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官唐介为民申冤犯颜直谏的故事

清官唐介为民申冤犯颜直谏的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643 更新时间:2023/12/14 2:55:23

唐介(?~1071年),字子方,江陵(今江苏南京市)人。他年轻时,曾做过沅江县知县、岳州知州、任丘知州和德州通判;进人中年后,开始在中央政府任职,先后担任过谏官、御史、龙图阁直学士知太原府和参知政事。由于他清正廉明,刚正不阿,被时人誉为“真学士”。

一、为民申冤

唐介始任沅江知县时,有一天,衙门外突然有人击鼓喊冤。唐介升堂问案,方知此人为县民龙氏之子。此前,龙氏因与他人发生田产纠纷,曾上诉到县衙。可气的是,前任知县昏庸无为,未辨明事实,便将龙氏定为诬告,加以罪徒至死。其子不服,屡屡到县衙鸣冤,但始终没能昭雪;而今一听新县令上任,遂又含恨而来。唐介弄清原委后,立即决定重审此案。于是,他亲自深人民间,多方查核事实;还去郊外田野,照田契进行实地丈量。接着,将有争议的田产进行了合理分割,为死者正了名,并命人对他进行了厚葬。其结果,不仅使争议双方心悦诚服,左邻右舍也无不拍手称快。

唐介就任岳州知州之初,当地有位姓李的人家,虽有家产万贯,却并未为富不仁。一些州县官吏因为患了“红眼病”,经常找些借口前去他家敲诈勒索。后来,为达到全部侵占其资产的目的,竟诬陷他每年都杀家奴以祭鬼神,将其全家老少100多人悉捕入狱,并施以种种酷刑逼供。然而,捏造毕竟是假的,因缺乏证据而使此案久拖不决。唐介到任后,上司鉴于他“以其治有能名”,便将此案移交于他。为此,他一连几天几夜审阅案宗,传讯证人,严加考究,迅速查明这是一桩不法之吏制造的特大冤案。于是,马上予以平反昭雪,并准备严惩有关污吏。然而,唐介的前任却反咬一口,指责唐介徇情枉法,并上诉到朝廷。宋仁宗赵祯见案情复杂,遂命殿中侍御史方偕去岳州复审。亏得方偕一一核验后,维持了唐介的判决,从而使李氏一家获得赦免,并使那群鱼肉百姓的不法之徒全都被绳之以法。

二、勇斗强暴

唐介在任岳州知州期间,岳州有一塘水,夏秋季节常常造成水灾,淹没附近几个村庄的农田,致使百姓难以维持生计。但该塘为大宦官杨怀敏所侵有,百姓无可奈何。更可恶的是,杨怀敏为了霸占更多的土地,除了恣任塘水横流,还妄图将受害的11村百姓赶出家园,以其地储蓄洪水。由于杨怀敏势高权大,历来都是“州县畏其势”,“不敢言”。唐介却挺身而出,亲自同杨家交涉。当交涉不果,又毅然“调集丁夫起筑堤堰,横亘十余里”,以“阻障洪水横溢之道”,从而确保了周围村民的利益。其间,杨怀敏虽然十分恼火,但碍于唐介誉满朝野,又怕众怒难犯,也只好听之任之。

当唐介担任德州通判时,德州一带正遭受严重的水灾。时任河北转运使的崔峄利欲熏心,竟想趁此机会,将库存的粮食、布匹以大大超过市场的价格贷给灾民,以便从中牟取暴利,中饱私囊。唐介得知后,立即上书安抚司,明确指出:“今河北连年水灾,民不聊生,转运使崔峄非但不恤抚黎民,反而趁机牟利,应严加禁止。”崔峄闻讯大怒,一面编出种种理由为自己开脱,一面给唐介施加压力。最后终因唐介力争不屈,致使崔峄的罪恶计划落了空,使灾区百姓避免了一次雪上加霜的剥削。

三、犯颜直谏

唐介所生活的北宋时期,尽管实行了“田制不立”的国策,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和兼并,但政府仍控制不少官有土地,出租给农民,征收赋税,以作为国家财政收入。但一些皇亲国戚,却依仗自己特殊的身份和权势,千方百计地以低价收买官地。对此,仁宗皇帝竟采取了默许的态度。

时为御史的唐介得知后,立即上书仁宗,建议他立即刹住这股歪风。他说:皇亲国戚若勋高绩显,则应赐给其土地,何买之有?若对国对民本无勋劳,反以低价买官地供个人享乐,则为损国之举。宋仁宗看罢奏章,虽然心里不高兴,却觉得条条在理,也只好采纳了他的建议。

不久,内侍们为供仁宗享乐,在圣院制造了一种“龙凤车”,饰以金玉,蒙以绢帛,华丽无比。唐介认为:此属毫无实用价值的挥霍浪费。不管仁宗高兴不高兴,又奏请他立即罢止。

此后,唐介又鉴于同僚张佐在极短的时间内连升数级,身兼数任,认定这是宰相文彦博结党营私所致,便上疏弹劾文彦博,揭露他在过去当益州(今四川成都市)知州时以奇锦交结宫掖,通过拉关系、走后门,才步步登上高位;他而今拉拢、袒护张尧佐,是为了“益固自结”,坚请仁宗罢免文彦博的宰相之职。仁宗大怒,随手将他的奏折一扔,声称要把他轰出朝廷,贬谪边远地区。他却毫无畏惧,仍慨然道:“世忠愤所激,鼎镬不避,何辞于谪?”接着又当面质问文彦博:“有是事乎?”仁宗更加气愤,遂令枢密副使梁适把他赶下殿去。而“介立殿不去,犹争益切”,致使仁宗瞠目结舌,竟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后来,唐介果然被气急败坏的宋仁宗贬到了岭南的英州(今广东英德)。但其刚正之气耸天下,赢得了更多正直之士的敬仰和拥戴。所以,仁宗死后,继位的英宗赵曙很快提拔他为龙图阁直学士兼知太原府。英宗死后,继位的神宗赵顼又晋升他为参知政事,即副宰相。

唐介病逝于熙宁四年(1071年)二月。病重期间,神宗还派御医为他诊治,并亲自到他府上去慰问。死后,准他葬于金陵府。

标签: 为民清官犯颜直谏

更多文章

  • 宋朝热心和辽国联姻,然辽国却对宋公主并不感兴趣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并不,感兴趣,辽国

    宋朝其实并不反感和辽朝联姻,但是辽朝对娶宋朝的公主的兴趣反倒不大。比起宋朝的公主,辽朝对宋朝的金帛更感兴趣。宋朝和辽朝从1004年签订澶渊之盟后,基本上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期间双方关系基本上是好的,便双方确实没有皇室的联姻现象,主要原因不是宋朝看不起辽朝,而是辽朝觉得娶个公主也没什么好处。比如10

  • 猛将牛皋是什么结局?它他到底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是怎么,猛将,结局

    猛将牛皋的死亡真相!并非喜极而终,而是被奸臣毒死,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岳家军的大将牛皋,可谓是家喻户晓,那么这位猛将是怎么死的呢?民间一直流传着“气死兀术,笑死牛皋”的故事,据说兀术被宋军活捉,牛皋骑在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四狼主”身上放声大笑,因过于兴奋且年事已高,最终牛

  • 北宋对秦陇地区的统治与经营:秦陇地区堡寨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北宋,地区,堡寨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历代封建王朝均将修筑长城、设置关隘、据险扼守,作为固边御敌的重要措施。北宋立国后,由于党项的崛起,北宋王朝与党项的矛盾逐渐激化,对西夏党项的防御,使北宋战区不断扩大,因而在沿边地区修筑许多城、寨、堡。据《宋史·地理志》所载,北宋时期,陕西沿边秦凤、泾原、环庆、鄜延、熙河五路所辖州

  • 宋、辽、金朝大事记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大事记,金朝

    宋、辽、金朝大事记⊙陈桥兵变: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今开封东北),被部下披上黄袍,拥戴为皇帝。⊙杯酒释兵权:公元961年,宋太祖与赵普定策,召禁军将领石守信等宴饮,解除他们兵权。⊙澶州之盟:公元1005年,辽军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宋与辽军在澶州(今河南濮阳)订立和约,由宋每年输辽岁币银十万两

  • 元朝时期的甘肃:元朝对甘肃的统治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元朝,时期,甘肃

    一、元朝建立与南宋灭亡(一)元朝建立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三月,忽必烈至开平(今内蒙古多伦西北,正蓝旗东北闪电河北岸),亲王合丹、阿只吉率西道诸王,塔察儿、也先哥、忽剌忽儿、爪都率东道诸王皆来会商,在诸大臣的再三劝说下,于三月二十日“即皇帝位”,时年46岁。同年四月,颁布即位诏书。此时,阿里不哥

  • 被骂作误国监军的太监——童贯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太监,监军,被骂作

    当此时,大观二年即公元1108年,童贯与蔡京之间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龃龉。起因是皇帝下令授童贯为“开府仪同三司”,时人称这一官职为“使相”,一般是在宰相外放为节度使时加官所用,极为尊贵,其含义是待遇、地位、荣耀已经相当于甚至于超过了宰相。过去,这一官职从来

  • 史上巨奸之一,遗臭万年永世不被原谅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史上,永世,遗臭万年

    宋朝出过很多的名臣名将,也出现一些遗臭万年的人物,至今这个恨呀!人们还是不能遗忘叫他永世长跪不起!宋朝统治中原的时期非常久,可以说是历史中的大王朝,宋朝时期,国内的经济非常发达,甚至比唐还要好,同时,宋朝在文化上继承了唐的遗风,诗词有了长足发展,绘画方面也诞生了很多名家,可以说,宋朝时期,国内的景象

  • 宋光宗赵惇“惧内”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之谜,宋光,惧内

    帝王档案赵惇:1189年-1194年在位,孝宗第三子,性格软弱。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封恭王,乾道七年(1171年)立为太子。淳熙十六年(1189年),受孝宗内禅而即位。在位5年,痼疾缠身,受制宫闱,无功绩可表。退位后病死,终年54岁,死后葬于永崇陵(今浙江绍兴东南35里处宝山)。谥号循道宪仁明

  • 北宋着名哲学家家周敦颐的生平简介,周敦颐的人物事迹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事迹,北宋,周敦颐

    天禧元年(1017年),周敦颐出生。周敦颐有一个大他十岁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周砺,有一个大他五岁的姐姐周季淳,还有一个小他四岁的弟弟周敦贲,兄弟姐妹间的感情极好。天圣二年(1024年),周敦颐8岁,其父病逝三年后,与同母异父之兄卢敦文随母投靠衡州(今衡阳)舅父、龙图阁学士郑向,因他聪慧仁孝,深得郑向喜爱

  • 北宋的完结:各地起义风起云涌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北宋,风起云涌

    北宋王朝中期以后,极其腐朽、黑暗的统治,使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日益众多的农民破家荡产,“人不堪命,遂皆去而为盗”,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势不可挡。高太后掌权8年后死去,由宋哲宗亲政。年轻的哲宗对他祖母重用保守派,本来就不满意,等到他亲自执政,就重新起