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晋阳起兵”,大唐的创建者可能并非李世民,而是…

揭秘“晋阳起兵”,大唐的创建者可能并非李世民,而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415 更新时间:2024/1/29 22:28:57

公元617年,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事件莫过于李渊父子的“晋阳起兵”。

它就像一记劈裂天空的绚丽闪电,一举刺破隋帝国的茫茫黑夜;又像是一道穿越浓云的熠熠曙光,瞬间照亮了大唐王朝的清晨。

这个令天地变色、令历史改辙的大事件有诸多人物参与,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大唐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开国功臣。他们是裴寂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唐俭柴绍殷开山、刘政会、温大雅、武士彟……

这些人是晋阳起兵最重要的骨干力量,正是有了他们的推动、策划、参与,这次起义才能获得成功,大唐王朝最终才得以横空出世。可不管怎么说,他们终究只是这个大事件的配角。

晋阳起兵的主角,当然非李渊父子莫属。

可问题是,在李渊父子当中,谁才是这次起兵的“首谋之人”?谁才是这个大事件真正的灵魂人物?谁才是大唐三百年基业当之无愧的开创者?

对此,历代官修正史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李世民

后晋刘昫修撰的《旧唐书》声称:“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北宋欧阳修等人编撰的《新唐书》也断言:“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更是斩钉截铁地说:“起兵晋阳也,皆秦王李世民之谋”;“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

然而,历史的真相果真如此吗?李世民真的是晋阳起兵的“首谋之人”吗?

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按照官方正史两《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李世民和李渊在晋阳起兵前夕都做了些什么……

李世民跟随李渊来到太原后,迅速结交了一批江湖义士。《旧唐书·太宗本纪》称其“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资治通鉴·隋纪七》说:“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

长孙顺德与刘弘基就是在这个时候与李世民结成了生死之交。长孙顺德是长孙晟的族弟,与刘弘基原本都是隋宫廷的宿卫军官,因逃避辽东兵役,亡命太原投靠了李渊,因此与李世民相结纳。这两个人后来在募集义兵时都发挥了关键作用。

此外,刘文静和裴寂也在此际先后加入了李世民“潜图义举”的行列之中。

刘文静时任晋阳令,裴寂时任晋阳宫监,二人因职务交往而成为好友。他们目睹天下大乱,而自身前途未卜,时常相对而叹。有一次,裴寂说:“贫贱如此,又逢离乱,将何以自存?”当时刘文静还未参与李世民之谋,但是暗中已经对他极为倾慕,所以趁机游说裴寂道:“李世民非寻常之人,其胸襟豁达类似汉高祖,天纵神武如同魏武帝,虽然年少,却是命世之才!”言下之意是让裴寂和他一起依附李世民,可裴寂对此却不以为然。

不久,刘文静因与李密有姻亲关系而坐罪,被关进郡狱。正当他对前途感到茫然之际,李世民忽然亲自来狱中探望他。刘文静大喜过望,马上向李世民发出试探,说:“天下大乱,非汉高祖、光武帝之才华者,不可平定四海!”

李世民笑着说:“先生怎么知道没有?只是常人不知道罢了。我之所以来看你,并不是像小儿女那样注重个人感情,而是来和先生图谋天下大事,不知先生有何见教?”

刘文静知道自己没有看错人,于是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如今主上南巡江淮,李密围逼东都,天下群盗多如牛毛。值此之际,若有真命之主应天顺人,振臂一呼,取天下则易如反掌。今太原百姓为避战乱,皆入晋阳,文静为晋阳令数年,知其中豪杰之士众多,一朝啸聚,可得十万人;尊公所领之兵亦有数万,一声令下,谁敢不从?进而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出半年,帝业可成!”

李世民听完朗声大笑:“君言正合我意。”

从此,李世民与刘文静开始积极部署,准备起事。

而这个时候,李渊在做什么呢?

按照正史的说法:“渊不之知也。”而李世民则“恐渊不从,犹豫久之,不敢言”。(《资治通鉴》卷一八三)

李渊真的是这样浑浑噩噩,对李世民的起兵密谋一无所知吗?

这个问题我们留待后面探讨,现在接着来看在官方正史中,李世民是如何软硬兼施地“说服”李渊起兵,而李渊又是如何举棋不定出尔反尔的。

由于裴寂与李渊的私交很好,所以李世民决定从裴寂的身上突破。他天天与裴寂交游,同时拿出私人的钱数百万,让人与裴寂赌博,每一次都诈输,把裴寂乐坏了。等到那些钱输得差不多的时候,李世民也顺理成章地和裴寂变成好友了。最后,李世民把自己的密谋告诉了裴寂,同时让他想办法说服李渊。

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短。此刻,裴寂已经很清楚他那些钱是怎么到手的了,只好点头同意。

李世民和裴寂很快就想了一计。随后的日子里,裴寂天天去找李渊喝酒,喝完酒又顺便“送上”几位美女。一连数日,把李渊伺候得舒舒服服。几天之后,裴寂找了个四下无人的机会,不慌不忙地对李渊说:“二郎暗中蓄养兵马,欲举义旗,恐大事泄露被诛,所以让我以晋阳宫女奉公,此乃情急之下,迫不得已之计。如今众人心意已决,不知公意下如何?”

事实表明,李世民很可能在贞观年间对相关“实录”的修纂工作进行了干预,从而篡改了某些重大的历史事实。而后来编修的“国史”,以及承用国史的两《唐书》,包括更后出的《资治通鉴》皆因袭而不改,致使晋阳起兵和唐朝创立史的部分真相从此湮没不彰。

标签: 大唐

更多文章

  • 蔡州奇袭战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战争概述: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闰八月,彰义军(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卒,其子吴元济隐匿少阳死亡的消息,径自接掌军务,拥兵自立。唐宪宗对淮西用兵,讨伐吴元济,历时四年,最终以元和十二年十月名将李愬风雪夜袭蔡州,活捉吴元济而告终,并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教科书式的奇袭经典战例。将帅星数:★★李愬精彩星

  • 睿宗李旦的故事:六年傀儡有名无实,身处缝隙无为传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有名无实

    睿宗李旦(公元661年~公元716年)在位时间:公元684年、公元710~公元712年曾用年号:文明、景云、先天谥号:玄真大圣大兴皇帝庙号:睿宗安葬地:桥陵(今陕西蒲城县丰山)公元661年,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第四个儿子李旦出生。公元684年,李旦被母亲武则天扶上帝位,成为母亲的傀儡。公元690年,

  • 权力斗争的胜利者——李隆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胜利者

    李隆基是睿宗的第三个儿子,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嫡孙,垂拱元年(685)八月五日生于东都洛阳。他出生时,高宗已经谢世,大唐王室正处于皇位争夺最激烈的时期,他的母亲窦妃为武则天所杀害,父亲李旦被皇太后武则天立为傀儡皇帝。子以父贵,人称“三郎”的李隆基,3岁便受封为楚王,7岁

  • 第三节 建筑地学,技术辉煌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地学

    唐朝的建筑业有蓬勃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建筑体系,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的一个高峰,在都城建设和宫殿建筑的规划布局上有重大的创新,成就辉煌。唐朝所兴建的诸多宏伟单体建筑和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组,标志着唐朝木构建筑技术所达到的高度水平。例如唐朝大田宫含元殿、麟德殿等建筑,雄伟壮阔。武则天在洛阳所建明堂,高29

  • 唐朝时期宦官专权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宦官

    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因为皇室的特殊需要,所以整个历史进程中始终有那么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因为特殊的生理结构,所以能够自由穿梭于皇家禁苑,并能够随时服侍在皇帝和众多妃嫔左右,而不用考虑男女大防、授受不亲;他们说话尖细,油头粉面,凭借自己的特殊身份在宫廷宦海中沉浮自如。他们因自小便服侍皇帝左右

  • 看古代皇帝教育子女时有何高招,不是我们现在能比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我们现在

    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一切对他来说都是新鲜的,都是好奇的,同时也是没有规则的,作为家长有教育他们做人的职责,但谁也没做过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都是边教育边学习。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看,古人是如何教育子女的?榜样的力量人都有偶像,尤其是儿童。学习什么样的人,崇拜什么样的人,预示着他将成为什么样的人。京师

  • 高阳公主私通辩机是报复之举?李世民有责任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之举

    说道高阳公主,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的吧!高阳公主可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就冲她敢私通和尚辩机,给老公房遗爱带了绿帽,她就是一个大唐历史上有一号的人物啊!高阳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十七个女儿。因为高阳公主从小落的漂亮活泼,所以很受李世民的喜爱。后来被太宗李世民许配给大臣房玄龄儿子房遗爱为妻,因为高阳

  • 【唐朝·松赞干布】杰出的藏族政治家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松赞干布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今天,除了汉族以外,还有蒙、回、藏、维吾尔、壮等55个少数民族。历史上,少数民族曾经出现过不少英雄人物,他们为了本民族的富强兴盛,同时也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统一,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其中,生活在公元7世纪的吐蕃英雄松赞干布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公元620年,吐蕃邦的赞普

  • 虎毒也食子——当争权夺利上升到生存高度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争权夺利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其中,“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之言一直流传至今,成为文人墨客静心修养的境界,亦成为某些政客们附庸风雅的装饰之物。但事实上,此类豪言壮语也许只能作为墙上之装饰品,似

  • 李世民最爱的两个女人 得宠原因竟是这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李世民一生共娶妻十五位,一位长孙皇后,十四位后宫妃嫔。李世民最爱的女人,当属正妻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比李世民小两岁,在她十三岁的时候,就嫁给了李世民。长孙皇后共育有三位儿子,四位女儿,长孙皇后生下长子李承乾时,李世民十分欢喜,当他成为皇帝时,毫不犹豫地立李承乾为储君。长孙皇后和李世民一同携手走过战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