦楚争霸激烈,秦王祈求天神保佑秦国获胜,诅咒楚国败亡,因称《诅楚文》。《诅楚文》刻在石块上,北宋时发现三块,根据所祈神名分别命名为“巫咸”“大沈厥 漱”“亚驼”。《诅楚文》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史

  • 墨子的姓氏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墨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他在自然哲学、逻辑学、 数学、物理学等领域均有丰富的思想成就。可是,他的姓名一直令后世学者困惑不解,说法有多种。最传统的说法是,墨子姓墨名翟。《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等都称他墨翟,《元和姓纂》明确说他是孤竹君之后, 本墨胎氐,改为墨

  • 墨子出生地在哪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历史上以“儒墨”并称,影响极大。然而, 同这位古代世界的伟大思想家、科学家的姓名一样,他的出生地也仍是一个谜。一说墨子是宋国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附载墨子事迹曰:“盖墨 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日并孔子时,或日在其后。&r

  • 《墨子》是谁写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墨子作为一个思想家、科学家,他的成就主要凝结在《墨子》一书中。由于此书存在纷繁驳杂的情况,哪些篇章属于墨子,哪些篇章系他的门人弟子的作品,历来是一个悬而难决的疑案。据《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记载,《墨子》七十一篇 是宋大夫墨子所作。但令人生疑的是,部分篇章涉及的史事时间

  • 孙膑被剔去膝盖骨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孙膑是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裔,年樹与庞涓一起,从鬼谷子先生学习兵法。庞涓求功名心切,先行下山,凭借着才学当上了魏国的将军。但他心地狭窄,妒贤嫉能,自知不如孙膑,不欲孙膑日后的声名在他之上,于是就派人将孙膜接到了魏国。《东周列国志》演绎这段史实时记载:孙膑临下山时,鬼谷子先生为他改名&ldquo

  • 商鞅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商鞅简介商鞅是战国时政治家,卫国人,也称卫鞅。秦孝公时,因战功封商十五邑,号商君,因称商鞅。他先后两次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驷继位,即秦惠文王。公子虔等乘机诬陷商鞅“欲反”,惠文王就下令逮捕商鞅,“车裂以徇”,并灭其

  • 苏秦有六国相印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苏秦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主要代表,人们都熟悉他以锥剌股,发愤苦读,最终功成名就,身佩六国相印的故事。根据《史记•苏秦列传》的记载,苏秦能言善辩,先后赢得各国国君的信任,“于是六国从 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两千年来,司马迁笔下所描 绘的苏秦的事迹广为流传

  • 孟子的作者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孟子》七篇是继《论语》以后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 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此书语言生动,比喻深刻,论证有力,文章气势雄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然而,关于《孟子》一书的

  • 庄子故居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庄子名周,是先秦道家学派主要创立者之一,著有《庄子》一书。 道教兴起后,庄周被尊为南华真人,《庄子》被尊为《南华真经》。他的哲学思想,以“清静无为”为主,鄙视富贵利禄,否认鬼神存在, 认为一切事物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其思想具有一定的辩证因素。他的文章想象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