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熹简介与朱熹断案的故事

朱熹简介与朱熹断案的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09 更新时间:2023/12/16 6:07:36

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旧,南宋江西婺(wù)源(今属江西)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任秘阁修撰等职。积极主张抗金。师事李侗(dònɡ),为二程(禛、颐)四传弟子。博览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贡献。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他的理学一直成为后来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影响很大。

在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朱熹的故事。

朱熹到漳州府上任时以圣人的“除强扶弱,仁义爱民”自勉,他在州府门两侧设立了布告,以公布自己的主张。第一张布告上写道:“州府里的任何人不得占田抗税,侵害贫弱。”之后在处理几起案件中,他集中打击了一些豪强,名声便在百姓中传开了。

一天清晨,有人在衙门前击鼓,衙役立即传报,朱熹马上升堂,召唤击鼓人。

这时,只见一个身材瘦小、衣裳破烂的汉子扑倒在地上,连声呼叫:“老爷,替小民伸冤啊!”

朱熹问道:“有何冤情,从实细细讲来。”

“小民二喜,早年祖上留有一块山清水明的坟地;无奈家贫,宝地被乡里一个大姓强占。他倚仗豪强,硬是把他那死去的老子葬在我家祖上的坟顶。大人为官廉正,除强扶弱,小民特来求老爷公断!”

朱熹打量了一下告状人,觉得他面色饥黄、满脸愁苦,便有了几分同情。于是,他叫人把被告人传至府衙听审。

那个被告的大户叫胡实,已是胡子花白的人。他到了府街大堂,也不知出了什么事,站着作揖道:“老爷,吩咐胡某前来,不知有什么事情?”

朱熹见他一点也无惧色,心想这人平日一定霸道惯了,于是把惊堂木一拍说:“有人告你强占贫弱祖传坟地,你要从实招来!”

胡实一听愣了,争辩道:“老爷,那坟地分明是我家祖传产业,先父礼葬时,从未听到外人异议,怎么说是侵占人家坟地?”

原告见老爷在斥责大户。立即开口作证。于是,两人在公堂上,激烈地争辩着,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朱熹一时分不清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就说:“常言道,口说无凭,必取实据,你等敢随本府到实地探明实情么?”

“敢!”王二喜与胡实都大声答应。

“立下字据,言不实者加倍处罚!”。

“好!”两人立即画了押。

朱熹带了府吏、衙役,连同王二喜、胡实等,来到墓地察看。他是很懂地理风水的人,第一眼就觉得这是一块宝地。山清水秀,难怪有人争夺。

“老爷”王二喜一到坟地便嚎陶起来,头额砸在石阶上,“我对不起祖宗啊!”

“老爷,”胡实指着一座新坟说,“这是先父在世时留下的,还请泥水工匠数人修理过,有几个留在本地,可以作证。”

朱熹思忖着:一个说是新坟,一个说是祖坟,到底挖没挖过,一掘便可从土质层次中判断。他令人取来锄头,在坟地四周挖掘3尺,看个究竟。

有个衙役挖着挖着,锄头哐当一声,砸到一块青石上。他把那块石头挖出,发现是块青石墓碑。朱熹令人取来清水,把青石上的泥垢洗净。他走近石碑,看到一行刻字显示出丧葬人的姓氏名,其中刻着“曾孙王二喜”几个字。朱熹看罢满脸怒气,盯着胡实:“你自己看去!”胡实一看大惊失色,哺哺念叨:“这墓碑怎么当时清地时没有挖到?”

朱熹一听十分生气,下令道:“把本案双方人等带上,回府!”朱熹狠狠转身,打轿回衙。他一坐上案座,立即拟了文书,把坟地判还原告王二喜,并令被告胡实立下契约,回家后将坟地租银按年交付原告,按本地乡俗等待下葬7年以后,把新坟的尸骨收拾迁出,交还坟地。

迁坟那一天,乡里围观的人很多。朱熹觉得做了一件大事,也想去看看那胡实低头服法的情景,再听听那些百姓对本案的赞颂。他穿了便服,化装成老态龙钟的百姓,混在围观的人当中。谁知有人在窃窃私议:“什么圣人,连小人耍的小把戏也看不出来!”“哎,还是别多嘴了,免得惹祸。”

朱熹的耳根都发麻了。怎么百姓中有人还护着胡大户?他看到路旁有个卖茶水的老翁,便走过去买了一碗茶,装着不经意的问道:“嗬,这是何等人家,有此福分得到这样的风水宝地!”

老翁摇摇头叹了一口气:“坟地虽好,却没给这家人好处。”

“这是怎么回事?”朱熹问。

“这得从头说起,上月我的老伴死了,请一位打石工给打个墓碑。谈工钱的时候,我嫌他太贵,他说:哼,这算什么价钱?年头我打过一方墓碑,十倍价钱哩。我问他什么墓碑?他说,比你这还小,是补打的,就是补打一个死了几十年的人的青石墓碑。墓碑打好以后,不竖不立,只要帮他埋在一块荒地里,就能拿十倍工钱。后来才知道,这青石碑是打官司用的,一块青石碑钓回来一块宝地!我听打石工这么一说,才知圣人也有做错的时候啊!”

朱熹听了头脑嗡嗡作响,一不留神手放松了,茶碗摔了个粉碎。

他三步并作两步回到衙门,差人速往大后山,把那个打石匠传来。

打石匠上了堂,听到两班衙役一片“嗬……”的宣威声,吓得屁滚尿流,问什么答什么,把某人要他打墓碑,半夜三更埋在野外的事一一说了,并在口供上画了押。朱熹又把原告王二喜传来,将打石工的口供展示在他眼前,怒目瞪视,大喝一声:“大胆刁民,竞敢戏弄本官,还不从实招来!”

王二喜吓得脸无血色,那削尖的脑袋往地上磕了几个响头,抖抖索索地把前因后果全部招认。他画了押后说:“这是看到老爷办案常强扶弱的事,便钻了这个空子……”

朱熹办了此案,深深自责,发誓不再为官。果然不久,他辞去官职,回到老家,着书授业,以至终年。

标签: 故事朱熹简介

更多文章

  • 历史上十位被世人误解的大人物:杨广是昏君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大人物,昏君,误解

    由于戏说和民间传闻,使得许多历史人物被赋予了别样的色彩,正如一本《三国演义》给予了看客心中另一种三国。其实其中不乏与史实有出入的人物,今天我们就罗列出历史上十位被世人误解定性的大人物,揭开他们的真正面纱。1.西汉——王莽“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身真伪谁人知?”这是乐天(白

  • 大宋朝的乱世文心:洛中八俊都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乱世,宋朝,有谁

    长沟流月去无声“洛中八俊”这个说法出自南宋着名诗人楼钥的《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很可惜虽说是八俊,但是他只道出了3个人的名字,剩下的5俊是谁我们也无从知晓。不过光看这三俊,就已经知道这是怎样的一个群体了。这三俊分别是“诗俊”陈与义,名臣陈希亮的

  • 朝中无宰相,湖上有平章——祸国殃民的贾似道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宰相,朝中,祸国殃民

    “朝中无宰相,湖上有平章”。这是南宋末年流传的一首儿歌中的词句。“平章”是“平章军国重事”的简称。平章的本义是指共同议政。“平章军国重事”是宋代授予德高望重的元老大臣的官职,位在宰相之上。而此时担当这一官

  • 承大统宋孝宗赵昚嗣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宋孝宗赵昚嗣位

    高宗赵构虽然后宫妃嫔如云,但儿子只有元懿太子赵旉一人。建炎三年(1129)秋天,年刚三岁的赵旉突然薨逝,使高宗悲痛不已。赵旉生于建炎元年六月,母亲是潘贤妃。赵旉体质孱弱,自幼多病,高宗戎马倥偬,自顾不暇,没有过多照料他,他的病也就一直没有痊愈。到了建康以后有一次在行宫中碰倒了一只金香炉,香炉落地有声

  • 北宋六贼之一的他,为何敢自称是苏轼的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儿子,北宋,苏轼

    梁师成(?—1126),字守道。北宋末宦官,籍贯不详。为“六贼”之一,政和间为徽宗(赵佶)所宠信,官至检校太殿。凡御书号令皆出其手,并找人仿照帝字笔迹伪造圣旨,因之权势日盛,贪污受贿,卖官鬻职等无恶不作,甚至连蔡京父子也谄附,故时人称之为“隐相”。钦宗(赵桓)即位后贬为彰化军节度副使,在行至途中时被

  • 揭秘司马光砸缸救出的那个孩子后来怎么样了?为何销声匿迹?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后来,怎么样了,销声匿迹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16岁,并非如今的18岁)特别喜欢听人讲《左氏春秋》,了解其大意后回来讲给家人听。从此对《左氏春秋》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冷热。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瓮指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

  • 第四节 集聚图书,编地方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图书,地方志,第四节

    为了说明宋真宗爱作诗,我们将史书上记载的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他在祀汾阴归途中写诗的情况复述如下:在河中府,他游览开元寺、紫极宫、逍遥楼,赋诗赐给随行大臣。随后他举行宴会庆祝大典完成,作了《祀汾阴礼成诗》赐予参加宴会者。他拜谒西岳庙、巨灵真君观后,在宣泽亭设宴,他又即兴作了《仙掌诗》。他召见当地

  • 历史上宋辽的澶渊之盟只怎么谈成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上,澶渊,谈成

    宋太宗时,辽朝从石敬瑭手中得到幽云十六州,此后,辽、宋两朝打打停停,战事不断。至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时,两朝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辽朝大将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相继去世,韩德让已升任大丞相,萧挞凛为南京(幽州)统军使;宋朝太宗皇帝已死,其次子赵恒继承皇位,史称宋真宗,寇准、毕士安为宰相。这年秋天,

  • 黄天荡大捷:韩世忠以8000兵士重创金兀术10万大军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兵士,大捷,韩世忠

    宋高宗和黄潜善、王伯彦军投降派不仅不让李纲、宗泽等人领导南宋官军抗击金军,他们也不让各地的起义军和金军打仗。并强迫他们解散。这样,由于南宋投降派的破坏,起义军一个个地失败了。宋高宗军投降派的这些行为,使金军很高兴。公元1129年,金国军队在兀术的带领下大举向南宋袭来。高宗听到金国已大兵压境的消息,急

  • 古代一味毒药叫的好听“鹤顶红”,一听俗名原来是它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俗名,好听,毒药

    明争暗斗一直存在,而下毒就是明争暗斗中最常见的一种手段。历史上暗杀的手段主要就是下毒,他们那个年代没有很好的验毒工具,所以用毒来刺杀或者害人非常容易成功。而他们常用的毒就是鹤顶红。那么历史中的“鹤顶红”究竟是啥药?毒性多大?它的别名你听说过。其实鹤顶红就是砒霜,也就是鹤顶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