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马超怎么死的?马超投靠刘备后为何郁闷而死?

马超怎么死的?马超投靠刘备后为何郁闷而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2610 更新时间:2023/12/25 19:11:26

马超怎么死的?马超投靠刘备后为何郁闷而死?,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马超,字孟起,乃东汉开国名将马援之后,汉末征西将军马腾之子;世人受《三国演义》影响,以西凉锦马超称之。《三国演义》里,这位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体猿臂,彪腹狼腰的白袍小将可真谓出尽了风头,渭南一战,杀得曹操割髯弃袍,后中计兵败;最后投奔刘备,终于获得了善终。可惜的是,这位大名鼎鼎的马孟起,不但没有《三国演义》里面的风光史,还过了一段无比窝囊的日子,忧郁成疾,年仅47岁就客死他乡。

马超,在《三国演义》里刘备五虎上将中排第四,关张赵马黄,关张都是刘备的结拜兄弟,赵云长期跟随刘备,与结拜兄弟无异;而马超曾经恶斗曹操手下第一猛将虎痴许褚100多回合,从马上打到地上,真可谓杀得日月无光,鬼哭神号,后来一投降刘备,盘踞蜀中20多年的刘璋便献城投降,其武勇可略见一斑;所以把马超排在第四位,名正言顺。人们喜爱马超的一个原因,是马超杀得汉贼曹操割髯弃袍,下河争船,好几次险些便死于马超枪下,狼狈之至;大概大多数人对曹操深恶痛绝,因此对马超宠爱有加。

然而这一切,仅仅是罗贯中老先生的一相情愿,史书的记载,却与此大有出入。首先说说马超与许褚的一场不动手的交锋,记载是这样的其后太祖与遂、超等单马会语,左右皆不得从,唯将褚。超负其力,阴欲前突太祖,素闻褚勇,疑从骑是褚。乃问太祖曰:‘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顾指褚,褚_目盼之。超不敢动,乃各罢。曹操约韩遂、马超单独会谈,为了公平起见,曹操并没带多少护卫,只带了个许褚;而马超觉得自己骁勇无比,打算策马上前袭击曹操,猛然想起曹操手下的许褚是个勇冠三军的猛将,就问:曹公,你的虎候呢?曹操回头看了看许褚,许褚可能是识破了马超的用意,两眼狠狠盯着马超,马超被许褚看了一眼,便胆怯放弃了原来的念头。倘若真如《三国演义》那样打起来,结局很可能是马超落败,甚至被杀。

再说双方的交战,西凉联军根本就从来没有占据丝毫上风,给曹丞相秋风扫落叶,一下子把十万多西凉联军扫回老家去了,割髯弃袍纯属子乌虚有。割髯弃袍是为了满需要而作的文学处理,但下河争船却是板上钉钉的事情:祖将北渡,临济河,先渡兵,独与褚及虎士百馀人留南岸断后。超将步骑万馀人,来奔太祖军,矢下如雨。褚白太祖,贼来多,今兵渡已尽,宜去,乃扶太祖上船。贼战急,军争济,船重欲没。褚斩攀船者,左手举马鞍蔽太祖。船工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并溯船,仅乃得渡。原来是曹操大军渡河之时,马超抄后路攻击曹操大营,而曹操大军已经大部分渡河成功,曹操见势不妙,马上上船渡河,若不是许褚,恐怕不是船给落水的士兵扳沉,也给马超军的弓箭射死。不过在这场战争中,马超多少也表现出战术头脑,在曹操大军渡河时,马超并没有狙击已经渡河的士兵,因为曹军必然已经做好了西凉军来攻击的准备,而是抄路攻击还没有渡河的曹军,还差点要了曹操的命。《曹瞒传》曰:公将过河,前队适渡,超等奄至,公犹坐胡床不起。张合等见事急,共引公入船。河水急,比渡,流四五里,超等骑追射之,矢下如雨。诸将见军败,不知公所在,皆惶惧,至见,乃悲喜,或流涕。公大笑曰:‘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乎!’虽然《曹瞒传》有恶意中伤曹操的意图,但这里的记载还是可信的,因为曹操深得部下爱戴,故在他有危险时,惶惧乃人之常情。从曹操部下的反应,也可看出当时曹操的确形势相当危急,这一切,当然都是拜马超所托。其实早在曹操渡河前,马超已经识破了曹操打算渡河的用意,初,曹公军在蒲阪,欲西渡,超谓韩遂曰:‘宜於渭北拒之,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彼必走矣。’遂曰:‘可听令渡,蹙於河中,顾不快耶!’超计不得施,马超建议大军在渭北狙击,不让曹军渡河,但韩遂反对而作罢,后曹公闻之曰:‘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倘若马超之言得以施行,曹操败给马超的几率固然很小,但战事恐怕又要拖长了不少时间。

接下来,西凉联军给曹操、贾诩用计杀得大败,马超、韩遂等人逃回老本营,后马超不甘失败,再次纠集兵力,可这次根本成不了大气候,给杨阜、姜叙、梁宽、赵衢等当地官吏击败;尔后投奔张鲁,在张鲁处郁郁不得志,转投刘备,可在刘备那里仅仅风光了极短一段时间,又重新郁闷起来,不久就寿终正寝。

建安十六年春正月,曹操从荆州回许昌后,经过数年的发展、恢复,决定西征。西面的情况是:张鲁割据汉中,马腾、韩遂、梁兴、马玩等10多股势力共同分割关中,关中势力之间互有兼并,后钟繇西镇长安,招抚关中势力,让他们修养生息,并利用他们来对付袁绍的并州军队;马腾受张既三寸不烂之舌所动,入京当官,由马超统其兵,韩遂等人也派亲人到许昌当人质。当时曹操从赤壁败归,水军全部消亡,无力南下与孙、刘争锋;遂决定西向铲除张鲁、马超等势力,夺取关中、汉中地盘;既巩固西部,又壮大实力。但关中势力一向与曹操保持较好关系,多次出物出兵帮助曹操打仗,曹操不好意思主动与关中势力反面;曹操决定让关中势力主动叛乱,好出师有名。于是曹操下令钟繇做好讨伐张鲁准备,并命令大将夏侯渊、徐晃等人率领部队与钟繇会合,又命令镇守襄阳的曹仁为安西将军,督诸将拒潼关;曹操如此大张声势,无非就是要关中势力认为曹操会偷袭他们,公开叛乱,出兵拦截曹军;果然如曹操所预料那样,关中势力怀疑曹操意图攻击自己,遂合兵拦截曹操渡河;这正是曹操希望看见的,既然关中势力公开拦截曹军,曹操就出师有名了,遂亲自带领大军西征。为什么说是曹操故意让关中势力叛乱呢?其实并不难想象,曹操虽然以讨伐张鲁为理由集结兵力,但讨伐张鲁,必定要经过关中诸将的地盘;虽然曹操和关中势力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同盟关系,但要让数量是自己数倍的曹军通过自己的地盘,未免会产生怕被兼并的念头;何况曹操绝对不会未清除障碍就贸然攻击张鲁,要攻击张鲁,就得翻越高山大岭,补给线很长,如果补给线要经过别人的地盘,对曹操这样的军事家来说,是不可能犯的低级错误。可见关中马超等人,并非因为疑繇欲自袭而公开和盟友曹操决裂,而是分析到曹操是针对自己,才不得不出兵拦截;这并非是子虚乌有的原因,而是实实在在的威胁。

马超考虑到自己实力有限,不能阻挡曹操大军,遂决定和老仇人韩遂冰释前嫌,为了表示诚意,还推举韩遂为首领。这么一来,马超就背上了一个认贼作父的罪名,因为韩遂虽然早年和马腾关系很好,但后来为了争夺地盘,长期兵戎相见;而马超为了拦截曹操,居然主动和韩遂交好,不是认贼作父是什么?事实并非如此,马、韩兵戎相见,无非是利益的冲突,现大敌在前,先抛弃矛盾,无非是因为这样得到的利益比互相攻击更多。而马超不顾老父和两个弟弟还在曹操手中,贸然出兵,一直被后人骂不孝,以此来骂马超,以我看来,确实是冤枉了马超。为什么呢?曹操要灭的是关中势力,倘若关中势力一日不除(起码也是大幅度削弱),他就一日不敢杀马腾、韩遂之子等人质;而马超正是看透了曹操这点,才敢出兵抗衡,只要不败给曹操,曹操还顾忌关中势力,还要利用人质,就不会杀人质。可惜的是,这次他失算了,他面对的是雄才大略、用兵有若神助的一代人杰曹孟德;就在关中势力被曹操击败后,曹操安心把所有人质杀个清光(除了阎向一家和逃出去的马岱),不忠不孝这块大石头就永远压在马超的心头上,一直到他死,还听见别人指着他窃窃私语:这就是不忠不孝的马超!他出卖了亲生父亲和两个弟弟!

兵败逃回西凉后,马超无法接受失败的现实,更无法接受老父和两个弟弟惨死的现实,再次起兵,准备东山再起,保住父亲和自己多年奋斗才出来的果实,可惜他已经背上了不忠不孝这个罪名,追随他的人已经大不如前了,他根本连当地的驻军也打不胜。失败和亲人的惨死,两个无法让他接受的事实,和无数的流言蜚语在不断打击这名虎将,他只能默默忍受;在听到姜叙的老母骂他:汝背父之逆子,杀君之贼,天地岂久容汝,而不早死,敢以面目视人乎!,马超终于无法忍受,狂怒之下把她杀死。可惜他杀得了一个,杀不了十个,杀得了十个,杀不了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杀戮,只会增加他的残暴和印证种种流言蜚语。

再次失败的马超,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家园,投奔张鲁。张鲁听说马超来投,也想利用马超在西北的威名来谋取凉州,逐步发展他的宗教王国,打算把女儿嫁给马超;但张鲁手下的一句话有人若此不爱其亲,焉能爱人让张鲁打消了念头。马超借助张鲁来为父报仇、东山再起的如意算盘落空,又受到张鲁手下杨白等人的排斥,终日郁闷不已。但他并没有放弃,他一直在苦苦寻觅机会,当他听说刘备把刘璋围困于成都时,一个念头产生了,为何不投靠刘备,借助刘备的实力东山再起?马超投靠刘备,在成都城内产生极大的震撼,不到10日,刘璋就献城投降;马超兴奋不已,本以为刘备会因此重用自己,可惜他再次看错了人,刘备的老谋深算并不在曹操之下,刘备只是要马超来谋取西凉,但又怕他坐大,根本不给他多少部队,只给他一个平西将军的空名,驻守在临沮这个鬼地方。

刘备和曹操争夺汉中,马超以为自己一展身手的机会来了,但这次他又失算了!刘备只是让他作为张飞的副将,攻入下辩,阻挡曹洪援兵,张飞的战术能力毕竟还是有限,给曹洪打个屁滚尿流,还丢了部将吴兰的命。马超在和曹操决战时,表现之好有目共睹,但这次居然连名字也不提多一次,可见张飞着实让马超领教到什么叫沉默是金。

此时的马超,可谓历经沧桑了,他终于认识到刘备根本不信任他,虽然在赢得汉中后封他为凉州牧,但手中根本没有一城一地,不过空头支票一张。马超变得越来越郁闷,处处小心谨慎,惟恐做错一件事而被杀头。有一件事很有说服力:彭k自认怀才不遇,去找同样郁郁不得志的马超,向他大吐苦水,激动之余甚至说出大逆不道的话,他本来以为可以得到马超的共鸣,可惜此时的马超,已经不再是哪个叱咤沙场的虎将,而是一个常怀危惧、贪生怕死的可怜虫,马超内心恐慌之余,又恐是刘备故意试探自己,干脆把一切都上表如实告诉刘备。结果就是彭k被收监,然后很快被处死。此时的马超,可谓惊弓之鸟,做人做到这个地步,不能不说是个悲哀。

但马超还是终日恐惶不安,终于郁忧成疾,临死前上表刘备:臣门宗二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陛下,馀无复言。说:我一家人都给曹操杀了,我也客死他乡,西凉马家已经雄风不再,希望陛下放过我的表弟马岱,以留为微宗血食之继。可怜吧?一代虎将,不但永远带着不忠不孝、认贼作父这两顶大帽子,临死还要委婉向刘备求情,希望放过马岱。

马超,这名驰骋沙场20多年的西凉豪雄,除了长期面对流言蜚语,还要应付防范刘备,处处提心吊胆,郁忧成疾,终于带着无限痛苦、悔恨和内疚去见他父亲。或许他不作挣扎投降曹操会得到善终,但马超不是张绣,马超绝不会学张绣那样放弃自己奋斗多年的基业。在他心中,可能涌现过这个念头:田横,不过一壮士,尚且不投降刘邦;我堂堂西凉豪雄,又安能甘作人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而死

更多文章

  • 罄竹难书的董卓_闲话三国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罄竹难书

    罄竹难书的董卓_闲话三国,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连在一起的。舞台形象是大花脸,将军肚,粗声浊气,酒色之徒。一见貂蝉,马上表现出一种性的高度亢奋状,哇呀呀地冲动起来。那急不可耐的下三滥的样子,充分刻画出一个绝对粗俗,绝对低档,但有权有势的头面人物形象。董卓,“豺狼也”,这是他

  • 姜维:诸葛亮的学生 却在63岁写下蜀国最后辉煌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蜀国

    姜维:诸葛亮的学生却在63岁写下蜀国最后辉煌,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核心提示:姜维,一个亡国之将,竟然能够成功说服敌方大将与自己一同谋反,这该是何等的才能?细细品读历史之后,懵然发觉这位诸葛亮唯一的学生,的确是一位才华横溢、文武双全之人。才华横溢姜维生于202年,距离三分天下的赤壁之战还有六年。

  •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说的是谁?东吴著名的大将吕蒙!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东吴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说的是谁?东吴著名的大将吕蒙!,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吕蒙,时期东吴著名的大将。他十五六岁的时候偷偷跑到军队中,混在士兵们中间和他们一起出去打仗。当时敌人很强大,东吴的军队不敢前进。吕蒙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走到队伍最前面,用手指着前面的敌人说:“这几个敌人算什么,我去把他们

  • 赤壁之战决定天下三分,这场战争重新定义了三国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这场战争

    赤壁之战我们都很熟悉,正是这场战争导致了天下三分,孙权和刘备各自占据了吴地和蜀地地,而曹操仓皇逃回北方开始休养生息。短时间内也无法对南方用兵。而刘备则抓住机会,守住荆州并攻下益州,有了稳定的栖息之地。天下三分之势就此形成,也应验了诸葛亮隆中对天下三分的设想。此后的二十年间,三国之间也发生了不少战争,

  • 曹操隔岸观火 千里计取袁尚、袁熙首级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隔岸观火

    曹操隔岸观火千里计取袁尚、袁熙首级,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二袁投公孙康,曹操利用二袁与公孙康之间的矛盾而隔岸观火,不久便等来了公孙康送来二袁的人头。当对方内部矛盾显现时,宜坐观其变,甚至促其恶化。待形势有利于我方时顺时而动,一举而成。一、曹操隔岸观火东汉末年,袁绍兵败身亡,几个儿子为争夺权力互相

  • 三国第一猛男吕布的失败竟是因为乱戴绿帽子?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猛男

    三国第一猛男吕布的失败竟是因为乱戴绿帽子?,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三国时代好色的男人不少,可有趣的是,其中的大多都成了英雄。比如我们熟知的曹操,就是一位“如假包换”的好色之徒。给人戴“绿帽子”,竟悄然成为曹操的人生最大的乐趣,乐此不疲之余,半壁江山居然不发一语间尽数揽入囊中。当然,在并不幽长的三

  • 诸葛亮真的是刘备“三顾茅庐”才请来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的是

    诸葛亮真的是刘备“三顾茅庐”才请来的吗?,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关于刘备初识诸葛亮一事,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流传面颇广的刘备“三顾茅庐”说。诸葛亮在其《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陈寿在《三国志》中即采用了此说;另一种是诸葛亮“北行见备”

  • 罗贯中推崇的三国演义中的“八大星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演义

    1、孙坚,(155-191),字文台,吴郡富春(今浙江省富阳)人。184年,与朱隽一起剿灭黄巾军,官职为别部司马、议郎、长沙太守等,并参加过诸侯联合讨伐董卓之战。191年,袁术派他前去攻打荆州刘表,被刘表部将黄祖射死,年仅三十七岁。《三国演义》第7回:蒯良谓刘表曰:“某夜观天象,见一将星欲坠。以分野

  • 徐晃为曹魏政权立下的赫赫战功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战功

    徐晃为曹魏政权立下的赫赫战功,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徐晃(?―227),字公明,河东杨县(今山西洪洞县东南)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与张辽、乐进、于禁、张A并称曹操手下五子良将。徐晃年轻时曾做河东郡小吏,因随车骑将军杨奉镇压黄巾起义军蓝本部有功,被升为骑都尉。初平三年(192年),王允杀董卓。董卓

  • 揭开曹操至死不称帝原因,奸雄之名果然不是白叫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奸雄

    揭开曹操至死不称帝原因,奸雄之名果然不是白叫的!,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毛泽东主席在《浪淘沙·北戴河》中,曾豪迈地说: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是一代伟人对曹操的赞许。从曹操一生的经历看,他完全实现了追求人生最高目标,即成为帝王将相的理想。特别是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他迎驾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