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包拯与紫云砚的故事:端州墨砚天下闻名,百姓受苦

包拯与紫云砚的故事:端州墨砚天下闻名,百姓受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2018 更新时间:2024/1/8 1:02:48

端州墨砚天下闻名,端州砚中极品名紫云砚。紫云砚采自肇江千米峭壁的水岩磨制而成,水岩吸天地灵气,坚硬无比。岩石内质像书页一般层层叠叠。经过一番制作之后,砚显紫蓝色,砚池白云片片,砚架上为笔架山山峰。清雅呼之若出。一方紫云砚贵比黄金。

庆历元年(1041年)的春天,刚刚赴任还不到一个月的端州知州包拯接到仁宗皇帝的圣旨,贵妃三十寿辰于当年十月进行,要包拯搜寻三方上品紫云砚进贡。接到圣旨,包拯那墨黑的脸上像涂上了一层淡墨,显得更黑。

包拯有一家仆包高,机灵敏捷,望着老爷那黑得怕人的脸,他满不在乎地对包拯说:“老爷宽心,这等小事交由包高去办吧!”

端州城有一制砚高手,名董奇封,董家从唐初开始造砚,经过一门数代几百年的摸索研制,董家找到了制砚的秘诀,名闻城内外。端州城的紫云砚除董奇封之外,无人能打造。

一个下着毛细雨的傍晚,包高带着两人来到端州城北的董家,董奇封虽为造砚名匠,却住着低矮的小屋,家徒四壁。包高没有见到董奇封,董奇封的儿子董不扬接待了包高。

包高取出50两银子对董不扬说:“奉圣旨敬请董老先生为朝廷赶制三方紫云砚!”

董不扬闻言禁不住失声痛哭:“又是端砚!”从他的哭诉中,包高得知一个月前,董奇封已服毒自杀身亡。

端砚出名之后,朝廷把端砚列为贡品。端州每年须朝廷交纳一定数额的端砚。景元五年,张佐的侄子张元卓任端州知州。张尧佐乃张贵妃的堂伯父。依靠这些背景,张元卓到端州之后极力搜寻端砚。朝廷定额每年贡品为百方,张元卓却说成是三百方,他把下的二百方截留以作巴结京城权贵之用。

这些进贡的端云砚都有一套严密的采制程序,要调集水工、砚匠去采石、磨制。端州懂制砚的工匠不超过百人,无力打三百方端砚。张元卓下令每家每户摊派人丁参加打造端砚,精壮劳力被调去制砚,土地荒芜,百姓生活艰难。端州城不少百姓为逃砚役而举家逃走。

看着百姓流离失所,董奇封悲愤莫名,他心中升起了无限的愧疚:“端砚盛名,百姓却要遭害”。他选择以死谢罪百姓的自杀方式离开了人世。

包拯听到董奇封自杀的事后,黑黑的脸上像抹上了一层浓墨,黑得怕人。

包高不敢看老爷的脸,带着两人离开了府门。

次日早上,心情郁闷的包拯听到有人击鼓喊冤。升堂一看,喊冤者是端州城大户朱银。

“朱银受人所欺?”包拯黑着脸问。

朱银怒冲冲道:“小人乃是受老爷手下包高所欺!”

原来,昨天夜里,包高见包拯征集紫云砚没有着落心情郁闷,为替老爷分忧他带了两人到端州城打探消息,做古董生意的一位老板告诉他端州城大户朱银家中存有一方紫云砚。

包高怕夜长梦多,当即来到朱银府上,道明来意。取出50两银子要把那块紫云砚搬走。

朱银又气又急说:“这块极品砚我花了百两黄金购来的。已珍藏十年,哪有50两银子就让你搬去之理?”

包高说:“这是奉旨行事!端砚先搬回知州府,至于所需银两,待我报知老爷之后再由知州府衙补给!”

朱银很着急地说:“此砚我珍藏多年,视如命脉,就是千两黄金,我也不卖!”

包高找砚为老爷分忧心切,见朱银阻拦心中也生气,下令跟随去的两个手下动手搬砚。

包拯那寒黑的脸上像泼了一桶墨水刚干了一样,黑得骇人。

包拯传令将包高押上公堂。包拯还没来得及问话,包高见包拯那黑得骇人的黑脸,吓得连忙跪在地上,说:“包高只想为老爷分忧!”

“百姓已受端砚危害多年,包高所为对端州的百姓不亚于雪上加霜,不能宽恕!”传令将包高杖击三十,伤好之后,逐出包府。

包拯又贴出一份告示:端州的百姓连年为服砚役,苦不堪言。端州府衙当上书皇上,免除几年进贡。今年朝廷下达的进贡紫云砚,端州府也将奏明天子实情,请免去此项进贡,百姓安心农事生产。

告示刚出,百姓奔走相告。流浪外地流离失所的那些百姓得知后又回到了端州城。

这一日,包拯正在府衙给皇上书写免除砚役的奏折,董奇封之子董不扬朱银同时求见。

董不扬说:包大人爱民如子,端州城百姓担心包知州完不成进贡任务而遭革职。家父去世之前还秘制了两方紫云砚,草民决定送给包大人作贡礼。

朱银说:“朱某也感念包大人铁面无私的恩德,愿将多年收藏的一方紫云砚献上,和董不扬的两方加起来正好完成朝廷下达的进贡数目。”

“包拯不敢收两位的端砚!”包拯黑着脸说:“包拯即使遭朝廷革职,也不想完成进贡端砚的圣命,包拯要以此来断了朝廷下达的进贡任务,为百姓解除砚役!”

董不扬和朱银流着眼泪,默默无语地走出了知州府衙。

标签: 包拯百姓紫云

更多文章

  • 爱玩蟋蟀的“亡国宰相”贾似道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亡国,宰相,蟋蟀

    古代不仅斗兽,也斗禽虫。斗禽,如斗鸡、斗鹌鹑;斗虫,如斗蚁、斗蟋蟀。禽虫虽小,性尤好斗。争斗起来,或羽飞肢残,或横尸疆场,少有畏惧。其勇敢拼搏的战斗精神,令人感动,惹人爱怜。其最为憨勇者,恐怕莫过于蟋蟀了。养蟋蟀本是一件怡情养性的有益活动,古人曾把养菊与斗蟋蟀二事称为“雅戏”

  • 毕昇:活字印刷的发明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毕昇,活字印刷

    北宋时期,雕刻印刷大为盛行。相传杭州西山有位号称“神刀王”的雕刻师傅,技术出众,很负盛名,但他有个怪脾气,从来不肯收徒弟。那时毕昇还是个小孩子,听别人说后,就慕名前往拜师。“神刀王”见他聪明灵巧,十分讨人欢喜,就破格收下了这名小徒弟。毕昇早起晚睡,勤奋

  • 知不可为而为之——文天祥起兵抗元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为之,可为,文天祥

    文天祥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后以字为名。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南宋末年着名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奉进士第一。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大举进攻,文天祥在家乡聚兵抗元。次年临安被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往敌营议和,因坚持抗争被拘,后得以脱逃,转战于赣、闽地区,

  • “米颠拜石”讲的是什么?米芾和砚台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砚台,米芾,讲的是

    “米颠拜石”讲的是什么?米芾和砚台的故事!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要说起中国的书法史,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一个还是王羲之,他的《兰亭序》被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除了兰亭集以外,还有他的儿子王献之也是一位有名的书法家,还有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欧阳询等等,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能够真正名垂青史的也

  • 宋朝的耻辱——中国人永远的心头之恨_《李国文说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宋朝,心头,耻辱

    靖康二年(1127),汴京城破,宋徽宗赵佶、钦宗赵桓父子,为金人所俘,与后妃、皇室、贵戚、臣工一起,共约一万四千人的大队俘虏,分七个批次,押解北上。据金人可恭所着《宋俘记》:首起宗室、贵戚男丁二千二百余人,妇女三千四百余人,濮王,晋康、平原、和义、永宁四郡王皆预焉,都统阇母押解。二起昏德妻韦氏,相国

  • 李邈视死如归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故事,视死如归

    公元1126年10月,金兵进攻真定,守将李邈奋力率军抵抗,杀死了大量敌军,最终寡不敌众,真定城防被金兵突破了。李邈看着蜂拥而至的敌军,率领为数不多的将士进行巷战,在与敌军进行的肉搏中,自己身负重伤,血溅铠甲,不幸被俘。这座宋朝的重镇从此便陷落了。金军统帅得知李邈被俘后,感到非常兴奋。他们极力劝降,希

  • 怎么评价周敦颐?道德高尚且思想深邃的大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周敦颐,深邃,道德

    道学先生的真实面目当我们利用百度搜索键入关键词“道学虚伪”的时候,可以找到相关网页600000篇;检索“真道学”可以找到29000篇;而搜索“假道学”可以找到748000篇。这几个数字很明白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在人们的心目中

  • 历史上秦桧是被冤枉的?秦桧的千古奇冤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千古,奇冤,秦桧

    在中国人的眼里,秦桧可谓是最大的奸恶之人了。在演义小说《岳飞传》中,秦桧更是恶得不可救药。他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了岳飞,从而使自己背上了千古骂名。相传,秦桧是金国的奸细,绍兴和议之后,金国派使者送密信给秦桧说:“你天天向我们求和,但是留着岳飞,我们不放心。一定得想法子把他除掉。&rdquo

  • 《宋史论稿》五、北宋皇室与“将门”通婚现象探析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北宋,宋史,探析

    内容提要:北宋时期,皇室与“将门”通婚的现象相当突出,即:一方面帝王、太子大都娶武将女为后妃,而另一方面武臣及子弟则多尚公主及宗室女。这一现象最初出现,主要在于宋初统治集团对武将上层收买所致,以后则形成打压和拉拢相结合的武将政策中的一个内容。由此也造就了一批长期与皇室联姻而又统军的着名将门。北宋时期

  • 宗泽简介与历史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故事,简介

    宗泽(1059~1128年),字汝霖,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元祜六年(1091年)进士。曾任大名府馆陶县(今山东馆陶县西南)县尉、莱州胶水县(今山东平度县)县令、衢州(今浙江衢州)龙游县令和登州(今山东蓬莱)通判。在金军南侵、国难当头之际,许多官吏都托故不去河北前线担任地方官。他却认为:&l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