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一节 发展教育,风俗融合

第一节 发展教育,风俗融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28 更新时间:2024/1/5 14:57:14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化教育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开元时期,学校教育到达顶峰时期。经过教化,这个时期的社会风气以及民俗都有了较大的改善。不仅如此,在宗教、诗歌、修史、图书文字、音乐舞蹈、美术雕塑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这些也是开元盛世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唐玄宗在位期间,是唐朝学校最为兴盛的时期。开元七年(719年),唐玄宗敕令从州县学生中选送“聪悟有文辞史学者”四门学为“俊士”,贡举落选而愿意人学者也可以入四门学学习。这一敕令,开创了后世贡举入监制度。与此同时,还规定了学生补阙制度。特别是朝廷规定允许百姓设立私学,有愿在州县学校寄读的受业者,亦予以允许。

开元六年(718年),设置丽正书院,以文学名士徐坚、贺知章张说等人为学士,令这些人在修书之余兼作讲学,为后世兴办书院提供了经验。开元十三年(725年),改丽正书院为集贤书院,五品以上为学士,六品以下为直学士,对学士与直学士的待遇颇为优厚。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敕令天下州县在乡里设立学校,使学校教育普及到基层,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件大事。唐玄宗教令天下罢乡贡之举,规定不经由各级学校学习的学生不得参加举选,以支持学校教育的发展。尽管两年后又取消这一敕令的规定,但亦说明唐玄宗对兴办各级学校的重视。开元年间的学校教育是唐朝教育最为兴盛的时期。

开元之治的表现,还体现在思想文化与社会风尚等各个方面。翰林院的设立,除了在政治上发挥着重大作用外,在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上也有着突出的贡献。“上即位,始置翰林院,密迩禁廷,延文章之士,下至僧、道、书、画、琴、棋、数术之工皆处之,谓之‘待诏。”一大批文人术士,被集中到翰林院,他们以自己的文才、诗赋、艺术、技巧,活动于宫廷之中,丰富了唐朝的文化生活,给盛唐增添了斑斓绚丽的艺术色彩。

在社会风俗方面,盛唐由于与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来往比较密切,“胡化”的色彩较为浓厚。对此,玄宗采取了一些“禁胡化”的措施,但从整体上看,玄宗对“胡化”的禁止,收效并不大。终唐之世,中原地区汉族的“胡化”和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汉化”,一直是民间生活中的主流。就连玄宗自己也很快就放弃了对“胡化”的禁止,而开始提倡“胡化”,在文艺领域则更是如此。

在玄宗采取的禁胡化措施中,以其禁泼寒胡戏最有代表性。中宗时,泼寒胡戏在长安蔚成风气。所谓泼寒胡戏,来自于波斯,与我国有些少数民族的泼水节有点相仿,只不过时在冬月而已。开元元年(713年)十月,张说上谏道:“泼寒胡未闻典故,裸体跳足,盛德何观;挥水投泥,失容斯甚。法殊鲁礼,亵比齐优,恐非干羽柔远之义,樽俎折冲之礼”,认为不合中华传统礼仪,建议禁断巳玄宗接受了这一建议,于十二月下诏道:“腊月乞寒,外善所出,渐浸成俗,因循已久。自今以后,无问蕃汉,即宜禁断。”泼寒胡戏由此被明令禁止。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泼寒胡戏只不过是一个民俗性的枝节问题,之所咀被禁止主要是因为这一民俗与中原传统文化的差距过大。而中原地区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胡化,甚至长安、洛阳两京的胡化,并未因禁止了个泼寒胡戏而中断。另外,除了禁断泼寒胡戏以外,在史籍中投有见到玄宗在禁止相仙青而环要确计苴柚的舌七攀措困廿右地中学家阱肇涛寨胡戏为例,过分地强调了玄宗反对“胡化”的一面,与史实不大符合。可以说,开元时期,社会风俗和文化上的民族融合,始终占据着主导位置。从现在出土的唐朝文物、壁画等材料来看,尚不能说反对“胡化”在玄宗的各种治国措施中具有重要地位。

社会风俗中的民族融合,是无法以行政命令禁绝的。从开元时期到天宝年间,由于中原汉族和边疆少数民族的密切交往,唐朝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生活深受少数民族的影响。“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元稹在《法曲》一诗中也对开元、天宝时期的“胡化”描述道:“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普遍的“胡化”现象,与玄宗本人对“胡化”的态度由禁止到提倡的转变不无关系。

在开元时期,玄宗的统治措施并不是始终如一的。特别是在宫廷生活及其对社会风尚的影响方面,玄宗经历了一个由俭到奢的变化,社会风气也随之经历了一个由兢兢业业到奢侈豪华的变化。这一变化,对开元之治的影响是重大的。开元十七年(729年)四月,关中天气突变,蓝田山被大风雷雨摧裂百余步。占十术士就此阐发道:“人君德消政易则然。”占十术士的这种说法,是用天人感应观点解释自然现象,用自然灾害讥讽政治行为的必然结论。“德消政易”的说法,反映了当时玄宗在统治行为上的转变。这一转变,对社会风尚有着重大影响。

开元十六年(728年),玄宗移到兴庆宫听政。以此为标志,他在风尚上开始由提倡节俭逐步发展到追求奢华。开元十七年(729年);玄宗已经四十五岁,长期单调的公务使他感到疲倦和乏味。于是,他性格中铺张浪费、玩乐享受的一面越来越充分地暴露了出来。在这年的八月初五,玄宗庆贺生日,设宴招待百官达贵。酒酣耳热、轻歌曼舞之际,张说和源乾曜率文武百官上表,请以玄宗诞辰为嘉节,玄宗欣然同煮,称“朝野同欢,早为姜事。依卿来请,宣付所司。”千秋节由此确立。到开元十八年(730年),根据礼部的奏请,又把千秋节与民间祈农报年的乡社结合起来,自此,千秋节成为全国性的重大节日。“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着之甲令,布于天下,咸令宴乐,休假三日。群臣以是日献甘露醇酎,上万岁寿酒。王公戚里进金镜绶带。士庶以丝结承露囊,更相遗问。村社作寿酒宴乐,名为赛白帝,报田神。”此后,年年千秋节都要大举庆祝一番。开元后期,玄宗在千秋节宴请百官的制书中称:“今属时和气清,年谷渐熟,中外无事,朝野义安。不因此时,何云燕喜?卿等即宜坐饮,相与尽欢。”在召集京兆父老宴饮的救令中称:“今兹节日,谷稼有成。顷年以来,不及今岁。百姓即足,朕实多欢。故于此时与父老同宴,自朝及野,福庆同之,并宜坐食,食讫乐饮,兼赐少物,宴讫领取。”处处表现出了一副功成名就、及时享乐的架势。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夺位后为啥杀光兄弟后人?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当年,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然后趁机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李建成决定入皇宫,和李世民对质。在宫城北门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常何本是太子亲信,却被李世民策反。六月四日(庚申),秦王亲自带100多人

  • 揭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被称为是最能打仗的帝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被称为

    唐朝开国君主是高祖李渊,不过打天下的头号功臣是他的次子唐太宗李世民。毛泽东点评历代兵家时,曾对他盛赞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隋末时李渊贵为太原留守(驻守军事重镇的高级官员),且是隋炀帝表亲,李世民从小却无纨绔子弟习气而志于习武从军,18岁便促其父举兵反隋并自任前线指挥。在扫平群雄时,年轻的

  • 李世民儿子竟然是基佬?太子李承乾和称心到底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称心

    最近热播的《武媚娘传奇》有提到李世民的几个儿子,为了太子之位而明争暗斗,最为明显的就是太子李承乾、濮王李泰、吴王李恪等人,不过剧中在暗斗的同时还提到太子李承乾与称心之间的关系,令人好奇的就是就是太子李承乾与称心之间是否真的有断袖之癖,还是仅仅只是知己而已?李承乾的太子妃是苏氏,贞观九年正月甲申,李承

  • 残唐而亡:我花开时百花杀,朱温篡唐,山河裂变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百花

    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发唐末农民战争,经过流寇黄巢的叛乱打击,唐朝统治名存实亡。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柷禅位,改国号梁(史称后梁),是为梁太祖,建都开封,改元开平。朱全忠建立后梁,标志着统治中国二百九十年的大唐王朝的正式终结。自此,中国历史又

  • 唐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唐朝

    唐朝建立不久,李世民和皇太子李建成之间,就为争夺皇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本来,唐朝的建立,李世民出力最多,功劳最大,他又网罗了尉迟敬德、秦叔宝、李靖等这些着名将领,广泛结交知名人士。所以,他的势力无人能比。李建成在太原起兵之后,也统领一支军队,打过一些胜仗,虽然没有李世民那样雄厚的实力,但是,他有太子

  • 李世民一生的败笔 三征高句丽为何屡败屡战?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屡败屡战

    在唐太宗李世民一生的征战中,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未能使高句丽臣服,甚至在其临死之前,还在计划如何征服高句丽。史学界很多人认为,李世民出征高句丽是其人生中的一大败笔,有穷兵黩武之嫌,犯了与隋炀帝同样的错误。实际上,高句丽不同于突厥、吐谷浑、高昌、焉耆、薛延陀等国,虽然表面上向唐朝称臣,但一直对唐朝有敌视态

  • 历史上不止大唐一个盛世,为何只有大唐让万国称臣纳贡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大唐

    在隋唐时期,在中国北部有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国家—突厥。后来在隋文帝的计谋下被分裂成为了两个国家,分别是东、西突厥。虽然突厥已经被隋文帝给分裂了,但是当时的东突厥依然是中原王朝的主要威胁。在唐朝初年,东突厥曾多次进犯大唐北方边境,每次都是抢劫大量财物才肯退回草原。等到唐太宗李世民继位的时候,东突厥的颉利

  • 文成公主的嫁妆都有啥?文成公主入吐蕃带去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吐蕃

    文成公主文成公主的嫁妆“和亲”政策一直备受争议,认为是男人打不过了,便叫女人出马,说到底是政治是“示弱”的表现。当然,从秦汉开始,“和亲政策”贯穿中国历史,游牧民族和中原文化始终在较量。到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朝,和亲就边县出一

  • 《别样晚唐史》序_长安——为故事搭建起一个舞台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晚唐

    《世说新语》讲述过一个故事,当时偏安东南的晋元帝问他的孩子,也就是后来的晋明帝:日远还是长安远?坐在他膝头的孩子伶俐地回答:日远,因为有人从长安来,却从未听说有人从日边来。晋元帝听后非常惊讶。在第二天的宴会上,他当着群臣的面把同样的问题又问了一遍。不曾想,这一次孩子告诉他:日近。父亲诧异地问:你的回

  • 生为李世民手下的一大将秦叔宝,为什么获得的赏赐却是最差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却是

    所谓乱世出英雄,这似乎是个很奇怪的定律,在中国的历史上,每逢战争年代,都会涌现出无数的英雄豪杰。隋唐时期自然也不例外,在那个群雄争霸,烽烟四起的年代,一批改变历史的英雄豪强登上了历史舞台,其中就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秦琼敬德,如今他们俩也被当做中国的门神,受到时代人民的称赞。李世民在当上皇帝之后,对当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