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利州路行政区划

宋朝利州路行政区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817 更新时间:2023/12/21 11:16:33

利州路

郡县沿革起止时间:乾德三年至绍兴三年

利州路:乾德五年(967)三泉县直属;

至道二年(996)以三泉县置大安军;三年(997)省大安军;定天下为15路,为峡西路,治兴元府,以兴元

府、剑州、利州、阆州、洋州、巴州、蓬州、州、龙州、兴州、集州、壁州、夔州、黔州、施州、

忠州、万州、开州、达州、涪州、渝州、三泉县来属;

咸平四年(1001)分置利州、夔州二路,利州路治兴元府,以兴元府、剑州、利州、阆州、洋州、巴州、

蓬州、文州、龙州、兴州、集州、壁州、三泉县来属;

景德三年(1006)置剑门关;

熙宁三年(1070)省集州、壁州、剑门关。

兴元府:次府,汉中郡,山南西道节度。

南郑县:次赤,倚。

城固县:次畿。有麻油坝茶场。

褒城县:次畿。

西县:次畿。至道二年(996)改属大安军,三年(997)仍属兴元府。有锡冶务。

————有茶场,熙宁八年(1075)置。

利州:都督府,益川郡,宁武军节度。初为昭武军节度,景佑四年(1037)更州格名为宁武军节度。

緜谷县:中,倚。

葭萌县:中。

嘉川县:中下。初属集州,咸平五年(1002)来属嘉川县。熙宁三年,省平蜀县入焉。

昭化县:下。初为益昌县。开宝五年(972)更名为昭化县。

平蜀县:初名胤山县,乾德三年(965)更名为平蜀县,熙宁三年(1070)省入嘉川县。

洋州:望,洋川郡,武康军节度。初为源州、武定军节度,乾德三年(965)更名为洋州;景祐四年(1037)更州

格名为武康军节度。

兴道县:望,倚。

西乡县:上。

真符县:中。乾德四年(966)徙治原黄金县治。

黄金县:乾德四年(966)省入真符县。

阆州:上,阆中郡,安德军节度。初为保宁军节度,乾德四年(966)更州格名为安德军节度。

阆中县:望,倚。

苍溪县:紧。

南部县:紧。

新井县:紧。

奉国县:中。

新政县:中。

西水县:中下。

岐平县:熙宁四年(1071)省入奉国县。

晋安县:熙宁四年(1071)省入西水县。

剑州:上,普安郡,军事。

普安县:中,倚。

梓潼县:上。

阴平县:中。

武连县:中。

普成县:中下。

剑门县:中下。咸平三年(1000)以知县兼知剑门关,景德三年(1006)改属剑门关,熙宁五年(1072)仍属剑州。

有小剑、白緜、[石巴]砍、粮谷、龙聚、托溪六寨。

临津县:熙宁五年(1072)省入普安县为临津镇。

永归县:乾德五年(967)省入剑门县。

巴州:中,清化郡,军事。

化城县:中下,倚。

难江县:上。初属集州,为”倚郭”;熙宁三年(1070)来属巴州。

恩阳县:中下。

曾口县:下。

通江县:下。初属壁州,为”倚郭”;熙宁五年(1072)来属巴州。

其章县:熙宁五年(1072)省入曾口县为其章镇。

七盘县:熙宁二年(1069)省入恩阳县为七盘镇。

盘道县:乾德四年(966)省入清化县为盘道镇,熙宁三年(1070)属化城县仍为盘道镇。

归仁县:乾德四年(966)省入曾口县。

始宁县:乾德四年(966)省入其章县。

文州:中下,阴平郡,军事。

曲水县:中下,倚。有重石、毗谷、添、磨蓬、留券、罗移、思林、戊门、特波、绥南十寨;有水银务。

兴州:下,顺政郡,军事。

顺政县:中,倚。有青阳铜场。

长举县:中下。

济众监:景德三年(1006)置济众监。负责铸铁钱。

蓬州:下,咸安郡,军事。

蓬池县:中,倚。

仪陇县:中。

营山县:中。初为朗池县,大中祥符五年(1012)更名为营山县。

县:中下。

良山县:中下。熙宁五年(1072)省入伏虞县为良山镇,建炎二年(1128)仍置良山县。

蓬山县:熙宁五年(1072)省入营山县。

宕渠县:乾德三年(965)省入良山县。

龙州:下,江油郡,军事。初为”都督府”,乾德元年(963)降为”下州”;政五年(1115)更名为政州,绍兴元年

(1131)仍复名为龙州。

江油县:中,倚。有乾坡寨。

清川县:下。

三泉县①:中。初属兴元府,乾德五年(967)直属,至道二年(996)于县置大安军,三年(997)仍废大安军,仍以县

直属。

集州:下,军事,符阳郡。治难江县,辖难江、嘉川、通平、大牟四县;乾德五年(967)省通平、大牟二县,咸

平五年(1002)嘉川县改属利州,析巴州清化县来属;熙宁三年(1070)省入巴州。

清化县:初属巴州,咸平五年(1002)来属集州,熙宁三年(1070)省入巴州化城县为清化镇。

通平县:初属集州,乾德五年(967)省入难江县。

大牟县:初属集州,乾德五年(967)省入难江县。

壁州:下,军事,始宁郡。治通江县,辖通江、符阳、白石、广纳、东巴五县;乾德四年(966)省广纳、东巴二

县;开宝五年(972)废,寻复置壁州;熙宁五年(1072)省入巴州。

符阳县:初属壁州,熙宁五年(1072)省入通江县。

白石县:初属壁州,熙宁五年(1072)省入通江县。

广纳县:初属壁州,乾德四年(966)省入通江县为广纳镇。

东巴县:初属壁州,乾德四年(966)省入通江县。

大安军:至道二年(996)于三泉县置大安军,三年(997)废。

剑门关:咸平三年(1000)徙治剑门县,以知县兼知剑门关;景德三年(1006)以剑州剑门县来属,熙宁五年(1072)剑

门县仍往属剑州。

利州东路

郡县沿革起止时间:绍兴三年至宝佑六年

行政区划网站·东方血脉·版权所有

利州东路:建炎四年(1130)析京西南路金州来属;

绍兴三年(1133)仍以三泉县置大安军;六年(1136)析金州复属京西南路;

绍兴十二年(1142)金划定陕西以大散关为界,永兴军路除京兆府乾祐县、商州上津、丰阳二县之外,

沦于金国;

绍兴十三年(1143)析京西南路金州仍来属;十四年(1144)分置利州东、西二路,利州东路治兴元府,以

兴元府、剑州、利州、阆州、金州、洋州、巴州、蓬州、大安军来属;

绍兴十六年(1146)宋金议和,丰阳县沦于金国;

绍熙元年(1190)升剑州为隆庆府;五年(1194)利州东、西二路复并为利州路;

庆元二年(1196)复分置利州东、西二路;

嘉定三年(1210)利州东、西二路又并为利州路;十一年(1218)仍分置利州东、西二路。

本文由东方血脉收集相关史料和考古成果创作

兴元府:次府,汉中郡,山南西道节度。

南郑县:次赤,倚。

城固县:次畿。

褒城县:次畿。

西县:次畿。

廉水县:次畿。绍兴四年(1134)析南郑县置廉水县,来属兴元府。

利州:都督府,益川郡,宁武军节度。淳佑三年(1243)寄治金堂县云顶山城。

緜谷县:中,倚。

葭萌县:中。

嘉川县:中下。

昭化县:下。

洋州:望,洋川郡,武康军节度。

兴道县:望,倚。

西乡县:上。

真符县:中。

乾祐县:次畿。初属京兆府,绍兴年间来属洋州,十一年(1141)省为乾佑镇;十六年(1146)宋金议和以鹘岭关为

界,入金。

阆州:上,阆中郡,安德军节度。淳佑三年(1243)因战争徙治苍溪县大获城。

阆中县:望,倚。绍兴十八年(1148)析新井县井镇来属。

苍溪县:紧。

南部县:紧。宝佑年间因战争徙治跨鳌山。

新井县:紧。

奉国县:中。

新政县:中。

西水县:中下。

隆庆府:上,普安郡,普安军节度。初为剑州、”军事州”,隆兴二年(1164)升州格为普安军节度,绍熙元年(1190)

升为隆庆府。

普安县:中,倚。

梓潼县:上。

阴平县:中。

武连县:中。

普成县:中下。

剑门县:中下。

巴州:中,清化郡,军事。

化城县:中下,倚。

难江县:上。

恩阳县:中下。

曾口县:下。

通江县:下。

蓬州:下,咸安郡,军事。淳佑三年(1253)因战争徙治潼川府路顺庆府相如县运山城。

蓬池县:中,倚。

仪陇县:中。

营山县:中。

伏虞县:中下。

良山县:中下。

相如县:望。初属潼川府路顺庆府,淳佑三年(1253)因战争徙治运山城,宝祐六年(1258)来属蓬州。

大安军:同下州。绍兴三年(1133)于三泉县置大安军。

三泉县:中,倚。

金州:上,安康郡,昭化军节度。初属京西南路,建炎四年(1130)来属利州路,绍兴六年(1136)复改属京西南路,

十三年(1143)仍属利州路。

西城县:下,倚。

汉阴县:中下。嘉定三年(1210)自汉阴镇徙治滶口镇。

洵阳县:中。

石泉县:下。

平利县:下。宋末仍置平利县。

上津县:中下。初属商州,绍兴十三年(1143)来属金州。

丰阳县:中下。初属商州,绍兴十三年(1143)来属金州,十六年(1146)宋金议和以鹘岭关为界,入金。

利州西路

郡县沿革起止时间:绍兴三年至宝佑六年

行政区划网站·东方血脉·版权所有

利州西路:绍兴十二年宋金划定陕西以大散关为界,秦凤路除阶、成、凤、祐四州、及秦州成纪、天水、陇城三县

各一部之外,其余沦于金国;同年祐州更名西和州;

绍兴十三年(1143)析京西南路金州仍来属;十四年(1144)分置利州东、西二路,利州西路治兴州,以兴

州、阶州、成州、西和州、凤州、文州、龙州来属;

开禧三年(1207)兴州更名沔州;

嘉定元年(1208)置天水军;

宝庆元年(1225)升成州为同庆府。

未经允许您不得随意传播以及用于商业用途

沔州:下,顺政郡,军事。初为兴州,开禧二年(1206)叛宋为开德府,三年(1207)归宋,改为沔州。

顺政县:中,倚。

长举县:中下。

文州:中下,阴平郡,军事。绍定四年(1231)入元,端平年间之后因战争废州。

曲水县:中下,倚。

龙州:下,江油郡,军事。宝祐六年(1258)因战争徙治江油县雍村。

江油县:中,倚。宝祐六年(1258)因战争徙治雍村。

清川县:下。端平三年(1236)因战争废。

阶州:中下,武都郡,军事。初属秦凤路,绍兴十四年(1144)来属。绍定四年(1231)入元。

福津县:中下,倚。

将利县:中下。

——有家计寨,绍兴初年置于家崖。

同庆府:中下,同谷郡,军事。初为成州,属秦凤路,绍兴十四年(1144)来属;绍定元年(1228)升为同庆府。四年

(1231)入元。

同谷县:中,倚。

栗亭县:中。

西和州:下,和政郡,团练,无倚郭县。初为岷州地,属秦凤路,绍兴元年(1131)入金,改置为祐州;南宋侨置岷

州于白石镇;十二年(1142)故地来属,更名西和州;开禧二年(1206)一度入金;绍定四年(1231)入元。

长道县:紧。

大潭县:中。

祐川县:??。

————有湫池堡。

凤州:下,河池郡,团练。初属秦凤路,绍兴十四年(1144)来属。

梁泉县:上,倚。

两当县:上。

河池县:紧。

————有黄牛堡。

天水军:同下州。嘉定元年(1208)升成州天水县为天水军,九年(1216)徙故治。绍定四年(1231)入元。

天水县:??,倚。初属秦凤路秦州,绍兴初年北境入金,于南境仍置天水县;十三年(1143)改属成州,嘉定元年

(1208)升为天水军,九年(1216)仍置天水县,来属。

成纪县:初属秦凤路秦州,绍兴初年北境入金,于南境仍置成纪县,实只领太平社,十五年(1145)省入天水县。

陇城县:初属秦凤路秦州,绍兴初年北境入金,于南境仍置陇城县,实只领东阿社,十五年(1145)省入天水县。

————有白环堡。

宋代部分地名考

龙州/江油县(旧治):今平武县南坝镇月渡;龙州/江油县(宝佑徙治):今江油市大康镇旧县村;

仪陇县:今仪陇县金城镇;

凤州/梁泉县:今凤县凤州镇;西和州:今西和县汉源镇西北3里;

兴元府/南郑县:今汉中市;褒城县:今勉县褒城镇;葭萌县:今剑阁县东北嘉陵江东岸;

昭化县:今广元市元坝区昭化镇;西县:今勉县西老勉县;嘉川县:今旺苍县嘉川镇嘉川坝;

真符县(旧治):今洋县华阳镇;黄金县/真符县(乾德徙治):今洋县黄家营镇真符村;

利州/绵谷县(旧治):今广元市;西水县:今南部县保城镇;阆州(淳佑徙治):今苍溪县王渡乡大获山;

新井县:今南部县大桥镇新井村;奉国县:今阆中市老观镇;剑州/隆庆府/普安县:今剑阁县普安镇;

新政县:今仪陇县新政镇东南村;阴平县:今江油市二郎庙镇;剑门关/剑门县:今剑阁县剑门关镇;

巴州/化城县:今巴中市;武连县:今剑阁县武连镇;兴州/沔州/顺政县:今略阳县;

恩阳县:今巴中市巴州区恩阳镇;普成县:今剑阁县公兴镇;蓬州(旧治)/蓬池县:今蓬安县茶亭乡蓬池铺村;

曾口县:今巴中市巴州区曾口镇;蓬州(淳佑徙治)/相如县(淳佑徙治):今蓬安县河舒乡燕山寨;

伏虞县:今仪陇县义路镇家坝;长举县:今略阳县白水江镇;良山县:今营山县安固乡群力村大官山;

相如县(旧治):今蓬安县锦屏镇;清川县:今青川县清溪镇;南部县(宝佑徙治):今南部县城关镇南1里;

廉水县:今南郑县廉水乡;大安军/三泉县:今宁强县阳平关镇,一说大安军在三泉县西1里;

难江县:今南江县;

上津县:今郧西县上津镇;平利县:今平利县老县镇;阶州/福津县:今陇南市武都区三河乡;

栗亭县:今徽县栗川乡栗亭村;将利县:今康县境内;佑川县:今岷县东南60里;

长道县:今西和县长道镇;大潭县:今礼县雷坝乡;天水军/天水县:今天水市秦城区天水镇;

河池县:今徽县;利州(淳佑寄治):今金堂县同兴乡;

平蜀县:今旺苍县东河镇冯家坝;晋安县:今南部县升钟镇;岐平县:今苍溪县歧平镇;

临津县:今剑阁县香沉镇;永归县:今剑阁县店子乡;其章县:今巴中市巴州区东偏北;

七盘县:今旺苍县黄洋镇赵家坝;盘道县:今南江县八庙乡;宕渠县:今营山县黄渡乡景阳村人头山;

蓬山县:今营山县三元乡兴福寺;始宁县:今巴中市巴州区清江、斯连、花溪三乡交界处;

清化县:今旺苍县木门镇木门场;归仁县:今平昌县;地平县:今旺苍县普济镇大营村;

大牟县:今南江县正直镇;符阳县:今通江县涪阳镇;白石县:今万源市竹峪镇;

广纳县:今通江县广纳镇;东巴县:今万源市西南;

未经允许您不得随意传播以及用于商业用途

注①:三泉县,《宋史·地理志》作直属京师,此处有误。首先,京师即指东京开封府,东京是开封府的正式称号,

没有注明直属东京,或开封府,或京畿路,即表示该县不属于以上三机构,查宋代史料,这三个机构也没有

对三泉县的行文。其次,在宋代史料中,明确表示三泉县属利州路管辖,行文中与诸府州并列,因此表示该

县实属利州路直辖。

标签: 宋朝利行政区划

更多文章

  • 应相士所言,她成了一国之母,无才无德的她却能把持南宋朝政!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成了,朝政,相士

    在历史悠久的古代帝王史当中,帝后恩爱的确是很少见,但可以像光宗李皇后这样无才又无德,但却能够把持后宫、控制自己的丈夫、离间皇帝父子之间感情的皇后,确实是极为罕见。淳熙十六年(1189)二月,孝宗正式传位于太子赵惇,是为光宗,李凤娘果然应了相士所言成了后宫的主宰,一国之母。光宗登基时已经43岁,体弱多

  • 抗金名将岳飞麾下五虎上将勇猛非凡 令人闻风丧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勇猛,闻风丧胆,麾下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一代名将岳飞不仅用兵如神,而且武艺高强。据记载岳飞天生神力,挽弓三百斤,弩八石,能左右开弓。同时岳飞手下更是聚集了一大批能征惯战、勇猛非凡,令金人闻风丧胆的的虎将,在稳定南宋、抗击金军的战争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1.岳云1119年出生,岳飞长子,有一种说法是养子。十二岁时就在岳飞部

  • 黄天荡战役:韩世忠大战黄天荡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大战,战役,黄天荡

    长江天堑自古如此,早在隋朝时期,南朝的陈政权就凭借长江,偏安江南。当赵构的朝廷在杭州刚刚喘气的时候,金兵的铁骑依然窥视长江,而这里的守卫者韩世忠巧妙利用这一天堑,与金兵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黄天荡之战。韩世忠(10891151),字良臣,陕西延安人,是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之一。他出身贫苦,好酒尚气,身材

  • 杨万里《过杨村》七言律诗 赏析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律诗,杨万里,杨村

    过杨村(七言律诗)(宋)杨万里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政尔清和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注释编辑【政】通“正”,正当的意思。【清和】指农历四月。译文石桥的旁边飘着袅娜的炊烟,和其他村子比起来,一望平川另是一种境界。杨柳荫下的酒店正

  • 钟相、杨么起义简介概述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简介,钟相

    北宋末,鼎州武陵(今湖南常德)人钟相(?~1130),在家乡利用宗教活动组织群众,凡加入他的组织乡社的农民要交一点钱粮,社内实行互助共济,因此都能“田蚕兴旺,生理丰富”。他宣称:“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这代表了农民要求财富

  • 宋代各阶层矿冶户的经济状况及社会地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代,社会地位,经济状况

    两宋时期,随着矿产开采量的大幅度增长,从事矿冶业生产的人户数量也显着增加,特别是北宋时期,大、中型矿场常有数千乃至数万人劳作,信州铅山场和韶州岑水场两大产铜地的生产者都曾多达十余万人,这种大规模的生产在前代是极为罕见的。宋代之所以出现上述活跃发展的局面,有诸多因素,如矿山开采技术的提高、社会需求的增

  • 宋元时期军事制度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制度,宋元,时期

    宋太祖赵匡胤建国后,在平定各割据势力同时,还针对长期以来藩镇割据带来的政权频繁更迭,采取了一系列集权于朝廷的政治改革措施。北宋的军制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元代统一全国后,元世祖忽必烈对军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从军队指挥系统到军队管理、后勤供应、军事法规等,都实行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制度。北宋军队的领导权集

  • 宋朝娱乐场所为什么叫“勾栏”“瓦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勾栏,娱乐场,宋朝

    勾栏,又作勾阑或构栏,宋代勾栏多同瓦市有关。瓦市,又名瓦舍、瓦肆或瓦子,是大城市里娱乐场所的集中地,也是宋元戏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场所,相当于现在的戏院。北宋汴京(今开封)、南宋临安(今杭州)等都有不少瓦市。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者,野合易散之意也”。瓦市中搭有许多棚,以遮

  • 盘点历史中的那些极品人妻 不外乎两种类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两种类型,人妻,极品

    中国历史多写男人,女人似乎只要把厨房和卧室拾掇的井井有条就很好了,千万不要奢望她们去抛头露面,因为大多数的男人都喜欢“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的。然而就是这样的环境依然不可避免地催生了一些鲜活的妻子形象,他们或贤良温驯,或飞扬跋扈,或光鲜亮丽,或猥琐卑鄙,不一而足。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历史上可以提起来的

  • 第二节 尊孔崇儒,三教并举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尊孔崇儒,第二节

    宋真宗在即位伊始,就封孔子45代孙孔延世为曲阜县令,袭封文宣公,并赐给他《九经》和宋太宗遗物。同时下令本路、本州官员不能像对属下那样,而必须像对客人那样对待孔延世。前已述及,他在东封泰山时,特意亲自到曲阜祭孔,举行了颇为隆重的典礼。宋真宗本来想尊孔子为帝,但是有人提出:孔子自认为是周朝的臣民,周朝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