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十位被世人误解的大人物:杨广是昏君吗?

历史上十位被世人误解的大人物:杨广是昏君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420 更新时间:2023/12/30 10:41:28

由于戏说和民间传闻,使得许多历史人物被赋予了别样的色彩,正如一本《三国演义》给予了看客心中另一种三国。其实其中不乏与史实有出入的人物,今天我们就罗列出历史上十位被世人误解定性的大人物,揭开他们的真正面纱。

1.西汉——王莽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身真伪谁人知?”这是乐天(白居易)对王莽评价。诗的内容很浅显,乐天肯定了周公,否定了王莽。的确,王莽改革币值,使得百姓手中的钱越变越少,恢复井田制,收农田归公,征伐高句丽不克,致使乱民四起,绿林,赤眉纷纷起义,帝国也走向了崩溃。然而,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学者为王莽抱不平,认为王莽是个锐意改革的明君,实际是走了一条空想主义道路。公子个人还是较为倾向后一种,因为,我们一般意义的无道之君无外乎几点:大兴宫殿,严刑峻法,沉迷酒色,屠戮功臣。那对于王莽,他是修了阿房宫之类的东西,还是宠幸了褒姒一般的女人,又或者像宋后废帝一般以杀人取乐?好像三点都不符合吧?总之,西汉后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亡国理所当然,王莽的蛮干只是加速了这一过程。所以,真实的王莽我们只能说他是个理想主义者,但称为无道之君,过矣。

总结: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才能发现真理。

2.东汉——-陈蕃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儿时我们肯定听了不少遍了吧,那个主人公陈蕃都是作为教材来教育我们的,那么,历史上的他究竟如何,结果公子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了他的生平,大呼坑爹啊。这位不被看好的仁兄后来成为了东汉三大支柱(士族,宦官,外戚)——士族的掌门人,并且与宦官团体都得死去活来,二次党锢事件就是以整他为中心。一个后来被宋朝某某大家膜拜的范滂,在当时都是他的小弟。

而后来接他班的,士族掌门人袁本初在诛杀宦官时引董胖子进京,结果惹来天下大乱,最终葬送了大汉王朝。《后汉书》对陈蕃是进行了高度评价,不过对于用来教育我们的父母和老师,未必了解这位老兄长大后的成就吧。

总结:成功是对一个人的最大肯定,年少时的疯言疯语在你功成名就之后都会成为佳话。刘邦做皇帝后是没有人敢计较他的出身的。

3.三国———刘禅

“扶不起的阿斗”,这无疑又是作为教育我们的一个典型。但小说归小说,真是的阿斗却是这个样子。诸葛武侯死后,这位君主愣是将蜀国硬撑了20多年,不要说什么司马家忙着篡位,姜维北伐,给了这20年时间。这些都是借口而绝非理由。我们看史书可以知道,孔明死后,阿斗将军政大权分开,这就使得两者互相牵制,巩固了皇权,虽然姜维的九伐中原使得财政年年严重赤字,可阿斗谨记相父教诲,大力支持北伐。他还将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关羽孙子,娶了张飞的两个女儿,并先后册立为皇后,利用政治联姻从而将他父辈的关系进一步巩固。

后来,司马家掌握魏国大权,夏侯霸(夏侯渊之子)降蜀国,阿斗亲自出城相迎,并解释了定军山的误会,还指着太子对他说道:“这也是你的亲人。”(张飞娶得是夏侯夫人),当即夏侯霸感动的就眼泪哗哗的,并最终为蜀国战死疆场。而最终的“此地乐,不思蜀”则使得他没有落得和后来那位写词找死的一般下场。

总结:善良不是他的错,把人家的善良当无知和昏聩就是大错特错了。

4.西晋——司马衷

无疑,千载以来,惠帝也是被后人诟病的,“何不食肉糜”使得后世人们对他是大加抨击,说他不关心百姓疾苦。拜托,都说了人家是白痴皇帝了,那人家哪里晓得猪肉贵还是米贵啊。而且,从史料中我们完全可以发现,这个皇帝是真心的好人啊。一次叛乱中,嵇康的儿子作为护卫,拼死用自己的身子为司马衷挡住飞来的暗箭,结果愣是被活活射死了,血染了皇帝一身,后来人们要换下这龙袍,擦掉血迹时,司马衷说话了:“这是嵇侍中碧血,不能擦啊!我要让反贼看看。”后来,胡虏进京烧杀抢掠,还在大殿上调戏宫女,结果,这位傻皇帝为了使宫女不受辱出面,反被胡虏暴揍了一顿。又有一次他从邺城回长安,正是隆冬腊月,大臣们跟着在雪地里走路冻得一跳一跳地,结果司马衷哭了,说:“都说我是傻子啊,我是真的傻啊,不然怎么会连累你们遭这么大的罪啊。”那群臣子也跟着哭了。后来途经他先辈的皇陵时,他又是稀里哗啦的一顿痛哭。司马衷多次颠沛流离可仍旧有大臣愿意跟着,可见,他还是得人心的。

总结:出了大事总要找替罪羊啊,不找傻子那找谁呢?

5.西晋——王衍

“信口雌黄”就与这位老兄有关,历史上很多人都说他清谈误国,把西晋灭亡也推给了他清谈误国。对此我先引后人的一首诗“石勒童年有战机,洛阳长啸倚门时。晋朝不是王夷甫,大智何由得预知。”诗中说石勒年轻时在洛阳倚门而笑,王衍看到了便着人抓他,结果没抓住,王大人仰天长叹:“日后亡我国家的一定是他。”果不其然,后来真就是他引了胡兵进了京师,亡了西晋。王老爷子也被他找了个理由杀掉了。我不敢说他是不是清谈误国,但让公子我随便预言一个人日后能不能成气候,我还真评价不来,而历朝历代那些读了几本书就对朝政指手画脚的腐儒较之王衍只怕甚矣。

总结:身居高位,除了享富贵,还是要担重任的,能力不足只能成为野狼觊觎的肥羊。

6.隋朝——杨广

大家对于这个皇帝的印象无外乎这8个字“沉迷酒色,荒淫无道”。错了吗?没错,但是,这不等同于杨广就是个一无是处的废物。科举制在他做皇帝时期步入了正轨,当年平陈,他是率先打进江南的。他去西域走了一遭,西域立刻设立了机构管理,自南北朝以来,汉家的势力再次进入了西域,他开凿的运河,加强了对南方的管理,并带动了以扬州为核心的江南地带的经济发展,对经济重心南移起了极大作用,并在唐朝时期,将南方的粮食输送到长安,以缓解数百万人口城市的压力,而他重修的长城,又在隋末战乱时一定程度上抵御了突厥南侵,避免第二次的“五胡乱华”。可以说,这些都对后世起了很大作用,但是,隋朝还是很快败亡了,为何?这个原因或许他到死也不明白,正如当年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唐太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了他:“君舟民水,水则载舟,亦则覆舟。”对于他的下场,后人也留诗一首“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陈业,只

标签: 大人物昏君误解

更多文章

  • 大宋朝的乱世文心:洛中八俊都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乱世,宋朝,有谁

    长沟流月去无声“洛中八俊”这个说法出自南宋着名诗人楼钥的《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很可惜虽说是八俊,但是他只道出了3个人的名字,剩下的5俊是谁我们也无从知晓。不过光看这三俊,就已经知道这是怎样的一个群体了。这三俊分别是“诗俊”陈与义,名臣陈希亮的

  • 朝中无宰相,湖上有平章——祸国殃民的贾似道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宰相,朝中,祸国殃民

    “朝中无宰相,湖上有平章”。这是南宋末年流传的一首儿歌中的词句。“平章”是“平章军国重事”的简称。平章的本义是指共同议政。“平章军国重事”是宋代授予德高望重的元老大臣的官职,位在宰相之上。而此时担当这一官

  • 承大统宋孝宗赵昚嗣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宋孝宗赵昚嗣位

    高宗赵构虽然后宫妃嫔如云,但儿子只有元懿太子赵旉一人。建炎三年(1129)秋天,年刚三岁的赵旉突然薨逝,使高宗悲痛不已。赵旉生于建炎元年六月,母亲是潘贤妃。赵旉体质孱弱,自幼多病,高宗戎马倥偬,自顾不暇,没有过多照料他,他的病也就一直没有痊愈。到了建康以后有一次在行宫中碰倒了一只金香炉,香炉落地有声

  • 北宋六贼之一的他,为何敢自称是苏轼的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儿子,北宋,苏轼

    梁师成(?—1126),字守道。北宋末宦官,籍贯不详。为“六贼”之一,政和间为徽宗(赵佶)所宠信,官至检校太殿。凡御书号令皆出其手,并找人仿照帝字笔迹伪造圣旨,因之权势日盛,贪污受贿,卖官鬻职等无恶不作,甚至连蔡京父子也谄附,故时人称之为“隐相”。钦宗(赵桓)即位后贬为彰化军节度副使,在行至途中时被

  • 揭秘司马光砸缸救出的那个孩子后来怎么样了?为何销声匿迹?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后来,怎么样了,销声匿迹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16岁,并非如今的18岁)特别喜欢听人讲《左氏春秋》,了解其大意后回来讲给家人听。从此对《左氏春秋》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冷热。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瓮指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

  • 第四节 集聚图书,编地方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图书,地方志,第四节

    为了说明宋真宗爱作诗,我们将史书上记载的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他在祀汾阴归途中写诗的情况复述如下:在河中府,他游览开元寺、紫极宫、逍遥楼,赋诗赐给随行大臣。随后他举行宴会庆祝大典完成,作了《祀汾阴礼成诗》赐予参加宴会者。他拜谒西岳庙、巨灵真君观后,在宣泽亭设宴,他又即兴作了《仙掌诗》。他召见当地

  • 历史上宋辽的澶渊之盟只怎么谈成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上,澶渊,谈成

    宋太宗时,辽朝从石敬瑭手中得到幽云十六州,此后,辽、宋两朝打打停停,战事不断。至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时,两朝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辽朝大将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相继去世,韩德让已升任大丞相,萧挞凛为南京(幽州)统军使;宋朝太宗皇帝已死,其次子赵恒继承皇位,史称宋真宗,寇准、毕士安为宰相。这年秋天,

  • 黄天荡大捷:韩世忠以8000兵士重创金兀术10万大军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兵士,大捷,韩世忠

    宋高宗和黄潜善、王伯彦军投降派不仅不让李纲、宗泽等人领导南宋官军抗击金军,他们也不让各地的起义军和金军打仗。并强迫他们解散。这样,由于南宋投降派的破坏,起义军一个个地失败了。宋高宗军投降派的这些行为,使金军很高兴。公元1129年,金国军队在兀术的带领下大举向南宋袭来。高宗听到金国已大兵压境的消息,急

  • 古代一味毒药叫的好听“鹤顶红”,一听俗名原来是它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俗名,好听,毒药

    明争暗斗一直存在,而下毒就是明争暗斗中最常见的一种手段。历史上暗杀的手段主要就是下毒,他们那个年代没有很好的验毒工具,所以用毒来刺杀或者害人非常容易成功。而他们常用的毒就是鹤顶红。那么历史中的“鹤顶红”究竟是啥药?毒性多大?它的别名你听说过。其实鹤顶红就是砒霜,也就是鹤顶红的

  • 宋真宗赵恒临终懊悔不该听信王钦若祈天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临终,懊悔,真宗

    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正月,宋代的第三个皇帝宋真宗赵恒,强撑着病体,挣扎着在东华门看灯。这一折腾,那本已十分严重的疾病就越发加重了。他回到了景灵宫的万寿殿,那些为他祈祷的道尼、僧徒仍旧在日夜不停地诵经吟典,这只能使他烦躁。这万寿殿还是在前年,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他病重时修建的。那一年他命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