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元代赋税和徭役制度介绍

元代赋税和徭役制度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42 更新时间:2024/1/3 12:27:08

元代的赋税制度和徭役制度同朝廷的经济、政治制度一样,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的承继,同时也有许多特异之处。

元代的商税和盐税较之以前各代有所发展,并规定赋税征钞;元代建立赋役册籍,强化里社制度,保障了徭役征发。

元朝赋税制度南北异制,就是同一地区的赋税,制度也有很大差别。同时,元代由于商业的繁盛,使商税无论是品类还是数额都有明显增加,成为元朝财政的主要收入之一。

此外,因为元代货币经济发达,朝廷以钞为法定通货,因此在赋税中采取征钞的办法。这些有别于前代的赋税特点,体现在元代各个方面的赋税法规当中。

元太宗即位之初,接受耶律楚材建议,初定地税之法,地税的税率“上田亩税3.5升,中田3升,下田2升,水田5升。”元世祖时,除江东、浙西外,其他地区只征收秋税。

1282年,江南税粮按宋旧制折纳绵绢杂物。1296年,才开始确定在江南征收夏税,以木棉、布、绢、丝等物交纳。

元世祖之初,曾多次进行括田,履亩征税。这种括田,虽有增加田赋的意义,但以均平田赋为主。

1314年,元世祖采用大臣奏议,实行经理法,旨在括隐田,增赋税。首先张榜,晓谕百姓,限40天内,将其家所有田产田赋,自己向官府呈报,如有作弊的,许人告发,告发得实,或杖或流,所隐田产没官。

元代初年,继续实行盐专卖,盐利是元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柱。元朝廷对其所属盐场实行不同的税率制度,因地而异。朝廷对盐实行定额税,以白银交纳。

元代的茶税也是朝廷的一项大宗收入。元代茶税制度基本上是因袭了南宋旧制,实行茶专卖,间或在某一时期或地区征税,或两者并行。

1288年,元朝颁布《榷茶条画》,其主要内容有:茶园不得纵头匹损坏;差官巡绰出差札者,不得夹带私茶;蒙古万户、千户头目人等,无得非理婪索榷茶酒食撒花等物等。

除上述盐茶专卖外,元对酒醋等也实行专卖并课税。元代对酒醋征税始于1230年正月。

当时的规定是酒醋同税,税率为十取其一。由于征收困难,特别是为了保证粮食的基本用途,所以实行官制官卖,设立了酒醋务坊场官,专管酒醋制造和买卖事宜。至元代后期,实行榷征的办法,并大兴造酒场所。

元代的酒醋税大都以银钞缴纳,这就是“赋税征钞”的特点。但偶尔也征收实物,如粮食。酒醋税一直是元代重要的财政来源,减免情况甚少,加上大多实行专管,收入比较稳定。

元代时期的牲畜税在当时称之为“羊马抽分”,是元代建立以前就有的蒙古最古老的税种。有资料记载的元代牲畜税始于1229年8月,当时由于战争的需要,规定凡蒙古人有马百匹者及有牛、羊百头者,各纳其一。这种办法一直持续至元代建立以后,前后近70年没有大的变化。

元代还实行市舶课税法。元承宋制,对国内与海外诸国往还贸易的商舶及海外诸国来华贸易的船只,统称市舶。对中外船舶所载货物的抽分与课税,叫市舶课。

元代市舶课制度,初期沿袭宋朝旧制,实行抽分法,即对进出口货物抽取定量实物。当时规定细货1/10,粗货1/15。

抽分之后,随客商买卖,在贩卖时另征商税。为鼓励土货出口,曾实行双抽、单抽之法,对土货实行单抽,对蕃货实行双抽,即加倍征收。

元代商税是一种交易税,税额是1/30。商税收入主要来自全国三四十处大中城市,但在财政收入的钱钞部分中占有重要地位,其重要性仅次于盐课。

1270年正月,忽必烈立尚书省,以回回人阿合马平章尚书省事。阿合马长于理财,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国库收入。阿合马规定了应征商税的总额,商税1/30,这成为有元一代通行的制度。

据史料记载,1329年,全国财政收入中“钞九百二十九万七千八百锭”,可知商税在全国钱钞收入中约占10%左右。在征收货币的各项税赋中,盐课占首位,其次便是商税,其重要性由此可见。

元代把大部分徭役作为专业,分拨一部分人户世代担负,如负担驿站铺马的站户,还有猎户、盐户、窑户、矿冶户、运粮船户等,这些人户与民户异籍。民户不负担这些专业性的徭役,但这些专业户计负担的其他徭役则由民户按户等分担。

元代的户籍制度十分繁杂。朝廷将全国人口按民族分为4等,即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并根据职业上的区别,分为军户、站户、匠户、僧道户、儒人户、种田户等多种。

根据社会地位分成官户、民户、驱丁户等;按籍户的先后分元管户、交参户、漏籍户、协济户等;按科差负担额分丝银全科户、减半课户、止纳丝户、推丝户等。每户等的政治待遇不同,赋役负担差异很大。

为了便于对户口的控制和赋役的征发,元代建立了一套赋役册籍。朝廷凭借这些册籍控制土地、户口,征发田赋、徭役。这种赋役册籍后来为明代赋役黄册所借鉴。

徭役民户所负担的徭役,有筑城、排河、运粮、采打、木植、制作船只器甲、马草等都自民间征发。元初修建大都,每年都征发成千上万的民夫来采运木石。

元代还继承前代的“和雇”制,由朝廷出价,向民间雇佣劳力、车辆。但多被官员中饱,名为“和雇”,其实是变相的徭役。

元代职役包括里正、主首、社长、库子等名目。里正秉承朝廷的指令,管理里社居民;主首催办赋税;社长功课农桑,纠监非违;库子管理仓库,主要由上等户计承充。担负职役的人可以免服本身其他差徭。

元代的兵役制度,其方式则因民族不同而略有区别,对蒙古各部采用成年男子皆兵的办法征集士兵,其他民族实行军户制度。

蒙古各部15岁至70岁的成年男子,不分贵贱和家庭人口数量,都有服兵役的义务。成年男子平时从事牧业生产或其他工作,一旦战争需要,或者全体出征;或者“十人抽一”、“十人抽二”,抽调部分人出征。

元代订立了专门的军籍。入军籍的人户,就成为军户。在中原汉民户中签发的士兵,也都订立了军籍。列名汉军军籍的人户,就是汉军军户。凡被定入军籍的人,按照朝廷的规定,不得改为其他户计。

汉军军户的签发,是以民户的财产和劳动力状况为依据的。元代民户分为上、中、下三级9等,军户一般来源于中户。各军户的财力和丁口情况毕竟会有很大差别,针对部分军户无丁或无力服兵役的状况,朝廷很快推行了正贴户制度。

依据军户的不同情况,可以两三户或四五户合出军一名,出人当兵的户就是正军户,又称军头;其他各户出钱资助,称为贴军户。

正、贴军户由朝廷指定,不能随意改变。如果正军户缺乏可以当兵的合适人丁,由有丁的贴军户顶替,正军户改为出钱资助。一旦正军户中有了合适的人丁,便要继续出军。

军户世世代代都要服兵役,不能改变。军人如果在出征或出戌时逃亡,要到原籍勾,然后取他的兄弟子侄来顶替。朝廷所明令禁止探马赤军户以奴隶代服兵役。同时,所有服兵役的人,都要以本人应役,不能逃避或雇觅他人代役。

如果军人在阵前战死,本户军役可以存恤一年,病死者存恤半年,到期继续出入服兵役。在战争期间,军人没有假期。战争结束后,出征军人通常可以放还存恤一年或数年。

元朝廷还采取了“番直”或“更戍”即轮流休假的方法,给军户以休养的机会。但有些边远地区往来不便,更戌时间往往长得多,两三年甚至6年才能休假一次。

探马赤军人的军需装备,主要由军户自备,不足部分由朝廷补给。汉军士兵的冬、夏军装和武器,由朝廷发给,并按月发放口粮,每人米5斗,盐一斤。

服装的不足部分和其他装备和开支,由本军户和贴户凑齐,定期送到军中。新附军人的装备,全由朝廷供给,口粮每月米6斗,比汉军高一斗,还有盐一斤,家属每月每人支粮4斗。

作为军户承担兵役的补偿,朝廷在赋役方面对军户实行豁免和优待。汉军军户和探马赤军户从事农耕者,免缴4顷地的12石税粮;新附军户有土地的,因朝廷已供给军人装备和口粮,所以要按亩纳税。

从事牧业的探马赤军户,比一般牧民的向朝廷缴纳一定数额的羊马稍轻一些。

一般牧民的畜群100头即抽缴一头,不到100头的则满30头即抽分一头。军户不到100头免抽。和雇和买探马赤军户不承担,其他军户区别对待,富有者承担,贫困者可免。科差与杂泛差役,军户均予豁免。

军户制的实行,可以保证朝廷有稳定的兵源,又可以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页使朝廷负担不致过重。至元末农民战争前夕,军户制已经完全崩溃。

[旁注]

元太宗(1186年~1241年)。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第三子。蒙古帝国可汗,史称“窝阔台汗”,谥号“英文皇帝”。在位期间成功完全征服中亚、华北和东欧。他设立中书省,标志着军政合一制开始发生分化,从此开始了蒙古政权和元朝的一系列汉化即封建化改革。

耶律楚材(1190年~1244年),字晋卿,号玉泉老人,法号湛然居士,蒙古名为吾图撒合里。出身于契丹贵族家庭。蒙古帝国大臣。他对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产生深远影响,他采取的各种措施为元朝的建立奠定基础。

元世祖(1215年~1294年),即孛儿只斤·忽必烈。蒙古族。成吉思汗嫡孙。元朝的创建者,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蒙古尊号“薛禅汗”。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位期间,建立行省制,加强朝廷集权,使得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阿合马(?~1282年),回族,元朝开国皇帝元世祖时期的理财能手。在元朝前期,阿合马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人物。从孛儿只斤窝阔台大汗时期开始,大蒙古国的经济主就是依靠“色目人”来经营的。阿合马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人物。

大都或称元大都,突厥语称为“汗八里”,意为“大汗之居处”。自1267年至1368年,为元朝国都。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区。

[阅读链接]

蒙古向外扩张时,只是掠夺,不知赋税为何物,更不知赋税对于经营中原地区的巨大作用。

但是耶律楚材已经看到这一点并有了初步治理的计划,他积极制订赋税征收制度,加强对地方征收赋税官员及各位王公大臣的监督。

忽必烈即位后,秉承耶律楚材时期的赋税制度,并在旧制的基础上明确规定缴纳时期、收受之法,使之更趋完善。这标志着对中原经济模式农业经济的认同。可见耶律楚材在赋税上的贡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标签: 徭役

更多文章

  • 史上最痴情的外国太监 为了爱情挥刀净身入宫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史上

    什么是痴情?痴情无法衡量,不求回报,用心去爱,不求回报的爱就叫做痴情。有人提出若说痴情莫过于太监了,元朝有位高丽太监为了自己心爱的女子,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元朝后宫。朴不花,高丽人,又名王不花,是元顺帝最为宠幸的一名太监,朴不花与奇洛是儿时的玩伴,两个人从小青梅竹马,情投意合,日月流逝,奇洛出落成一

  • 第四节 诛杀硕鼠,整治朝政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硕鼠

    忽必烈是在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末见卢世荣的,那还是桑哥推荐的卢世荣,称卢世荣很富聚财术。卢世荣本人就宣称能救钞法、增课税,上下都对汗国有益。卢世荣说上可裕国,下可不损员。忽必烈听后极为兴奋,他急需的就是这种理财奇才,他认为并不是国之不富,而只是缺乏能使百姓丰衣足食叉能使国家富裕的理财之人。现在

  • 第五节 会通南北,驿站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忽必烈一心扩张领土,战争不断,由于战线的延长,粮食等军用物资的供应以及运输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这些也让征宋都元帅伯颜颇费脑筋。蒙古大军征战,几十万大军的粮秣,需要近百万的民工运输,当时的运输耗费极大。因此,在开战之前,伯颜便和河渠副使郭守敬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考察,他们考察了河北、山东的河道,考察

  • 宋朝的「赏花会」是一个怎么样的活动?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是一个

    宋朝洛阳的牡丹,天下有名。牡丹花盛开的时候,地方太守会举办万花会。宴会的场所,用牡丹花作为屏帐。甚至在屋的梁柱及斗拱,都用竹筒贮水,用来插花展示,所以一抬头,看到的都是花。而扬州则盛产芍药,蔡京任淮扬知州的时候,也仿效洛阳的做法,举办万花会。从此之后,年年依循旧习,老百姓相当困扰。宋朝由于执行「安内

  • 宋朝与日本的交流?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宋朝

    唐朝的文化,以一种广方面的、全面性的方式传到日本。因此我们谈到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时,几乎只知道唐文化的影响。直到今天,日本仍然完完整整的保存着唐代的古寺、佛像、日常用品、舞乐等等。然而唐朝的文化至今仍在日本保存其生命力的并不多。以比重来说,勿宁说宋朝的文化影响今天的日本,要比唐朝多些。五代十国

  • 宋朝最高可以封到什们爵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爵位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宰相由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担任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中书门下与枢密院称为东、西「二府」,掌文武大权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号称计省宋朝还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和置谏官这些都是监察机构,负责弹劾

  • 宋朝有“盛世”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宋朝

    宋朝盛世-宋朝从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起,到1279年被元朝灭亡,共立国三百一十九年,比唐朝持续的时间略长,但其影响却远在唐朝之下。不过,这一时期,却是继唐朝之后,中国文化科技发展的又一辉煌时期:绘画,文学方面等都达到了全新的高度,并与唐代文化共同影响着此后1000年的中国。宋太祖-赵

  • 南宋时期的物价如何呢?一两银是几文钱呢?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南宋

    小说里都是说「几文钱」、「白银几两」、「黄金几两」,一两黄金是几两银呢?而一两银又是多少文钱呢?那实际上宋朝的物价又如何呢?一般人的月收入又有多少「两」啊?1两银=1贯铜钱=300元人民币1文铜钱=0.3元人民币以这个兑换率来看看宋代官员的薪水。根据宋史职官志,宋代一个宰相的本俸是月薪300贯,也就

  • 宋朝开国将领中有人姓黄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朝

    宋朝黄氏名人黄得礼黄得礼(1055-1120)宋丰城(今属江西)人。香公三十三代孙,才智过人,元佑三年(1088年)黄履黄履(1030-1101)北宋邵武(今属福建)人,字安中。嘉佑进士。神宗朝,累官御史中丞。哲宗即黄潜善黄潜善(1107-1182)宋汀州宁化(今福建宁化)人,祖籍邵武。聪敏好学,十

  • 历史上对赵匡胤的评价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中国历史中主要的朝代,每个不同,而尤以赵宋为显着。说也奇怪,各朝代创业之主,虽凭军事力量夺取江山,只有赵匡胤是个职业军人。其他如汉高祖为亭长,唐高祖和隋文帝是贵族,元太祖和清太祖是少数民族的领袖,明太祖是农民,他们的政治背景在创立帝业时先声夺人。只有宋太祖赵匡胤以军功起家,即创立朝代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