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天的诗_《李国文说宋》

春天的诗_《李国文说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350 更新时间:2024/1/9 12:11:42

每逢岁末年初,冬去春来,旧时的中国文人总是要写上几首应景的诗,这已成惯例。说得好听些,是风雅,说得刻薄些,是毛病。因为只要写了,必定拿出来,名曰“献芹”,实为邀好,那是令对方很尴尬的事。说好吧,真不好,说坏吧,又怕他脸上挂不住。因为几百几千年写下来,成千上万人写下来,这类应景诗很难突破,很难创新。这种游名胜必题诗,逢年节必凑句,只是文人恶习而已。所以,历代的各种诗选,如《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唐诗别裁》、《宋诗别裁》,基本上是看不到这类诗作的。

如果一定要在这样一个很难出彩、很难超越的领域里,找出一位写应景诗的出色人物,那么,非北宋诗人安石莫属。

对稍知一些旧体诗的当代读者来说,在除旧布新、一元复始的时候,若是脑海里忽然涌上来一点诗意、诗兴、诗情,我想,王安石的《元日》必是首选: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旧时的诗人,不知写了多少有关大年初一的诗,没有一首能比得上王安石的《元日》影响大,传播广。因为这首极凡俗,然而极质朴的诗句中所表达出来的节日气氛,其兴高采烈,其欢乐热闹,可以说洋溢到纸面以外。虽然那是北宋时期的元日,却让你感受到如同当下同样快乐的过年气氛。王安石笔下的元日,肯定是一个街区、一个村落、一个市镇、一个城池里大家共同享受着的这样一个快乐日子。无妨设想一下,假如你也置身其中,那爆竹的噼啪响声,那屠苏的沁人芳香,那日光的眩目亮度,那春风的无比温馨,给你以听觉、嗅觉、视觉、触觉的全面冲击,你肯定顿生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王安石的厉害,就在于他抓住了这种整体感觉,而且是属于大家的共同感觉。中国诗人通常只关注自己,不大关注群体,只关注个人的喜怒哀乐,不大关注百姓的悲欢离合。如此简洁,又如此完美;如此平易,又如此震撼的短短四句就能把元日景象热火朝天地烘托出来,这就是大师的艺术魅力了。所以,时至今日,在写每年头一天的应景诗上,王安石的《元日》是魁首之作,谁也超不过。

王安石还有一首应景诗,也很了不起。在数不过来的有关春天来临的诗篇中,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诗,也是脍炙人口的翘楚之作: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距今近千年,这两首诗仍可在人们的口头咏诵,这大概是真正不朽了。这首《泊船瓜洲》所以广为流传,很大程度上因为其中的一个“绿”字。这是诗人几经斟酌、思量、改动,最后才敲定的,读过中国旧诗的人,没有一个人不知道这个典故。

南宋洪迈在《容斋续笔》卷八《诗词改字》中说,他在苏州一位士人的家中,看到王安石写作这首《泊船瓜洲》的原稿笺。“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人’,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这则传闻很精彩。全诗二十八个字,用对一字,全诗皆活。王安石这种挑来拣去才定妥了这个极其传神的“绿”的做法,一直被视为诗人字斟句酌、不惮修改的范例。唐代诗人卢延让《苦吟》中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大概就是指这种认真精神了。王安石(1021—1086)和洪迈(1123—1202)虽相距百年,但俱为宋人,洪迈声称目睹荆公手书诗稿原件,当是确凿无疑的。

据考证,这首《泊船瓜洲》应写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的春二月,是王安石上年四月第一次罢相后回金陵,再度复相,前去汴梁途中的作品。此时的王安石心情比较复杂,知道政事不可为,而不得不勉强为之,知道上命不可违,而不得不捏着鼻子去。无论如何,熙宁二年风光不再,上下左右处处掣肘,兴致顿减的王安石,其实并不想再作冯妇。当时,从金陵到汴梁应该是大运河北上,再沿黄河西去,第一步,自然要先渡过长江。诗中的京口即今之镇江,江对岸就是瓜洲,想来过江后天色已晚,遂泊船过夜。船上的王安石,值此江水呜咽、明月当头之际,能不思前想后,而心系江宁、眷恋故居吗?能不怀念他在蒋山脚下,骑着一头蹇驴,那优哉游哉的文人生活吗?

在中国历史上,王安石首先是政治家、改革家,其次才是文学家。但是,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是以其诗文而留存在记忆中。政治这东西,休看显赫一时,生命力其实短暂。无论在历史上划出过多深的刻痕,产生过多大的影响,最后不过如此。很大程度上有点像北方的寒冬,煞有介事,而且尾巴拖得很长很长,迟迟不肯离去,可最后的最后,冰消雪化,了无踪迹。可文学呢,更像南方的春天,那一派触目皆绿、满眼生机、郁郁葱葱、欣欣向荣的景象,会一代一代永无止境地赓续下去。

如今,关于他毁誉参半的变法,是非纷纭的改革,截然相反的评价,褒贬不一的说法,随着岁月流逝、沧桑变迁,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也许只剩下几名研究者在书斋里高谈阔论、皓首穷经,或者一些书虫们在网络上斗嘴怄气、插科打诨而已。也许在当时王安石的心目中,这两首应景诗,比之他悉心投入的政治,不过小菜一碟罢了。可千年以后,这两首关于元旦和春天的诗,却像历久弥香的陈酿一样,只要元旦在,只要春天来,就会齿颊生香地被吟咏出来。

文学家与政治家的区别在于,前者总是一切从感情出发,主调为热;后者总是一切归结于理智,主调为冷。文学家感情热度上升,便要沸腾,便要膨胀;政治家以理智权衡局势,势所必然地会冷静待之,审慎行事。所以,文学家不宜从事政治,政治家不宜投身文学,就是因为很难把握好这个度。王安石的失败,或者说,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有许多内在的外在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在他行事的“度”的把握上,受到太多他作为文学家的性格干扰。

王安石可不是一个玩玩文学的票友,也不是附庸风雅的政客。也许,他作为政治家不是一流的,作为文学家却绝对是一流的。虽然,“唐宋八大家”是明人茅坤首创其说,但也是近千年来大家公认的。作为文学家的王安石,是极自信的。据《邵氏闻见后录》:“王荆公初参政事,下视庙堂如无人,一日争新法,怒目诸公曰:‘君辈坐不读书耳。’赵清献同参政事,独折之曰:‘君言失矣,如皋、夔、稷、契之时,有何书可读?’荆公默然。”虽然一时无言可对,但他蔑视群伦的自信是可以感觉到的。自信不是坏东西,一个人应该有自信,一个文学家尤其要有自信。但太自信,便是自负,而太自负,必然自大,这是很多出类拔萃的人物难以逃脱的宿命;在这个糟粕多于精华、草芥多于英萃的社会中,由不得这些自信的人不自负,自负的人不自大。王安石从政以来,就是自信、自负、自大的结合体。特别是得到宋神宗的支持之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遂自以为是,遂刚愎自用,遂听不得一点反对意见,当然也就容不下任何一个反对他的人。

所以,第一次罢相十个月后,再一次受命北上,这个极自信的人,其实是相当不自信的。行次瓜洲,泊船过夜所写的这首诗,他的反复修改多少也反映出对前程的忐忑和复相的不安。这个曾经极自负、极自大的人,居然在诗的末尾一句,写出“明月何时照我还”来,说明此时他的心绪已非熙宁二年被拜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志在必得时可比。凡是自信、自负、自大的人,最经不起挫折,最受不了失败。到汴梁以后,这个已无当年雄起之心、振翮之念的王安石,也难振作。果然,次年十月,第二次罢相,从此退居江宁。“荆公再为相,承党人之后,平日肘腋尽去,而在者已不可信,可信者又才不足以任事,平日唯与其子雱机谋,而雱又死,知道之难行也,慨然复求罢去,遂以使相再镇金陵。”(宋魏泰《东轩笔录》)

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退出历史,作为文学家的王安石却永远鲜活地存在于诗文之中。每逢年节,每逢春天,他的这两首应景诗便被人想起。

应该说,王安石这两首诗的背景,在地理纬度上稍稍偏南,应该是长江流域一带的风光。而黄河流域、华北平原的季节温差相比南方,大概要晚一个半到两个月的样子。北方的冬季,那尾巴的确会拖得很长,春风送暖,至少要到阳历的三月末、四月初,才在刚刚软化的柳枝上,抬不起头的草尖上,飘浮着碎冰的碧水上,仍留着残雪的田野上,透出一丝端倪。

生活在北京的人都知道,西长安街红墙外的玉兰花,先在枝干上冒出骨朵儿,然后,小骨朵儿变大骨朵儿,应该说是京城来得最早的春天使者。休看时令为春,京城里根本谈不上春天的一点感觉;甚至玉兰花绽放了,凋谢了,离五一节已经不远了,一眼望去,仍是老树枯枝,草萎地黄,对京城人而言,盎然绿意,仍是一份奢望。真到了一望皆绿的那一天,而且,马上就会绿到浓得化不开的程度,绝对便是夏天了。在北京人心目中,初春与残冬,无甚差异。20世纪20年代,居住在西城阜内八道湾的鲁迅先生,也有这种感受。他在《鸭的喜剧》里这样说过,“我可是觉得在北京仿佛没有春和秋”。

由此可知,对于春天的信息,北人和南人的感受是不尽相同的。

但是,伟大的作品,传世的作品,令我们高山仰止的作品,令我们心存敬畏的作品,通常在读者的想象空间里,会构成一个完美的文学世界。当我们徜徉其中时,经度的时差,纬度的温差,其实是不存在的。甚至,细微的缺失,偶尔的疏漏,也都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好的作品总是超越时空、横跨千古,好的诗篇总能得到共鸣、家传户诵。这就如同在新春季节里,那覆盖一切的“绿”夺走你全部视线一样,你在尽情享受的时候,也就无暇顾及其他。

这种文学的极致境地,也许就是我们理应追求的目标吧。

标签: 春天李国文的诗

更多文章

  • 苏颂一个被中国遗忘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的人

    作为闽南的海滨城市厦门,一直以来都是地灵人杰、名人辈出之地。同安是厦门市最大的行政区,着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素有“海滨邹鲁之地、声名文物之邦”的美誉。生于北宋时期的苏颂堪称同安名人中最杰出的代表。北宋时期是中华民族科技文化繁荣时期,中国的四大发明就有三项在宋代得到很好的应用与发展。科学巨匠苏颂、文

  • 第三节 澶渊城内,定下盟约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澶渊,盟约,第三节

    景德元年十一月二十,宋真宗车驾自京城出发,向澶州进发。再说到曹利用奉命出使契丹去谈和,正好赶到了天雄郡。契丹攻瀛州不下,正大举南侵,向贝、冀等州进发。孙全照认为契丹人对于和解丝毫没有诚意,于是让王钦若扣留曹利用并暂且不放回,契丹兵屡次战败,又命王继忠奏请朝廷求和,并说北朝屯兵不敢劫掠,专等朝使到来。

  • 唐朝的“萧规曹随”,四大贤相之一的宋璟对“开元盛世”有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开元,有什么,萧规曹随

    唐朝的“萧规曹随”,四大贤相之一的宋璟对“开元盛世”有什么影响?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说起宋璟,就不得不提及与他同一时期的大唐名相姚崇了。唐玄宗正是重用了这两名贤相才奠定了“开元盛世”的根基。颇具趣味的是,这两位贤相的人生经历倒也蛮相似的,就连施政纲领也相差无几,以致于后人打趣道这是唐朝的“

  • 洪皓的故事:身窜冷山,万死竟回苏武节。魂依葛岭,千秋长傍鄂王坟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冷山,千秋,故事

    宋之苏武洪皓他本来只是一个小人物,只是一名普通的读书人。然而在那个激荡的历史年代,他的身上演绎了最为悲壮的故事。洪皓,这是一个并不太为人熟悉的名字。但是笔者相信,所有读完他的故事的人都会深深地感动。建炎3年(1129年),高宗被金兵追得很狼狈,他要派个使臣去跟金人议和。宰相举荐了洪皓,于是高宗召见他

  • 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最奇特的人”,沈括在官场又如何呢?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史上,奇特,的人

    他是科学巨人还是卑劣政治小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奇人,在当时文人风流傲娇的大环境里,他以千古难寻的天才、通才,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历史、考古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撰写的《梦溪笔谈》记载了我国古代自然科学和社会文化成就,表现出极高的学术价值,受到了

  • 韩世忠简介与评价:简述名将韩世忠一生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名将,简介,评价

    韩世忠与梁红玉韩世忠(1089~1151)南宋着名抗金将领。字良臣。绥德(今属陕西)人。幼年家贫,年十八,应募入伍,性格粗犷、豪爽,嗜酒使气,人呼为韩泼五。能挽强弓,勇冠三军,在对西夏作战中屡立战功。宣和三年(1121),以偏将身份随王渊镇压方腊起义。宋金战争爆发后,韩世忠率部转战睿州(今河南浚县东

  • 书生打败了猛将的采石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之战,书生,猛将

    宋朝的时候,很多少数民族都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他们都想去抢别人的地盘,来增加国家的领土,这时候他们就不断去攻打别的国家;而且,那时候的少数民族国家很看不起汉人建立的宋朝,对宋朝特别有敌意。有一次战斗中,这些少数民族就吃了大亏,那就是南宋和金国的“采石之战”。宋朝是怎么战胜金国的

  • 书法家米芾轶事:有洁癖 曾盗窃寺院里的唐朝石碑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洁癖,石碑,米芾

    练习毛笔字的同学可能都听说过,宋朝有四大书法家,他们分别是蔡襄、米芾、黄庭坚和苏东坡。在书法史上,这四个人被并称为“宋四家”。讲书法,蔡襄应该是最牛的,连宋徽宗都心悦诚服地夸奖蔡襄的书法是“本朝第一”。讲文笔,苏东坡应该是最好的,他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脍炙人口,现在的语文课本上还能读到这些作

  • 《甘肃通史——宋夏金元卷》概述:引言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引言,甘肃,通史

    公元10-14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历史进程从辽、宋、夏、金诸政权分立共存,走向元朝统一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甘肃历史发展既受全国局势的影响,又因地处西北一隅,因而呈现出独具特色的历史风貌与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一、河西地区政权并立北宋初期的河西地区,诸民族政权分立共存。1.

  • 宋钦宗赵桓“六甲神兵”拒敌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之谜,宋钦宗赵桓,神兵

    帝王档案赵桓:1126年-1127年在位,徽宗赵佶长子,性格优柔寡断,由徽宗禅位于他,在位2年,政治勤谨,生活俭朴;弃战主和,终失民心,君臣不能同力协谋,受祸已深,乱势已呈,回天乏力。亡国后被俘,被乱马踩死,终年62岁,死后葬于永献陵(今河南巩县)。谥号恭文顺德仁孝皇帝,庙号钦宗。钦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