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元朝第一人”许衡敢叫枭雄忽必烈执行汉法

“元朝第一人”许衡敢叫枭雄忽必烈执行汉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912 更新时间:2023/12/22 21:08:38

许衡(1209年~1281年),字仲平,号鲁斋,世称“鲁斋先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人。元代着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嘉定元年(1208年),他的父亲许通和母亲李氏为躲避金兵之乱,迁徙到新郑。次年,许衡出生在城西阳缓里(今新郑市辛店镇许岗村)。幼有异质

敏而好学,新郑市辛店镇许岗村,原来叫“阳缓里”。据当地村民讲,南宋嘉定年间,中原一带兵荒马乱,百姓们纷纷背井离乡、四处奔逃。公元1208年,从河南沁阳县逃来一对许姓年轻夫妇,落户到“阳缓里”村。次年,许家妇人生了一个男孩儿,起名叫仲平。仲平幼时活泼可爱,聪明伶俐,街坊邻居都很喜欢他。

仲平五六岁时,喜欢在夏天的夜晚里纠缠着父母讲故事,教他数星星、看天象。仲平特别喜欢天象,传到村里有学问的人那里,大家都说:“这孩子真灵气,有点像东汉时的大科学家张衡。”于是,在后来的求学过程中,为了激励仲平,他的父母便给他改名叫许衡。

许衡从小就与众不同。七岁时入学,曾问老师为何要读书?老师答曰:“为了考科举。”许衡又问:“仅仅是这样?”老师大为惊异。以后每次讲书,许衡都要问个究竟,以致老师对其父母说:“令郎聪敏过人,我不能胜任,请别求名师。”辞馆而去。像这样连换了三位老师。长大后许衡更加好学,因家贫无钱购书,常涉百里借书抄书。

他曾在一个算命先生家中看到一部解释《书经》的书,便手抄回来细读。后来逃难到徂徕山,才得到一部王弼注释的《易经》。当时虽兵荒马乱,许衡仍坚持日读夜思,且身体力行。由于许衡勤学苦读,加之天资聪明,在很年轻时就成为一名学识渊博的着名学者,并曾与窦默等人一起讲程颐朱熹的理学,名气逐渐大了起来。

义不食梨

传诵千载“孔融让梨”的故事流芳百世,而许衡“义不摘梨”的故事也已传诵近千载。据《元史》记载:一个夏季,许衡路过河阳(今河南孟州),当时口渴得十分厉害,突然发现路边有一处梨林,树上梨长得正好。同行的人于是争相摘梨、以解口渴。但唯独许衡却端坐树下,不为所动。

人们吃着梨,问许衡为何不摘而食之?答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许衡对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从山东迁转到河北,人们见他有德行,都愿意跟随他。

动乱平定后,许衡来往在河、洛之间,从聊城姚枢那里得到落程氏和新安朱氏书,受益匪浅。不久就住在苏门山(今新乡辉县百泉),与姚枢、窦默互相切磋,研究学问。凡是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食货、水利等,无所不讲,慨然以传播道义为己任。曾对人说:“天下不能一天没有纲常。如果官府不承担这种责任,那么我们就要承担。”于是,凡是婚丧嫁娶,一定依据礼仪来引导乡邻,人们竞相前来学习。家庭贫困,自食其力,粟米熟时就吃,粟米不熟时就糠核菜茄,泰然处之,读书声声如金石传出窗外。有了余财,就分给族人及贫穷的学生。

别人有所赠予,哪怕一分一毫不义之财,也决不接受。姚枢被招入京城,把雪斋让给许衡居住,许衡拒不接受,下令留守的人自找住处。庭院中水果熟透坠地,小孩子从那里过也目不斜视,连他家里人也教化成这样。

忽必烈,五请许衡出山,中统元年(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帝位于开平,召许衡北上授为国子祭酒。时国学未立,只是空名,不久便辞职还乡。

三年,复应召入朝,因病滞居燕京,至元元年(1264年)辞归。至元二年,忽必烈以朝中文臣都称誉许衡才学,下诏再召。许衡闻命即赴,任中书省议事。三年,召至上都访问政事,因奏上《时务五事》疏,提出“立国必行汉法,为政必因先王之道”,得到世族嘉奖采纳。

四年,告病还。不久,复召入,参与议定朝仪及内外官制,多“尊用汉法”。七年,授中书左丞。当时,忽必烈正急于财用,儒者论政多不合其意,专一信用平章政事回人阿合马,使领尚书省六部事,总理全国民政、财赋。许衡劾阿合马专权,不听,于是请求解职。

八年,改授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使主教育;许衡的弟子王梓、刘季伟等12人来京城伴读,为斋长。又用小学、四书及所着《大学直解》《中庸直解》《大学要略》《编年歌括》《稽古千字文》等篇作教材,亲自讲授,让蒙古弟子们既学古书又习礼仪、会算术。

使他们懂得“三纲五常为人生之道”,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不少人后来“位至卿相,为一代名臣”。但权臣以学校非急务,读书为无用,不及时供应国学廪膳,诸生多离去。十年,许衡知很难有所作为,辞归怀州。十三年,再召至大都,命与王恂、郭守敬商定历法,仍授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领太史院事。许衡与郭守敬研制出仪象圭表,在全国设置了二十七所观测台。经过数年实际观测,于至元十七年(1230年),编成新历,这是我国历法史上又一次重大改革。皇上赐名为《授时历》,颁行天下。《授时历》定一年为365.2425日,和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所经历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与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世颁布的当代世界上通行的《格里高利历》是一致的,但却比它要早300年。

十七年(1280年)六月,授时历成,许衡因病请求告老还乡,次年去世,享年73岁,葬在祖籍(今焦作中站区李封村)。大德元年(1297年),谥文正。至大二年(1309年),封魏国公。皇庆二年(1313年),仁宗下诏祀孔子庙廷。延佑元年(1314年),仁宗又下诏在京兆设立书院,提供土地满足开支,名为“鲁斋书院”。

“许衡一生以从事教育为乐,在其27年仕途生活中,刚直不阿,不附权势,八次被诏入朝做官,又八次辞归故里(忽必烈继位后为五进五出),躬耕桑农。”新郑市志办靳录说。

许衡作古后,被后人誉为“元朝一人”。听说许衡与世长辞,新郑“阳缓里”的男女老少都悲痛万分,三天三夜哭声不绝。为了纪念许衡,“阳缓里”的村民们将村名改为许岗村。后来,村民们还为许衡立了“许鲁斋故里”纪念碑。

标签: 元朝

更多文章

  • 元代赋税和徭役制度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徭役

    元代的赋税制度和徭役制度同朝廷的经济、政治制度一样,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的承继,同时也有许多特异之处。元代的商税和盐税较之以前各代有所发展,并规定赋税征钞;元代建立赋役册籍,强化里社制度,保障了徭役征发。元朝赋税制度南北异制,就是同一地区的赋税,制度也有很大差别。同时,元代由于商业的繁盛,使商税无

  • 史上最痴情的外国太监 为了爱情挥刀净身入宫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史上

    什么是痴情?痴情无法衡量,不求回报,用心去爱,不求回报的爱就叫做痴情。有人提出若说痴情莫过于太监了,元朝有位高丽太监为了自己心爱的女子,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元朝后宫。朴不花,高丽人,又名王不花,是元顺帝最为宠幸的一名太监,朴不花与奇洛是儿时的玩伴,两个人从小青梅竹马,情投意合,日月流逝,奇洛出落成一

  • 第四节 诛杀硕鼠,整治朝政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硕鼠

    忽必烈是在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末见卢世荣的,那还是桑哥推荐的卢世荣,称卢世荣很富聚财术。卢世荣本人就宣称能救钞法、增课税,上下都对汗国有益。卢世荣说上可裕国,下可不损员。忽必烈听后极为兴奋,他急需的就是这种理财奇才,他认为并不是国之不富,而只是缺乏能使百姓丰衣足食叉能使国家富裕的理财之人。现在

  • 第五节 会通南北,驿站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忽必烈一心扩张领土,战争不断,由于战线的延长,粮食等军用物资的供应以及运输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这些也让征宋都元帅伯颜颇费脑筋。蒙古大军征战,几十万大军的粮秣,需要近百万的民工运输,当时的运输耗费极大。因此,在开战之前,伯颜便和河渠副使郭守敬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考察,他们考察了河北、山东的河道,考察

  • 宋朝的「赏花会」是一个怎么样的活动?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是一个

    宋朝洛阳的牡丹,天下有名。牡丹花盛开的时候,地方太守会举办万花会。宴会的场所,用牡丹花作为屏帐。甚至在屋的梁柱及斗拱,都用竹筒贮水,用来插花展示,所以一抬头,看到的都是花。而扬州则盛产芍药,蔡京任淮扬知州的时候,也仿效洛阳的做法,举办万花会。从此之后,年年依循旧习,老百姓相当困扰。宋朝由于执行「安内

  • 宋朝与日本的交流?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宋朝

    唐朝的文化,以一种广方面的、全面性的方式传到日本。因此我们谈到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时,几乎只知道唐文化的影响。直到今天,日本仍然完完整整的保存着唐代的古寺、佛像、日常用品、舞乐等等。然而唐朝的文化至今仍在日本保存其生命力的并不多。以比重来说,勿宁说宋朝的文化影响今天的日本,要比唐朝多些。五代十国

  • 宋朝最高可以封到什们爵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爵位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宰相由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担任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中书门下与枢密院称为东、西「二府」,掌文武大权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号称计省宋朝还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和置谏官这些都是监察机构,负责弹劾

  • 宋朝有“盛世”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宋朝

    宋朝盛世-宋朝从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起,到1279年被元朝灭亡,共立国三百一十九年,比唐朝持续的时间略长,但其影响却远在唐朝之下。不过,这一时期,却是继唐朝之后,中国文化科技发展的又一辉煌时期:绘画,文学方面等都达到了全新的高度,并与唐代文化共同影响着此后1000年的中国。宋太祖-赵

  • 南宋时期的物价如何呢?一两银是几文钱呢?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南宋

    小说里都是说「几文钱」、「白银几两」、「黄金几两」,一两黄金是几两银呢?而一两银又是多少文钱呢?那实际上宋朝的物价又如何呢?一般人的月收入又有多少「两」啊?1两银=1贯铜钱=300元人民币1文铜钱=0.3元人民币以这个兑换率来看看宋代官员的薪水。根据宋史职官志,宋代一个宰相的本俸是月薪300贯,也就

  • 宋朝开国将领中有人姓黄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朝

    宋朝黄氏名人黄得礼黄得礼(1055-1120)宋丰城(今属江西)人。香公三十三代孙,才智过人,元佑三年(1088年)黄履黄履(1030-1101)北宋邵武(今属福建)人,字安中。嘉佑进士。神宗朝,累官御史中丞。哲宗即黄潜善黄潜善(1107-1182)宋汀州宁化(今福建宁化)人,祖籍邵武。聪敏好学,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