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最奇特的人”,沈括在官场又如何呢?

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最奇特的人”,沈括在官场又如何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115 更新时间:2023/12/10 8:31:47

他是科学巨人还是卑劣政治小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奇人,在当时文人风流傲娇的大环境里,他以千古难寻的天才、通才,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历史、考古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撰写的《梦溪笔谈》记载了我国古代自然科学和社会文化成就,表现出极高的学术价值,受到了中外学者的高度赞誉,被誉为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坐标”。

沈括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出身于一个官宦家庭,早年跟随父亲四处游历,长了不少见识,后来入仕为官,竟一路做到了三司史的高位,成为王安石推行变法的得力助手。在繁忙的政务之余,沈括发挥他的奇思妙想,在诸多方面取得了匪夷所思的巨大成就。

在气象学方面,沈括主张用实际测验来制定气历,他亲自测验昼夜星月的位置变化达5年之久,取得了可靠的实验数据,这才有了后来的《十二气历》;在地质学方面,他通过对古植物化石的观察,推断古代的自然环境,还首次把历史上沿用的石漆、石脂水、火油、猛火油等名称统一命名为石油,亲自动手做实验,用石油制成墨锭;在数学方面,他创立了“隙积术”、“会圆术”;在医学方面,他对于有效的方药进行记录,并有多部医学着作,纠正了《神农本草》中的错误;在物理学方面,他记录了指南针原理及多种制作,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澳洲早了四百多年;在音乐声学方面,他发现了共鸣现象,认为二十八调中,只要有音相同的就能应和……

公元1075年,沈括奉命出使辽国,凭借机智果敢,婉拒了辽人要北宋割地的贪婪要求。归京途中,他仔细观察辽国的地理形势、山川道路和风俗人情,默记于心,回国后凭借记忆,绘成了《熙宁使虏图钞》送存朝廷,盼望着有一天能出师北伐,统一全国。后来,沈括又主持编写《天下州县图》,用13年的心血,完成了一套国家的地图集。其中最大的一幅总图,高有一丈二尺,宽有一丈,在比例尺、方位和精确度等方面,都超越了前人的成果,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沈括注重观察、试验,也善于推理,坚信“视迹求意”的认识路径和方法。他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缜密的分析,提出了海陆变迁学说。他坚信发展变化是无所不在的规律,提出了“见简即用,见繁即变,不胶一法”的科学认识方法,揭示出世间万物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需要用辩证的思想来看待问题,而不能被经验教条的规则所束缚。他深刻批判“万事无不前定”的天人感应学说,也坚决反对董仲舒“天为主宰”的观点,主张“天即民也”。这些都展示了沈括可贵的批判创新精神。

公元1082年,由于永乐城被西夏人攻陷,负有防御职责的沈括遭到贬黜,仕途无望,几经迁转,最终到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落了脚,全身心地投入到着书写作之中,着成了举世闻名的《梦溪笔谈》。该书包罗了沈括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结晶,以广博的内容、独特的创见、精当的记叙闻名于国内外,是当时中外历史上所罕见的一部巨着,是我国科学史上一份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把《梦溪笔谈》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称沈括为“中国科学史上最奇特的人”,是中国历史上“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

奇怪的是,这样一位科学巨人,《宋史》却没有单独为他列传,生平传记仅仅附在《宋史?沈遘传》之中,甚至死后无人给他建碑,更谈不上为他写墓志铭,为何会出现这样才高名微的怪事?

《宋史》中对沈括的评价有“首鼠乖剌,阴害司农法”这九个字,意思是说沈括首鼠两端,见风使舵,还爱玩阴的,人品很差。对沈括有此评价,有人认为缘于“乌台诗案”。沈括与苏东坡曾经在皇家图书馆做过几年同事,关系还可以。后来苏东坡因为反对变法被贬到了杭州,沈括到杭州巡视时与苏东坡聊天吃酒,临走求了苏东坡近期的诗文,回家就逐字逐句地挑刺,以朱笔勾注,向皇上状告苏轼心怀不轨,诽谤圣上。

沈括拿到的苏诗,其中有这么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蜇龙知”。沈括的解释是,龙不就是皇上吗?皇上好端端地在京城待着呢,你苏东坡还去地底下找龙,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就是乌台诗案的开始,后来搞苏轼最起劲的李定等人,大加追索,苏东坡以及受牵连的数十人被御史台(乌台)逮捕,押往京城,朝廷的一些有识之士纷纷上书,劝谏宋神宗不要杀苏东坡。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东坡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受当地官员监视。后来,沈括还去见过苏东坡,谈笑风生,就跟使坏的不是自己一样。沈括向世人展示了他的脸皮厚度,苏轼则展示了他的肚量宽大。

不过也有学者多方论证,认为沈括没有陷害苏东坡,他去杭州的时间比乌台诗案的发生早了四五年,没有道理隔了这么长时间才拿出来害人。而且苏东坡和他的家人一直对沈括挺客气,不像是有这么大的仇怨。事实到底如何,恐怕还需论证。

标签: 史上奇特的人

更多文章

  • 韩世忠简介与评价:简述名将韩世忠一生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名将,简介,评价

    韩世忠与梁红玉韩世忠(1089~1151)南宋着名抗金将领。字良臣。绥德(今属陕西)人。幼年家贫,年十八,应募入伍,性格粗犷、豪爽,嗜酒使气,人呼为韩泼五。能挽强弓,勇冠三军,在对西夏作战中屡立战功。宣和三年(1121),以偏将身份随王渊镇压方腊起义。宋金战争爆发后,韩世忠率部转战睿州(今河南浚县东

  • 书生打败了猛将的采石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之战,书生,猛将

    宋朝的时候,很多少数民族都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他们都想去抢别人的地盘,来增加国家的领土,这时候他们就不断去攻打别的国家;而且,那时候的少数民族国家很看不起汉人建立的宋朝,对宋朝特别有敌意。有一次战斗中,这些少数民族就吃了大亏,那就是南宋和金国的“采石之战”。宋朝是怎么战胜金国的

  • 书法家米芾轶事:有洁癖 曾盗窃寺院里的唐朝石碑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洁癖,石碑,米芾

    练习毛笔字的同学可能都听说过,宋朝有四大书法家,他们分别是蔡襄、米芾、黄庭坚和苏东坡。在书法史上,这四个人被并称为“宋四家”。讲书法,蔡襄应该是最牛的,连宋徽宗都心悦诚服地夸奖蔡襄的书法是“本朝第一”。讲文笔,苏东坡应该是最好的,他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脍炙人口,现在的语文课本上还能读到这些作

  • 《甘肃通史——宋夏金元卷》概述:引言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引言,甘肃,通史

    公元10-14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历史进程从辽、宋、夏、金诸政权分立共存,走向元朝统一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甘肃历史发展既受全国局势的影响,又因地处西北一隅,因而呈现出独具特色的历史风貌与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一、河西地区政权并立北宋初期的河西地区,诸民族政权分立共存。1.

  • 宋钦宗赵桓“六甲神兵”拒敌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之谜,宋钦宗赵桓,神兵

    帝王档案赵桓:1126年-1127年在位,徽宗赵佶长子,性格优柔寡断,由徽宗禅位于他,在位2年,政治勤谨,生活俭朴;弃战主和,终失民心,君臣不能同力协谋,受祸已深,乱势已呈,回天乏力。亡国后被俘,被乱马踩死,终年62岁,死后葬于永献陵(今河南巩县)。谥号恭文顺德仁孝皇帝,庙号钦宗。钦宗“

  • 宋孝宗赵昚:南宋唯一有志复国的君主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南宋,君主,宋孝宗赵昚

    绍兴三十二年(1162),宋孝宗赵昚因宋高宗的禅让继位。孝宗是南宋最想有所作为的君主,也是南宋唯一志在恢复的君主。孝宗一继位,就采取多种措施整顿南宋政治的积弊。希望能够力挽狂澜。即位第二个月,就正式为岳飞冤案彻底平反,恢复受秦桧迫害的赵鼎、李光等去世的受害者的名誉,抚恤子孙;重用张俊、胡铨、辛次膺等

  • 宋朝状元都有哪些?宋代状元大全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宋代,宋朝,状元

    【杨砺】杨砺,京兆(今陕西户县)人,初名砺,字汝砺。生于后唐明宗天成五年(930),卒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庚申科状元。是宋朝的第一个状元。杨砺刚中状元,父亲就去世,其悲痛欲绝,竟数日水米不进。后以奉禄不足以养母为由,闲居不仕,直至官府、亲朋催促才始赴任。不久,又因母病

  • 宋朝广南西路行政区划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朝,广南,行政区划

    广南西路郡县沿革起止时间:开宝四年至建炎三年广南西路:乾德元年(963)省溥州;开宝四年(971)义州更名为南义州;五年(972)省浔州、宾州、白州、富州、峦州、潘州、澄州、常乐州、绣州、禺州、顺州、党州、牢州、罗州、南义州、崖州;振州更名崖州、思唐州更名思明州;开宝六年(973)省思明州;仍置浔州

  • 赵禥的故事:一天宠幸三十多个女人的荒淫帝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帝王,故事,荒淫

    赵禥(12401274),原名赵孟启,宋太祖十一世孙,宋理宗的侄子,南宋第六任皇帝,在位十年。赵禥是一个有先天缺陷的人,据《宋史·度宗本纪》记载,赵禥“七岁始言”,也就是说他长到七岁时才开始说话。史书称其“资识内慧,言必合度”,不足为信。

  • 采石之战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之战,历史意义,简介

    战争概述: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正隆六年,1161年)秋,金帝完颜亮调集三十二万大军,分路出兵,企图一举灭宋。东路,完颜亮率十七万大军顺利渡淮,占据和州(今安徽和县),宋军败退采石。虞允文临危受命,集兵一万八千人,于采石大败渡江的金军,完颜亮采石渡江不成,被迫率军转向淮东,企图从瓜洲(今属江苏邗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