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齐皇帝黄巢下落之谜:被杀还是自杀?是死还是逃走当和尚?

大齐皇帝黄巢下落之谜:被杀还是自杀?是死还是逃走当和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65 更新时间:2024/1/8 18:37:53

唐朝末年,曾经爆发过一场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其领导人是黄巢

874年,河南地区连年发生水旱灾害,老百姓饥无食,冻无衣,到了“夫妻不相活,父子不相救”的境地,无奈之下大家只能揭竿而起。贩卖私盐出身的黄巢曾几次应进士不第,内心早就有“冲天香阵透长安”的想法,见到这种形势,遂举旗起义。在他的带领下,农民起义军纵横中原,转战南北,于880年攻占长安,建立起了大齐农民政权,黄巢自称皇帝,封妻为皇后。此后,义军受到了唐朝各地武装的包围,虽然想尽办法,但军事上出现了节节败退的局面,义军得不到充足的供给,长安粮食严重不足,许多将士只能以树皮野草充饥。

883年4月,唐王朝纠集的方镇武装从四面八方向长安发动进攻,黄巢力战不胜,率义军十五万撤离长安。唐军在后面紧追不舍,经过数十次大小战斗,义军损失惨重,黄巢率残兵败将从河南撤到山东。884年6月,黄巢退至河南和山东交界处时仅有散兵千人不到。

对这样一个几乎已彻底推翻唐王朝统治的杰出人物,黄巢最后的结局,一千多年来一直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黄巢究竟是被杀还是自杀,或者是逃脱后当了和尚,人们十分热切地盼望学术界有一个明确的说法。然而直到今天,学术界的意见仍然无法统一,几种说法都有事实依据,难以遽下一个定论,所以黄巢的最后下落仍然是个历史之谜。

有一种看法认为黄巢是兵败被杀的。这年的6月15日,黄巢义军被唐军追至山东瑕丘(今山东兖州),黄巢与唐军殊死激战,手底下的士兵几乎全部战死,黄巢与其外甥林言退至泰山狼虎谷的襄王村。这时,林言见大势已去,想保住自己的性命,乘机杀了黄巢及二弟黄邺、黄揆等七人。林言拿了黄巢等人的首级打算向唐军将领时溥献功,在路上却遇到了一支唐军,他们杀了林言,将林言和黄巢等人的首级一并献给时溥。根据这种说法,黄巢是兵败被外甥杀死,资料的主要来源是《旧唐书》,今人的一些着作也采用这种说法。

第二种观点认为黄巢是自杀而死的。宋代欧阳修《新唐书》说时溥派将领李师悦领兵万人尾追义军不舍,在瑕丘一战,黄巢身边人马丧亡殆尽,退至狼虎谷。黄巢感到自己无路可走,遂对外甥林言说:“我本想讨伐奸臣,洗涤朝廷,但现在看来已经不行了。你如果拿了我的首级献给唐朝皇帝,一定能因为奖励取得富贵,这个好处就不要留给他人了。”言毕,黄巢转过身来等待林言动手,然林言实在下不了手。见林言没有动静,黄巢就举剑自刎,但割了几下并不成功。林言不忍心看到黄巢这样痛苦,遂一刀将黄巢杀死,并将黄巢的几个兄弟和妻子的首级一一割下,全部盛在盒子里,打算献给时溥。半路上碰到唐军,林言自己也被杀身亡,至于好处,根本就没有拿到。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时也看到了这类讲法,但没有直接采用,而是放在《考异》中。他看到的书叫《续宝运录》,内容大致一样,但黄巢外甥的名字成了朱彦。

黄巢是自杀而死的观点,受到了当代一些学者的怀疑和否定。方积六先生在《黄巢起义考》一书中认为黄巢起义前后有十年,始终是英勇顽强地抗击唐军,即使到了局势十分危急时,仍是率领义军向当初起义的发源地山东地区撤退,企图保存力量。说他在撤往以前根据地的途中突然改变主张,让别人拿了他的头去向敌人乞求富贵,是缺乏可信程度的。一些学者认为有关资料在谈到追杀黄巢的唐军首领时前后不一,杀死黄巢的外甥姓名也不尽相同,一会儿说他是时溥的将领,一会儿说他是黄巢的上将,极其混乱。至于杀死黄巢的时间、地点也出入较大,说黄巢是死在战场,不管是被杀还是自杀,都有很多疑点。

第三种观点是黄巢兵败后遁逸为僧。这种说法主要以宋朝野史、笔记小说为主要依据,认为义军战败后,黄巢没有死,而是虎口脱险,做了和尚,并得以善终。宋朝人王明清《挥麈后录》转录五代王仁裕《洛城漫录》说五代张全义为洛阳留守时,在一批僧人中看到了黄巢。又转引宋初陶榖的《五代乱离纪》说黄巢逃跑后,剃发当了和尚,曾经写过一首诗:“三十年前草上飞,铁衣着尽着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危栏看落晖。”当时人认为后来黄巢住在明州雪窦寺,人称雪窦禅师。雪窦寺有黄巢的墓,每年当地官府派人前去祭祀。邵博的《河南邵氏闻见后录》卷17中也谈到了黄巢当和尚的事情。他说时溥献给唐僖宗的那个黄巢头是假的,东西二京的老年人都说其实黄巢没有死,从泰山狼虎谷逃了出来,装扮成僧人投奔到河南尹张全义处。张全义原是黄巢的旧部,这时假装不认识,为黄巢造了南禅寺居住。邵博多次到洛阳南禅寺游览,见到墙壁上画着一个僧人,状貌与一般人相差不大,但两眼像蛇眼一样凶狠,这人就是黄巢。庙里的老僧人对邵博说有黄巢以前写的绢本十分稀奇,上面有黄巢的一首诗。据邵博记载,诗的内容与上面陶榖所记基本相同。黄巢逃脱后当了和尚,投奔张全义,或说后迁居明州雪窦寺,这样的述说在吴曾《能改斋漫录》、张端义《贵耳集》、罗大经《鹤林玉器》、周密《志雅堂杂钞》等书中都有,被描绘得十分生动细致,因而有许多人认为是值得信赖的。对此,宋代人也有不同意见,赵与时在《宾退录》中指出,流传的黄巢诗作,是后人取唐朝大诗人元稹的两首《智度师》诗拼合而成的,属于伪作,但他对黄巢遁逸为僧并未加以直接否定。

黄巢出家当了和尚的这种说法在今天的学术界也很有市场,一些人认为时溥送到四川给唐僖宗看的黄巢头肯定是假的。林言杀黄巢后,先将头送到徐州的时溥处,但狼虎谷到徐州要五、六百华里,快马也要三天路程,而徐州至成都行在所,相距三、四千里,即使马不停蹄,日夜兼程,也需二十天。当时是6月盛暑,放在盒子里的首级恐怕早已腐臭不堪,唐僖宗怎么能认得出?更何况黄巢兄弟六七人,难言其中没有用长相差不多的头颅进行替代。他们认为黄巢逃跑也有现实条件,围剿义军的唐军之间相互矛盾重重,还不断发生火并。一些地方势力为了要挟朝廷,在围剿时真真假假,有时谎报军情,有时围而不剿,甚至有时还故意放走义军,将义军击散了事。黄巢在几次面临灭顶之灾时都能安然无恙,化险为夷,都与当时唐末军阀之间、军阀与朝廷之间的矛盾有关。即使到了义军主力被歼后,对那些潜逃和躲藏起来的义军将领,在军阀割据的局面下,也根本不可能穷追猛打。

一些学者认为唐朝是一个佛教非常发达的时期,黄巢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他早就有遁入空门的思想根源。在韶州的南华寺,保存了黄巢于877年写的《斋僧文》,自称是率土大将军。在安徽歙县昭庆寺,也有黄巢的《斋僧疏》碑文,讲到他打算舍银六锭,斋一千僧人。当黄巢确信起义失败无疑时,他的意志消沉了,甚至对他的过去表示怀疑,他就完全有可能选择出家寺庙的这条道路,这是历史给他的安排。在那些官修或钦定的史书中,是决不敢直书黄巢遁逸逃脱之类的事情,他们对义军总是极尽诽谤歪曲,为以儆后人,总要说义军是被官军追尽杀绝的。在当时有的人为了向唐王朝邀功请赏,虚报战功,首级的真假根本是无法辨认的,即使说这些史书所记不误,但谁能保证黄巢是真的死了?

黄巢究竟是被杀还是自杀,是死还是逃走当和尚了,至今还没有一个能使人彻底相信的答案。前二种说法,大体一致,仅是被杀的细节上有差异,均见于比较严肃的历史书上;后一种说法比较戏剧性,尽管记载的都是笔记小说,但数量很多,如王明清的书,历来被认为是实录,他自称是“无一事无一字无所从来”,实在让人不能视而不见。看来黄巢的下落,依然没有谜底。

标签: 之谜

更多文章

  • 李德裕的故事:玉杯破碎无复全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玉杯

    李德裕是唐武宗会昌年间名相,为政六年,内制宦官,外平幽燕,定回鹘,平泽潞,有重大政治建树,曾被李商隐誉为"万古之良相"。在唐朝那个写诗的时代,他同时又是一位诗人。出谋划策排挤武元衡中唐宪宗元和(公元806-821年)初年,赵郡李氏共有三人被拜为相:南房李蕃,西房李吉甫,东房李绛,成为中唐显赫一时的阀

  • 唐朝的天空:拥抱整个世界的盛世光景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光景

    这应该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或者还要早一点,两位国外学者谈起中国的事了。日本创价学会的会长池田大作,在一次聚会上,与英国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兴致勃勃地谈起了华夏文明。这位日本作家、政治和宗教活动家,忽发奇想,问这位专门研究东西方文明发展、交流、碰撞、互动的英国学者:“阁下如此倾情古老的神州大

  • 唐朝人流行用香料建房子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香料

    香料是人们生活中珍贵的用品,不但一般人难以有条件使用,而且使用上一般制成粉剂和香水,只是微量地用来香身除臭。然而,在唐朝香料还有惊人的用法,譬如用来建造房子。令人更为惊讶的是,用沉香建造房子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流行成风。沉香是一种香木,近些年的价格曾达到3000元/克。木材与树脂,可供细工用材及薰香料

  • 历史的谎言:唐太宗李世民到底为什么不杀魏征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在旧唐书里记载,魏征少年家境贫寒,还曾为生活所迫做过导师,哦不,做过道士。且对“纵横之术”极感兴趣。后来魏征做了太子门下的谋士,李世民登基后曾质问魏征“为何要挑拨我兄弟之间的感情”?那么好了,魏征此时该作何回答呢?如果说“我就挑拨了怎么着吧”,肯定嗝屁。如果说“对不起我错了我罪该万死”,要么还得死,

  • 1、都护府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都护府是唐朝设置在边疆用以统辖羁縻地区的最高军事行政机构,长官是都护,其职能是“掌统诸蕃,抚慰、征讨、叙功、罚过,总判府事”。(《新唐书》卷49下《百官志四下》)都护下设有副都护、长史、司马,又置录事参军事、录事、诸曹参军事、参军事等,犹如内地的州府职能。唐代的都护府有大、上

  • 探秘:太平盛世的李世民 为何险遭太子杀害?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太平盛世

    李承乾是帝后的嫡长子,生来尊贵无比,他本人的素质也非常高,不足6岁时,唐太宗便让赫赫有名的儒学大家陆德明教导他,长指八岁时候就被为太子,李承乾聪明伶俐,深受李世民喜爱,他十几岁就经常替太宗监国,而且表现相当不错。根据历史记载,随着李承乾年级增长,他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及长,好声色,慢游无度,然惧太

  • 唐朝流行儿娶母、公娶媳,关系很复杂,辈分有点乱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辈分

    众所周知,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武则天,原本是他老爸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话句话说,武则天原本是李治的“老妈”一辈。唐玄宗李隆基的爱妃杨玉环则是他儿子寿王的妃子,等于是公公娶儿媳。李元吉影视形象,弟死老婆被哥哥继承以中国的伦理道德看,这种差着辈的婚姻是被人们所嗤之以鼻的事,说白了就是乱伦。然而,在中国封建社

  • 李渊对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多愤怒?发下毒誓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着名帝王,想必大家都听过这样的一句话,那就是唐宗宋祖,秦皇汉武。这四位皇帝,个个都是天之骄子,他们所做的功绩已经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时代,影响了后世百年甚至是千年的时间,而唐太宗以他的雄才伟略,开拓了大唐的广袤疆土,现在在海外的华人聚居地被称为唐人街,海外华人喜欢穿的衣服也被称为唐装,足

  • 唐僖宗与唐德宗——有说谎者,必有信谎者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说谎者

    在中国历史上,谁是说谎的冠军,一是由于我读的书少,二是由于五千年来,中国当官者又有几个不说谎的?还真是难以有个准确答案。但小官也好,大官也好,凡政治家撒谎,大半皆为烟幕弹,无非为了遮掩自己的政治目的。他们之所以敢于撒谎,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是统治者,也就是皇帝老子需要谎。根子就在这里。《资治通鉴》

  • 唐太宗李世民没登基前担任的天策上将是什么官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上将

    李渊成功开创大唐霸业,功劳得分二儿子李世民一大半。李世民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建功无数,他大破金城薛举薛仁杲父子,击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大片山西土地,更是在虎牢关以少胜多大胜王世充、窦建德联军。虎牢关大胜之后,唐朝统一了中国北方,基本奠定了版图。不过此时,李渊却犯了难,为何?李世民有定鼎之功,却已经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